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贵?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有人会说是粮食,有人会说是资源,也有人会说是关系,当然肯定也会有人说是人才。
人才现象在当今社会里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人才的流向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人才的种类很多,作为一个管理者,物尽其能、人尽其用,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细节决定成败,还是管理决定成败?都对!但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人才同样能决定成败!古往今来的所有胜利者,且不说他们的人品香臭,也不说他们的手段能否拎上台面,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会使用人才的高手。尤其是用智力型的人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智囊,古代称为谋士,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称为智库。
在楚汉战争中为什么笑到最后的是吃饭赖账的草根刘邦,而不是气宇轩昂的贵族项羽?原因很简单,刘邦没别的本事,但他就会用人,对人才舍得下本钱,人人都愿为刘邦效死,比如张良、陈平。项羽什么都会,就是不会用人,好容易有一个亚父范增还不能善用,结果兵败身死。
项羽本是秦末汉初当之无愧的NO.1,刘邦只是配角,但刘邦却顶翻了项羽,当上了主角。在西汉和东汉之际,江湖老大非刘秀莫属,王莽只是个垫场的,而公孙述之流只能做井底的蛤蟆头子。
而在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中,谁是男一号?刘备和孙权都是牛人,但他们偏安一隅,在气势上就弱了很多。三国的NO.1,非曹操莫属。
虽然曹操最终也没有统一天下,但不是曹操无能,而是刘备和孙权都是狡猾的顶尖枭雄,曹操生不逢时,时也!命也!如果曹操和刘秀调换一下,凭王郎、隗嚣、公孙述这些蔫瓜烂菜,早就被曹操剁碎下锅了。
三国各不统属,互相拍板砖,鸡毛满天飞。不过无论是讲块头还是讲整体实力,曹操建立的魏国都是最强大的。曹魏横跨中原,“十分天下据其八”,蜀吴两国都没有单独和曹操叫板的实力,只能两弱联合对抗一强。
曹操之所以能成为三国头号枭雄,他本人的雄才大略、诡谲多谋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曹操能成大事业,除了他的大脑,还有两件趁手的兵器。左手名将如云,神挡杀神,鬼挡杀鬼;右手谋士如雨,连横合纵,为曹操解疑释惑,提供智力支持,曹操想不成功都难。
曹操不但用兵如神,在用人方面也是绝顶高手,千里马和伯乐两种角色,曹操一肩双挑。曹操的智库一般来说有个粗略的划分:一线智库和二线智库。
所谓一线智库,主要是指曝光度最高的核心谋士团,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刘晔,号称五大天王。后来郭嘉早亡,一代奸雄司马懿补了郭嘉的缺,但曹操不太放心司马懿,一直不予重用。
所谓二线智库,当然是指曝光度不太高的那些谋士,比如董昭、蒋济、陈群、毛玠、袁涣、何夔、满宠这些人。二线智库的星光虽然不如一线的灿烂,但他们往往都有点石成金之妙。一线和二线的区别也许并不在于实力,而在于机会。
二线智库我们相对来说都不是特别熟悉,但一线的五位天王我们都不会陌生,不过相对来说,荀彧和荀攸、郭嘉是真正的一线,而程昱和刘晔的地位则稍弱一些,介于一、二线之间。
可以把曹操和刘备的智库做一个泛泛的比较:荀彧是曹操的智库头牌,类似于诸葛亮;荀攸类似于庞统;郭嘉类似于法正;程昱类似于马良;刘晔类似于黄权。至于另一个大牌贾诩,要论名气和实力属于一线,但贾诩是投降过来的,并不是曹操的核心智囊,有些类似于刘巴。
我们都知道三国谋士群的代表性人物是近乎半仙的诸葛亮,诸葛亮与庞统、法正这些以战术谋略为主的智囊不同,他主要负责大战略的谋划。在曹操的阵营中,与诸葛亮的作用和地位相类似的就是荀彧。诸葛亮对刘备有多重要,荀彧对曹操就有多重要。
荀彧出身东汉著名大族颍川荀氏,据《后汉书》记载,荀彧是战国大思想家荀子的第十三世孙,家族地位要比诸葛亮高一些。颍川荀氏在东汉名臣辈出,荀彧的祖父荀淑是一代大儒,名臣李固和李膺都师事之。
荀淑有八个儿子,各有才学,号称荀家八龙,荀淑的次子荀绲于汉桓帝延熹六年(公元163年)生下了荀彧。荀彧生的时候,东汉帝国已经出现了破败的迹象,等到荀彧长大成人后,东汉在宦官、黄巾军以及藩镇各方势力的联合拉扯下,已经被大卸八块,天下分裂格局不可避免。
宦官和黄巾军都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他们提前被PK掉了,活跃在东汉末年历史舞台上的是从庙堂草野中杀出来的各路枭雄,也就是藩镇。开东汉藩镇专权的是董卓,除董卓之外,中原地区还有许多军阀,但公认的两大明星是河北的袁绍和山东的曹操,吕布只是个搅屎棍子。
荀彧虽然和曹操鱼水情深,但荀彧的第一选择却是袁绍,不过荀彧和袁绍接触过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袁绍外强中干,用人不明。荀彧觉得自己跟着袁绍恐怕没有多少展示才华的空间,所以倒戈跟曹操泡在了一起。
曹操正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手下武将不少,但谋士却寥寥无几。一个团队如果没有自己的智库,打拼的难度会非常大,刘备就是个明显的例子。曹操听说荀彧来投,仰天大笑:“我的张良终于来了!”曹操本人就是个智多星,再加上荀彧,如虎添双翼,可直干青云而高翔了。
荀彧的加盟是曹操事业的一个重大拐点,从此曹操有了明显的战略目标,最终完成霸业,荀彧居功至伟!荀彧给曹操制定了两大战略目标,第一步先效法汉高祖刘邦占关中,汉光武刘秀据河内,经营兖州作为根据地,不能四处打游击。
根本固后,再伺机效法晋文公纳周襄王,迎汉献帝刘协,从而尊奉天子,号令天下,取得政治上的主导权。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方针,曹操也想到了,只是他还在犹豫,如果不是荀彧苦劝,或许曹操就放弃了。
后来的形势发展证明了荀彧的战略远见,当北方只剩下袁绍和曹操准备决战的时候,曹操才体会到荀彧的重要性。因为袁绍在军事上要比曹操占优势,如果不是袁绍优柔寡断,放弃了迎还献帝,曹操连政治上的优势都无法获得,曹操会更加的被动。
荀彧不愧是第一流的谋士,他料人很准,在袁曹决战前夕,孔融劝曹操不要轻易和袁绍开火。孔融的理由是袁绍地广兵强,手下多虎将谋臣,不易卒取。
荀彧驳斥了孔融的观点,荀彧曾经在河北待过一段时间,他对袁绍的底细摸得很清楚。袁绍兵虽多而不善用,谋臣虽众而各怀其私,内部有派系之争,武将皆匹夫之勇,一战可擒之。人人都喜欢预测,猜得准的叫神仙,猜不准的叫乌鸦,荀彧的功力近乎于神。
不过荀彧这个人正统观念非常强,在荀彧眼中,东汉政权才是正统。荀彧和曹操之间也不是主仆关系,而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荀彧以为曹操想做齐桓晋文,那自己就是当仁不让的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但荀彧后来发现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有篡位的野心,这就冲破了荀彧的底线。荀彧劝曹操尽忠汉室,不要行大逆不道之事,由此得罪了曹操。曹操在南征孙权的时候,暗示他已经不需要荀彧了,请荀公自行了断吧。荀彧知道他和曹操的缘分尽了,面色平静地仰药自尽。
曹操平生在政治棋盘纵横杀伐,无所不克,但也有下臭棋的时候,逼死荀彧无疑是最臭的一步棋。荀彧的死对曹操的损失不可估量,荀彧不仅是当时官场上的头牌花旦,能镇住场子,而且智力绝人,试想如果刘备逼死了诸葛亮,会是什么样的结局,真为荀彧感到可惜。
好在曹操身边还有许多一流谋士,死了一个荀彧,至少还有荀攸。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不过荀攸却比荀彧大了八岁,荀攸出道要比小叔早。灵帝末年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张让们的时候,荀攸就参加了何进的智囊团。
后来何进败了,董卓专权,荀攸又谋划铲除董卓,结果事机泄密被捕。幸好不久董卓败死,荀攸大摇大摆地出狱。荀攸见中原板荡不宁,准备去相对比较稳定的西川发展。只是天下多事,道路多艰,荀攸没去成,蹲在荆州等买家。
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如果荀攸真到了刘璋手下,受到了刘璋的重用,刘备和诸葛亮能打赢荀攸吗?如果荀攸不受重用,刘备收西川后,又如何安排荀攸。荀攸的身价可不比诸葛亮低,一山能否容下二虎?当然这样的假设毫无意义,毕竟荀攸没去西川。
荀攸后来跟了曹操,曹操激动得满世界吹喇叭:“公达(荀攸字)归我,天下不足定也!”荀攸在曹操手下,一直处在小叔荀彧的阴影之下,荀彧的星光太亮了,荀攸难免有些黯淡。但荀攸和荀彧的作用不同,荀彧更适合玩大战略,而战术则是荀攸的强项。
荀攸最经典的一次演出是救白马之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派大将颜良南下攻白马(今河南滑县),曹操率兵迎战。当时袁强曹弱,如果两军正面交战,曹操几无胜算。
荀攸给曹操出了一个绝招,派一支轻兵假装偷袭袁绍的大本营,诱使袁军回撤救援。曹军趁白马袁军空虚之际,一举可斩颜良。曹操依计而行,果然成功地解除了白马之围,同时也成就关云长于万人阵中斩颜良的不世英名。
由于职能分工的关系,曹操是董事长,荀彧是总经理,总镇后方,而荀攸则是企划部长,在前线筹谋划策。《三国志》称荀攸总共替曹操“画奇策十二”,可以说荀攸是曹操身边的首席政治分析师,所以曹操对荀攸异常的敬重,让长子曹丕事荀攸如父。
荀攸同小叔荀彧一样,死在了征讨孙权的前线,曹操闻荀攸死,痛哭流涕,如折一臂。荀攸的人生轨迹和成就与后来的“凤雏先生”庞统非常的相似,只是曹操要比刘备幸运,多用了荀攸十几年。而刘备重用庞统,只有短短的五六年,刘备实在是亏大了。
讲过了荀氏叔侄,下面讲的这个人物可以说是曹操智库中最传奇的一个谋士——郭嘉。说到郭嘉,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刘备的“新宠”法正,郭嘉和法正简直就是绝配。法正是刘备“保荆跨益,横踞汉中”战略中的关键人物,可以说没有法正,就没有刘备的霸业,郭嘉同样如此。
其实郭嘉本来是颍川智士戏志才的替补,戏志才是曹操早期的重要谋士,可惜早亡。曹操找荀彧推荐人才,荀彧推荐了郭嘉。郭嘉和推荐人荀彧一样,都曾经在袁绍的地头上混过,但郭嘉发现袁绍不足以成大事,就炒了袁绍的鱿鱼,跳到曹操的槽里捞饭吃。
郭嘉的料人眼光极其毒辣,他刚拜了曹操的门子,就给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郭嘉通过对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的对比,讲出了袁绍必败,曹操必胜的十条理由。
归纳来讲,郭嘉认为曹操类似汉高祖刘邦,“用人无疑,唯才所宜”。做事果决,略小节而重大事,同时曹操具有政治优势。而袁绍正好相反,多谋少决,用人犹豫不定,略大事而重小节,假宽实忌。袁绍不过是项羽的翻版,取之虽不易,但曹操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过曹操有时也容易犯犹豫的毛病,所谓“用兵之害,犹豫为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曹操在东征吕布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曹操有畏难情绪,想撤,幸好被郭嘉及时劝止。曹操强打精神,终于在白门楼灭掉了吕布,铲除了一大祸患。
袁绍虽然是曹操的头号敌人,但吕布则虎卧榻旁,是曹操的心腹大患。不除吕布,一旦袁曹交兵,曹兵主力必然北上,而东线空虚,这就给了吕布机会。如果吕布乘虚直捣中原,曹操腹背受敌,那曹操的人生就可以结束了。
一个团队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有一个明显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实力不如战略敌人的情况下,应该先解决战术敌人,就是战略上以守为主,战术上为攻为主。主攻战术实际上也是为日后主攻战略服务的。就比如两个实力相当的棋手下象棋,在没有吃掉对方的车马炮之前就想一口吞掉对方的老帅,几乎是异想天开。
曹操虽然解决了吕布,而且坐镇中原,并拥有一定的政治优势,但曹操的生存空间依然不大。除了北边的袁绍极大地牵扯了曹操的精力,南线据有江东的孙策也是曹操的大患,孙策对曹操的威胁,较之吕布犹过之而无不及。
吕布只是一个草头王,乱世中浑水摸鱼的。而孙策集团则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正规团队,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明确的政治诉求,孙策的存在对曹操的压力极大。曹操一直担心等到他和袁绍决战的时候,孙策在背后狠插他一刀。
不过郭嘉却笑着告诉曹操:“主公勿忧孙伯符!尽可以放心地和袁绍周旋,直接无视孙策的存在。”
郭嘉的理由很简单,孙策的优点是为人雄悍,大度能容人,人皆愿为之效死。但孙策最大的毛病是对人无防备之心,什么样乱七八糟的人物都能接近孙策。孙策在江东大块吃肉,肯定会得罪人的,以孙策的这种待人方式,要杀孙策,一匹夫之力。不久后,孙策果然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门客刺杀。
孙策死后,江东由孙权接手,但孙权需要一个缓冲时间来稳定局势,暂时不会对曹操构成威胁,曹操可以集中全力和袁绍决战。公元200年,决定历史走向的“官渡之战”开始了,笑到最后的是曹操,袁绍因惨败吐血而死。
曹操手下诸将欲携官渡大胜之威,一举铲除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河北。郭嘉头脑很冷静,他微笑着告诉诸位将军:“百足之虫,死而未僵,袁绍虽死,但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手握重兵。二袁兄弟向来不和,如果我们把他们逼急了,他们会联手与我们死战到底。如果我们暂时收手,二袁没有了外部压力,自然就会互相内耗。彼为鹬蚌相争,我为渔翁。等到二袁都杀残了,我们再收拾他们,易如反掌。”
人都有一个共通的弱点,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面临生死劫的时候,人往往会爆发出极为惊人的求生欲望。但一旦危险消失,会立刻陷入小富即安的状态,郭嘉就深谙人性的这个弱点。
因为荀彧在许都主持政务,曹操身边的主要谋臣也就是荀攸和郭嘉,荀攸对二袁的观点和郭嘉相差不大。曹操对荀攸和郭嘉百分百的信任,曹操善纳良言,果然一举解决二袁,彻底肃清袁氏在北方的残余势力,一统北方。
郭嘉通过一连串的组合拳,奠定了他在曹操心中新晋一哥的地位,因为在曹操诸谋士中,郭嘉年龄最小,不到四十岁。所以曹操把郭嘉视为曹家第二代的核心智囊,“欲以后事付之”,没想到郭嘉因病早逝,把曹操心疼得死去活来。
曹操南征荆州惨败于赤壁后,痛定思痛的曹操不由得想起了郭嘉,须发花白的曹操痛哭流涕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英雄惜才之心总是共通的,十五年后,刘备西征荆州,同样败于孙权之手,诸葛亮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止主上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郭嘉的早逝使曹魏集团智库直接出现了可怕的断裂层,荀攸、贾诩、程昱他们虽然个个神机妙算,但毕竟年龄太大,不具备辅佐曹家第二代的条件。郭嘉如果能活到曹丕建立魏国,也不过五十岁,正是事业发展的黄金年龄。随着郭嘉的遗恨离世,一切都成了泡影。
当然即使郭嘉多活二十年,曹魏也不可能统一天下,要知道诸葛亮和孙权都不是吃素的。但郭嘉至少可以保证曹魏不走弯路,在和吴蜀的对抗中不至于吃那么多的哑巴亏。
我们也不能把曹操建立的霸业都算在郭嘉一个人的头上,就比如不能把诸葛亮过分神化一样,他们都是普通的人。作为一个成熟的团队,不能把未来发展的成败都系于一人之身,这是非常危险的。
在曹操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另一位奇士程昱的作用不可小视。郭嘉向称“鬼才”,以用计胆大著称,而程昱论智力论胆量,都不逊于郭嘉。程昱和郭嘉这种文雅方正的纯谋士相比,身上还多了一层侠气和痞气,和同样痞里斜歪的曹操正好臭味相投,深得曹操信爱。
要以年龄而论,程昱比曹操大了十四岁,应该算是曹操的长辈。程昱不仅腹有良谋,而且他的军事能力也非常突出。曹操离开大本营兖州,南下攻徐州的时候,被吕布偷袭兖州,几乎全面崩溃。只有程昱守住三座城池,扛住了吕布集团劈头盖脸的暴打,为曹操保住了老本。
程昱的智库生涯中,最漂亮的一仗是程昱守鄄城期间,袁绍兵临黄河,准备南下吃掉程昱。当时程昱手上只有七百个大头兵,显然不够袁绍吃的。曹操很着急,立刻要给程昱增兵两千,无论如何也要顶住袁绍。
按常理来说,军队多多益善,但程昱却笑着拒绝了曹操的好意。程昱分析了他为什么拒绝接受援兵,因为袁绍手上有雄兵十万,自视甚高,袁绍的目标是歼灭曹操的主力部队。
如果袁绍知道鄄城只有七百曹军,会觉得以自己这样的大块头吃这点小虾米太寒碜。但曹操要是增了兵,袁绍就会认识到鄄城对曹操的重要性,而且两千曹军不算少,袁绍反而会大举围攻鄄城,到时程昱真是死透了。
事态的发展也在程昱的预料之中,袁绍听说鄄城兵少,顿时失去了兴趣,程昱这只狡猾的老鼠成功在猫的眼皮底下溜掉了。曹操知道程昱玩的生死赌后,激动地告诉贾诩:“程仲德胆子真够大的,孟贲、夏育(战国秦的两位勇士)不过如此!”
程昱和郭嘉一样,都是精通人情世故的谋略高手,当然最重要的是程昱摸清了袁绍的为人脾性。兵圣孙武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从曹操到手下谋士,个个都对袁绍了如指掌,袁绍几乎被对手招招算定,失败是必然的。
在袁曹决战前,舆论比较偏向袁绍能笑到最后,因为袁绍实力超强,但曹操却拿走了所有的蛋糕。究其原因,根子还是出在用人上。论智力资源,袁绍不比曹操弱,他手上有重量级谋士田丰,此人智薮不在诸葛亮、荀彧之下,但袁绍就是不信他,结果自食其果。
反观曹操,他赢就赢在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身边的智力资源。两人身边都有丰富资源,曹操懂得开发经营,袁绍却直接无视,二人优劣高下立判。王夫之对曹操善于用人大加称赞:“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谋之士,而士之长于略者,接踵而兴。孟德智有所穷,则荀彧、郭嘉、荀攸之徒左右之,以算无遗策。”
用人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人才就是拿来用的,人才浪费是世界上最大的浪费,尤其是智力型人才。为人主者,可以独断专行,但前提是要集思广益。有些竞争者之所以失败,并非身边没有一流谋士,而是有其人而不得其用,比如项羽对范增,袁绍对田丰,杨玄感对李密。
北宋人秦观在《袁绍论》中提出过待士六条,非常有见地,即“师士者王、友士者霸、臣士者强、失士者辱、慢士者危、杀士者亡”。秦观这里所提到的士,主要是指智力型人才。曹操、刘备师士,故能称王称霸,项羽、袁绍失士杀士,皆自取灭亡。
读书人谋求治国平天下,他们需要一个平台,谁能给他们这个平台,他们就会竭尽其智,最终受益的还是领导者。惹毛了读书人,他们会文绉绉地埋汰人。
讲个小笑话,元末大盐贩子张士诚本名张九四,发达之后,觉得这名太土,想换个雅名。有位读书人可能是没得到张九四的重用,怀恨在心,就给张九四起名“士诚”。
没读过书的张九四觉得这名好听,可他哪知道,这名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原文是“士诚小人也”。可笑张九四扛着“小人”的招牌,四处跑马介绍自己:本王名叫张士诚,是个小人……
自古都说马上打天下,这话对了一半,有马未必能胜,有智有马才能赢天下。历代开基创业,往往只看到将士们在前线浴血拼杀,却容易忽视帷幄之中谋士的作用。隐藏在战场背后的那群谋略家,他们更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
当然如何判断谋士提出的方案是否合理可用,这需要领导者自身有相当高的谋略判断能力。曹操本人就智力殊绝,所以帐下谋士用智的起点比较高,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大老粗,但他们至少能信任张良和刘基,用人不疑,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