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老炮儿》后感到有些压抑,或者说心情有点沉重,回到家里坐在椅子上发呆,思绪似乎依旧沉浸在其中的情节,一些个场景老是在眼前晃动,挺烦,也有点躁。冯小刚饰演的老炮儿张学军最后举着刀奋不顾身向前奔跑的镜头让人掉泪,让人无奈。
我是从老同学发的微信中知道这部电影的。我平时是不去影院看电影的,没时间,也怕吵。对一些反响不错的片子会在过了季后从网上找来看看。
老同学文采高,笔头辛辣,看问题也是入木三分,耿直的性格使得他对人对事评论起来毫无情面。我信服他,他推荐的片子我自然会去看看。
老同学说,这是一部让他流泪的影片。为此,他在他的微信里写了一篇短小的评论,结尾处写道:“星河明灭,山河更迭,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但总有些东西,亘古未变,比如情义,比如气节,想起一个词—世道人情!”为了更好地体会他对《老炮儿》的评价,刻意回避了媒体上各种对影片的评判,以免观影时影响自己的看法。
元月2号下午,古城笼罩在一片霾中,空气并不因为时间已经进入2016年而给新年一个新的面孔。没有新气象,只有依然如故。
放映结束了,随着人流缓缓朝外走着,身后不经意传来了对话声,这是一对刚才坐在旁边座位上的“90后”情侣。女的问小伙:“你看懂了吗?我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男的说:“我和你一样,有点乱。”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在想。“好的作品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我在《老炮儿》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了吗?
微信里有个年轻人看过这部影片后在群里发了这样的感慨:“难道只有我一个人看老炮儿看得特憋屈么?一小时能演完的剧,生生拖到2小时,整个情景就是你打我儿子、我儿子划你车子,你扇我、我扇你,你打我、我打你,然后我们就去野湖上举大刀,该打的时候不打,该报警的时候不报警,矫情死,就不能动作麻利点,爷们儿点!”读后愕然,父辈们的历史和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并不长久,可孩子们竟然没留下丁点记忆。是历史传承得太快,没有给后人留下记忆的时间,还是记忆的信息太多,大脑已经没有了储存的空间。
影片刻画了一个在北京胡同里指望着一间小杂货铺生存的中年人从内心深处到他的生活圈子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六爷,按老北京的土话讲就是这一带的老炮儿。每天听着胡同里的人见他“六爷长,六爷短”喊着,心里甭提多受用了,俨然像过去黑帮的头儿,美滋滋的,风光得很。他按着“盗亦有道”的江湖规矩,给这个评评理儿,给那个出出头,一副“大爷”的样子,陶醉在自己的感觉世界里。直到有一天,他儿子出事了,不得已走出了胡同,这才发现,世界大着呢,他的那套江湖规矩遇到了没规矩的现实。他愣了,他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挥刀冲向了这个他熟悉又陌生的现实,试图用自己的江湖规矩改变这一切。如果不是导演安排了一封寄往中纪委的举报信这样的情节,真不知道这电影该如何收场。当权的腐败者受到了惩罚,老炮儿们重获新生,张学军的后人变得有规矩了,一切得到了升华,一切皆大欢喜。这就是导演要表现的主题—和谐。而这是老炮儿用生命换来的。
电影中,老炮儿常挂在嘴边一句话:现在的江湖既不讲仁,也不讲义,全是一群唯利是图的生瓜蛋子,没了规矩。老炮儿讲的规矩是些什么呢?“见人问话儿没了规矩,哎声来哎声去的;撬别人的女朋友没了规矩,那是不义;指着长辈说话没了规矩,没老没少的”等。没规矩的事儿在电影里还有许多的场景表现,包括打架。老炮儿到处“讲规矩”“讲理儿”,是因为心中还装有“江湖”俩字儿,江湖是个讲规矩的地方。
我们生活的现实也越来越少规矩了,或者说,没了规矩。开车随意变道,毫无顾忌地占道经营,泄私愤危及他人生命,打老师骂长辈,残害儿童等,数不胜数。正如张学军与儿子在餐馆的对话,一句“我高兴”,道出了现代人“唯我”的强烈意识。江湖规矩是约定成俗、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些意识。过去的江湖是讲规矩的,而现实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图自己高兴,根本无暇顾忌什么“道义”和“规矩”。
我们生活的现实没有了规矩,没有了规矩还能称得上是江湖吗!这是一个没有规矩的现代江湖,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的江湖。这就是老炮儿搞不懂的地方。
太阳仿若挂在天空的一只没有擦干净的灯泡,昏昏沉沉的,让人无精打采。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气味,百十米内一切都模模糊糊,重霾笼罩下的古都有点魔幻般的感觉,只是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感觉,这样的天气。
一切仿佛都没了规矩。
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