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穷人家的还在早当家,虽然狼崽子从小就没缺过肉吃,可是孙老头腿脚不好,他平时也要上课,所以下山也要勤快一些,所以一来二去的,下山卖货的活,都是狼崽子来做。
平时的皮子药材都是赶集的时候,镇上才有人来收,平时就是带些野果下来卖。
一些味道好的水果能卖出一个好价钱,毕竟果树太少了,所以野果子显得要稀少一些。
不过最特殊的还是石莲和雾绒菇,每隔三天,就有一个衙役小厮在村口候着。
这是县太爷派人下来专门收购这两样东西,给的价钱也不费,当然狼崽子也不是每次都有货,不过不管有没有摘到这些东西,狼崽子还是会下山交代一声,顺带着买一些日常用品。
到了村口,一个穿着官兵衣服的年轻男子早已等在那,这是县衙的捕快,叫李奇,同时也是这个村的人,每次回来顺带着就算放假了,毕竟当捕快也算是个小班头了,平日里事情也不少,很少有假期。
狼崽子走到跟前,发现他在看别人下棋,于是喊道:“李捕快,收货了!”
李奇一回头,发现是狼崽子,于是说道:“我说谁的声音这么亮,原来是孙奎小老弟,今天有没有石莲啊?”
“没有,石莲不好摘,今天只有雾绒菇,还有一些山果。”
“好!雾绒菇也好,有多少,我看看?”
狼崽子拿出两个个布袋子,一个里面有三三两两的雾绒菇,另一个有一半袋野李子。
狼崽子说道:“我称过了,雾绒菇有半斤,李子送你了。”
“嗨,我还能信不过你吗?这是一两三钱银子,雾绒菇我拿走了,这水果我可不能白要你的。”
狼崽子也没有推辞,接过钱,打了声招呼就走了。
附近的人也习以为常,也没人敢打狼崽子的主意,毕竟李奇早就打过招呼,要是谁敢动一下孙奎,保证让他牢底坐穿!
李奇这么说是有底气的,这狼崽子的水果还好,不算稀罕,可这石莲和雾绒菇可是稀罕货,一般的猎户也就是在一些矮小的云松上摘过,又小还没质量,可是狼崽子的雾绒菇,县太爷一家都特别喜欢吃,所以单独把这个算进工差里。
这李奇本来就是有着把力气,走动了个关系进入县衙当个衙役,或许熬个十年八年的也有机会当个捕快,这才一年多,就做了捕快,这可和狼崽子分不开,当初县令的恩师的了重病,就靠着老山参续命,可老山参太少了,就算有,也让达官显贵的收藏起来,谁也不肯卖,你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
正巧了李奇听说之后,花了血本三两银子买了两朵石莲,特意送到县太爷府上,结果他恩师还就真的撑过来了,一高兴,就让李奇升了捕快,吃过一次雾绒菇后,更是把这个差事交给了李奇,还吩咐有这石莲就务必收回,多少钱都要!
这两年也买了不少,听说县老爷全部拿出去打关系了。
所以这钱,李奇还真没有少赚,虽然职位一时半会没升,可也是板上钉钉的事,跑不了。
也就是他不识字,不然等到老捕头一退休,必定是他上位,所以谁要敢动狼崽子,不是要他命吗?
这北乡村,也没人敢在官府面前拔胡须,所以也省的狼崽子许多麻烦。
这一两多银子不少了,可是挡不住老孙家开销大啊!
打了半两银子的五加皮,这是镇上最好的酒,孙老头好这一口,其余的基本上都买大米了,两大袋米,有八十斤重,好在米行老板早就认识了狼崽子,一边称米,一边笑着说道:“孙少爷,前几天的大米吃完了啊?”
“嗯”
“嘿嘿,你们家可真厉害,每隔几天就要吃这么多!”
徐老板说归说,手脚可不慢,一会就给狼崽子把米称好了。
做生意的,嘴最是油滑,一口一个少爷的叫着,毕竟狼崽子可是大主顾。
当然,狼崽子也没有拆穿徐老板每次都会少一斤多米的做法。
八十几斤米对狼崽子来说真的是没有任何压力,几乎一路小跑回的家,在山地上,如履平地。
回到家中,孙老头早就做好了饭,大老远狼崽子就闻到饭香了。
“爷爷!我回来了!”
孙老头一瘸一拐的走了出来,笑呵呵的说道:“回来啦!来,过来吃饭了!”
“爷爷,我给你打的酒。”
“你这小子,都不是给你说了吗?不要买酒了,这喝多了耽误我干活!”
狼崽子憨憨的一笑,拿起碗筷就开始吃,他知道孙老头爱这一口,只不过每吃都不想让他浪费钱。
老孙头也是很欣慰,狼崽子孝顺,所以孙老头多了几杯,醉醺醺的说道:“这辈子啊,我都没成事,害的老母亲郁郁而终,还好我有一个好孙子!将来啊,你一定要生一群大胖小子!让我们老孙家开枝散叶!”
狼崽子用着猪油点的灯在用毛笔练字,这些话,孙老头一喝醉就不断的念,他早就习惯了。
日子就是这么一天天的过,没有起一点波澜,生活本来就是平淡。
这生活就是湖,人们就是鱼儿,有人喜欢平静,就有人喜欢动荡,闹起的波浪会覆盖整个湖面,谁都不能幸免。
裕丰三十年,北方孤竹国攻打天朝,十日之间,连破三城,拿下最北方的庆阳省。
好在有天险和风关有重兵屯守,把孤竹国拦住了,不过短暂的和平终究还是打破了!
一时间,天下文人举笔讨伐,誓要渴饮匈奴血!
流言蜚语传的满天都是,什么孤竹国神降旨意,天朝人神共愤,奸臣当道,等等谣言。
哪怕是这北乡村也受到波及,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家中非独子着,一律参军!
这也是惯例,这些人其实不算是军人,是徭役,当兵的打仗,这物资运输,修建工事就得靠徭役,这一时之间,所有人都人心惶惶。
被迫参加徭役的基本上都是家中的顶梁柱,家中妇孺每日都是以泪洗面,观音庙门前的人也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