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痛恨发生冲突。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绝对不要成为敌人。强烈的情感或许会造成紧张情势。但绝对不可破坏我们之间的情感与友谊。记忆中的神秘情绪,从每一个战死疆场及爱国志士的坟墓延伸到这块广袤土地上的每一颗活生生的心及每一个家庭,将会增加合众国的团结之声。到了那时候,我们将会,也必然会,以我们更佳的天性来对待这个国家。”
初学演讲的人如何才能找到对演说结尾部分的正确感觉?是根据机械式的规则,一层不变的模式吗?
回答是否定的。它就跟文化一样,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它属于一种感觉,也就是说,它几乎是一种直觉。除非一个演说者能够“感觉”得到如何才能表现得和谐而又极为熟练,不然你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也达不到那种境界。
不过,这种“感觉”是可以培养的,这种经验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你可以去研究一些成名演说家的方法。请看下面的例子,这是当年威尔士亲王在多伦多帝国俱乐部发表的演说的结束语。
“诸位,我很担心我已经脱离了对自己的克制,我已经对我自己谈得太多了。但我想要告诉各位,你们是我在加拿大演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批听众。我必须要声明,我对我自己的地位的感觉,以及我对与这种地位同时而来的责任的看法——我只能向各位保证,将随时恪尽这些重大的责任,并尽量不辜负各位对我的信任。”
就是一名弱智的听众,也会“感觉”到这就是结束语。它不像一条未系好的绳子那样在半空中摆荡;它也不像丢在地上的砖头那样显得零零散散的未加整理,它已经整理妥当,这预示着:应该结束了。
在国际联盟第六次大会召开之后的那个星期天,着名的霍斯狄克博士在日内瓦的圣皮耶瑞大教堂发表演说。他选择的题目是:“拿剑者,终将死于剑下。”下面是他这次演讲词的结尾部分。你会感觉到,演讲者的语言是如此美丽、高贵而又富有力量。
“我们不能把耶稣基督和战争混为一谈——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激发起基督的良心。战争是人类所蒙受的最大及最具破坏性的社会罪恶!这绝对是残忍无比的行为!就其整体形式及效果而言,它代表了耶稣所不曾说过的每一件事,也不曾代表耶稣说过的任何事。它非常明显地否认了关于上帝与人类的每一项基督教义,甚至远远超过地球上所有无神论者所能想象的程度。假如能看到基督教会宣称,它将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道德问题负责任,并看到它有如在我们父辈时代所提出的明确的道德标准,以对抗目前我们这一时代的异教邪说,拒绝让良心受制于一些好战的国家,将上帝的国度置于民族主义之上。并呼吁这个世界追求和平,这岂不是极有价值的吗?”
此时此地,作为一个美国人,置身于这个高耸着自由女神像的屋顶下,我不能代表我的政府发言,但是我愿以美国人及基督徒的双重身份,代表我的几百万名同胞发言,祝福你们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任务,即让我们信任你们的伟大任务。我们为它祈祷!假如无法完成,我们将深感遗憾。我们已经过了多方面的努力,大家的目的是相同的——即追求一个和平的世界。再也没有比之更好的目标值得我们去奋斗了。舍此目标,人类将面临有史以来最为可怕的灾祸。就好比物理学上的万有引力定律,在道德领域中的上帝法则是没有种族与国家的界限:“拿剑者,终将死于剑下。”
能够与之媲美的,还有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说的结尾部分。那种庄严的语气以及如钢琴般优美的旋律,读后令人心旷神怡。如果没有这段结尾,我们所选录的演说结尾就不能算是完整的。
牛津大学已故前任校长库松伯爵就曾经宣称,林肯的这段结束词“可以名列人类的荣耀及珍藏……是人类雄辩口才最纯净的黄金,不,应该算是近乎神圣的口才”。且听:“我们万分高兴地期盼,我们非常诚挚地祈祷,这场战争的大灾祸将很快就会成为过去。然而,如果上帝的旨意是要使这场战争持续到将250年来由那些无报酬的奴隶所积聚的财富完全耗尽,持续到受皮鞭鞭打而流出的每一滴血都要用由刀剑砍伤而流出的血来赔偿,那么,我们也必须说出3000年前相同的那句话:上帝的裁判是真实而公正的。”
“不对任何人怀有敌意,对所有人都心存慈悲,坚守正义的阵营。上帝指引我们看见正义,让我们努力完成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任务;担负起我们的一切责任,以达成在我们之间的一项公正及永久的和平并推广到全世界。”
我认为,这是由凡人口中所讲演过的一段最美妙的结尾……你是否同意我的看法?在演讲文学的领域中,除了这篇演讲稿之外,你还能从哪一篇讲稿中找到比这更具人性、更充满爱意、更充满同情心的段落?
《亚伯拉罕·林肯的一生》的作者威廉·巴顿在书中写道:“盖茨堡演讲已经很高贵了,但是这篇演讲却提升到了更高一层的地位……这是亚伯拉罕最伟大的一篇演讲,它把他的智慧及精神力量发挥到了最高境界。”
卡尔·舒尔兹说:“它就像是一首圣诗。从来没有一位美国总统对美国人民说过这样的话。
美国人民也从来没有一位能在内心深处找到这样感人话语的总统。”
当然,你不一定有机会以总统的身份在华府发表演说,也难以总理的身份在渥太华或堪培拉发表演讲。或许,你的问题只是如何在一群社会工作人员面前结束一次简单的谈话。那么,你的结尾该怎么写呢?且让我们稍微研究一番,看看是不是能发掘出一些有用的建议。以下是一些建议:
总结你的观点
哪怕是在只有五分钟的简短谈话中,一般的演说者也会不知不觉地使谈话范围涵盖得很广,以至于在结束时,听众对于他的主要论点究竟是什么仍然感到迷惑不解。但只有极少数的演说者会注意到这种情况。他们有一种糊涂的认识,认为这些观点在他们自己的脑海中就像水晶那般清楚,所以听众也应该如同他们一样明白才对。事实并不尽然。演说者对自己的观点已经思考过相当长的时间了,但他的观点对听众来说,却是全新的。它们就如同一串撒向听众的弹珠。有的可能会落在听众身上,但绝大部分则零散地掉在了地上。听众的感觉可能是:一大堆事情散乱地塞在大脑里,却没有一个清晰地思路。
芝加哥一家铁路公司的交通经理有一篇演讲的结尾非常精采,请看:“各位,简而言之,根据我们在自己后院操作这套信号系统的经验以及我们在东部、西部、北部使用这套机器的经验,它操作简单,效果极佳,再加上它在一年之内阻止撞车事件发生而能节省下大量的金钱,所以,我以最急切及最坦白的心情建议:立即在我们的南方分公司采用这套机器吧。”
我们发现这段结尾的成功之处了吗?大家可以不必听到他演说的其余部分,就可以看到并感觉到了那些内容。他只用了几个句子,就把他整个演说的重点全部概括进去了。
这样的总结是非常有效的,假如你也有同感,那么,你在演讲中何不也试试运用这项技巧呢?
请求采取行动
上面引用的那个结尾,就是“请求采取行动”结尾的最好例子。演说者希望听众能有所行动:在他所服务的铁路公司的南部支线设置一套信号管制系统。他请求公司决策人员(听众)采取这项行动,主要的原因在于:这套设备能够替公司省钱,又能防止撞车事件的发生。这不是一种练习性的演说。这项演说是向某家铁路公司的董事会发表的,目的是要说服公司答应设置它所要求的这套信号设备。
在请求采取行动的讲演中,当你说最后几句话时,假如你觉得要求行动的时间已经来到,就要果断地开口要求!要听众去参加捐助、选举、写信、打电话、购买、抵制、从军、调查、赦免无罪或者任何你想要他们去做的事。不过,进行此类演讲,务必要遵从以下原则:
第一,要求他们做明确的事——别说:“请帮助红十字会。”这样太过笼统的话。而是要说:“今晚就寄出入会费1元,给本市史密斯街125号的美国红十字会。”这样明确具体的话,使人便于行动。
第二,要求听众做力所能及的反应——别说:“让我们投票反对酒鬼。”这是办不到的事,眼下我们并未对“酒鬼”进行投票。不过,却可以请求他们参加戒酒会,或捐助某一为禁酒奋斗的组织。
第三,尽量使听众易于根据请求而行动——别说:“请写信给你的参议员投票反对这项法案。”99%的听众都不会这么做的,他们并没有这样强烈的兴趣;或者太麻烦;或者他们忘记了。所以要使听众觉得做起来轻松愉快才行。怎么做?自己写封信给参议员,上面写道:“我们联名敦请你投票反对第74321号法案。”把信和钢笔在听众之间传递,这样你也许会获得许多人的签名——虽然笔到最后可能会不知所终,但你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简洁而真诚的赞扬
“伟大的宾夕法尼亚应该领先加速新时代的来临。宾州是钢铁的大生产者,是世界上最大铁路公司之母,是美国第三大农业州,也是美国商业的中心之一。她的前途无限,她身为领导者的机会光明无比。”
史兹韦伯就是用上面这段充满激情与赞美的讲演结束他对纽约宾州协会的演说的。他的演说结束以后,听众感到愉快、高兴,并对前途充满乐观。这是一个令人敬佩的结束方式。但是,为了收到充分的效果,演说者的态度必须很真诚。不可阿谀奉承,更不可夸大其辞。这种方式的结尾,假如不能表现得很真诚,反而会显得十分虚伪,而且如同假的硬币一样,没有一个人会接受它。
幽默的结尾
讲演的结尾如果能以幽默告终,能起到一种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
乔治·苛汉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的脸上带着笑容。”假如你有这份能力,也有这种题材,当然很好,但要怎样才办得到呢?就如哈姆雷特所说的:这是一个问题。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洛伊德·乔治曾经在美以美教会的聚会上,向教徒们演讲着名传教士韦斯理(美以美教会的创始人)墓园的维护问题。这个题目非常严肃,大家都想不出有什么好笑的。然而,请各位注意,乔治却用他的语言和魅力办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十分成功;同时,也请各位注意,他的演说结束得竟如此平顺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