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77800000005

第5章 心机之四:进退自如,屈伸韬略,灵气做人

人在江湖行走,练达人情之人都守一个“退”字。退是一种谋略,退是一种交换,更是一种维系生存的手段。历史上大凡那些成功者,无不深谙进退之道。他们不仅能够深刻洞悉别人的意图,而且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处境,该进时,如箭离弦,一发千里;该退时,悄无声息,音形俱隐。虽看似涨落无常,却内含张弛之道,进退自如是谓君子取之有道。真的英雄,何必气短,善始善终,方为不败!忍能保身,忍能成事,忍是大智、大勇,更是大福!忍小人,忍豪强,忍天下难忍之事,做性情中人,灵气做人,成常人难成之事。

1.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生活中,人是各种各样的,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也各不相同,由于这个缘故,也就决定了他们对语言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统一通用的标准说话方式来交流。

一般说来,办事严谨、诚实、老练的人,最喜欢听流利而稳重的话,这时,你说话时要注意态度尊敬,既不能高谈阔论,也不可巧舌如簧,而应以忠实见长,朴实无华,直而不曲。话语虽简单,但言必中的,给人以老实敦厚的印象。

若对方性情豪放、粗犷,则他喜欢听耿直、爽快的话,那么你就应忠诚、坦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美丑、善恶的爱憎要强烈分明。

若对方是学识渊博的高雅之士,他可能崇尚旁征博引而少芜杂的言辞,你不妨从理论问题谈起,引经据典,纵横交错,使谈话富有哲理色彩,但言辞应表现出含蓄和文雅,显得谦虚而又好学上进。

因此,应该见什么人用什么方式说话。

我们办事时的直接对象,也即事的主体是人,没有人的存在,就谈不到事,因为每个人的个人品质也就是嗜好、想法都不一样,我们办事所涉及的人也各有不同,如果你明白了对方是哪个类型的人,应付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这就是因人制宜。常言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说一句别人爱听的话,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对对方来说,你是个容易亲近的人,觉得你为人和气,平易近人,谁不爱听好听的呀,换句话说,谁愿意听刺耳的话。对于自己,说句好听入耳的话给人家听,又不会掉块肉。然而,偏偏有人不这么想,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总是对别人说带刺的话,最终闹个不欢而散,还落个假清高的罪名,何苦呢?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幼年和父亲一起被抓到了长安,那时候生活十分困难,难以自给。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后来官居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杨侗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远只好外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彷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李密答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对王世充却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他相处。我察看时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等到王世充也归顺大唐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远之所以能在五代隋唐之际的乱世保全自己,屡被重用,就是因为他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之法,懂得灵活处世,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曾有人说,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性格。这从人的性格多样性和差异性角度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在待人处世时,要学会对人的性格作具体分析,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傲慢无礼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最好不要跟这种人多谈,所谓“多说无益”;对沉默寡言的人就要直截了当;对深藏不露的人,你只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资料拿给他看就可以了;对于瞻前顾后草率决断的人,说话时要把话分成几部分来讲;对行动迟缓的人说话时要有耐心。只要你能做到这些,你无疑就会赢得一个好人缘。

2.见好就收,凡事留下回旋的余地

常言道:“做人要做到十分,做事只可做到八分。”就是说要尽量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凡事不可过于偏激,以免使自己尴尬。意气用事吃亏的最终只能是自己。任何人在做事之前都要做好成功和失败的两手准备,只想到成功,不考虑失败,那是一种特别主观的态度。

美国科学家克里斯托弗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直言无忌的最大坏处,是不给讲话人留下回旋的余地,而且容易挑起冲突。”

曾有人说:“福不尽享,话不说尽,事不做绝。”由于福享尽了则福无久享,话说过头了自己也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同样事情做绝了,也等于把自己往死胡同里逼得没有退路。因此,凡事不能太过,要有度,任何事情太过了就容易犯错,以致失败。这正所谓“过犹不及”,正如你肚子很饿,面对着一桌摆满珍馔佳肴的“满汉全席”,倘若你细嚼慢咽,认真品尝,吃个七八分饱,可能会回味无穷,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你狼吞虎咽,吃得太饱太撑,不但享受不到美味和营养,还可能会吃伤肠胃,让你作呕拉稀进医院。本来是令人垂涎的美食,由于没有把握好度,给自己的肠胃留点空间,使自己承受不下消化不了,结果适得其反。吃东西是这样,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这样?

从古至今,大凡能成大事的人,皆善于谦恭退让,懂得给自己留下回旋的空间,都明白先声夺人,狂躁激进,赤膊上阵,意气用事,鲁莽行为,这不但是匹夫之勇,于事无补,更会露拙于人,授人以柄,成为众矢之的,最终只能功败垂成,半途而废。因此,凡事要给自己留有余地,顾大局,看长远,顺其自然,该退则退,该让则让,不急不恼,以躲为闪,以守代攻,给别人退让一大步,为自己留出一片天地,在退让的天地中休养生息,保全自己,蓄势待发。

“枪打出头鸟”之类的经历未免也太多了,人也就懂得凡事不应走在前面,应该朝后退一步,保护一下自己;当然,倘若人能够完全放弃自己,什么都不追求,也就不存在上、中、下的问题,问题就在于人是有欲望的,总是有点不甘心,因此很容易走中庸路线。中庸,一方面保留了自己一部分欲望,不至于过分压抑自己,另一方面又保护了自己,不至于那么容易受到伤害,实在是一种两全其美的人生方式。

中庸人生实在是一种特别可爱又特别有趣味的人生,因此在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之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刘渊称帝后,大举攻晋。他命其子刘聪与王弥进攻洛阳,并遣刘曜等人率匈奴军为后援。匈奴联军一路皆捷,接连打败东海王司马越和平昌公司马模派遣的数支晋军。连胜之下,刘聪顿起骄心,不久,汉军被诈降的晋朝弘农太守垣延偷袭得手,大败而还。

气恼之下,当年冬天,刘渊又派刘聪、王弥、刘曜、刘景等人率精骑5万进攻洛阳,并派呼延翼率汉族步兵殿后,在河南大败晋军,包围了洛阳城。但好景不长,汉军大将呼延颢和呼延朗接连被杀,匈奴军夺气,刘渊见好就收,忙下令召还诸将,匈奴军还于平阳。

谁能保证每一朵鲜花都会常开不败?谁能保证每一条道路都会通向天堂?谁能保证总是顺风顺水不会身陷逆境?虽说阳光总在风雨后,但你若不确定自己是那种经历过无尽风吹雨打才能成为参天大树的幼苗,不妨对自己宽容一点,对生活释怀一点,人生路上,见好就收。

凡事要留有后路。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宜留后路,以便需要时能够退身。”人生多变化,好花不长开,好景不常在。开车,你要有备用钥匙;银行里应有一些存款;与人相争,话不宜说太绝。留后步的例子不胜枚举,它是一种原则,为任何事留下回旋的空间,缓冲的余地这是做人的一种智慧。

3.懂得方圆处世,做人不要太绝

任何成功的背后都包含了许多的牺牲。如果说做人能做到内方外圆的话,那也肯定做出了许多的牺牲。比如:说做事有方,做事要有规矩、有原则,那就意味着许多事不能做,许多事又非要做,那无疑也就意味着会得罪许多人,惹恼许多人,意味着要舍弃许多,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如中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为了“忠”舍弃了“孝”。但在“忠”君和“忠”国之间,他做不到只为了忠于昏君而放弃抗击金兵,为了这种原则,他惨死在风波亭。

圆:狐狸多机巧;方,刺猬仅一招。圆是天,方是地;圆多变,方稳定;圆乐观,方迷惘;圆有自由,方有信仰……

自古以来,有圆就有方,就连钱币,也是风靡一时的孔方兄。圆中有方,做人要圆,却也不能失了方的刚正。

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思想,一种以“方”为代表,好比刺猬,以不变应万变;另一种以“圆”为代表,好比狐狸,遇事灵活机智,二者可谓是优劣参半,何不兼容并叙,融二者之精华于一身呢?

人的思想变幻无穷,高深莫测,难以令人捉摸,而人的性格却相对简单得多。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处好事做好人,关键在于他把圆与方糅合得是否相互依存却又不冲突。举个例子,清朝雍正时期的田文镜,是个有名的“铁公鸡”。他办事极一丝不苟,事无巨细,但他的方式实在有些让人受不了,都是硬的。这样一来,朝中便没有什么人与他相交相好。可与他同朝为官的李卫就不同。他办事同样是一丝不苟,事无巨细,但他懂得方圆兼并,软硬兼施,刚柔并济,其实这才是最好的为官之道。方,是田文镜的处世为官之道,他只以不变应万变,好比刺猬。而李卫则兼收田文镜之刚硬,在加上他自己好比一只狐狸,这样,李卫的官路就比较顺达。

同样地,在后来的乾隆时期,纪晓岚几次被皇帝老儿关进大牢捉虱子。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纪晓岚太好直言进谏。和珅,可以用老奸巨猾来形容,处世极其微妙,四面讨好,却又不失方的威严。尽管他也有几次差点被弘历关进大牢与纪晓岚一起捉虱子玩,但他都能巧妙地周旋过去,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弘历面前说好话,凸显圆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他在改正自己的错误时,非常严肃,不疏忽任何一个细节。这样,方的威力又大放光彩。

为人处世要学会曲径通幽。要善于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做人难,难做人。生活在这纷繁的世界,做人真的很难,要做得人人喜欢更难。纵观世界历史,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做人之道。知道做人何时应该进,何时应该退,何时应该发脾气,何时应该深藏不露。那些成大事者,多是方圆通达,在危难时刻总能把做人的机智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其实做人没有什么法则可遵,但做人的戒律却一定不能违犯。在为人处世中,有些人不管不顾、自私自利、刻薄尖锐,又多斤斤计较,这种人肯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也是一个做人失败的人。

做人既不要过分,也不要太怵;既要懂得方圆,又要有做人的原则。

方是壮士立志平天下的思想气度,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是聪明者适应社会、协调乾坤的行为准则。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做人要外圆内方,办事要刚柔相济,交友要有所选择,说话要恰到好处,沟通要讲究技巧,处世要乐观豁达。人立于世,必得在社会上行走,少不了要和人打交道。为人处世无方,会使你到处碰壁、寸步难行;为人处世得法,会使你柳暗花明、事半功倍。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数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士,当宽严并行。在治世中生活,行为要保持方正;但是,处在乱世时,态度一定要圆滑;假使处于末世,就要方圆并用了。这是因为在太平盛世时,大道得以通行无阻,所以可以放心地依道而行。但如果身逢乱世,眼见正道不再通行,做人就要圆滑一些,以免替自己招来不幸。方正的言行,原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动荡不安的时候,还不晓得明哲保身,而陷身于危境,就未免太不聪明了。

4.做人不要太老实

大多数老实人这样认为“如今的我们一定得做昨天的我们,因为昨天不成功,那么今天和明天也是无法成功的。”这是老实人相信历史确实会自我重复的观念。做人不要太老实,要有心机,伴随着如今时代的迅速发展,没有心机的人是最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的。

有一位神仙抱怨财神,说财神嫌贫爱富,只给富人送财而不给穷人送,使天下的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财神说“这不怪我,这都是命。有的人生来就是穷命,给他他也不要。”那位神仙不信说:“你把元宝送给穷人,我不信他不要。”两位神仙正说着,两个穷人走了过来。财神说:“我把两个元宝放在小桥中间,你看他们拾不拾。”于是财神在小桥中间放了两个元宝。那两个人刚走到桥头,一个穷人说:“甭看这桥窄,我闭着眼就能走过去。”另一个穷人说:“你能我也能。”于是两个人打赌,都闭着眼过桥,谁也不准睁。谁睁眼谁输。两个都是老实人,谁也没有睁眼。走到桥中间时,一个元宝绊住了走在前面那个人的脚,他踢了一下说谁把石头放在了桥中间?财神把另一个元宝移到后面那个人脚前,他说“哎呀!我也踩到了一块石头。”这样,那位神仙才信了财神的话。做人如果都像这两个人这样,老实到踩到元宝也不睁眼,如何能发现机会呢。如果是换了不老实的人,一定是睁着眼睛过桥了。即使是一个不会耍心眼的平常人,脚下踩到石头,也会下意识地睁开眼看一下,其实睁一下眼又会怎么样,只不过是输了一场无关紧要的打赌而已,其他又不会损失什么。而这两个老实人却硬是闭着眼睛,磕磕绊绊走过了窄桥,精神是很可嘉,两个人都没有输,但却都丢掉了机会。况且,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种神仙白送的元宝到哪里去找,每一样利益都是放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的。白送尚且都无法得到,在竞争中这样迂腐的老实人又如何争得过那些精明人呢?财神说这不怪我,这都是命,有的人生来就是穷命,谁也没有办法改变他。

如今的时代,“老实”一词很难说是褒义或者贬义了。说你这个人太老实,那无异于说你是个笨蛋。由于事都是你忙的,可最后好处全都是人家的。因此常言道:“老实人吃亏,老实人无用。”而这里的“老实”是贬义。如果说你这个人十分的不老实,那无异于骂你是个坏蛋了。由于事都是人家干的,可最后的好处,却全都是你的了。为人如此奸诈滑溜,已是走向了“老实”反面的极端,则这里的“老实”是褒义。

其实,在当今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里,没有一个人愿意当“笨蛋”,也没有人想当“坏蛋”,因而,既没有人想让人家说自己“不老实”,也没有人想让人家说自己“太老实”。所以,既不要太老实,又不要太不老实,实行中庸之道,便成了大多数人的人生选择了。

俗话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自古如此老实人被欺负,实在不是什么会让人大惊小怪的事。由于老实人自身的性格特征,所以他们在群体中基本上处于一种不受重视的地位,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力,也很难因为出类拔萃而成为领导者。老实人的这种生存状况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首先,老实人不善于表现自己,优点也好,能力也罢,常常是不会被人发现,因此给人的印象就很平常,没有什么突出之处,自然就很难引起他人的重视。其次,老实人不善于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谋划和争取利益,因为他们没有这个实力。即使有时候在某些事情上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但也往往很难产生影响力,有多高实力就有多大的发言权,这是人类一切外交行为中最基本的一条定律。再次,老实人因为太老实,所以不懂得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往往会显得方正有余、圆润不足,很难在群体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也很难使自己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人。最后,在权益斗争中,老实人往往处于中立状态,不加入任何的利益团体,也缺乏给别人带来实惠的能力,而如果一个人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那么,在整个利益关系的链条中,毫无疑问他就要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地位。

由于老实人在群体中往往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所以,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他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发言权,只能被动地等待组织或其他人的安排。然而,现实利益毕竟是有限的,而人们对利益的需求又是不断涌现、没有止境的,所以,老实人常处于一种任人宰割的地位,别人吃肉的时候他只能舀点汤喝,有时僧多粥少的话,他连汤都没得喝。如此循环往复,老实人便会陷入一种利益的恶性循环,实力变得越来越弱,地位也变得越来越低。

普遍来说,老实人都是很胆怯的,可以说是守成有余而开拓不足,做事情缺乏冒险精神,其结果是他们的事业始终处于一种小格局、小境界和小发展之中,因为不敢冒险,他们就不能够及时地把握住机遇,自然也就不能将自己的事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之中。另外,有一些老实人看起来好像是很勇敢,敢于冒险,实质上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一种鲁莽,是一种缺乏明智认识的盲目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冒险。

当今这个社会事事都讲竞争,很多利益都是你争我夺、分毫不让的,如果太老实的话,就会经常受人“欺负”,事事都不敢去和人争,事事都让着别人,这样的话,人生就会失去很多东西。所以说,做人不要太老实。

5.得意时,不要太张扬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我从不歌颂自己,我有财产,有家世,我花钱慷慨,朋友们说我风趣,可是我绝口不提这些。固然我有某些优点,而我自己最重视的优点,即是我谦虚……”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与真理的冲突,都愿意放弃。”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所以,人都要懂得谦虚。

一个人要清楚外面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世界,但外面又是一个让人特别无奈的世界。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得意时不要太张扬,失意时不要太悲伤。”爱因斯坦由于创立了相对论而声名大振。有一次,他9岁的小儿子问他:“爸爸,你怎么变得那么出名?你到底做了什么呀!”爱因斯坦说:“当一只瞎眼甲虫在一根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看不见树枝是弯的。我碰巧看出了那甲虫所没有看到的事情。”

谦虚不仅是成功的要素,谦逊与内心的平静也是紧密相连的。内心的平静是做人的一种高级的“心眼”。我们越不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就越容易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样,就容易引起别人的认同,得到别人的支持。

真正有“心机”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优点和荣誉的,他不会等待着去享受荣誉,他会继续努力去做那些需要去做的事。正如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所谆谆告诫的:“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就会丧失客观的准绳。”

然而,让事情更糟的是,你在得意时越夸耀自己,别人越回避你,越在背后谈论你的自夸,甚至可能因此而怨恨你。同时,骄傲的人必然妒忌,他喜欢那些依附他的人或谄媚他的人,他对于那些以德行受人称赞的人会心怀嫉恨的,结果,他就会失去内心的宁静,以至于由一个愚人变成一个狂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失意时敬人,得意时更要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

记得有一次,小李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间都十分的熟悉。小李把他们聚在一块,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于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结束了一家公司的经营,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逼,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因为当时发了大财,赚了很多钱,酒下肚之后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连小李看了都有些不舒服。而小李那位失意的朋友更是低头不语,脸色特别难看,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借故提早离开了。

小李送他出去,走在巷口时,那位朋友愤愤地对小李说:“老吴有本事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吹嘘嘛!”

此时,小李最清楚他的心情,因为在10年前小李也有过人生的低潮期,当时正风光的亲戚在小李面前炫耀他的薪水如何如何的高,年终奖金如何如何的多,那种感受就如同把针一支支插在他心上一般,说多难过就有多难过。

所以,与人相处一定要牢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

一般来说,失意的人较少攻击性,郁郁寡欢是他们表现的最为普通的一种形态,但别以为他们只是如此。听你谈论了你的得意后,他们普遍会产生一种心理——怀恨。这是一种转进到心底深处的对你不满的反击。你说得口沫横飞,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了一颗炸弹。想想看,这多不值啊。

失意者对你的怀恨多半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因为他们此时无力显现,但他们会透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看一看你会得意到什么时候。而最明显的则是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听到你的得意之事,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不管失意者所采取的泄恨手段对你造成的损伤是大还是小,至少这是你人脉资源上的危机,对你绝不会有好处的。

像前面小李叙述的他那位失意的朋友,只要一谈起那位曾在他面前谈论得意之事的朋友就闷声不语,后来小李才知道,他们再也没有来往过。

因此,当你有了得意之事,不管是升了官,发了财,或是一切顺利,切忌在正失意的人面前谈论,如果不知道某人正在失意也就算了,如果知道,绝对不要开口。切忌“在失意人面前谈论得意之事”。

不过有一点你必须注意,就算没有正失意的人,但总也有景况不如你的人,你的得意还是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人总是有嫉妒心的,这一点你必须承认。

所以,得意时就少说话,这样既敬人又敬己。做人要懂得谦虚。

6.以退为进

凡事退一步,生命不退步。“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凡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更何况是千变万化的人生!成功通常皆是成于最有耐心、耐力、耐烦者,即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是比较容易成功的人。

然而,忍耐却是最难的一件事。你看,“忍”字不就是在心上放了一把刀吗?但仔细想想,那些能够忍住一时隋绪的人,确实要比情绪容易冲动的人能够担当较重大的责任与职务。

所谓“忍得过,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凡事“静观皆自得”,因为忍得一时之气,海阔天空,既是海阔天空,就能从从容容,那么,又有什么事可以困得住自己呢?

退步,原来是向前。有时候,只是放弃一些意气之争,即使争赢了又如何呢?

退一步,并非表示自己的软弱,而是更多的包容、谅解与理解。

经商的人,希望日进斗金;读书的人,希望每日进步;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其实,做人处事应该要以退为进!

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的人为了功名富贵,总是不顾一切地向前争取。有的时候前面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有的时候前面是一道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宽广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海阔天空。”

因此,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做人处事,必须要能谦恭礼让,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要懂得以退为进。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

一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他专业对口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学位证,于是老板又提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问,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博士学位证,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

常言道:“回头是岸”,就是以退为进的意义。古来的先贤圣杰,从官场利禄之中退居后方,是为了再待机缘;有些能人异士隐居山林,是为了等待圣明仁君。有的人非常重视“韬光养晦”,有的人等待“应世机缘”,有德饱学之士都懂得“进步哪有退步高”的道理。

春秋时候,楚王的三子季札,因为贤能,父王要传位于他,而他谦让说,上有长兄,应该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以后,因其贤能,国中大臣又再举荐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后,全国人民又一致推举,希望他能出来领导全国。他说“父死子继”,应该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继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所以后来在历史上留下贤能之名。可见,退让不是没有未来,退让之后往往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

三国时代,刘玄德知道太子刘禅无能,要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诸葛亮谦让,而在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辅佐成王,虽是长辈,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圣名美誉。此皆证明,退让不是牺牲,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以退为进,更能成功。

以退为进,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自由自在,如果人生只知前进不懂后退,那么他的世界就只有一半。而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面的世界。“以退为进”,何乐而不为呢?

时任齐国相国的邹忌,曾多次讽谏齐威王。邹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却心胸狭窄,私心极重。齐对魏两次大战之前,他都坚决反对出兵。待田忌、孙膑凯旋之时,他心中的醋意可想而知。

随着孙膑、田忌威望的提高,邹忌担心自己的相位不稳,因此欲除掉田忌、孙膑而后快。

可能因为孙膑是个残疾人,同邹忌争夺相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邹忌将目标首先对准了风头甚劲的田忌。

马陵之战结束不久,邹忌便找来亲信谋划如何除掉田忌。其亲信公孙阅出了个主意:“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

邹忌闻计大喜,便派人到市中找卖卜者算卦,扬言是田忌派他去算的,要算算田忌如果要谋反,是吉还是凶。邹忌则随后派人将此人抓获,送到齐威王那里。

齐威王这时年纪大了,有点老糊涂了。他本来就对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瞑,听了邹忌的话,遂相信田忌有谋反的意图。而这时田忌正率兵在外,于是齐威王遣使召田忌回临淄,准备等田忌回到临淄后再审问此事。

孙膑此时也在田忌军中。他对齐国的政局及邹忌、田忌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及见齐威王无缘无故忽然派人来召田忌回临淄,感觉齐威王一定是听信了邹忌的谄言,认为田忌如果回到临淄,将凶多吉少。

田忌在孙膑最艰难的时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长期以来,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孙膑实在不忍田忌自投罗网,乃提醒田忌说,齐王一定听信了邹忌的谄言,千万不要自己贸然回临淄。情急之下,他建议田忌率军回临淄驱逐邹忌,说:“若是,则齐君可正,成侯邹忌可走。不然,将军不得入于齐矣。”

孙膑此言,实是要田忌举兵“清君侧”。与其成为邹忌案板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掷,与邹忌一决高低,这样,倒还可能死中求生、反败为胜。

田忌对孙膑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言听计从。他依孙膑之言,率兵攻打临淄。但邹忌也不是等闲之辈,早已作好了守城准备,田忌攻城不胜,眼见各勤王之兵大集,只好弃军逃亡到了楚国。而孙膑于田忌攻临淄之时就已不知去向。

孙膑在此时急流勇退更不失为一良策。孙膑以其战略家的头脑,对齐国政坛的错综复杂了如指掌,对邹忌其人也比较了解。他之所以置身齐国政坛十几年,为的就是要报庞涓无端加害之仇。在马陵之战结束后,他的大仇已报,他也就应该为自己找个好的归宿,不可能迷恋政治,更不可能拖着残疾之体跟田忌逃亡楚国。

一个人会做事,不如会做人。当然,最好是又懂做事,又懂做人,那好事通常都自做了:而要是只会做人,不会做事,那往往就是不干好事。办一件事,往往要通过许多人,不通过人便不能成事,人事是所有事情中最难办的事。有时候,想办成一件事,得要迂回曲折,得要以退为进,得要颠三倒四,那还不一定能成事。

做人同做事一样,有时候也是要以退为进的,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7.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意思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儿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搞坏的。另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非常的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张居正是明朝名相,他在执政的十年中,大胆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

张居正2岁那年就认得“王日”两字,被家人认为是神童。13岁参加乡试时,他年龄最小,却沉着冷静,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若非湖广巡抚顾辚爱才,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炼几年,他肯定中举。终于,几年的发愤读书之后,张居正考上了进士,开始步入仕途。这一年他才23岁。

张居正被选为蔗吉士之后,一面大量读书,一面细心琢磨官场上的门道。他有满腔的政治抱负,但当时皇帝世宗昏庸,奸臣严嵩为非作歹。张居正只得忍耐,与严嵩周旋,一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样苦苦熬了十几年,张居正内心十分痛苦。

终于,严嵩在专权15年后倒台了,徐阶成了首辅,张居正也开始得到重用。然而,张居正入阁后又遇上精明强干、头脑敏锐的政治对手高洪。张居正只得再次忍耐,尽管高洪对他傲慢无礼,他却用谦恭与沉默表示更加激烈的无声对抗。

高洪下台后,张居正资格最老,被诏回当了首辅。

张居正掌权后,立即改变了过去那种谦虚祥和、沉默寡言的态度,变得雷厉风行、有理有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场改革活动,把国事整理得井井有条,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忍有两种,一种是思而不发,以忍求安;一种是忍而待发,以忍求变,求人者要特别学会后一种忍,忍是手段,所求是目的。战国七雄的赵武灵王在位时,当时的赵国国富民强,又因地处中原,常被卷入战争的漩涡。所以,广行富国强兵之策比其他的国家来得更急切。

赵武灵王经过多年的征伐,认为北方游牧民族骑马作战是值得仿效的战术,其机动性大,集散自由,对战场条件适应性很强。

于是想改变自己军队的作战战术,改革颇费了番周折。首先,当时的中原服装不适合骑马作战,就要改穿游牧民族的胡服,胡服的下身相当于今人普遍穿的裤子。

接下来,要穿胡服并不那么简单,服装式样的改变,在中国古代有一场大的改革。

决定一下,预料中的反对势力蜂拥而来,朝中的多数大臣都不支持这项改革,主要理由就是不能出卖自己祖宗去穿胡服丢丑卖脸,不能改变中国的传统式样。

面对大批的反对势力,赵武灵王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他不发王者之感,不以王者之尊强行推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战争的发展,富国强兵的要略,反复阐述自己的意见,拿出了最大的忍耐力推行战术,最难对付的是他的亲叔叔,借口生病,不早朝,也不听劝,武灵王特知道他病在哪儿,绝口不谈正题,天天如此,他叔叔大为感动,因为彼此都明白对方在做什么。

赵武灵王的“忍功”确实达到了目的,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目标明确的“忍”。

小不忍则乱大谋,只有咽得下这口气,你才办得成大事。

假如你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县官,今后的升迁还需看上司的印象而定,要是你的才干一直超过上司,上司的地位就很危险,那时他不但不会赏识你,反而会对你产生偏见,你会随时惹祸上身而又不自知,那又如何发挥你的济世之志呢?用心与周围的人协调,适应环境,暂时委屈,实在是为了你将来能有大的作为啊!

这是宋朝宰相杜衍教导学生的话,它穿越百年的时空界限,对于今天的朋友一样有指导意义。古人的话有很多是对的,并不是厚古薄今。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时面对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惩匹夫之勇。

8.尊重你的竞争对手

孟子说:“出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说:“真正的对手会灌输给你大量的勇气。”善待你的对手,方尽显品格的力量和生存的智慧。

永远不贬低竞争对手。尊重你的对手,客户才会尊重你。对手是什么?如果说,你是一匹赛马,那么对手就是逐鹿场上的其他赛马;如果说,你是一对拳击手套的这一只,那么对手就是另一只;如果说,你是一枚硬币的这面,那么对手就是硬币的另一面。因此,尊重你的对手,尊重彼此之间的游戏规则,就是尊重你自己。

好朋友难找,而好对手似乎更难寻。尊重你的对手——如果是一个好的对手,你更要珍惜他,甚至热爱他。我们需要朋友,我们也需要对手。朋友可以从感情上带来最好的鼓励,对手则可以从理智上带来最大的刺激。善用对手的刺激,可以学到最重要的工作方法。

我们在情感上需要朋友,在知识上需要对手。有一个相互比较竞争的对手,往往可以带来长久的成长。

有一则这样的例子:王监来到部队后,他在写作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和热情,因为这是王监从小到大的至爱。几个月后,王监的名字终于上了报,一时间王监成了单位的“名人”。从那以后,大大小小的会议上经常能听到领导对他的表扬,走在营区的路上时时能感觉到战友们羡慕的目光,就连机关写材料也叫王监去帮忙。可好景不长,王监有了一个竞争对手。

王监单位新来一名军校学员,他的写作水平很高,听说毕业前已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战士们一有空就围在他的身边问这问那。看到这些昔日属于自己的礼遇被别人硬生生地夺走,往日趾高气扬的王监,心里充满了嫉妒和怨恨。那时,王监常常默念“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品尝着其中饱含的不甘与无奈。失意的王监,开始有意无意说他一些坏话,贬低他的写作水平。最初,战士们将信将疑,与那位新学员疏远了一些。可没多久,这位新学员的作品频频见报,大伙儿投向王监的眼神似乎变了,甚至对王监敬而远之。王监越发痛苦,怎么就败给一个初出茅庐、年龄比自己小的对手呢?不!不能接受!拼尽全力也一定要打败他!可再努力也是不尽如人意,自己的基础确实不行。想来想去,最后王监有了一个主意……

一天中午,王监找到了自己的对手小陈。当王监说明来意后,他并没有以胜者自居,而是十分热情地接待了王监,并毫无保留地将他的写作经验和心得讲给王监听,逐字逐句修改王监的稿子。以后的日子里,每当王监遇到写作上的难题向他求教时,他都不厌其烦地与王监探讨、切磋,并为王监指出问题和注意事项。随着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王监的稿件见报率节节攀升,眼看要赶上小陈了。就在上级组织的一次经验汇报会上,王监和小陈这两个昔日的“对手”联袂撰写的材料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为单位争得了荣誉。可这时,王监终于受不了内心愧疚的煎熬,将自己的初衷——打败他——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出乎意料,小陈什么也没说就原谅了王监。王监说今后再也不把他当对手了,可小陈说不,如果不是王监把他作为对手,又怎能激励自己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般大的进步呢?

听了他的话,有些吃惊的王监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只有看到了对手长处的人,才能真正展开对彼此都有益的竞争。尊重对手方显君子之争。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说:“善待你的对手,方尽显品格的力量和生存的智慧。”

因此,我们被击中的时候,不仅要沉着,甚至要冷静到因为自己被击中而暗暗叫一声好。

有时从表面上看来,你从对手身上得到的学习机会,没有那么直接、明显,然而,仅仅是承受他带给你的压力,就是很宝贵的机会,可以对你的成长有很大的助益。不要随便把对手视为敌人或仇人,糅入太多情绪化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冷静地观察对方,客观地审视自己;也唯有这样,才能从交手的过程中学到东西。

然而,很多人无法这样看待对手。因为对手和敌人通常只有一线之隔,甚至一体两面,因而对手也特别容易引申成仇人。看待对手的时候,首先就混杂了情绪。很多人会想:敌人和仇人当然是不好的,哪有向敌人和仇人学习的道理?

不少人在碰到对手的时候,首先是不屑一顾感觉对手的实力不过如此,接下来是愤怒的发现这不怎么样的人竟然有很多人喜欢,还威胁甚至超越自己,最后则是不能忍受在人面前提到对手的只言片语。

其实,越是敌人和仇人,可学的东西才越多。对方要消灭你,一定是倾巢而出,精锐毕现。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的时候,也就是传授你最多招数的时候。敌人为了激怒你、伤害你而使出的一些手段,就不是任何其他老师能教你的。因此,如果你有个很强的对手,你应该从心底欢喜。就像每天要照照镜子,你要每天都仔细地盯紧这个对手,好好欣赏他,好好向他学习。而最好的学习,永远来自于你和他交手,被他击中的那一刻。

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庸碌无为。有了对手,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对手,你便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就只有等着被吞并、被替代、被淘汰。

大部分人都把对手视为是心腹大患,是异己,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只要反过来仔细一想,便会发现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反倒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

尊重你的对手吧,有时将我们送上领奖台的,不是我们的朋友,而恰恰是我们的对手。

9.不走极端之忍

忍要有度

有一次,一位朋友因一点小事与别人发生了争吵,一怒之下就打了别人几巴掌,那人当时就晕倒了,送到医院检查,确诊人家耳朵失聪了,赔偿了几千元不算,还被拘留了好几天。事后悔不迭地说:当时听你的,忍一忍也就没事了。

不错,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好多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忍一忍也就化解了。但要做到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

忍字头上一把刀,这个活生生的象形字就摆在我们面前,它告诉我们:“忍”必须有巨大的克制力!

忍,是一种痛苦,是一种考验,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是人格和品行的至高境界。忍是一种理智,是感悟人生的一种智慧,是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持重。

古人作过一首“百忍歌”,虽不尽可取,但今天读来也有教益。文中写道:“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饿可立品,忍得勤劳可余积,忍得语言免是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忍耐精神是很不够的,有的人因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有的因几棵白菜大打出手,甚至送掉几条性命;其时都是一些小事,闹得不可开交……要如何练好这个“忍”功,看来也是我们现代人不可忽略的一个课题。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有“忍”的美好故事,蔺相如让廉颇,忍得廉颇放弃傲慢,求得将相的团结,“将相和”的故事流传万年;韩信忍得胯下之辱,成就了汉王朝的大业。

一个人要达到忍的至高境界,那他面对挫折就能坦然,面对嘲讽就能凛然,面对名利就能淡然。

要达到忍的最高境界,需要锻炼,需要磨炼。我们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去养成,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不习惯到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涵养的人。

我们提倡忍的精神,要宽以待人,忍辱负重,平和达观;不要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坠入“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方法;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但是,忍要有度,要忍在刀刃上。不是什么都一味去忍,变成一个麻木、怯懦、奴性十足的人。当坏人作恶,你不能忍,当别人有难请你相助时,你忍不得……忍,如果去掉心,那就失去良心和道德,那你忍就是残忍,就是罪恶。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忍字用到适当的地方。

从前,在古印度南部,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名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入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茏,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地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又重见光明。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忍让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有训:“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连佛祖尚且宽容了五百强盗,更何况我们这等凡人呢?

在人与人之间日常交往中,宽容忍让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民族家庭关系稳定、人际关系和谐。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路人在不同的场合交往接触,总免不了有意见相左、磕磕碰碰的时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各自主动退让,宽以待人,少计较得失,有利于减少矛盾,维护人际间的和谐,于人于己,都是有益身心的事情。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出现过于计较个人功利的倾向,这种宽容忍让的精神更是应当加以提倡。

但是,什么事情都不能有极端,宽容也要有度。我们民族的忍让精神在某些情况下是坏事而不是好事。大者,在民族利益面前不能软弱忍让。中国近代史上受外来侵略者肆意欺辱的纪录正是我们民族忍让精神的消极结果;在关系到捍卫法律尊严的原则事情不能忍让,比如遭受强暴却忍气吞声,让犯罪者逃之夭夭,这实际上是纵容了犯罪;在牵涉到个人尊严、人格、权益的事情上也不该忍让。当别人出于恶意损害了你的个人利益时,你还一味地忍让,打你的左脸还送上右脸,这便是缺乏自尊、软弱无能的表现了。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利用法律、政策以及其他有效办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捍卫自己的尊严,这是现代人在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学习的新内容。比如老板无理扣压薪金、遭遇上司猥亵、物业管理乱收费、居住环境受污染等,都是不应该忍让的事情,从大的方面来说,每个人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是在捍卫法律的尊严。

懦弱的蛇

一条大蛇危害人间,伤了不少人畜,以致农夫不敢下田耕地,商家无法外出做买卖,大人无法放心让孩子上学,到最后,每个人都不敢外出了。

大家无奈之余,便到寺庙的住持那儿求救,大伙儿听说这位住持是位高僧,讲道时连顽石都会被点化,无论多凶残的野兽都会被驯服。

不久之后,大师就以自己的修为,驯服并教化了这条蛇,不但教它不可随意伤人,还点化了它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而蛇也在那天仿佛有了灵性一般。

人们慢慢发现这条蛇完全变了,甚至还有些畏怯与懦弱,于是纷纷欺侮它。有人拿竹棍打它,有人拿石头砸它,连一些顽皮的小孩,都敢去逗弄它。

某日,蛇遍体鳞伤,气喘吁吁地爬到住持那儿。“你怎么啦?”住持见到蛇这副德性,不禁大吃一惊。“我……我……我……”大蛇一时间为之语塞。“别急,有话慢慢说!”住持的眼神满是关怀。“你不是一再教导我应该与世无争,和大家和睦相处,不要做出伤害人畜的行为吗?可是你看,人善被人欺,蛇善遭人戏,你的教导真的对吗?”“唉!”住持叹了一口气后说道,“我只是要求你不要伤害人畜,并没有不让你吓吓他们啊!”“我……”大蛇又为之语塞。

一定的忍让是应该的,但不要一味地忍,过分的忍就变成了一种懦弱,凡事都有一个度,把握好这个度,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10.忍是大智大勇大福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古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要一味使用莽劲去碰壁,而应该分析局势,做出某些以退为进的决策。

我国古代的山东有一张公,此人五世同居,百忍家道兴。据说他发愿,在他的一生中,要行100件大忍辱的事,忍过了99次之后,第100次时是他的孙子娶妻那一天,突然来了个道人,要试验他是否真有忍辱功夫,便向他要这个新娘子,先与自己做一夜夫妻,这一件事使张公很感为难,但他宽大一想,我什么侮辱事都忍受过了,这最后一次忍辱有什么不能呢?于是劝其孙儿,完成他的百忍大愿,忍辱一下,后来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个不休,嘴里不停地说:“看得破,跳得过。”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骇叫起来,待众人来看时,已变成了一个金人,张公由此致富。故说张公百忍成金,山东那个地方,到现在还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纪念他忍辱的德行。

一天当寺庙里的老和尚回屋,在进门之前发现屋里有个小偷正在翻找财物,老和尚不忍惊动小偷,就在外面等候。等到小偷出来欲走,撞倒守在门口的老和尚,惊恐万分。老和尚看见衣衫褴褛的小偷,脱下外衣披在小偷身上,望着月光下渐逝的小偷的背影双手合一:“阿弥陀佛,但愿我能送你一轮明月”。第二天晚上,当老和尚回屋时,发现门口放着一件叠放整齐的衣服。老和尚长叹道:“阿弥陀佛,我终于送他一轮明月了”!老和尚的退让拯救了一个瘦弱的灵魂。

忍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业的。当今世界上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金融巨头亦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均在自己家中、办公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是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的必修之课。

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战胜人生危难的有利武器

忍能成大器。只要你在做人的准则中牢记忍这一条,你定能成大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甚至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为人做马夫,终于成就后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业。汉朝时的韩信,若不是能忍得住那“胯下之辱”,怎能从一个街头小痞子一跃而成淮阴侯。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造就出了古今多少“巾帼英雄”,那更不必说了。

忍能做大官,这是当今官场的绝对真理。如果在上司面前不能忍,遇事就仿佛对待路人那样粗暴顶撞,绝对不可能做成大官。古代的相命学在某些角度来看不无道理。一个脸大耳圆、嘴角上翘的人夸他日后做大官八成有道理,因为这种人一看就是个和事佬,他们绝对不会在非原则的事上和上司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为上司的一点点小脾气而大动肝火,四平八稳的他们往往能以最省事的办法登上权力的高峰。

忍能赚大钱,这是一个在商海中遨游多年的朋友对我讲的一句话。多年来,他一直坚信,在自己有求于人的时候,一定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忍字带来的后果。有时候,从银行贷款,就硬是要忍住审查人员的吹毛求疵。与老板谈生意,稍一不忍就可能损失一笔大钱。如果你的确要求助于那个对你挑鼻子瞪眼睛的人,你就忍一忍吧!只要不是原则性冲突,忍过了之后,钱就进来了,这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们讲一个忍字,并不是劝告你怯懦,真正的忍是以退为进的手段。那些只是一味地退让,而不考虑自己真正的目标、不思进取的人,忍来忍去反而会让他永远不能爬起来。

忍,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心机”的人,都是在面临危险时,能够以忍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获得机会,一举成功。

韩信能够忍胯下之辱,最后成为诸侯。但是,能够以忍求生,图谋取大业的人还应该算是越王勾践。

他自己非常明白,目前的情况只有忍辱,才有可能日后东山再起,如果不忍,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

勾践做越王的时候,吴王阖闾来攻,勾践打败了阖间,吴王夫差继位。为了替父报仇,他丝毫没有懈怠,经过两年的准备,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伯的副将,倾国内全部精兵,打败越国,勾践走投无路,后来走伯的的门路达成了议和。

议和的条件是,勾践和他的妻子到吴国来做奴仆,随行的还有大夫范蠡。吴王夫差让勾践夫妇到自己的父亲吴王阖闾的坟旁,为自己养马。那是一座破烂的石屋,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一直在这里生活了3年。除了每天一身土,一手粪以外,夫差出门坐车时,勾践还得在前面为他拉马。每当从人群中走过的时候,就会有人叽叽喳喳地讥笑:“看,那个牵马的就是越国国王!”

勾践由一国之君变成奴仆,忍了,到为人养马备受奴役,忍了,勾践最能够忍的一点就是尝吴王的粪便。吴王病了,勾践为表忠心,在伯的引导下,去探视吴王,正赶上吴王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不久将会痊愈。这件事在吴王放留勾践的态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或许是勾践真的懂得医道,察言观色能看出吴王的病快好了;或许是勾践有意恭维吴王;或许是吴王垂青勾践,总之,吴王的病真的好了,勾践此时已彻底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见勾践真的顺从自己就把他放了。

勾践在这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忍辱的确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不排除勾践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国,就其这种行为的确让人自叹不如。纵观这一时期勾践的忍,为的就是日后的崛起。

为了保障自己必要的权利,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尽管没有必要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让那些凶猛的动物们感到无从下口,得不偿失。

11.敬君子,畏小人

韩信出身贫寒,他从小日夜钻研《孙子兵法》,在他心中,他总有一天可以成为将军,他出门在外的时候都要将长剑佩带在身上。一天,当地的一个无赖拦住了他:“瞧你个头不小,还带着宝剑,敢与我比剑吗?”韩信抬头看看他,暗想可能没有获胜的把握,就摇摇头说:“我不精通剑术,不是你的对手,请你让我过去,我有礼了。”说着,他一躬到地。但那无赖却不肯放过韩信,“你自认为差,但是杀人你总会吧,你就用这把剑杀了我!”韩信知道这无赖今天非要逼着他决斗不可。他耐着性子说:“你我素不相识,我为什么要杀你呢?”无赖见韩信一味退让,用手一指韩信说:“那么,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不然,咱们今天没完!”这时人们都围上来看热闹。韩信手按剑柄,怒视那无赖,正要发作,转念一想,杀人要偿命,未免因小失大。于是,韩信不顾人们的嘲笑,强忍满腔愤怒,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然后,大踏步地走了。忍一时之辱,乘千秋大业,韩信的气量不可谓不大。

《唐书》里面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时候,有一位恶人叫丁谓,跟郭子仪同时代的,这个人那时在朝廷里面并不得志,地位并不高,是一个小官,心术不正,人很有才气,但是有才没有德,所以朝廷给他取一个外号“拦命鬼”。郭子仪那个时候是出将入相,那是何等人物!对待一切宫亲大臣他都很随便。有一次丁谓来拜访他,他把他的家人完全都撤到后面去,自己整整齐齐穿了朝服来接他,很恭敬、很有礼貌地接待他。他离开之后,家里人就问他说:“你接见人从来也没有这样,为什么对待这个人要这样恭敬?”

他就跟家人说:“这个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又很会巴结,不能得罪,万一将来他做了大官,得了志,我们得罪他,他怀恨在心会报复。”他的话后来果然应验。后来,丁谓果然做了宰相,朝廷忠良凡是触犯了他的,他都想方设法把人家整尽,个个都报复。郭子仪不曾得罪他,所以他做宰相,郭子仪也能保全!

可以说,郭子仪的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与他的“敬小人”的处世哲学是有很大关系的。

敬畏小人,防备小人

好人一生,总是会遇到坏人的。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武将能像关羽一样,被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草寇强盗共同顶礼膜拜。唐朝礼部尚书虞世南称颂关羽,利不动、爵不禁、威不屈、害不折、心耿之、义烈之、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

有人用“忠、信、勇、义”四字概括关羽,而这四个字为古今中外所有利益集团推崇。于是,关公庙不仅遍及华夏大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也处处可寻。

这样的伟丈夫一生最悲凉的是败走麦城,酿成这一悲剧的不是敌军强大,而是自己阵营里出了叛徒——糜芳、傅士仁。

关羽无论如何也难料到糜芳会背叛蜀汉。糜芳是糜竺之弟。刘备在徐州败于吕布之时,糜家兄弟助军资帮他渡过困境,并嫁妹于他,糜竺得封安汉将军,地位在军师诸葛亮之上。糜芳被任为南郡太守,拱卫荆州,绝非偶然。

糜芳本事不大,但倚着国舅的身份,先言赵云长坂坡投敌,后又与关羽时有摩擦。关羽看在兄长刘备的面子上毫不介意。患难知人心,关羽一失荆州,糜芳即投敌孙吴。气得关羽怒气充塞,疮口迸裂,气绝于地。

此前,关公在政取襄阳风头正健之时,随军司马王甫曾提醒他说,糜芳、傅士仁两人恐不用心竭力。关公大大咧咧地说,“汝勿多疑,只与坐烽火台去”。好人的悲剧就在于此,对坏人缺乏必要的防备。

关公温酒斩华雄,诛言良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临江亭单刀赴会,捉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何等英雄豪迈,不料却栽在只会拨弄是非的小人手里。

关公其弟张飞虽有“于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勇技,也被帐下两个人范疆、张达所刺死,好人打不过小人的悲剧再度重演。

君子与小人不两立,而小人与君子不同谋。君子坦坦荡荡,用心于正,疏于防备;小人长戚戚,用心于邪,暗施诡计,让人防不胜防。

君子布阵鸣号角出去,小人用夜战施烟火突袭;君子是打不过小人的,如果小人毫无天地良心。

因此君子要敬畏小人,敬则即敬而远之,畏即是畏而防之。

12.让人三分不为懦

“六尺巷”的故事

安徽省桐城市有条“六尺巷”。其由来是,清朝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其在桐城的祖居与吴姓人家为邻。对方欲越界盖房,家人遂驰书京华禀告,张英写了一首诗作复:“一纸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让地三尺;吴姓人家深感其义,也退让三尺,这样就诞生了“六尺巷”。一段美好的故事永远在后世传颂。它让后人懂得了谦让是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让他三尺又何妨”——说得真好!试想,如果当初张英不是劝说家人退让,而是借势压人,或怂恿家人与对方抗争,那结果又会怎样?由此可见,宽容豁达,不仅仅是为官之道,更应该是我们的为人之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现实生活中,我们亲朋邻里同事之间,有时也会因一点小摩擦便互不相让,有时甚至横刀相向。但试想一下,与我们的生命相比,那些小小的矛盾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显得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

但愿人与人之间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少一份冲动和遗憾!

“让他三尺又何妨”——当你面对矛盾与摩擦时,不妨想想这话,它会帮你做出理性的选择!

让人三尺并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该让的时候就让一下,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太斤斤计较,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后果。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因为邻里纠纷而引发的流血事件,本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因为双方的太过计较,最终导致了两个家庭的破裂。

清明过后正是棉花播种季节,而导致无棣县佘家巷乡后张仓村村民张景义与张景奎争执的那二分耕地的归属问题至今尚未解决。自去年始本是地邻的两家因地界偏差问题产生矛盾,双方各执其辞,互不相让。这天张景义带着家人在那二分地里刚播下棉种,张景奎即率全家赶来制止,双方由争吵发展到殴斗。先是拳打脚踢,后升级到棍棒相加、铁锨舞动,并最终以张景奎被铁锨铲中头部致死而告结。而张景义之子张中超也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逮捕。

一场殴斗虽然让当事人解了一时之气,却让两家都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也随之破碎了。

想想当初仅仅为了争那二分耕地,却以生命作偿,这结局是双方始料未及的。也许当初双方要争的确是那二分耕地,而后来却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气,两家的宗旨都是不向对方低头,不在人前失面子,从而使得矛盾一再升级。想一想,那种“不蒸包子蒸(争)口气”的心态曾让多少人因斗气而丧失理智,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当中,常见到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和夫妻之间,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情,引起争端,以至于恶言相向,拳脚交加,甚至于诉之法庭,到最后两败俱伤。旁观者都会为之惋惜,认为这样做太不值得。其实,只要当事人冷静下来,理智地对待,有一点宽容精神,再大一点的事情也会化干戈为玉帛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宰相肚里能撑船

古时候,有个年近古稀的老宰相,娶了个名叫彩玉的小媳妇。彩玉年方二九,长得如花似玉。嫁给这位老宰相,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她总是闷闷不乐,暗暗埋怨父母不该把她嫁给一个老头子。

一天,彩玉独自到后花园赏花散步,碰上了住在花园旁边的年轻帅气的家厨。这位赵姓家厨做得一手好吃的祖传圣旨骨酥鱼,在古代,没有延缓衰老、养颜美容类的药品、保健品,达官贵人的家眷养颜美容全靠食疗,圣旨骨酥鱼不仅骨刺全酥,想怎么吃就能怎么吃,而且圣旨骨酥鱼汁是保持年轻貌美的极品,圣旨骨酥鱼获得过12道圣旨的御封。彩玉和年轻的家厨相谈甚欢并由此一见钟情。从那,彩玉常常偷偷地到花园里同赵姓家厨相会。有一回,彩玉对赵厨说:“你我花园相会,好时光总让人觉得缠绵难分。我有一计,可使咱俩天天多在一起相处一会儿,赵厨问什么妙计,彩玉就如此这般地说出了自己的主意。

原来,老宰相恐怕误了早朝,专门养了一只“朝鸟”。这鸟天天五更头就叫,老宰相听到鸟叫,就起身上朝。彩玉让赵厨四更前就来用竹竿捅朝鸟,让它提前叫唤,等老头子一走,他俩就可相聚了。

这天,老宰相听到朝鸟的叫声,连忙起身。等来到朝房门外,刚好鼓打四更。他想,这鸟怎么叫得不准了!就转身回了家。当他走到自家的房门外,听到彩玉说:“以后早点来捅一下朝鸟。”停了一霎又说:“你真像你做的圣旨骨酥鱼,虽然我每天吃,但还是天天吃不够,在我心里你新鲜得就如一枝花。”赵厨说:“你活像粉团,却配了一块老姜。”宰相听到这里,气得浑身发抖,但并没有声张,又上朝去了。

第二天正是中秋佳节,老宰相有意把彩玉和赵厨叫在一起,在后花园牡丹亭中吃酒赏月。酒过三巡,月到中天,老宰相捋了捋胡子说:“今晚咱赏月做诗,我先作,你俩也要接我的诗意谄上几句。”说罢就高声吟道:“中秋之夜月当空,朝鸟不叫竹竿捅。花枝落到粉团上,老姜躲在门外听。”

赵厨一听,自知露了馅,赶忙跪在桌前。说:“八月中秋月儿圆。小厨知罪跪桌前,大人不把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彩玉见事情已经挑明,也连忙跪倒在地,说:“中秋良宵月偏西,十八妙龄伴古稀。相爷若肯抬贵手,粉团刚好配花枝。”

老宰相听了哈哈大笑说:“花枝粉团既相宜,远离相府成夫妻。两情若是久长时,莫忘圣旨骨酥鱼。”

彩玉和赵厨听了,连忙叩头谢恩。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个典故和圣旨骨酥鱼慢慢在民间开始流传。

这位宰相的宽容与忍让成全了一段佳缘,这难道不是忍让之美吗?

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这样一则报道。二战时英军突击队在挪威与德军对抗。一位叫史泰西的队员在平民家躲藏。实在抵御不住寒冷,为暖手准确射击,径自从圣诞树上拿走一副手套。

那是屋主3岁女儿安妮的圣诞礼物。

64年后,已是84岁老态龙钟的史泰西,满怀内疚,买了双新手套,千辛万苦找到当年的那户人家,交给当年的安妮,现也是步履蹒跚、67岁的老婆婆。

由此想到雨果在《悲惨世界》里的描述。在逃犯冉阿让在教堂里吃完饭,顺手拿走了银餐具。警察从他身上搜出来,牧师却说是他送给冉阿让的。简单一件小事,为逃犯的之后的变化埋下伏笔。

或许我们无须对牧师的做法大惊小怪。毕竟那是他们的职业,就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义不容辞。然而当年被拿走手套的村民,可以想象,也许他当时正好瞅见,却没有吼叫追赶,而是搂住女儿,默默目送士兵离去。那士兵内心有愧,也许想到那家女儿没了手套不能出去玩雪,为此多年“耿耿于怀”。直到二战60周年纪念时,鼓起勇气登门道歉,才有了今天这动人挚深的结局。

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情。比如开车上路,并道拐弯出巷口,常常发生抢行互不相让。然而你若慢行半拍,礼让在先,对方会感激地点头抬手致意。两下愉快各奔东西。何必为那几秒钟快感而怒目相视,造成交通阻塞甚至酿成事故?

法国电影《熊的故事》,讲的是两个猎人和一家三口棕熊相互攻击长期争斗,都是为了出口气。后来,小熊被捕获,熊爸爸被打死,熊妈妈奋起,把猎人A逼上悬崖绝境。咆哮怒吼声中,猎人意志崩溃跪地求饶“打死我吧”。熊妈妈见状掌下留情,踉跄而去。当猎人B赶来要放枪射杀时,枪口被猎人A抬起,射向空中。猎人们由此被感化,策马奔走他乡。

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人在超市买东西付款,一穿戴隆重的中年妇女无视排队等候的人群,径自上前。惊讶之际,此人提醒她不要夹塞。那妇女回脸望了此人一眼,没吭声。收款员也不作表示。此人近乎义愤填膺,嚷嚷了几句“怎么能这样做、太不讲道德”。那妇女付款离开,身后有个会讲英语的年轻女子,对这个人说了这样的话:她是长者,你应该多尊重,不可以伤了她的面子。对此番话,周围也投来赞许的目光。

其实,有些事情不能太认真。像这种尊老携幼与按顺序排队等其他社会公德发生冲突时,不妨礼让三分,何必得理不饶人?或许那妇女另有急事,或许她腿脚不便难以久立。总之无须对她横加指责。至少她没有一招手呼啦又跟上四五个随从夹塞。如果稍加提醒,又退一步顾及其面子,她心领神会,以后或许有所注意。

一次,某人因为家中的小事,和妻子争吵起来。两人互不相让,火药味甚浓。妻子愤然甩了一句:你从来都不知道认错。他一怔,咬着嘴唇走开。气消了点后,他走到妻子面前说,对不起,那件事上我的确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不是有意的。过了一会儿,妻子也来到他的身边,对刚才吵架时的态度表示道歉。双方各退一步,继续过着“早上吃一锅饭,晚上睡一张床”的生活。

善于说话的人,知道留回旋余地。他会说,“退一步讲……”

生活总是曲曲折折,总是有不顺人心的地方,对此,你不必气恼,不必愤愤不平,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会更加美好;让人三分也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一种宽容和大度。

13.做老二,不要做老大

几年前看过一篇工商人物的专访,受访者是一位电脑业的老板,这位老板提到他的企业与另一家孰大孰小的问题,他说他不想去跟哪一家比,也不必去跟他们比,他强调他采取的是“老二政策”。他说,当“老大”不容易,因为不论研发、行销、人员、设备,都要比别人强,为了怕被别的公司超过去,便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要花很多精力来维持老大的地位!他说,这样太辛苦了,而且一没弄好,不但老大当不成,甚至连想当老二都不可得。这只是他个人的想法,因为并不是当老大就一定会很辛苦,因为就有人当得轻松愉快,因此当老大或老二或老三完全是观念问题!

不过这位老板所说的却也是事实——当“老大”的,要费很多精力来维持“老大”的地位!不只从事企业经验如此,上班拿薪水也是如此,像主管就是该部门的“老大”,该老大为了保住他的位子,不但要好好带领手下,也要和上级长官搞好关系,以免位子不保;有功时,主管当然功劳第一,但有过时,主管当然也是首当其冲。但当副主管的就没这么多麻烦,表面上看来他不如主管风光神气,但因为上有主管遮风避雨,可省下很多辛苦!所以很多人宁可当副手而不愿当主管,而也有当副手时没事,一当主管就生病的,可见当“老大”的难处。

这么说,并不是不要你去当老大,如果你有当老大的本事,也有当老大的兴趣和机会,那么就去当吧!但如果你自认能力有限,个性懒散,那么就算有机会,也不要去当老大,因为当得好则好,没当好一下子变成老三老四,不但对自己是个打击,在现实的社会里,更会造成这样的批评:“某某人不行”、“某某人下台了,听说很惨”……这些批评对你都是不利的。你一从“老大”位子摔下来,落井下石的有,打落水狗的有,于是本来还可当老二的,却连要当老三老四都有问题了。

经营企业也是如此,“龙头老大”的位子一旦不保,就会给人“某某公司倒了”的印象,于是兵败如山倒;力挽狂澜?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老大”之路,真是一条不归路啊!所以,当“老二”的确也有其实际的地方,这也就是许多人宁当“老二”不当“老大”的原因。其实当“老二”还有其他的好处:静看“老大”如何构筑、巩固、维持他的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作为你的经验和指标。可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老大”的机会(假如你有当“老大”意愿的话)。因为志不在“老大”,所以就不会太急切,造成得失心太重,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不从心的事情,反而能保全自己,也会降低失败的几率。因此,做事或经营企业,从老二、老三或老五做起都没关系,就是先不要当“老大”!有一段童谣是这样子的:“老大屁股大,裤子穿不下”,当“老大”,麻烦真的很多哩!如能好好地当“老二”,当主客观形势形成,自然就会变成“老大”,这个时候的老大,才是真正的“老大”。

会做“老二”并非真的是甘居人后,而是可以从做“老二”中尝到更多的甜头,从而使自己的创业在一开始就可以借“蹭车”获得利润。中国台湾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中,有一种叫“老二哲学”的说法,就是不做第一,不做第三,而只是紧紧跟在排名第一的后面做老二,瞄准机会再冲刺第一。或许是暂时不愿做“出头鸟”,或许是想挂在后面搭个便车,但最终是没有一家会甘居第二的,“老二”也只是个过渡。创业者在创业之初,要学会做“老二”。

做人也好,经营企业也好,不要一心只想做老大,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容易烂,所以,不妨低调一些,做一下老二,也许会是另外一番天地。

同类推荐
  • 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有方法全集

    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有方法全集

    本书通过具体事例和精辟说理,揭示了古人的成功智慧和今人的处世风采,阐述了原则是立世之本,方法是成事之源,要善于把握做人和做事的关系,即做人要坚持原则,做事要讲究方法,旨在让读者领悟到“原则、方法=成功”的处世真谛。
  • 智慧书

    智慧书

    《智慧书》是为每一个人写的书。它以一种令人感到惊异的冷峻、客观的态度,极深刻地描述了人生的处世经验,为读者提供了战胜生活中的尴尬、困顿与邪恶的种种妙策。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生格言,人们不仅获得了克服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逆境的良方,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洞察力。
  •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本书综合了古人今人做人做事的精华,立足现实,取材于我们熟悉的事例,告诉读者做人、做事必备的生活哲学。
  • 每天学一点说服心理擒拿术

    每天学一点说服心理擒拿术

    《每天学一点说服心理擒拿术》内容简介:每一天,人们都在尝试着说服别人:想让爱人温柔宽容,想让孩子听话懂事,想让邻居通情达理。每一天,我们都在面对说服的挑战。这种挑战,既针对一个人的口才,更针对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和博弈手段。怎样才能让别人听从我们的意见?这一问题的答案在《每天学一点说服心理擒拿术》中得到揭晓。《每天学一点说服心理擒拿术》为你揭示说服他人的策略,给你掌控人心的力量。
  • 因为迷惘,所以叫青春

    因为迷惘,所以叫青春

    人生就是不停地选择,现在的你,是不是也像当年的我,站在青春的十字路口徘徊,不知道是前进还是后退,向左还是往右?面对未知的世界,心里有些许期待,些许迷惘,还有些许恐惧。这是一部引导我们在迷惘中前进的心灵地图,一部让每一个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产生共鸣的暖心读物。众多名家鼎力推荐:年轻人读懂青春就看这一本。
热门推荐
  • 天生幸运儿

    天生幸运儿

    云泥大概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孩子了,五岁知道自己其实是孤儿,六岁魔法测试中感应不到魔法,七岁魔宠召唤中连一根草都不愿意当自己的魔宠,呜呜,哥哥姐姐们又一个比一个厉害,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她呢。姐姐哥哥无微不至的关心,妈妈时时刻刻的爱护,走到哪儿都是贵人,魔兽也是难得地改吃素了。什么叫天生幸运儿,无敌可爱云泥是也!能让神度折服的魔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霸道总裁乖乖滴

    霸道总裁乖乖滴

    钱小狸,你在跑一个试试,欧阳凌在后面怒吼道,呃。。。不跑还等你虐待,我有不傻。。钱小狸唯唯诺诺的说道。欧阳凌满脸黑线的看着钱小狸,生气的不应该是自己吗?怎么她像受害者。
  • 夜寂花开

    夜寂花开

    这是一个明星的故事,却不是你所熟知的明星成长记。我所讲述的主人公错综复杂的境遇,是想让你了解这一切所带给他以及你我的心路成长——即便有无数个夜寂,我们也要有等到花儿盛开的信仰。我想告诉你,无论世事怎么改变,我们都要在转身的瞬间,看淡放开那曾经嘶吼的青春,那些铭刻于心底人事,渐渐平易了心境放空了以前,去笑看云起。陈翔,在他小时候的成长岁月中,他无比憎恨他的母亲,以及爱情。莫清河的死,使他只想照顾好妹妹,并坚持他的音乐。多年后,当他成为炙手可热的创作歌星时……他却无力承受妹妹所希冀的亲情之上的爱情。更加悲哀的是,一个痴迷他的歌迷因他而家破人亡并且精神失常。而当红的一线女影星又与他纠葛不断……成长岁月中的家变给他内心种下了深刻的阴霾,成名之后四个女子与他的情缘纠缠……无数个夜寂,他何时才能浅笑看花开?
  • 都市之学生侦探

    都市之学生侦探

    我是一名专业的侦探。我既能做大事,也能做小事。不知在下有何请求?就你这个高中生当侦探,你柯南看多了?病还没好么?
  • 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

    孙玉梅,资深记者、编辑,现从事中外儿童教育理论研究和策划撰稿工作,致力于先进家庭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及普及类图书的写作策划,在多所知名早教机构担任顾问等工作。
  • 玉溪子丹经指要

    玉溪子丹经指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妖怪的神源

    妖怪的神源

    关键词:妖怪,收服,训练家,异世陈天,或许他是一个旅行者,或许他是一个寻心者,但是,又怎样解释那象征战狂的神格?
  • 我的鬼神爸爸

    我的鬼神爸爸

    少年代宗明,自幼看见鬼影,经历了一系列的鬼遭遇,忽然一天,天外一个声音对他说,“亲爱的孩子,我是你神爸爸!你是神!是万神之神玉皇大帝换骨化身,天庭正在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磨难,你是唯一能够挽救宇宙的超大能量。”和神爸爸相处了九十个日夜,信以为真自己就是神的他如梦初醒,自己却是遭遇了一场更严重的鬼害。是鬼害吗?神爸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科学还你一个故事的原本真相。
  • 解码大前研一箴言录

    解码大前研一箴言录

    本书不仅仅从经营管理、工作经验、思维方式谈大前研一那种从高处俯瞰社会的种种经验,还从社会理念、政治态度、民众情绪来谈论他的对当今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观点,甚至还谈到他对待家庭与教育、休闲与享受的各方面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