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251800000003

第3章 国学之经学精粹

前言

温家宝总理谈到传统文化时曾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从未间断。”

习近平副主席也曾谈到:“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可见,阅读传统文化书籍是多么重要。

实际上,早在19世纪20年代,大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就已经出版,“国学”热潮在那时开始逐渐兴起。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明白,作为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而“国学”正承续着中华文化的火种,使中华光民族灿烂的文化传统跨越时空、世代相承。

本书精心挑选了经、史、子、集、蒙等国学精典里的诸多名言警句,同时选编了部分国学常识及国学趣典,将趣味性、知识性熔为一炉,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传承古人的智慧精粹。

王克忠

国学浅谈

国学名词

国学,顾名思义,是指一国所固有之学术,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而形成的思想。据一些史学家的考证,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诞生于清末,但究竟是谁所创造,至今仍不得而知。一说章太炎(章炳麟)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时,成为了国学这一名词的最初使用者;另一说是刘申叔(刘师培)发起“国学保存会”时率先使用了这个名词。但不论这两种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国学是由欧美学术的输入才发生的。它的范围,应该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然而,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其出现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救亡图存。当时优越的欧美学术涌入中国,国人一方面普遍承认西方学术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又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担心西方学术对中国文化的压倒性影响将导致人们对传统学术思想的迅速遗忘与放弃,甚至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因此,“国学”一词呼吁而出。

事实上,关于国学这一名词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从20世纪初开始,人们就一直对此众说纷纭。就是在目前,人们提到国学,也是莫衷一是的。经过几代人的争论和研究,现在一般认为国学指的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其中,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因此,广义上讲,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应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而这些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当然,我们今天研究国学,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更不是为了给国学的使用者们争个先后,而是为了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了使中华民族能以独立的思想自立于世。

国学的分科

关于国学的分科,一直是饱受国人争论的话题,很多学者认为,国学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因此,它的分科就稍加明晰。一般而言,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及文学。

当然,也有人提出,中国传统的学术是分经、史、子、集四部,因此国学的分类就必须以这四部而分,且学者须贯通这四部。事实上,在古时候,只通一部或只治一部的人大概是没有人会承认其“有学”的。也就是说,文、史、哲不分是国学的基本特点。正因为如此,从孔夫子到章太炎,传统学术史上重要的人物大都是“通”才,而不是“专”才。

还有人认为,清初按照学术的路径将学问分为考据、义理、辞章三大类,因为在当时国学一词还未诞生,而如今国学的分科也应由此划分。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即后来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又在学术内加入“经济”一科,并独成一派,因此再按照老套路来划分国学体系,显然不够准确。

还有一种常被视为权威划分的分类,采用中西学科分类的综合体,将民国十八年(1929年)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间国立北平图书馆出版《国学论文索引》(初编)(二编)(三编)(四编)所收录的清代光绪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间的国学论文进行的分类,一共分了十七种,即总论、群经、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史学、地学、诸子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宗教学、音乐、艺术、图书目录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个分类全面,但未免庞杂,面面俱到的情况下,似乎又稍稍偏离了传统经典国学的重心。

当然,无论怎样分科,我们必须肯定,学术的分际不是永恒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快速增加,学术生产也固然需要知识(劳动)分工,学科之间势必出现越来越多的交叉。因此,国学的分科也应越来越倾向于突破自身学术基础的局限,并且不断地变化和跟进。但无论怎样变化与跟进,具有普世价值的国学精粹、文化经典,都完全有理由主张它的普世性和永久性。

这就是为何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要提倡国学和研究国学的原因之一。这绝不是文化保守主义,也不是像一百年前那样的文化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将中国经典文化普及与天下,并开新立世的大天下主义。

经学精粹

所谓“经”是指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如“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早先出现经典的还有“六经”、“五经”、“九经”、“十二经”及“十三经”等说法。

孔子册定的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秦始皇焚书以后,到汉朝收拾残余,亡佚了《乐》,从此就只有“五经”。《礼》自汉代以后,所传凡三书,即《周礼》、《仪礼》及《礼记》;《春秋》也以先秦文人所作的《左传》、《公羊传》及《榖梁传》三部注解《春秋》的经典为主。因此,“五经”里有两部书是一分为三的,所以出现了后来的“九经”。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在京师把“九经”刻在石上,是为《开成石经》。后来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称为“十二经”。北宋中期,提升《孟子》到经部,于是形成了最后的“十三经”。在封建社会,此“十三经”被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必读书”。

《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谈行事的著作。采用语录体,以记言为主,记录了孔子有关政治、伦理、教育、礼乐、文艺等方面的许多见解,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我国古代写作体例,大致分为“著作”、“编述”、“钞纂”三大类。由“钞纂”而成的书籍称为“论”。《论语》的“论”,为排比资料、纂辑成编的意思。“语”系语录之意,即为辑纂孔子的语录。《汉书?文艺志》解释《论语》书名的由来时说:“论语者,孔子当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谈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称之《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总是忧虑不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错误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晚不睡觉而去思考,这样没有好处,不如去学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比喻那些不畏困难、意志坚定的强者。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内心没有愧疚,那还有什么可担忧和害怕呢?比喻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自《论语?里仁》。齐:看齐。意思是:看到有德行的人就想与他看齐,看到没德行的人就从内心认真地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的缺点。

【入太庙,每事问】 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孔子进了周公庙,每一件事都详加考问。比喻学习时要穷问不舍,以化己用。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取悦别人。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出自《论语?子张》。意思是:不同职业的工人们在工厂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获得“道”。

【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 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句话也可以使国家灭亡。说明要谨言慎行,尤其是操国之机要者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语。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君主使用臣子时要以礼相待;臣子侍奉君主时则要忠诚勤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出自《论语?子路》。名:名分。意思是:名分不正确,说的话就不合乎道理;说话不合乎道理,事情就办不成功。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出自《论语?子路》。苟:如果。意思是:如果能够使自己的行为作风正派起来,这对于从事政治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己作风不正派,又怎么能要求别人正派呢?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出自《论语?为政》。北辰:北极星。意思是:用仁德施政,便会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恒定在一个位置,而所有的星星都拱卫着它。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财富分配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境内和睦团结,就不觉得人口稀少;国家安定太平,就不会担心被颠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自《论语?季氏》。寡:财富少。意思是:(君主)不要担心财富少,而要担心贫富差距大;不要担心贫穷,而要担心人心不安。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出自《论语?学而》。终:指父母死亡。意思是:为父母办理丧事要谨慎,要竭礼尽哀,对先人要至诚至敬的追念至祭,(这样)民间的风气就归于淳厚了。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有崇高品德的人一定留有传世箴言,但留有传世箴言的人不一定品德高尚。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出自《论语?雍也》。立:立身。意思是:仁德的人,自己要立身于世,也要使别人能立身于世;自己想达到的,也要使别人能达到。

【见义不为,无勇也】 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应该去做的正义行为,却不肯去做,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喻:明白。意思是: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整天吃得很饱,什么心思也不动,(这样的人)很难有所成就。

【乡原,德之贼也】 出自《论语?阳货》。乡原:外忠厚内奸诈的伪君子。原:通“愿”。德之贼:道德的破坏者。意思是:那种外表忠厚老实,内心阴险的伪君子,是道德的破坏者。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人要是不讲诚信,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出自《论语?述而》。修:修养。意思是:不修养德行,不讲求学问,听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犯了错误不能改正,这些是我所忧患的事情啊。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出自《论语?卫灵公》。疾:担心。意思是:君子担心自己死后没有好名声被人称赞。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出自《论语?述而》。游:练习。意思是:要立志向道,固守德行,依靠仁义,练习六艺。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关心道德修养的提高,小人关心土地财产的获得;君子关心国家的法令,小人关心别人的恩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患:担心。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自己。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也】 出自《论语?里仁》。士:读书人。意思是:一个读书人立志于钻研学问,在生活上却以穿旧衣服吃粗茶淡饭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与他谈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论语?为政》。周:普遍。比:依附。意思是:君子能团结周围的人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能团结周围的人。

【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出自《论语?为政》。攻:治学。意思是:钻研异端邪说,这是害自己。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出自《论语?泰伯》。寄:托付。百里:指大国。意思是:可以把辅佐幼主的任务交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托付给他,即使国家遇到关乎存亡的危机大事,也撼动不了他的志向,这样的人算得上君子吗?这就是君子啊。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用违背道义的手段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转瞬即逝的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为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出自《论语?里仁》。道:道义。处:接受。去:抛弃。意思是:富有和尊贵,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卑微,是人们所厌弃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君子是不会去摆脱的。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能够坚持住贫困,而小人贫困就会为非作歹。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多么正直的史鱼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正直;国家政治不清明时,他也像箭一样正直。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出自《论语?宪问》。授:给予。命:生命。要:穷困。成人:品德完美的人。意思是:看见利益能想到道义,看见危险能付出生命,长期生活在困苦里却不忘记自己平生的诺言,也可以说是一个品德完美的人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自《论语?泰伯》。位:位置。意思是:不在那个官职上,不要去参与那个官职的政事。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用我,就行道于世;不用我,就藏道于身。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不进入危亡的国家,不居留在动乱的国家。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出自《论语?宪问》。辟世:归隐。意思是:贤德的人在政治昏暗的时候就离开官场而归隐;其次,在动乱的时候迁到平安地带;再次,发觉别人的脸色难看,就避开不再见面;又次,当与人说话不合时,就避而不谈了。

【当仁不让于师】 出自《论语?卫灵公》。让:谦让。意思是:在仁德面前,就是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自《论语?子路》。和:调和。意思是:君子与人相处讲究协调而不盲目附和;小人与人相处则盲附和而不讲协调。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出自《论语?卫灵公》。病:忧虑。意思是:君子忧虑自己没有能力,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益者三友:友真,友谅,友多闻】 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使人受益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见多识广的朋友。

【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 出自《论语?学而》。主:亲近。意思是:亲近忠义诚信的人,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君子以学术、文学、艺术等与朋友聚会,以朋友的良好学识来增强自己的仁德。成语“以文会友”出于此。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出自《论语?颜渊》。晏平仲:春秋时齐国的大夫。意思是:晏平仲这个人善于和人交往,时间长了,别人都很敬重他。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出自《论语?卫灵公》。厚:严格。薄:少。意思是: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容,那么别人就不会怨恨你了。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出自《论语?述而》。自行:自愿。脩:干肉。意思是:自愿地送给我一捆干肉,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比喻“有教无类”,即使没有学费,老师也教授学生。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孔子善于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比喻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循循善诱。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用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化、实践、忠贞、诚信。

【朝闻道,夕死可矣】 出自《论语?述而》。朝:早晨。意思是:早晨得到了真理,即使晚上就死也心甘情愿。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出自《论语?泰伯》。笃:忠诚。意思是:坚定信念、勤奋好学,用至死不渝的信念来维护真理。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出自《论语?子张》。仕:官宦。意思是:当官的如果处理政事游刃有余的话,就去研究学问;求学的人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做官。

【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 出自《论语?雍也》。女:通“汝”,你。意思是:你要做一个君子一样的儒者,不要做一个小人一样的儒者。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研究学问的人贪图享受,就不能叫做研究学问的人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执政者如果自身言行正当,即便不下命令,下面的人也会去做;如果其言行不正,纵然下了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听从。

【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往往会破坏了大计划。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出自《论语?季氏》。庶人:百姓。意思是:国家的政治清明,那么百姓就不会有非议了。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出自《论语?卫灵公》。以:因为。君子不因为别人说其好话就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连他所说的正确的话也舍弃掉。

【近者说,远者来】 出自《论语?子路》。说:通“悦”,高兴。意思是:君主使近处的百姓欢悦,那么远处的百姓就会前来归附。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出自《论语?为政》。错:放置。错诸枉:置于不正直的人之上。意思是:将正直的人置于不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心服;将不正直的人置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有所不服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做工的人要想做出好的器物来,就一定要先将他的工具搞好。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出自《论语?乡党》。脍:生鱼肉片。意思是:粮食不嫌舂的精细,鱼肉不嫌切的细致。原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学而不精,可乎?”后将前两句用于讽刺。

【一箪食,一瓢饮】 出自《论语?雍也》。箪:盛饭的圆形竹器。食:饭。饮:水。意思是:用一个小竹筐吃饭,用一个瓢喝水。这是孔子赞许颜回安于清贫生活而怡然自乐的话。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出自《论语?子路》。泰:泰然,镇定。意思是: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能泰然自若。

【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出自《论语?季氏》。意思是:朋友正直、诚实、见多识广,对你是有好处的;朋友虚情假意、附和应酬、花言巧语,对你是有害的。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与朋友交往,一定要言而有信。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人要死的时候,说出的话都是善良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三十岁时,能够立身处世;四十岁时,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天道变化之理;六十岁时,能对别人的话明辨是非;七十岁时,便可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规矩和法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子罕》。逝:过去的,这里指时光。斯:这里指流水。舍:停留。意思是:逝去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走,比喻人生如流水,时刻不停留。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人类的本性是相近的,只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所以会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对一个人的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出自《论语?泰伯》。士:读书人。弘毅:抱负远大。意思是: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的抱负,因为他对社会的责任重,要走的路还很长。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自《论语?学而》。省:反省,检查。传:老师讲授的知识。意思是:我每天都用三件事来检查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呢?

【言忠信,行笃敬】 出自《论语?卫灵公》。笃:一心一意。敬:谨慎。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忠诚守信。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出自《论语?子罕》。弥:更加,越发。钻:钻研。意思是:越是抬头仰望,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心钻研,越觉得深奥。原是孔子的学生颜渊对孔子道德、学问的赞叹,后多用来赞扬某人的才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学习就好像是在追赶什么东西似的,总是怕追赶不上,等追赶上了,又害怕会失掉它。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人洁净起来,就应赞赏他洁净的一面,不应总是记着他以往不干净的一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敬鬼神而远之】 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敬重鬼神,但要远离他们。比喻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既不得罪,也不靠近。成语“敬而远之”即由此而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愠:恼怒。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也不怨恨,不也算得上是君子吗?此句用来表现一个人的高度修养。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出自《论语?里仁》。躬:原指身体,此处引申为亲身。不逮:赶不上,做不到。意思是:古人不轻易承诺,羞耻于自己说了后做不到。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出自《论语?卫灵公》。矜:庄重,谨慎。群:合群。党:结党营私。意思是:内心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此句原是讲治学标准,后人常将其作为君子的品行标准。

【恶紫之夺朱也】 出自《论语?阳货》。恶:厌恶。朱:大红色,古时视为正色。紫:颜色较朱深而蓝,不被视为正色。意思是:让人厌恶的是紫色竟夺了大红色的光彩。比喻坏人伪装得比好人还“好”,告诫人们要百倍警惕,不要上当。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仁人志士,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义的,却有为了仁义而献出自己生命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愤:苦思冥想仍想不明白。悱:想说而又说不出来。隅:一角,一方面。意思是: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那就不再教他了。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出自《论语?公冶长》。杇:通“圬”,泥瓦匠抹墙的工具,这里指粉刷墙壁。意思是:腐烂的木头不能再用来雕刻了,用粪土垒成的墙不能粉刷了。比喻对无法造就的人,用不着再去培养他了。

【有教无类】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教育不应分贫富贵贱、地域种族等类别,而是对于什么样的人都应该给予教育。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出自《论语?学而》。求:追求。正:纠正。意思是: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算得上是好学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机敏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问为耻。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发奋读书,便忘记了吃饭,学有所得就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形容学习之勤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述而》。厌:满足。诲:教导。意思是:对自己的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觉得厌倦。后多用这两句来形容人学习勤奋、育人耐心的高尚品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论语?学而》。时:适当的时候。说:通“悦”,高兴。意思是:对于学过的知识能经常温习,这不是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对于他们的优点,就拿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要加以克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故:旧知识。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领悟,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韵》乐,沉醉其中,以致有三个月的时间尝不出肉的香味。后常用来形容人专注于某事而忘记其他事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为政》。罔:迷惘,迷惑。殆:殆倦,精神疲惫。意思是: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殆倦而无所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出自《论语?子张》。切问:问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近思:考虑尚未办好的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知识,坚定自己的意志,多问自己不懂的问题,而且多考虑尚未办好的事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出自《论语?阳货》。诗:《诗经》。兴:《诗经》六义之一,即因事寄兴。观: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群:合群。怨(又读yùn):通“蕴”,蕴藏,蓄积。意思是:《诗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观察能力,可以增强团结,也可以积累知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军队的统称。意思是:可以夺取三军的主帅,但却不可以改变一个普通人的志向。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出自《论语?微子》。谏:挽回,改正。意思是:过去了的已经无法挽回了,但未来的还来得及争取。常用来告诫人们应该抓住以后的时光,奋发努力,而不应沉浸在对过去的追悔之中。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时间在不断地溜走啊,岁月不等我呀!后常用来劝勉人们应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三思而后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三思:指经过多次考虑。意思是:做事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去行动。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做事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顾眼前的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只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成语“欲速则不达”即由此而来。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出自《论语?八佾》。咎:追究。意思是:已经做完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决定的事就不要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追究了。成语“成事不说”、“既往不咎”即由此而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君主要尽君主之道,臣子要尽臣子之道,父亲要尽父亲之道,儿子要尽儿子之道。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自己本来清明的本性和德行,在于(用这种德行)接近感化臣民,在于使臣民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偾:失败。意思是:国君说错一句话,可以使事业失败;国君谨慎处理,可以使国家安定。比喻治理国家的人要谨言慎行。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明德:崇高的道德。齐:整治。意思是:想要向天下显示自己崇高道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先要使自己的心地正直、纯净;要使自己成为心地正直、纯净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诚实;要使自己成为心意诚实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得足够的知识;而获得足够的知识在于把握事物的原理。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意思是:老百姓喜欢什么,当权者就要喜欢什么;老百姓厌恶什么,当权者就要厌恶什么,这样才称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官。比喻君民同心,共喜好,共憎恶。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兴:兴起。意思是:如果君主的家庭成员之间,仁爱和睦,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兴起仁爱和睦的风气;如果君主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谦让有礼,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兴起谦让有礼的风气;如果君主贪婪残暴,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发生动乱。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要把金钱财富当作国家的利益,而要把仁义当作国家的利益。

【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意思是:天命不会专佑一家始终如一,所作所为善,才会天命所归,得到帝位;所作所为不善,就会失去天命,失去帝位。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舒:从容。意思是:创造社会财富有个大的原则:那就是直接创造财富的人多,消耗财富的人少;生产的过程很快,使用的期限很从容,这样国家就会保持富足。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长:执掌。意思是:执掌国家军政大权,却一心只想着聚财敛富以为己用的人,一定是受了小人的影响。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意思是:仁德的君主会将财富用到百姓的身上以取得美誉;不仁德的君主会利用自己的权利聚敛财富。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意思是:他在当父亲、儿子、兄长、弟弟时,其行为能够成为别人效仿的楷模,那百姓就会主动向他学习了。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意思是:有道德会得到民众的拥戴,则能执掌国家;丧失人民的拥戴,则会失去国家。所以君子总是先认真地修身养性。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用:开支。意思是:(君主)有好的德行就有人民的拥戴;有了人民拥戴就会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有财富,有财富就能使国家开支有余。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意思是:道德是立国的根本,财富只是末枝。君主本末倒置的话,就会与百姓争夺利益。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意思是:楚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宝贝,只有把美德当作珍宝。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意思是:具有仁爱之心的人,能爱人民,能够果断摒弃邪恶的人。

【成于中,形于外】 中:心中。形:体现。意思是:内心有了诚意,就会在外在言行上体现出来。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善其善】 闲居:独处。意思是:小人独处的时候,总是做坏事,没有他做不出来的。见到君子后,却又遮遮掩掩,以便掩盖他的恶行,伪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都是。意思是: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养性为做人的根本。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意思是:君子要具备(某种美德)之后,才有资格去要求别人具备;自己没有(某种恶习)之后,才有资格去批评别人的恶习。

【君子必慎其独也】 意思是:君子自己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自己的举止行为。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心诚其意】 润身:增强修养。胖:大,舒坦。意思是:富有能使住所华丽,品德能增强自己的修养。胸襟宽广,身体就会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止:居处。信:诚信。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儿子的要做到孝顺,做父母的要做到慈爱,和周围的交际往来要做到诚信。

【所恶于上,弗以使下;所恶于下,弗以事上】 恶:讨厌。意思是:厌恶自己上级的某些行为,就不用它对待自己的下属;讨厌下属的某些行为,就不用它对待自己的上级。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意思是: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叫做违背人们的性情,一定会有祸患降临其身。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货:财物。意思是:违背道义而获得财物,也将因违背道义而付出。

【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意思是:要做一个心地诚实的人,不要自欺啊。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意思是: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

《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被宋儒抽出,成为“四书”中的一书。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汉儒郑玄、宋儒程氏兄弟及朱熹等人士,均认为《中庸》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子思是孔鲤的儿子,做过鲁缪公的老师。被后人尊称为“述圣”。由于孔子卒时,子思才四岁,不会受孔子亲传,但他是曾子的弟子。《汉书》中记载,子思著有《子思》23篇,现已不可考,只有《中庸》一篇留传于世。

《中庸》主要讲天命性道,阐明诚意和正心为修身之前提。它是基于《大学》纲目之上的展开,中心思想为“过犹不及”。宋儒程颐解释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意思是:执政者在位的时候,他的政令能够执行;执政者不在位的时候,他的政令也随之停止。这句话说明了政治的残酷性,表明“人走茶凉”的悲哀和深刻道理。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豫:有准备。立:成功。废:失败。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都要先做好准备则会成功,没有准备则会失败。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意思是: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思是:广泛地学习知识,周密地探究它,谨慎地思考它,明晰地辨析它,坚定地实施它。

【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事亲:孝敬父母。意思是:所以君子不可以不进行自身修养,想要自身修养好,就必须孝敬父母。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位:社会地位。意思是:有崇高品德的人必然能得到与之相应的社会地位,必然得到与之相应的财富,必然得到与之相应的名望,必然得到与之相应的寿命。

【仁者,人也】 意思是:仁爱,就是爱人民。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意思是:诚信是天道的本来原则,而要做到诚信是人世间的原则。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均:平定治理。蹈:踩。意思是:天下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好的,官位和俸禄是可以辞去的,刀刃是可以去踩的,但要完全做到中庸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反:违背。意思是: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反中庸之道。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意思是: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贤臣,要得到贤臣必须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必须以仁义为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辟:通“譬”。迩:近。意思是: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像是走路,一定要从近的地方开始走向远处;像是登山,要从低的地方开始。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素:索求。隐:隐僻之理。意思是:索求隐僻的理论,做出怪异荒诞的举动,即使能得到后世的称赞,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述:完成。意思是:孝顺,就是能很好地继承前人的遗志,很好地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业。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意思是: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就算是远避人世而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平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好:喜欢。自用:自作聪明。意思是:天性愚蠢的人总喜欢自作聪明,地位低下的人总喜欢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生长在当今的时代却想恢复古代的法令,这样的人会有灾祸降身。

【居上不骄,为下不悖】 意思是:在上位的领导者不骄傲的话,下面的人就不会悖逆。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道:方法。意思是:想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得不到朋友信任的话,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陵:通“凌”,欺凌。意思是:在上级时不欺负下级,在下级时不去巴结上级。

【言顾行,行顾言】 意思是:说话时要顾及到是否可行,行事时要考虑到是否说明白。

【君子素其位而行】 素:按照。意思是:君子依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意思是:别人只用一分气力就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气力去做;别人用十分气力做到的,我就用一千分的气力去做。比喻笨鸟应先飞。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性:本性。意思是:上天赋予的秉性叫做人的本性,人能依照这种本性行事就是顺应天道;能够修炼好天道甚至推广它就叫做教化。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达到。中和:不偏不倚。意思是:如果达到理想境界中的不偏不倚,中和状态,那么天地间的位置就会安排得很恰当,世上的万物就会顺利的生长发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赞:帮助。化育:生长变化。意思是:能够帮助天地发挥对待事物生长变化的人,就可以列为天地之间,造化万物。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意思是:“中”是天下正确的道理,“庸”是天下永恒的真理。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拳拳:牢握不舍的意思。膺:胸。服膺:紧贴胸前,表示牢记的意思。意思是:得到一种好的道理,就牢牢地记在心上,而且永远不丢掉它。

【君子诚之为贵】 意思是:君子把诚实看成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流:随波逐流。矫:刚强。意思是:君子待人和气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刚强的表现啊。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意思是:君子抱十分谨慎的态度对待自己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君王有仁德,便没有人不仁德;君王有仁义,便没有人不仁义。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要做君王,就要尽到做君王的责任;要做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职责。比喻君主和大臣都要各司其职。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志:思维意志。气:意气、感情。次:停留。暴:损毁。意思是:思维意志,是感情的统帅;感情,充满于人的全身。思维指向哪里,感情也随着到哪里。所以说,人一定要保持坚定的意志,而不要搅乱自己的感情。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世间,除了我还有谁。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舜一样。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出自《孟子?尽心上》。科:坑坎。章:花纹,引申为显著的成就。意思是:流水这东西不把坑填满,是不会再向前流的;君子有志于洞悉圣人之道,没有显著的成就是不能到达圣道的境地的。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古代的贤人,得志的时候,就为民造福;不得志的时候,就加强品德修养而使自己的德望昭显于世。窘迫贫穷时,就完善自身的修养;顺利亨通时,就为天下人多做好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我善于养护我正大刚直的气节。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自身弯曲不正的人,从来不能使人变得正直。说明正人必要先正己,贼去教化贼是没有用的。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一个人必定是自甘侮辱,然后别人才会侮辱他。说明自甘堕落的人才会被别人看不起。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对人友好但别人对自己不领情,要反问自己仁爱做得如何;管治别人但管治得不好,要反问自己是否有智慧;对人礼让但别人不答理,要反问自己是否敬重别人。比喻为人处世要多做自我批评。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出自《孟子?尽心上》。

意思是:万事万物、美德、真理都蕴涵在我的天性之中,自我反省一下,如果自己的德行符合这些真理,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了;尽力按(推己及人)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快捷的了。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博闻强记地学习,详细地解说,(在融会贯通后)返回到简略地述说大义的地步。比喻学习是一个过程。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数:技艺。意思是: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不过是小技艺;如果不一心一意,那就学不好。比喻万事需尽心尽力才能学好。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亲:父母。后:背叛。意思是:没有人存有仁爱之心而抛弃他的父母、亲人;没有人存有正义之心而背叛他的国君。比喻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保证稳定的根基。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忍:狠。意思是:以同情他人的心理来施行同情他人的仁政,这样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一样容易。说明仁政对于施政者的作用是巨大的。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出自《孟子?离娄上》。三代:指夏禹、商汤、周武三个王朝。意思是: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主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他们有仁爱之心;他们的末代失去天下,是因为他们没有仁爱之心。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出自《孟子?离娄上》。四海:指天下。四体:性命。意思是:天子不仁义,就不能保住他的天下;诸侯不仁义,就不能保住他的国家;官员不仁义就不能保住他们的地位;普通人不仁义就不能保住他们的性命。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这句话是孟子盛赞伯夷、伊尹、孔子这三位历史人物时说的。意思是:(叫伯夷、伊尹、孔子)去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情,去杀一个无辜的人,而得到天下,他们都是不会去做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保护百姓就能称王天下,这是无人可以阻挡的。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夏桀和商纣两个王失去天下的原因都是失去了人民的拥戴,失去人民拥戴的原因,是失去了民心。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高高在上的人不讲究礼义,下层的百姓就没有学习的榜样,就会趁机作乱,那样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一些官吏)明明知道君主有过失却不加以劝谏,这种人的罪过还算小;(有些官员)当君主的过错并未发生时,却诱导君主去犯错,这种人才罪大恶极。

【春秋无义战】 出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春秋时代没有合乎正义的战争。

【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 出自《孟子?尽心下》。陈:通“阵”,行军布阵。意思是:有人说:“我善于行军布阵,我善于领兵打仗。”这是大罪啊。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出自《孟子?离娄下》。泽:光泽。斩:断绝。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他的德泽余恩要经历五世才会消失。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同情心。端:开始。意思是:同情之心是仁德的开端;羞耻之心是道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义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慧的开端。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出自《孟子?尽心上》。穷:不得志。达:得志。意思是:读书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不应该丧失道义,在得志的时候不应该背弃道义。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出自《孟子?尽心上》。殉:跟随。意思是:天下政治清明,道义就能按照贤人的愿望施行;天下政治不清明,贤人就随着道义隐藏起来。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出自《孟子?离娄上》。播:传播。意思是:缺乏仁爱之心的人在统治者的位置上,这等于在民众中间传播他的恶劣思想啊。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出自《孟子?万章上》。文:文字。意思是:不要因为文字而曲解了词意,也不要因为词意而曲解了全文的本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登上东山就感到鲁国太小了,登上泰山就感到天下太小了。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取诸人】 出自《孟子?万章上》。与:给予。意思是:如果是违背正义的,如果是违背道德的,即使是微末之物也不给予别人,即使是微末之物也不取自别人。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国家一定是先遭到内部的诛伐,再遭到外族的侵伐。

【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出自《孟子?万章上》。意思是:不怀恨于心,不留蓄怨恨。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自己不如别人,还不知道羞耻,怎能赶上别人呢?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出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那么国家就会空虚。

【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屦:用麻、葛等编制成的鞋。蒉:草编的筐子。意思是:不看脚样去编草鞋,我知道他不会编成筐子。比喻一切事情只能从同类者推知其是否切合实际。

【持其志,无暴其气】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暴:损害。意思是: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但不要损害自己的意气感情。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出自《孟子?藤文公上》。君子:官吏。野人:老百姓。意思是:没有当官的就没有办法治理百姓,没有老百姓就无法养活当官的。说明在一个国家里,官吏和百姓缺一不可。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出自《孟子?尽心下》。昭昭:明白。意思是:贤德之人,总是自己先对问题有了透彻的理解,才去教导别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出自《孟子?离娄下》。土芥:泥土、小草。意思是:君主将臣子看得像草芥一样低贱,臣子就会将君主看得像敌人一样仇恨。说明君臣关系当中,君主如何看待臣子,臣子也会有相应的态度对待君主。

【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出自《孟子?尽心下》。政事:施政。意思是:没有好的政治,国家的财政就会不足。说明政治对国家的财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依靠自己的德行让人信服的,人们才会心悦诚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第一个“老”为动词,尊敬、敬养。幼:第一个“幼”为动词,爱护。意思是:尊敬自己的长辈,并将这种尊敬也推广到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并将这种爱护推广到别人的孩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道:仁政。意思是:能够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而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现多用来形容正义的事业就能得到支持,不合乎正义的倒行逆施则会遭到人们的反对。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交:相互。征:追求。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都在争夺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就要陷入危机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使百姓定居于国内。封疆:边疆。固:使……稳固。兵革:指武器装备。意思是:让百姓安居在国内不能光靠疆界,让国家稳定不受外侵不能光靠地势的险要,让天下臣服不能光靠武器装备的精良。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应靠仁政。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闲暇:即太平。怠敖:怠惰玩乐。意思是:现在,国家太平无事,就趁机怠惰玩乐,这是自己在召祸。这句话是告诫人们不应在和平时期失去警惕。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察:考察,了解。意思是:全国的人都说这个人是贤才,然后就去考察他;见他果然是贤才,然后就要任用他。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自《孟子?尽心下》。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用社稷指代国家。意思是:人民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国家,而君主是最轻的。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百姓所想要的,就替他们聚集起来;百姓所厌恶的,不要强加于他们身上。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出自《孟子?离娄上》。渊:深水湾。獭:水獭。丛:森林。爵:通“雀”。鹯:鹞鹰一类的猛禽。意思是:替水潭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丛林把鸟雀从中赶来的,是鹞鹰。比喻国家民心常常是因为主观上的原因。成语“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即由此而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为人民的快乐而感到快乐的,人民也会因为他的快乐而快乐;为人民的忧虑而忧虑的,人民也会因为他的忧虑而忧虑。用于规劝为政者应多关心百姓,与百姓共甘苦。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出自《孟子?尽心上》。易:修治、治理。意思是:治理好他们的田地,减轻他们的徭役和赋税,就能够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地形优势。人和:团结,得人心。意思是:有良好的时令,不如有有利的地势;有有利的地势,不如有团结一致的人心。说明人心是战争中最重要、最可靠的。

【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 出自《孟子?离娄下》。民望:人民的榜样。意思是:敌人来了,则应该率先去消灭敌人,给人民做个榜样。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出自《孟子?尽心上》。游于圣人之门:在圣人的门下受过教育。意思是:曾经观看过大海的人,很难再受到别的水流的吸引;曾经在圣人的门下受过教育的人,也很难有什么其他言论能吸引他了。用来比喻阅历丰富,眼界高远,见过大场面。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出自《孟子?离娄上》。存:观察。意思是:观察一个人,没有什么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出自《孟子?告子上》。苟:如果。养:滋养。意思是:如果得到了必要的滋养,什么东西都可以生长;如果失去了必要的滋养,什么东西都会消亡。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饥饿的人不会苛择食物,口渴的人不会苛择饮料。

【彼一时,此一时也】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另一个时候了。用来说明时势不同,情况也随之改变,不能再相提并论了。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子路若有了过失,别人告诉他,他就会很高兴。说明人应敢于正视自己缺点和错误,乐于改正过失、成为善人之心。成语“闻过则喜”源于此。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自《孟子?尽心下》。书:这里专指《尚书?武成》一篇。意思是:完全相信书里的话,还不如没有书。这句话是孟子看了《尚书?武成》一篇,所发感慨中的一句。现多指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被书本所束缚。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出自《孟子?离娄下》。声闻:声誉,名声。意思是:如果自己的名声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就会觉得羞耻。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抬头不愧于天,低头不愧于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如果是自然所造成的灾害,还可以避免;如果是自己种下的罪孽,是不能逃避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孟子?腾文公下》。淫:迷乱。移:改变。意思是:富贵不能使其心志迷乱,困苦不能使其改变操守,威武不能使其有所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出自《孟子?万章下》。在沟壑:指死后把尸体丢到山沟里。元:脑袋。意思是:有志之士不怕死无葬身之地,勇敢之人不怕丧命杀头。表现了志士和勇士高尚的情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自《孟子?离娄上》。规:圆规。矩:曲尺。意思是:不使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用来比喻行事如果没有准则的话,那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 出自《孟子?尽心上》。大匠:高明的工匠。毂率:标准。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拙笨的工人不会使用就改废绳墨,羿不会因为拙劣的射手就改变其拉弓射箭的准则。说明教育应有一定的法则,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就轻易改变。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出自《孟子?告子上》。规矩:法则。意思是:高明的工匠教授别人,一定会按照法则,而学习的人本身也应当遵循法则。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 出自《孟子?离娄下》。中:道德品质很好的人。养:教育。才:有才能的人。意思是:让道德品质好的人去教育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让有才能的人去教育那些没有才能的人。

【引而不发,跃如也】 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将弓拉满,但不发箭,只做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样子。比喻教育要善于启发。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出自《孟子?尽心下》。近:浅显。指:通“旨”,意义。意思是;语言虽然浅显,但意义深远,这才称得上是“善言”。说明教育应由近及远,深入浅出。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暴:通“曝”,晒。意思是:即便天下有一种东西容易生存,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那它也就不能生存了。比喻学习应持之以恒。后常用“一暴十寒”形容人没有恒心。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官:功能。意思是:心是用来思考的,思考了就会有所收获,不思考就不会有所得。说明学习应善于思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忧愁祸患能够锻炼人的意志,让人更坚强地生存下去;安逸享受则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沉沦颓废甚至灭亡。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出自《孟子?告子下》。拂:违背。意思是:上天要将重大的责任降临给某人时,一定会先让他锻炼意志,让他的身体经受劳累,使他忍饥挨饿、经受贫穷,仍然坚韧不拔,不变其志。说明要做成大事,必须不畏艰险,才能成功。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权:称一称。度:量一量。意思是:称一称,这样才能知道是轻还是重;量一量,这样才能知道是长还是短。原来是孟子劝齐宣王权衡利弊,决定取舍的话,后人常用来比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权衡利弊得失。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当鱼和熊掌两个不能同时得到时,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比喻当所想要的东西发生矛盾时,要舍弃次要的,而选择主要的。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一个人要有所放弃,才能有所作为。说明做事要有所选择,有所考虑。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出自《孟子?尽心上》。轫:通“仞”,古时的计量单位,一仞为八尺。犹:仍然。弃井:废井。意思是:挖井挖到九仞而没有挖出水来,还是一口废井。比喻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西汉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的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其中“小雅”还包括有部分民歌;“颂”为宗庙祭祀的诗歌。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意思是:谨小慎微,好像走近深渊旁边,好像踏在薄冰之上一样。用来比喻处事小心谨慎。

【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意思是:谋士太多了,就会无所适从,难以成事。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匪:不是,非。迈:行走。靡:没有。臻:到达。意思是:只是一味谋划而不行动,和想到远方而不迈开腿一样。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出自《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甜言蜜语,出言虚伪的人,脸皮实在太厚了。

【式夷式己,无小人殆】 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式:用。夷:正直。殆:近。意思是:任用正直的人,国家就会兴旺,小人便无法亲近。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出自《诗经?小雅?正月》。赫赫:声威赫赫。意思是:声威赫赫的周朝宗室,是褒姒毁灭了它。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出自《诗经?小雅?青蝇》。青蝇:黑头苍蝇。岂弟:通“恺悌”,平易近人。意思是:黑头苍蝇飞来飞去,停在屋外的篱笆上;平易近人的君子,不要听信它的谗言。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出自《诗经?小雅?蓼莪》。劬劳:劳累。意思是:悲伤啊,父母,生养我是多么的辛苦。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预报之德,昊天罔极】 出自《诗经?小雅?蓼莪》。鞠:抚养。拊:抚摸。畜:养育。意思是:父母啊,是你生下了我,父母啊,是你哺育了我。抚摸我,爱护我,抚养我长大成人,还教育我,来回不住的看我,反复照料我,出门进门抱着我。如今我想报答父母的恩情,谁想到老天降下这灾祸。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意思是:其他山上的石头,也可以用来雕琢成玉。比喻借鉴、学习其他地方的经验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辟言不信,如彼行迈,则靡所臻】 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辟:法则。行迈:行走。臻:达到。意思是:不听信合乎法则的话,就好比走路没有目标,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

【无怨无恶,率由群匹】 出自《诗经?大雅?假乐》。率:循。意思是:(君主应该做到)无人怨恨,无人憎恶,听从群臣的意见。

【不解于位,民于攸墍】 出自《诗经?大雅?假乐》。攸:所。意思是:当权者应尽职尽责,对于自己的职位不能懈怠,百姓因而能够安居乐业。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出自《诗经?大雅?荡》。意思是:道德不显著,因此没有辅佐的人才,没有卿家。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君王能够示范于他的嫡妻,至于他的兄弟也是一样,以此来治理天下。比喻一视同仁,公而不私。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出自《诗经?大雅?烝民》。明:明辨是非。哲:聪明。意思是:既明辨是非又聪明过人,就能保住自己的名声与性命。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出自《诗经?大雅?抑》。尚:还。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斑点,还可以打磨下去;话语一旦有了问题,那就不好整治了。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出自《诗经?大雅?灵台》。庶民:百姓。攻:从事。不日:不久。意思是:百姓都来从事某项工作,不久就能取得成功。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出自《诗经?大雅?旱麓》。意思是:苍鹰飞翔于天上,鱼儿跳跃于水里。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 出自《诗经?大雅?荡》。明:完善。尔:你。时:是,这。背:背后。意思是:你之所以没有完美的德性,是因为在你的前后左右没有贤者。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出自《诗经?大雅?抑》。意思是:不但当面指教,而且提着耳朵叮嘱,希望他永不忘记。用来形容教诲殷切。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匪:通“斐”,文采、相貌。意思是:那个君子文采斐然,如切如磋,使得他品格高贵,如琢如磨,使得他道德高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出自《诗经?周南?关雎》。逑:配偶。意思是:鸣叫着的雎鸠鸟,在河的小洲上相恋了。美丽善良的姑娘,是那少年君子的好配偶。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寤寐:睡觉。意思是:追求她而得不到,无论是睡着了还是醒着,都在想着她。长夜漫漫啊,翻来覆去得睡不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出自《诗经?卫风?静女》。静:文静。姝:美貌。俟:等。意思是:文静的姑娘真漂亮,她在城边等我;美丽的身影一丝不见,急得我是抓耳挠腮、四顾彷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萦绕在我的心间。纵使我没来找你,你怎么能不送个音信给我。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意思是:你扔给我一个桃子,我回报你的是美玉。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意思是:亮丽的额头弯弯的眉,浅浅地一笑,两个小酒窝多么美,迷人的眼波那一转啊,我的心也醉了。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出自《诗经?邶风?柏舟》。髧:头发下垂的样子。意思是:那披头散发的少年,和我是天生的一对,到死也不改变此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出自《诗经?秦风?蒹葭》。意思是:芦苇好长好长,白露已经成了霜。意中人啊,却在水的另一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出自《诗经?卫风?桃夭》。意思是: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这位姑娘出嫁了,夫家的生活会更美好。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意思是:无论生离死别,都与你约定。握着你的手,和你一起到白头。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意思是:扑打梅花落纷纷,梅子只剩下了七成多。追求我的小伙子们,赶快托媒来说和。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出自《诗经?卫风?氓》。意思是:本姑娘没有错啊,你的行为已经变了样。你的行为难以猜透啊,真是三心二意魔鬼心肠。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出自《诗经?魏风?伐檀》。素餐:白吃饭。意思是:君子们啊,可不要吃白饭啊。

【深则厉,浅则揭】 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水深时,索性连衣涉水,水浅时,撩起衣服蹦过去。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出自《诗经?邶风?雄雉》。忮:逋“置”,忌恨。臧:善。意思是:不忌恨,不求备于人,他的行为怎么会不善呢?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出自《诗经?豳风?伐柯》。柯:斧柄。意思是:砍斧柄啊砍斧柄,斧柄的样子就在眼前。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出自《诗经?周颂?敬之》。缉:光明。熙:广。意思是:日日有所收获,月月有所进步,这样不断学习,就能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自《诗经?大雅?荡》。靡:无,没有。鲜:少。克:能够。意思是:没有人一开始就不做的,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说明人们做事多是有始无终。

【刍荛之言,圣人择焉】 出自《诗经?大雅?板》。刍荛:借指割草打柴的人,引申为普通劳动者。意思是:即使是普通百姓说的话,古圣先贤也会从中择取。

【君子与易由言,耳属于垣】 出自《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君子一定不要轻易讲话,小人正把耳朵紧紧地贴在墙上。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出自《诗经?小雅?谷风》。将:正。与:帮助。女:通“汝”。意思是:在你担惊受怕的时候,只有我帮助你;但你到了安乐的时候,反而将我抛弃。

【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是用:所以。溃:遂。意思是:在大路旁盖房子,总是征求行人意见的话,房子是盖不成的。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自《诗经?小雅?蓼莪》。怙:依仗。恃:依靠。意思是:失去了父母,该依靠谁呢?这句话深深地反映了失去父母后无依无靠的心境。后以“怙恃”作为父母的代称。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出自《诗经?小雅?棠棣》。阋:争吵。墙:指院内,指家里。御:抵御。意思是:兄弟们尽管在家里可能会争吵或不和,但如果受到别人的侵侮,就会一致对外了。说明兄弟之间总是能够共患难的。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出自《诗经?小雅?隰桑》。中心:内心。意思是:内心里藏着他,哪天能够忘记他呢?这句话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深情厚意。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出自《诗经?魏风?伐檀》。稼:播种。穑:收割庄稼。胡:为什么。三百:虚数,表示数量多。廛:通“缠”,束,量词。意思是:你不种不收,为什么收取那么多的粮食呢?这句话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憎恨。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出自《诗经?魏风?硕鼠》。硕鼠:大鼠,比喻剥削阶级。黍:这里泛指粮食。意思是: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粮食啦!这句话反映了农民对统治者沉重剥削的怨恨与控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意思是:谁说没有衣服穿呢?我与你同穿一件战袍。此句反映了战士们同仇敌忾、士气饱满,充满团结的战斗精神。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多言:指爱说闲话。意思是:别人的闲谈、议论,也能让人感到畏惧。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出自《诗经?鄘风?相鼠》。相:看。仪:礼仪,指尊严。意思是:看看那老鼠尚且还有一层皮,而人却这样没有廉耻;这样没有廉耻,还活着干什么呢?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出自《诗经?魏风?硕鼠》。意思是:我决心要离开你,去寻找幸福的乐土,那幸福的乐土,才是我想去的地方。这几句话表现了劳动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和压迫,只得另谋生路的悲惨状况。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出自《诗经?郑风?风雨》。晦:昏暗。意思是:风雨交加,天色昏沉,群鸡鸣叫不停。现常以前半句形容社会黑暗。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出自《诗经?王风?采葛》。三秋:原意是指三季,单用时指三年。意思是:一天见不到你,就好像经过了三年啊!后来即以“一日三秋”形容思念之殷切。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出自《诗经?秦风?晨风》。意思是:怎么办呀怎么办?他多半已经把我给忘了。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出自《诗经?郑风?风雨》。君子:指自己的丈夫。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胡:为什么。意思是:既然都已经见到了你,我怎么能够不欢喜呢?

【予其惩,而毖后患】 出自《诗经?周颂?小毖》。予:我。惩:警戒。毖:谨慎。意思是:我要将过去的错误作为警戒,使以后谨慎,以免招来祸患。后以“惩前毖后”说明吸取以前失败的教训,以后谨慎,不致重犯。

《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指的是上古,“书”指的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

《尚书》书名为汉代学者所定。元朝以后,该书成了科举的法定读本,明朝起被刻在《五经大全》等本中。后来,更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之作。

【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出自《尚书?商书?咸有一德》。意思是:任命官吏只能任命德才兼备的人;君主身边的大臣及侍从也只能是这样的人。

【德惟治,否德乱】 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下》。意思是:只有推行德政,天下才会长治久安;不推行德政,天下就会大乱。

【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 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中》。意思是:天下是长治久安,还是混乱,取决于官吏的作用。在选用官员时,不能提拔那些和自己关系亲昵的人,要任人唯贤。

【旁求俊彦,启迪后人】 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上》。旁:广泛地。俊彦:贤能之辈。意思是:广泛地访求贤能之人,并以此教育后人。

【无耻过作非】 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中》。耻过:以过失为耻。意思是:不要以过失为耻而文过饰非。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出自《尚书?周书?周官》。崇:高。惟:由于。意思是:功德高尚是由于有志向,事业广大是由于勤劳。

【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出自《尚书?周书?洪范》。意思是:天子应当像做臣民的父母一样,来做天下臣民的君王。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出自《尚书?周书?洪范》。党:朋友。意思是:(君主)没有偏袒、私念,王道就是通畅的。说明从政者不能心存私念,要公平对待一切。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出自《尚书?周书?周官》。制治:制定各种法令来进行治理。意思是:在国家没有产生动乱之前,就订立各种法令制度进行治理;在国家没有产生危机的时候,便采取保卫措施。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出自《尚书?周书?康诰》。意思是:(对上层人物的)怨恨不在大,也不在小。比喻当官的人只要尽职尽责,即使有民怨,也无关大小。

【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出自《尚书?周书?泰誓中》。受:指商纣王,其名受辛。予:指周武王。意思是:商纣王受辛有亿万臣民,却离心离德;我(周武王)有治国能臣十人,大家同心同德。

【若保赤子】 出自《尚书?周书?康诰》。赤子:初生的婴孩。意思是:像爱护婴儿一样(爱护臣民)。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出自《尚书?周书?泰誓上》。意思是:百姓所要得到的东西,老天就一定会遵从他们的意愿。比喻民心的重要性。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出自《尚书?周书?泰誓上》。天视:苍天的看法。意思是:上天的见解就是来自百姓的见解,上天所听闻的就是百姓所听闻的。比喻重视百姓就是重视上天,就能顺应天意。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出自《尚书?周书?泰誓上》。树:立。意思是:培育德行,务求滋长;铲除邪恶,务求除根。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出自《尚书?周书?蔡仲上》。为善:做善事。意思是:(君主)行善的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同样都会达到安定统治;行恶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但同样会导致动乱。

【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 出自《尚书?周书?武成》。偃武:停止战争。意思是:停止战争,施行文教,把战马都放还到华山之阳,把牛都放还到桃林之野。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出自《尚书?周书?洪范》。意思是:态度要谦恭,说话要合乎逻辑,观察要清楚,听取意见要聪慧,思考问题要睿智。

【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出自《尚书?周书?冏命》。绳:纠正。意思是:按照行为准则纠正错误,改正错误的根由,使其能继承先祖的伟业。

【不做无益害有益】 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意思是:不去做无益于自己身心的事情,以免损害了有益于身心的事情。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意思是:明白道理是不困难的,而付之行动是困难的。

【无稽之言勿听,毋询之谋勿庸】 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无稽:没有根据。谋:计划。庸:使用。意思是:毫无根据的话不要听信,没有咨询过别人的计划不要使用。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德:德政。意思是:德政才是好的政治,政治的最终目的在于养育人民。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贰:不专一。意思是:任用德才兼备的人要坚信不疑,驱除奸佞小人要坚决果断。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出自《尚书?虞书?皋陶谟》。聪明:指见闻。意思是:上天知晓人间的善恶,是在百姓中间听取和观察来的;上天的奖惩命令,是来自于百姓的意见。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出自《尚书?虞书?舜典》。意思是: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这四个凶恶的家伙受到了应得的惩治,全天下的人就都心悦诚服了。比喻对待邪恶要果断驱除,这样百姓自然会拥护。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克:能够。明:彰显。意思是:彰显(自己)崇高的品德,使族人能够亲和团结。

【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危:不安。允:诚实。意思是:(治国)最担心的是人心不安,治国的根本思想精微难明,只有一心一意地为民操劳,始终执行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出自《尚书?虞书?舜典》。永:长久。声:古代音乐的五声。意思是:诗是抒发作者志向的乐章,是需要长久歌咏的,五声是依附于歌咏的,使用十二律和五声合于节奏。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出自《尚书?商书?咸有一德》。师:榜样。意思是:德行修养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以善为原则的人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出自《尚书?商书?仲虺之诰》。裕:宽裕。意思是: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出自《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意思是:能够自己拜得名师的人可以成就伟业,到处叫嚣别人不如自己的人会灭亡。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出自《尚书?夏书?胤征》。炎:烧。意思是:大火燃烧昆仑山时,美玉和顽石都遭到毁灭。比喻好事物与坏事物同归于尽,成语“玉石俱焚”源于此。

【建官惟贤,位事惟能】 出自《尚书?周书?武成》。惟:按照。意思是:安排官员要按照才德,委派工作要根据能力。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出自《尚书?虞书?舜典》。五品:即父、母、兄、弟、子五伦。意思是:百姓互不亲近,提倡尊老爱幼也不会顺利。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出自《尚书?君陈》。意思是:能够忍耐,就可办成事情;宽宏大量,就有高尚的道德。

【德盛不狎侮】 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意思是:高尚的人必然自重,也不侮辱别人。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意思是:感官不被声色支配的人,他的思维是纯洁的。

【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出自《尚书?周书?毕命》。尚:崇尚,重。体要:精要,具体而概括。惟:为,是。意思是:文辞重在充实而概括,而不是为了喜爱标新立异。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出自《尚书?周书?洪范》。羞:进献,贡献。而:同“尔”,你。意思是:对于那些有才能、有作为的人,要让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使国家昌盛。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出自《尚书?周书?洪范》。荡荡:宽阔、广大。意思是:不结党营私,治国之道就会宽广开阔。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下》。弗:不。胡:怎么。意思是:不经过思考,怎么会有所收获呢?不去实行,怎么会有所成就呢?

【德惟治,否德乱】 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下》。意思是:以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太平;反之,就会天下大乱。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出自《尚书?周书?蔡仲之命》。治:安定。乱:危乱。意思是:为善政,虽然方法不同,但结果都是使国家安定;为恶政,虽然方式不同,但结果都是使国家危乱。

【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出自《尚书?商书?盘庚上》。意思是:用人要选用熟悉的臣子,不要像选用器具那样只要新的,不要旧的。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上》。后:君主。意思是:木料经过墨线画线就能裁成直木,君主接受臣下意见就能成为圣明的君主。

【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出自《尚书?周书?酒诰》。意思是:为政的人不应该把水作为镜子,而是应该把人民当作镜子。比喻应以百姓的反映来检查为政的得失。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出自《尚书?夏书?五子之歌》。邦:国家。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出自《尚书?周书?蔡仲之命》。辅:辅佐。怀:归向。意思是:上天对人不分亲近远疏,只帮助那些有德行的人;民心不会永远忠于一个君王,只有对自己有恩惠,百姓才会归附他。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出自《尚书?周书?周官》。允:相信,信任。意思是:执政者能够大公无私地处理政事,就会得到百姓的信任。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出自《尚书?周书?泰誓中》。意思是:上天的眼睛就是我们老百姓的眼睛,上天的耳朵就是我们老百姓的耳朵。说明天意就代表着民意,因此应重视百姓的意见。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出自《尚书?商书?伊训》。意思是:对别人不求全责备,对自己则惟恐检查的不够。说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应对别人实事求是,对自己严格要求。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出自《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意思是:谦虚好问,知识就会丰富;自以为是,知识就会浅薄。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矜:自夸贤能。伐:自夸功高。意思是:只要你不自视贤能,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贤能的高下;只要你不自视功高,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夺功劳大小。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有惟艰哉】 出自《尚书?秦书?秦誓》。俾:使。如流:比喻谦虚。意思是:指责别人的过错并不难,难的是让自己能够像流水一样从容地接受别人的指责。

【满招损,谦受益】 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意思是:骄傲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谨慎会带来益处。这句话是告诫人们应谦虚处事。

【小人怨女詈女,则皇自敬德】 出自《尚书?周书?无逸》。女:通“汝”,你。皇:更加。意思是:如果小人怨恨你,辱骂你,那么你就更应该敬慎自己的德行。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意思是:喜欢玩弄别人,会有损于自己的道德,只顾迷恋喜欢的器物,会让人丧失心志。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意思是:报效国家,要能够勤劳;主持家政,要能够节俭。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出自《尚书?周书?君陈》。逸豫:安逸享乐。意思是:每天都努力不怠,不敢贪图安逸和享乐。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出自《尚书?周书?旅獒》。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周制一仞为八尺,九仞,形容很高。篑:盛土的筐。意思是:堆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做事应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成语“功亏一篑”由此而来。

【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出自《尚书?虞书?益稷》。丛脞:繁琐。股肱:臣子。意思是:君王做事情繁琐不堪、胸无大略,辅助他的臣子就会懈怠,这样会使任何事情都做不成功。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出自《尚书?商书?盘庚上》。意思是:好像网结在绳上,才会有条理。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出自《尚书?商书?伊训》。意思是:为上的能够体察下情,为下的能够尽忠职守。

【贤君无私怨】 出自《尚书?商书?伊训》。意思是:贤明的君主没有各人的恩怨。比喻君主的个人感情不应带到政治里去。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及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之一。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出自《礼记?哀公问》。正:端正。意思是:“政”的意思就是“正”。一国之君只要言行端正,那么他的百姓也会言行端正。说明君主是一国的表率,要严于律己。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 出自《礼记?曲礼》。意思是:修身养性,兑现诺言,这就是好的品行;行为端正,言语合道,这就是礼的本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出自《礼记?学记》。君民:治理百姓。意思是: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所以古代的帝王建立国家治理百姓,都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说明教与学的重要性。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虽然有最上乘的真理,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受教后才知道自己知识上的贫乏。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很多人在学习时,有的过失在于贪多,有的过失在于求少,有的过失在于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过失在于半途而废。

【荀利国家,不求富贵】 出自《礼记?儒行》。意思是:只求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富贵。

【德配天地,居处有礼,进退有度】 出自《礼记?经解》。配:匹配。意思是:德行应与天、地相匹配,起居要有一定的礼仪,应对进退要合乎规章制度。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出自《礼记?缁衣》。庆:行善。兆:一百万,此处与民连用,泛指天下臣民。意思是:君主拥有美德善行,天下臣民都能受其恩惠。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 出自《礼记?缁衣》。意思是:君主爱好某种东西,下面的臣民爱好一定会比这更厉害。说明君主要谨言慎行,做好表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出自《礼记?礼运》。行:通行。大道通行于天下时,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

【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 出自《礼记?祭义》。贵:尊重。尊重有道德的人,尊重地位高贵的人,尊敬老人,尊敬长辈,爱护儿童。

【政不正,则君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 出自《礼记?礼运》。倍:通“背”,背叛。意思是:如果在政事上不能行正道(以致发生重大政策错误),那么君主的地位就非常危险了;国君的地位岌岌可危,大臣就有可能背叛,小官吏就会乘机盗窃国家财物。

【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 出自《礼记?礼运》。刑肃:刑法残酷。俗敝:伤风败俗。意思是:刑法残酷而社会风气又败坏,那么民众就不会归服,这叫做有缺点的国家。

【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 出自《礼记?表记》。虞帝:舜帝。意思是:谁也赶不上舜帝啊!他是天下的君主,活着的时候没有一点私心,死时也没给自己的儿子特殊的地位,对待臣民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

【德成而教尊,教尊则官正,官正而国治】 出自《礼记?文王世子》。德成:德行有成。意思是:(掌权者)德行有成并以此教化国民,自己确立威望和尊严。自己的威望出来了,下面的官员才会正派起来;官吏的作风正派了,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出自《礼记?礼运》。知:通“智”,智慧。意思是:(君主)用人要使用他的智慧而摒弃他的奸诈;用他的勇气而摒弃他的暴躁;用人的仁慈而摒弃他的贪欲。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辩,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出自《礼记?王制》。论:考评。使:试用。意思是:凡是凭借庶民之才入官的,必须先考核他;经过考核后,再试用他一段时间;能够胜任工作的,确定他的官品阶层;官阶确定后,再发给他相应的薪水。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出自《礼记?哀公问》。意思是:古代的帝王治国,把爱护臣民作为从政的头等大事。

【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出自《礼记?缁衣》。意思是:君主依靠人民的拥戴而存在,同时也会因失去民心而灭亡。

【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出自《礼记?王制》。虚:储备。意思是:没有能够支持三年的储备,那这个国家就不叫国家了。

【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出自《礼记?经解》。微:微妙。意思是:礼义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在邪恶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扼杀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靠近善良,远离罪恶。

【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则民兴矣】 出自《礼记?坊记》。意思是:尊重人才而轻视俸禄,这样民间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重视技艺而轻视车马,这样民间就会兴起学习技艺的风气。

【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出自《礼记?冠义》。为:是。意思是: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懂得礼义啊。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出自《礼记?曲礼》。意思是: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实行。

【恭进礼,俭进仁,信进情】 出自《礼记?表记》。恭:恭敬。俭:节俭。情:性情。意思是:恭敬接近礼,节俭接近仁,诚信接近人本来的性情。本句阐明了恭、俭、信在礼义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出自《礼记?乐记》。意思是: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而发生变化,人就会变成物,就会泯灭了天授予人类的善良本质,去追求无穷的个人私欲的满足。

【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思盗,骄思乱】 出自《礼记?坊记》。斯:那么。意思是:小人贫穷了日子就窘困不好过,富有了就奢侈起来。窘困时,就想去偷盗抢劫;骄奢时,就会犯上作乱。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出自《礼记?冠义上》。始:产生。意思是:礼义的产生,在于行为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辞恭顺。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出自《礼记?曲礼上》。淫:过度,过分。慑:怯。意思是:富贵的人知道爱好礼,则不会过分骄横于人前,做事过分;贫穷的人知道爱好礼,就会有志气而不会怯懦。

【君子远庖厨】 出自《礼记?玉藻》。庖厨:屠宰场所。意思是:君子要远离屠宰的场所。

【很毋求胜,分毋求多】 出自《礼记?曲礼》。很:争吵。意思是:在争吵时,不要存取胜于人的心理;在分财产时,不要存多分的想法。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出自《礼记?礼运》。意思是:吃饭穿衣,男欢女爱,是人们存在的最大欲望。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出自《礼记?祭义》。意思是:把孝道放置在天地之间,它就能充满天地;把孝道推广到四海,它就能填塞四海;把孝道推行后世,后世就能无论早晚奉行它。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 出自《礼记?内则》。意思是:孝子养父母的老,要使父母从心里感到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愿,(想办法)让他们赏心悦目,使他们的寝处舒适。

【凡为人子之理,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出自《礼记?曲礼》。凊:凉。意思是:做人子女的按照侍奉双亲的礼制,要让父母冬天温暖、夏天凉爽,晚上铺好床,早晨要请安。

【从命不岔,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 出自《礼记?坊记》。意思是:听从父母的教诲而不要有不乐意或埋怨的表情;不知疲倦地反复耐心地用委婉的言辞规劝;侍奉父母累了也不能抱怨,这就是孝了。

【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 出自《礼记?坊记》。作:兴起。意思是:做了善事要归功于父母的教诲,犯了错误自己要承担起来,这样民间就会兴起孝顺的风气。

【长民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 出自《礼记?坊记》。意思是:做百姓的长官的人,在朝廷内就要尊敬老人,这样民间就会兴起孝敬的风气。

【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出自《礼记?祭统》。意思是:父母活着的时候,看他是否孝顺;父母过世时,看他是否悲伤;祭奠父母的时候,看他是否恭敬。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出自《礼记?檀弓》。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意思是:我就是因为不吃磋来之食,才落得这个样子的啊。

【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出自《礼记?儒行》。戴:按照。抱:坚守。意思是:按照仁来行事,以自处,即使在残暴的统治下,也不改变自己所信奉的仁义。

【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 出自《礼记?坊记》。辞:推辞。意思是:君子推辞尊贵的地位而不会推辞贫贱的地位,会推辞富有而不会推辞贫穷。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出自《礼记?曲礼》。意思是:在财物面前不随意取,在危难面前不躲避。

【近文章,砥历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 出自《礼记?儒行》。意思是:通过钻研礼乐、法度等方面的文献,磨炼自己的正直和节操。即使把国家分封给他也认为那是锱铢之类的小事情,不给别人做臣下和官吏。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 出自《礼记?少仪》。谏:规劝。亡:出走。疾:憎恶。意思是:作为臣子,可以当面规劝,但不能背后讥讽;可以弃君而去,但不能有所怨恨。

【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 出自《礼记?表记》。下:下级。事:侍奉。上:上级。意思是:下属侍奉上级时,尽管有庇护百姓的大德,也不能有君临百姓的思想。

【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出自《礼记?祭义》。逆:触犯。意思是:父母有了过错,子女能够劝谏但不能触犯他们。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出自《礼记?祭义》。物:根据。格:格式。意思是:说话要有根据,行事要有原则,所以活着的时候不会改变志向,死后就不会丧失好的名声。

【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出自《礼记?缁衣》。虑:考虑。稽:考察。意思是:说话时一定要考虑清楚后果,做事情时一定要考虑清楚有没有弊端。

【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 出自《礼记?表记》。实:实现。怨菑:怨恨。意思是:口头上向别人许诺的好处不加以兑现,就会招致别人的怨恨。

【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也】 出自《礼记?缁衣》。绝:断交。意思是:轻率地和贫贱的朋友绝交,或者郑重地和富贵的朋友绝交,这都表明尚贤的心理不够坚定而嫉恶的心理不够明显。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出自《礼记?曲礼》。爱:与自己亲近的人。恶:不好的地方。意思是:对自己所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所厌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出自《礼记?学记》。君:君临。意思是:建立国家,君临百姓,要以立教、立学为首要之务。

【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出自《礼记?学记》。化:教化。怀:归附。意思是:教化百姓改变陋习,使附近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也前来归附,这是大学的宗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想教化百姓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从教育入手。

【立爱自爱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长始,教民顺也】 出自《礼记?祭义》。意思是:培养仁爱的风气就从自己的亲人开始,这是教化百姓和睦;培养尊重人的风气就从尊敬年长的人开始,这是教化百姓和顺。

【恭俭庄敬,《礼》教也】 出自《礼记?经解》。意思是:恭敬节俭,端庄谨慎,这都是学习了《礼记》的结果啊。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古时候教学,家里有私塾,乡里有乡学,郡县有郡学,国家有太学。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入学)一年之后,考察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的邪正。三年之后,考察是否专心学业,乐于公益。五年后考察学生是否广览多读,亲近师长。七年后,考察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朋友的选择,这叫做小成。九年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卓然自立,临事不惑,就叫做大成。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出自《礼记?学记》。严:尊敬。意思是:求学的学问,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尊敬师长。师长受到尊敬了,然后师道才受到尊敬;师道受到了敬重,然后百姓才知道恭敬地去学习。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只知道让学生背诵课本的人,做不了别人的老师。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了解了教育成功的原因,又知晓教育失败的原因,之后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 出自《礼记?缁衣》。事:对待。意思是:下级对待上级,不是听从他的命令,而是顺从他的行为。说明领导应当以身作则。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出自《礼记?儒行》。称:举荐。怨:仇家。意思是:举荐人才,要内部不回避亲属,外部不埋没仇家。说明举荐者应胸怀宽广,并以客观实际为准则。

【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礼记?檀弓》。苛:繁重的。意思是:繁重的政令和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出自《礼记?学记》。兴:喜欢。意思是:如果不喜欢这种技艺,就不能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它。说明只有具备了兴趣,才能主动去学习。

【人莫知其子之恶】 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人们常常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说明人总是溺爱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出自《礼记?杂记》。意思是:有紧张也有松弛,这是文王、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现多用来指学习、工作或生活应劳逸结合。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出自《礼记?曲礼》。意思是:礼所崇尚的是彼此之间要相互往来。有往而无来,不符合礼数;有来而无往,也不符合礼数。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出自《礼记?表记》。醴:甜酒。意思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和接触像水一样清淡,而小人之间的交往接触则像醴酒一样甜腻。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出自《礼记?曲礼》。敖:通“傲”,骄傲。从:通“纵”,放纵。意思是:骄傲的习气不可以助长,世俗的欲望不可以放纵;志气不可以满足,快乐不可以过头。

【不苟訾,不苟笑】 出自《礼记?曲礼》。訾:诋毁。苟:随便,轻易。笑:讥笑。意思是:不随随便便诋毁别人,也不随随便便讥笑别人。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贱己】 出自《礼记?坊记》。贵:尊重。贱:低贱,看低。意思是:君子总是尊重别人而看低自己,凡事总是先想到别人,然后才想到自己。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出自《礼记?曲礼》。禽兽:此处为偏义复词,侧重于“兽”字。意思是:鹦鹉虽然能说话,但它还是飞禽;猩猩虽然能说话,但它还是走兽。比喻一个人不仅在于能说话,更重要的在于要有礼。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出自《礼记?檀弓》。意思是:活着的时候要对人民有益,死了也不做害人的恶鬼。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许多人的眼睛都盯着你,许多人的手指都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厉呀!说明人的言行会受到公众的监督。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出自《礼记?曲礼》。竟:通“境”,疆界。禁:法律所不容许的事情。国:国都。意思是:到了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该国法律所不容许的事情;进入一个城市,就要先弄清那里的风俗习惯;到了某一家,就要先问清其家中是否有什么忌讳的事情。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 出自《礼记?表记》。失足:举动不慎重。失色:举止不庄重。失言:说错话。意思是:君子在别人的面前,不要做不慎重的事,不要有不庄重的举止,不要说错话。

【教学相长】 出自《礼记?学记》。长:增进。意思是:教育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出自《礼记?学记》。长:发扬。意思是:了解他的内心,然后才能挽救他的过失。教育,是为了发扬其优点,并挽救其过失。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 出自《礼记?学记》。语:告诉。意思是:只有当学生表示自己无法解答的时候,老师才告诉他。说明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启发,不能照本宣科。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出自《礼记?学记》。道:通“导”,即引导。强:动词,使强,勉励。开:启发。达:代替做出结论。意思是:教学当中,要善于开导,而不是强制;要善于鼓励,而不是压制;要善于开导,而不是直接告之结论。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纵然有最美味的佳肴,不亲自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纵然有最好的学说,如果不去学习,也无法了解它的益处。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一旦错过了时机以后再学,即使再刻苦,也很难有所成就。

【不学操缦,不能按弦】 出自《礼记?学记》。操缦:调弦。安弦:熟练地弹琴。意思是:不先学会调弦,就不能熟练地弹奏琴曲。比喻学习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出自《礼记?学记》。冶:冶炼、铸造。弓:射箭。箕:竹制的器具。意思是: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习缝制皮衣;好的射手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会用竹条编制器具。比喻学习一定要由浅入深。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学习,而没有一个朋友相互切磋、相互探讨,学识就会偏狭浅显。现在常用“孤陋寡闻”形容人知识浅陋、见识不广。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出自《礼记?学记》。师:老师。庸:功劳。意思是:对善于学习的人,老师不用费太大的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他们还将一切归功于老师;而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要费很大的劲,但却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些学生还反而抱怨老师。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心思不在,即使大睁着眼睛也看不见,竖着耳朵也听不见,嘴里吃着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说明不专心致志就难有所成,成语“心不在焉”即由此而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自《礼记?大学》。苟:如果。意思是:如果每天都能让自己更新,那就应该日日更新,不断进入新的境界。说明每天都应让自己有所提高和进步。

《易经》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关于“卜筮”的书,也可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西周前期的说法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说法颇多,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是指的周朝。周朝这一说法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都以为《周易》的“周”字就是年代的意思。而《周易》的“易”字解释则更为纷繁。比如,“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晶月为易,刚柔相当。”“易,飞鸟形象也。”“易,即蜴。蜥蜴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日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西汉时,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称为“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出自《周易?系辞上》。方:事情。分:划分。意思是:天地间的事物是以同类相聚成群的规则来区分的,这样吉凶祸福就在这中间了。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出自《周易?系辞上》。 幽明:黑暗和光明。原:探究。意思是:仰望可以观察天文的规律,俯瞰可以观察地理的风貌,所以可以知道黑暗和光明的道理;研究事物的起始状态,再研究事物的终结状态,就明白生死的道理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之,成之者性之】 出自《周易?系辞上》。道:规律。继:继承。意思是:一阴一阳相互作用就是天地发展的规律,继承这种天的法则就是善良,使其成为人的规则,那就是天赋的秉性。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 出自《周易?系辞上》。意思是:超出形体之上的抽象部分被称为道;具体可见的被称为器。当把道和器相互利用转化时,就称为变。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出自《周易?系辞下》。屈:弯曲。信:通“伸”,伸展。意思是:尺蠖将自己的身躯尽量地弯曲,是为了伸展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生命。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老实敦厚的人言辞少,浮躁虚妄的人言辞多。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自《易经?系辞下》。穷:终极。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能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就能长久。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出自《易经?系辞下》。意思是:天下人有相同的一个归宿,但所走的道路不同;同到一处,各自的想法也多种多样。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出自《周易?系辞上》。意思是:齐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大得可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见解一致,其说服力强得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出自《周易?系辞下》。几:细微。意思是:君主不能保守秘密就会害了臣子,臣子不能保密就会丢掉性命,很小的事情不能保密就会影响成功。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出自《周易?系辞下》。安:安定。乱:动乱。意思是:有德行的人治理国家,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危险会随时来临;在国家完整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的危险;在天下太平无事的时候,不忘记动乱会在瞬间发生。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出自《周易?系辞下》。有:认为有。意思是:危机的出现,是由于认为安定而发生;毁灭的到来,是由于认为可保长治久安而发生;动乱的产生,是由于认为天下平安无事而发生的。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不积累善举,不足以成就美名;不积累恶行,不足以使自己灭亡。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小人认为小的善举对自己没有好处,就不去施小善,认为小的恶行对自己没有危害,就不肯去恶从善。

【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出自《周易?系辞下》。劝:奖赏。威:威赫。惩:警戒。意思是:小人不以不仁义为耻辱,不以不义气为可怕,不看到利益不会进取,不加以威赫不知道戒止。比喻对待小人要恩威并施,掌握住他的心理。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出自《周易?系辞下》。德薄:德行浅薄。意思是:德行浅薄却地位尊崇,智商低下却谋划大事,力量微弱却负担重任,这样很少有不招致祸端的。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出自《周易?系辞下》。几:不明显。俟:等待。意思是:君子看出不明显的征兆就会果断行动,不会整天等待、迟疑。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出自《周易?上经?泰》。意思是:正人君子的风气和声势得以壮大,邪恶小人的风气和声势得以消退。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自《周易?上经?坤》。坤:地,八卦之一。意思是:君子应当像大地一样,以宽厚的德行去负载万物。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出自《周易?上经?坤》。余庆:更多的吉庆。意思是:积德行善的人家必然有更多的吉庆(恩泽后世);不积德行善的人家,必然有更多的灾祸(贻害子孙)。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出自《周易?上经?乾》。进德:增进品德。意思是:君子增进品德,修营功业,要讲求忠义诚信,忠义诚信是用来增进品德的。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出自《周易?上经?乾》。成德:完成品德修养。行:行为。意思是:君子的行为是以完成品德修养为目的,(具体)表现在每天的行为举止上。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出自《周易?上经?谦》。谦谦:非常谦虚。卑:谦卑。自牧:自我修养。意思是:非常谦虚的君子,以谦卑之道来自我修养。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出自《周易?上经?蛊》。事:侍奉。意思是:不侍奉王侯,把自己这种逍遥世外的行为看得很高尚。

【正其直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以方外】 出自《周易?上经?坤》。意思是:“直”里面包含着“正”,“方”里面包含着“义”,君子应当以恭敬的态度让自己的内心正直,以正义的准则规范自己的外在行为。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 出自《周易?上经?坤》。蕃:茂盛。意思是:天地交感,变生万物,则草木茂盛;天地隔绝,阴阳不通,则贤达人士隐蔽不出。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出自《周易?上经?否》。否:音“匹”,闭塞不通。意思是:当天地不通,上下不交时,叫做否。(这时)君子应该收敛自己的才华来躲避灾难,不可追求荣华富贵。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出自《周易?上经?复》。意思是:阴阳反复是自然法则,经过七天,阳又回来,这就是阴阳此消彼长的循环规律。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不咎】 出自《周易?上经?泰》。咎:凶。意思是:没有平坦的,没有不平坦的,就没有只往不返的事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灾祸才不会发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出自《周易?上经?乾》。声:声调。气:气息。意思是:声调、话语等都相同,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气息、气质等都相同,就会彼此吸引。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 出自《周易?下经?家人》。意思是:父母、儿子、兄弟、夫妇,各尽各的职责,那么家庭的伦理道德就纳入了正轨。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出自《周易?下经?恒》。意思是:太阳和月亮遵循天体运行的规律,而能永远照射万物;春夏秋冬四季遵循自然规律循环往复,而能滋生万物。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出自《周易?下经?艮》。时:适时。道:前途。意思是:在应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在应该行动的时候就行动。行动或停止都不要失去最好的时机,这样就将前途光明。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出自《周易?下经?革》。意思是:商汤和周武二王的革命,是顺应天命,合乎民心的。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中通,故受之以否】 出自《周易?下经?革》。泰:通畅。否:坏。意思是:“泰”,是通畅的意思。天地万物不可能永远通畅,所以“泰”后面紧跟着的是“否”。

【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出自《周易?成传?恒》。意思是:人不能永远保持自己的高尚品德,就会招到人家的猜疑,这样的人就不能立身在世间了。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出自《易经?系辞下》。藏:积蓄。器:才干、才智。意思是:君子要不断积累才智,等待有利的时机发挥出来。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出自《易经?系辞上》。知:通“智”。意思是:对待同样的问题,仁者见了说它是仁,而智者见了说它是智。说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出自《易?丰》。昃:日西斜。食:通“蚀”,亏损。意思是:太阳升到了中午就开始西斜,月亮满盈后就开始亏损。比喻事物盛极则衰,物极必反。

【履霜,坚冰至】 出自《易经?乾传?坤》。意思是:踩到秋天的霜时,冬天冰冻的日子就要到了。比喻眼前的现象是未来的某些征兆。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出自《易经?系辞上》。枢机:事物的关键部分。意思是:言行,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言行一旦发出,就成了事情成败、人身荣辱的主宰。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出自《易经?系辞上》。意思是:言行,是君子用来感动天地的,怎么能够不慎重呢?说明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应谨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经?干》。健:刚健。意思是:自然界运行刚健有力,周而复始,君子也应像自然界一样努力向上,永无休止。这句话原是用来解释“干”卦的,后常被用来自勉与勉人。成语“自强不息”即由此而来。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出自《易经?系辞下》。危:感到危险。易:觉得容易。意思是:能够认识到危险而保持警惕的人,就会平安无事;认为事情容易而失去戒心的人,就会遭受倾覆。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出自《周易?益?象》。意思是: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要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要马上改正。

《左传》

《左传》与《公羊传》、《榖梁传》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是三部解释《春秋》的书,这三部书从不同的方面阐释了《春秋》的观点,并对《春秋》做了很好的补充和说明。

“春秋三传”自古就被列为经典,阅读和研究“春秋三传”对于了解历史和加深《春秋》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意思是:在松树和柏树下小草是不能繁殖的。比喻在强者面前,弱者很难生存。

【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意思是:有香味的薰草和有臭味的莸草放在一起,十年后还会有臭味。比喻邪恶会掩盖住善良,故应将邪恶根除。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风:放逸。意思是:你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即使牛马走失,也绝不会到达对方境内。借以比喻彼此相差太远,根本不相干。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马鞭虽然很长,也打不到马肚子上。现在用来比喻力量达不到,后作“鞭长莫及”。

【鹿死不择音】 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意思是:鹿在死的时候顾不上选择动听的声音。比喻在危难中别无选择。

【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 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周旋:相处。逆:抵触。极:准则。意思是:上下亲近,彼此互不抵触;所需要的无不具备,各人都知道行事的准则。

【臣义而行,不待命】 出自《左传?定公四年》。义:符合道义。意思是:臣子做符合道义的事情,就不必等待命令。

【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一国之主能制定命令就是道义,臣子能够接受命令就是诚信。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人们认为好的,我就施行它;人们讨厌的,我就改正它。说明行事时应按照公理进行。

【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 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意思是:如何来选择儿子谁也不如父亲,如何来选择臣子谁也不如君王。

【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意思是:奢侈将会让他自取灭亡,专制则会被人消灭。

【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损:减少。威:权势。意思是:听说过做好事可以消除怨恨,没听说过依仗权势可以防止怨恨的。

【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意思是:听说过学习以后才能从政做官,没听说过用做官来学习的。说明从政的人一定要经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

【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意思是:只有圣人能够使内外都安全无患,不是圣人的话,外部安宁了,但内部必有忧患。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器:器物,不同等级的人所佩戴的不同礼器之物,如饰物。假:借。意思是:只有礼器之物和名分、爵号等,不能随便给予别人,这是国君所掌握的。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出自《左传?昭公五年》。私劳:非公之劳。意思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人,不应该赏赐为自己私自效劳的人,不应该惩罚对自己有私怨的人。

【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君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决:溃堤。意思是:(防止百姓议论时政)就像预防洪水一样。洪水冲垮了大口子,伤人肯定很多,我无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子,把水慢慢地放掉,加以疏导为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宽:宽厚。猛:严厉。和:和谐。意思是:用宽厚的政策,来解决严厉的政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用严厉的政策,来解决宽厚的政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政治就会变得和谐。

【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 出自《左传?昭公七年》。意思是:所以政事是不能不慎重的,致力于这三条就足够了:一是要选择贤能之人;二是因民之利而利之;三是顺从四时之所务。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经:常。意思是:与其杀一个无罪的人,宁可以用法不当释放他。

【虽楚有才,晋实用之】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虽然楚国有很多人才,但都被晋国使用了。成语“楚才晋用”即由此而来。比喻人才外流,于己是灭顶之灾。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出自《春秋左传?襄公三十年》。意思是:现在您爱惜一个人就把一个地区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这就好比让一个根本不会使用刀剑的人上阵厮杀。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失其祸也】 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意思是:国家兴盛起来,(君主)把百姓看作受伤的人,这是国家和百姓的福气;国家衰亡时,(君主)把百姓看作草芥,这是国家和百姓的灾难。

【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君主)早起晚睡,早晚都临朝处理政事,因此才能知道他是体恤民情的。

【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根本,勿使能殖】 出自《左传?隐公六年》。芟夷:除草。意思是:执掌国家的人,见到邪恶就要像农夫见到杂草急于除去一样,铲除它并把它聚集起来沤烂了肥田,断绝它的根茎,使它没有再生的机会。比喻斩草务必除根,去恶一定要彻底的道理。

【政以治民,邢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 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正:纠正。意思是:政治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刑罚是用来纠正邪恶的。既缺乏德政,又没有威刑,所以才会滋生邪恶。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出自《左传?宣公三年》。相传大禹分天下为九州,铸造了九个大鼎,从商到周,这九个鼎都是传国之物。意思是:鼎的轻重大小,(下面的诸侯)是不能打听询问的。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共:大。意思是:节俭,是礼义善举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 出自《左传?昭公十年》。愈:超过。意思是:凡是有血气的人都有争夺之心,所以礼义不能强取豪夺,心里想着道义就能战胜别人,道义,是利益的根本。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出自《左传?恒公二年》。败:衰败。邪:邪恶。章:通“彰”,公开。意思是:国家的衰亡,是由于官吏的邪恶行径。官员缺失道德,加上得到宠幸就更加肆无忌惮,以致贿赂公开,腐败成风。说明官员的道德素质是关乎一个国家存亡的关键。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大自然违背正常规律就是灾难,地上的植物违反自身的本性就有妖异,百姓违反应有的道德就会发生祸乱。

【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匿为凶德】 出自《左传?文公十八年》。意思是:孝顺、尊敬、忠义、诚信是吉德;偷盗、抢劫、窝藏是凶德。

【数典而忘其祖】 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数:数着说。典:事迹。意思是:列举以前发生的事情,指责其忘记了以前的恩惠。成语“数典忘祖”即由此而来,意同“忘恩负义”。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出自《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动:行动。行:办事。回:奸邪。意思是:君子行动就要想着与礼义的要求合乎与否,办事就要想着合乎道义与否;不做因私利而违背礼义的事情,不做因不合乎礼义而使自己感到内疚的事情。

【懂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意思是:懂狐,是古代的好史官,依照法度照实书写而不加隐讳。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维护法度而蒙受恶名。

【犹燕之巢于幕上】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犹:好像。意思是:好像燕子把巢穴筑在帐篷上面。比喻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深山大泽,时生龙蛇】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意思是:深山、大湖之中,会生长像龙似蛇的非常之物。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出自《左传?成公四年》。意思是:不是和我们同一族类的人,他必然和我们不同心。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弗:不。纳:收纳,吸收。意思是:爱护子女,应该用高尚的道德去教育他,而不能让他吸收邪恶的东西。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人生可流传不朽的首先是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是有功于世。最后是写书立言,虽然流传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可以称之为不朽。

【非宅是卜,惟邻是卜】 出自《左传?昭公三年》。卜:选择。意思是:不必选择好的住处,而要选择好的邻居。

【上之所为,民之归也】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归:归附。意思是:上层人物的所作所为,民众也会跟着做。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意思是: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我该听谁的呢?说明领导多,意见又不一致,下面的人不知该听从谁。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君主有了德行,就能使人民快乐;人民快乐了,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庆父:鲁庄公的弟弟,他是在鲁庄公死后两次杀死鲁国国君而继位的国君。意思是: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就没完。后来,多指国家不除掉作恶多端的人,就不得安宁。成语“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即由此而来。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 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意思是:用不道义的手段变得强大,其灭亡一定很快。

【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易:轻视。恃:倚仗。意思是:一个国家,无论多小,都不能轻视;如果没有准备,即便国家再大,人口再多,也不能倚仗。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意思是:身处安乐的环境要考虑到危险,考虑到了就能有所防备,有了防备也就没有祸患了。成语“居安思危”即由此而来。

【不以一眚掩大德】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眚:原指眼翳,引申为过失。意思是:不因为一点小过错就抹杀了一个人的大功德。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出自《左传?襄公十年》。专欲:一意孤行。意思是: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一意孤行很难成功。

【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 出自《左传?昭公十六年》。贿:财富。令名:好名声。意思是:君子不应为没有财富而担忧,而应为长大后立不起美名而担忧。

【象有齿以焚其身】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了珍贵的牙齿而遭到了杀身之祸。比喻贪图财货容易招来祸患。后也常用来比喻本来无罪的人往往因有钱而招来杀身之祸。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出自《左传?隐公五年》。虞:预计,估计。师:出师,出兵。意思是:不对意外情况有所预料和准备,就不能出兵作战。

【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 出自《左传?成公九年》。豫:通“预”,预备。不虞:意外,难以预料的事。意思是:仅仅依靠简陋的条件而不加以准备和防范,是最大的过错;能够为意外做好准备,是最大的好事。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意思是:作战,凭借的是勇气。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敌人的士气消失了,而我军却士气高昂,所以能够打败敌人。

【师直为壮,曲为老】 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出兵作战,有正当理由,军队的士气就会强盛;而师出无名,就会士气不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鄙:浅陋。意思是:那些饱食终日的高官厚禄者见识浅陋,没有什么深谋远虑。这句话常用以讽刺封建社会的官僚政客。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意思是:一朝放走了敌人,就会成为几代人的祸患。

【先人有夺人之心】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意思是:先发制人就可以摧毁敌人作战的勇气和士气。

【宁我薄人,无人薄我】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薄:逼近。意思是:交战时,宁可使自己的军队逼近敌人,也不要让敌人的军队逼近自己。

【无备,虽众不可恃也】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意思是:战争中,如果事先不做好准备,即使人再多,也是靠不住的。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可:在句中指有利可打。难:在句中指无利不可以打。意思是:见到情势有利,可以攻打,就进攻;见到情势不利,难于攻打,就撤退。后多用于贬义,指见困难而畏缩不前,成语“知难而退”即由此而来。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蕃:繁衍、旺盛。意思是:同姓的男女结婚,所生的后代不会昌盛。说明在我国的古代就已经认识到了近亲婚姻不可取。

【保者倦矣,施者未厌】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意思是:报答恩情的人都厌倦了,可施与恩惠的人却还没有满足。

【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意思是:驻扎时,就要准备好粮草;行军时,就要做好防备。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无门:在句中指不会自己到来。意思是:祸和福都不会自己到来,只是人自己招来的。说明人命运的好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可怨天尤人。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辅:颊骨。车:牙床骨。意思是: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也作“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意思是:皮不存在了,毛还在哪儿长呢?用来比喻根本和基础没有了,与之相关的事物也就无法生存了。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末:树的末梢。掉:掉转。意思是:树梢太大,树木就必然会折断;动物的尾巴太大,就必然难以转身。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者组织庞大、涣散,从而导致指挥不灵。

【大德灭小怨,道也】 出自《左传?定公五年》。意思是:既然别人对我有大的恩德,就不应该计较小的怨恨,这原本就是正确的道理。

【三折肱为良医】 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指多次。肱:从肩到肘的部分,也代指胳膊。意思是:多次摔断胳膊的人,可以成为高明的医生。说明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 出自《左传?庄公十四年》。意思是:人要是没有缝隙可乘,妖就不会自己作祟。用来比喻做事考虑周全,坏人就没有可乘之机。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意思是:人,有谁能够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意思是:说出的话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

【多行不义,必自毙】 出自《左传?隐公元年》。毙:死亡。意思是:多做不道义的事情,一定会自取灭亡。

【违强凌弱,非勇也】 出自《左传?定公四年》。违:躲避。意思是:见强硬的就躲避,见软弱的就欺负,不算是勇敢。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意思是:我将自己的不贪婪视为珍宝,而你将自己的宝玉视为珍宝,如果你将宝玉给了我,那我们就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宝,还不如我们各自保存着自己的珍宝。这句话用来形容高尚的品质比玉石更为宝贵。

【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耦:下棋的对手。意思是:下棋的人拿着棋犹豫不决,就无法战胜自己的对手。比喻做事若拿不定主意,就取得不了成功。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敝:损坏。意思是:依靠了别人的力量使自己得到好处,反过来又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义;失去自己的同盟朋友,这是不明智;以两国原来和睦相处的关系换成互相攻伐,这算不得威武。

《公羊传》

【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出自《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意思是:君子认为季札辞让国君之位,是很讲道义的;他避免了亲人之间的残杀,是很仁德的。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治理。意思是:治理动荡的社会,让它回归正道,没有能超过《春秋》一书的了。成语“拨乱反正”即由此而来。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出自《公羊传?闵公元年》。意思是:《春秋》为尊贵的人避讳,为亲人避讳,为贤人避讳。

【君子见人之厄则矜制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厄:陷入困境。矜:同情,怜悯。幸:幸灾乐祸。意思是:君子见到有人陷入困境,就会心生怜悯;而小人看见有人陷入困境,则会幸灾乐祸。

【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出自《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意思是:为了保全自己就毁灭别人,有道德的人是不会那样做的。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劳者:指劳动者。事:从事,这里指艰苦的劳动。意思是:饥饿的人用歌来表达他们对食物的渴望,劳动的人用歌来表达他们劳累的心情。

《榖梁传》

【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 出自《榖梁传?庄公二十七年》。意思是:(春秋时候,齐桓公主持的)有军队参加的诸侯盟会有四次,但没有一次发生过战争,这是因为爱护百姓。

【古者税什一】 出自《榖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什一:十分取一分。意思是:古时候,农民交粮纳税是十分里取一分。

【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倾也】 出自《榖梁传?宣公十五年》。倾:倾覆。意思是:国君不像国君的样子,臣子不像臣子的样子,这就是国家之所以倾覆的原因。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出自《榖梁传?僖公二十一年》。意思是:言语之所以被称为言语,是因为恪守诚信。言语不能守信,如何能算是言语呢?

【达心则其言略】 出自《榖梁传?僖公二年》。意思是:心里明白则语言简略扼要。

【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出自《榖梁传?僖公十五年》。光:远的意思。卑:近的意思。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影响深远;道德浅薄的人,影响浅近。

补录经学常识

《皇清经解》

经学丛书。清朝阮元(1764~1849年)主编。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年间进士,历任巡抚、总督,累官至大学士。阮元在两广总督任上时,于广州越秀山麓建学海堂,延请著名学者任教,并汇集了当时的经学名作188种,整理成《皇清经解》(又称《学海堂经解》)。这百余种名著的作者有顾炎武、阎若璩、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焦循等,均为经学考据大家。近代湖南学者王先谦沿用《皇清经解》的体例,又刻《皇清经解续编》,加收111人的经学著作209种,对原作进行补充。清朝是我国考据学的黄金时代,名师辈出,佳著不断,各种刻本的《皇清经解》的问世便是这些成果的集中体现。

《孝经》

《孝经》是儒家的伦理学经典。一说是孔子为陈述弟子曾参孝道而作,亦有人认为是后人附会。清朝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作为儒家经典,《孝经》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有百余家。

《孝经》的核心思想是“以孝治天下”,通过孔子答问的方式,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阶层的孝道。书中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天子之孝)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无不以孝为诸德之本。在《孝经》中,孝亲与忠君被亲密无间地联系在一起,“忠”、“孝”的地位无比崇高,“孝悌之至”甚至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以孝行贯穿人行为的始终,在当时颇受推崇,不但学生士子必读,也有幸成为《十三经注疏》中唯一由皇帝(唐玄宗)注释的儒家经典。

同类推荐
  • 故纸拾遗(第二卷)

    故纸拾遗(第二卷)

    本书收集了以洛阳地区为主,包括山西、陕西、云南、东北、甘肃等地在内的各种契约文书,时间从清康熙年间至解放初期,各类包括地契、房契、发票、借据、婚事文书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民俗、货币、度量等各方面的情况。
  • 如何安心如何空

    如何安心如何空

    《如何安心如何空》是一部探讨修行的普及读物。作者是一位科技人员,工作之余以自己身心修证的实验为基础,长期致力于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禅,并因因缘际会次第获得殊胜成就,使与他一同修学的人分饮菩提恩泽。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 文明之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之美)

    文明之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之美)

    周口店遗址是现今世界上发现人类化石最丰富、最生动的古人类遗址,那具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便是周口店的发现,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书编者融合国内外考古发现,剖析遗骨遗迹的同时,挖掘考古背后的文化及历史背景,为读者全面展现周口店遗址挖掘的历史过程。
  • 军事思想(下)

    军事思想(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热门推荐
  • 君不妨来点相思意

    君不妨来点相思意

    一个被族人厌弃的狼妖少女遇见了一个不靠谱,聒噪却又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给予了自己温暖的道家少年。他们会摩擦出什么样的故事?在这个不能容忍的世间,他们是选择坚持亦……或是放弃彼此。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远古天机

    远古天机

    三千年前的神魔大战后,魔主陨落,魔族实力衰微,神族开始占据神魔大陆的主体地位,其中又以三大门派为正道之首,它们分别为天慕宗,玉鼎书院,徇众教派。神族内部看似祥和,却内部争端不断,且有野心人想要做大自己的势力不惜与外族合作,碰巧此时魔主复活,妖兽族也从极西之地而来,一场纷争就此展开......
  • 诱惑精神分裂患者

    诱惑精神分裂患者

    和邻居谈恋爱?还是一个陌生的邻居。晚上是温柔似水的小奶狗,白天就是冷酷无情的恶狼。天哪,难道他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一面深情,一面火热。两面相碰撞,如此奇妙的爱情火花。日久生情,她才不信,想要得到他,那只有先下手为强了。
  • 语言的力度(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语言的力度(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在社会各行各业?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多人的共同合作,需要多个信息的综合作用,语言是最普遍、最方便,也是最直接的传递方式。语言能力强,双方就能达到顺利的交流,信息也能顺利、准确地被对方接收、理解,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反之,语言能力弱,信息就不能很好地被对方接收、理解,交流出现中断,甚至中止,交流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在经济发达、重视信息的社会中,人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讲话水平和风度来判别其学识、修养和能力。
  • 问君怀抱向谁开

    问君怀抱向谁开

    “去报告主子,说计划成功了。”站在山丘上的青衣男子对这虚空说道,刚说完,便听到有人离开的细微声音。“卑职恭迎宫主尊驾。”李齐以右手为拳放在心口处,山丘上的青衣男子愣了愣,这是西域的礼节,难道这李齐是西域人,那……..
  • 异界之流氓才子

    异界之流氓才子

    主角在帝都进学院学习,不畏强权惹祸连连,不是今天教训丞相家的公子,就是暴揍皇室阿哥,以自己的聪明全部应付过去,都知道他是不能修炼的废人,不过,在文采上绝对是五大帝国受屈的,小小年纪就要拥有自己的势力,来应付以后生的事情。长大后,嚣张无比的登台亮相,从小打下的基础,末落的家族在他的手中死而复生,大方光彩,面对想瓜分他家族的各大世家都会遭受他的打击报复,枭雄的阴谋,高强的修为。
  • 中国清官廉事(新版)

    中国清官廉事(新版)

    清官与廉吏大体同义,其要旨在一个“廉”字。“廉”原指物体露出棱角,朱熹集注《论语》时说:“廉,谓棱角峭厉。”以之比喻人的禀性方正刚直。“廉”又作收敛解,引申为逊让、节俭,进而引申为不苟取、不贪求。故古时将有节操、不苟取之人称作“廉士”;将清廉守正的官吏称作“廉吏”。我们案头的这本周庆苾先生精心撰构的《中国清官廉事》一书,陈列先秦至明清一百多位清官的懿言嘉行,读来直觉清风拂面,深感天地毕竟有正气。
  • 风车雨季

    风车雨季

    他怎么就会这一生栽在她手上呢?真是个奇怪的问题。仗着自己宠她,不能对她怎么样,就敢在他面前无法无天,不行,今晚一定要把她办了!谁敢在上一秒伤了她,那下一秒,那个人就会死无葬身之地!IamsomeoneelsewhenIamwithyou,someonemorelikemyself.
  • 绝境轮回

    绝境轮回

    一万年前,瞎子步入轮回之门,经历了九世的轮回。一万年后,瞎子轮回重生,却忘记了九世的记忆。人生历经坎坷,受尽折磨,但瞎子也毫不气馁。就在瞎子步入绝境之际,却是到了瞎子开眼之时!一世一世的记忆,随之一层一层的打开,迎接光明的到来!最终,他顿悟人生!不再叛逆,不再孤独,不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