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生于1891年,卒于1962年,是五四文学革命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创作白话诗的新人。他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发动文学革命的第一个信号。
他于1920年出版的诗集《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1918年,胡适发表《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白话剧剧作。胡适无论是在理论主张还是创作实践上,都为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开拓作用,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里提出,改良文学要从八个方面着手,认为写文章应该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的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主张用白话代替“之乎者也”的文言文,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诗集《尝试集》虽然艺术上还比较幼稚,但平白如话,浅显易懂,如实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剧作《终身大事》开创了戏剧反映现代社会问题的风气。
由于受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胡适对中国社会的前途认识不清,许多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后来他把主要活动转移到政治方面,担任国民党政府官员,走上了另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