朱自清
风雨沉沉的夜里,
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
便是人们的道。
呀!黑暗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样走好?
“上帝!快给我些光明罢,
让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
你自己去造!”
1919,11,22
选自《踪迹》,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任中学教师。在大学期间参加新潮社、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和古典文学研究。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等校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著有长诗《毁灭》《踪迹》,编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等。
【作品简析】
这首诗写于1919年11月。当时的中国依旧是萧瑟荒凉的莽原旷野和风雨如磐的茫茫黑夜。朱自清有感于现实的黑暗,创作《光明》一诗表达一代人要开创光明之路的思考和对光明中国的呼唤。
诗的第一节坚信目标就在前面。以“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作结,暗示“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代年轻的“探路者”已隐约感觉到,只要走尽荒郊,便能找到出路——“人们的道”。第二节写环境险恶。“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一句紧承上节的思绪,显露了“探路者”迷茫彷徨的心曲。但诗人依然满怀希望,憧憬祈求“光明”,这祈求声中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力量。在第三节,诗人假借“上帝”之口点明全诗的主旨:那种皈依宗教祈求上帝的做法极为错误,只有自己才能创造幸福。
这首诗以白话和口语入诗,语言节奏自然流畅。虽是新诗初创阶段的作品,但全诗蕴含着理性的思辨,加上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融哲理于形象之中,给读者以形象的启示而没有半点说教意味,对于萌芽时期的新诗,尤其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