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变化的另一趋势是小型化。在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时期,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规模大就意味着生产率高、成本低以及竞争力强。因此一些企业通过纵向、横向合并以及多样化经营形成庞大的规模。如今,在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化过程中,企业规模却出现一种小型化趋势。除了新出现的服务性企业追求的是服务而不是规模这一原因之外,小型化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①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为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条件。例如,小企业通过零部件专业化生产为大企业的产品提供配套服务,这类零部件因种类繁多已不可能全部由大企业自己制造。这不仅是因为大企业生产能力有限,而且,还因为大企业自己制造这些零部件在质量、成本上不占优势。②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应变能力强、管理费用低、创造力强、效率高、敢冒风险、政府积极扶持等优势。
小企业的优势与大企业的管理层次多、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成本高、官僚主义、缺乏创新等“大企业病”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打败大企业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大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克服这些弊端,引入小企业的一些管理方式与方法。如何既保持大企业的整体性又能调动企业内各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能发挥大企业在技术、资金、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又能增强其灵活性与应变能力,是对大企业管理体制的挑战。同时,小企业因竞争激烈、发展快、稳定性差等特点,也要求有独特的管理方式与方法。
5.企业战略资源的变化。
在工业社会中,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信息社会中,关键的战略资源已转化为信息、知识和创造性。这意味着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将在企业管理中上升到重要地位。伴随着生产由高度机械化向自动化转变及企业性质的变化,知识劳动者增加,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并在工作中上升到主导地位。这些变化使以等级指挥、监督控制等为基本特点的管理方式失去了效用。越是知识性、技术性的工作,就越只能依靠劳动者的自我管理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由于市场复杂多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时刻面临风险,因而依靠信息制定战略和进行决策,以预防风险并转化为机会,就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准确、快速地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现代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具有这种能力成为可能,但所收集和处理的信息的准确性和价值则取决于信息提供者的态度和能力,而信息提供者主要包括顾客和员工。因此,企业管理要注意开发员工与顾客这两类重要资源,因为,他们提供的有关企业及其管理问题的信息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往往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提高决策水平不仅要求信息的高质量,而且要求信息传递的高速度,这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同等重要。这就要求改革不适宜的企业管理体制,包括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强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调等。过去那种信息一层层上传再一层层下达的结构和程序必须改变。
6.人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改变。
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其结果是,工作应该是有趣的。因此,吸引人们努力工作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工作的结果即带来金钱的报酬,而是工作本身符合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在工作中获得个人的成长、成就和尊严的实现与满足。这就产生了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的问题。单纯的物质报酬已难以有效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法。例如,工作内容丰富化,工作及岗位轮换、弹性工作时间和弹性福利,参与管理与自我管理等,对于减少工作的单调性和满足员工对于自我实现的成就追求等都具有一定成效。
二、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1.企业改革的深化对传统企业管理的挑战。
企业改革使企业拥有对各种生产经营要素的经营自主权,但是,企业用怎样的组织形式,如何实现生产经营要素的最佳组合,特别是如何发挥最具能动性的人的积极性,来提高企业整体效能,是对企业管理的挑战。同样的企业经营权力,相同的要素条件,由于管理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因此,企业不仅需要改革解决自主权的问题,而且还要通过管理解决如何用好自主权的问题。企业改革的深化促使企业管理进行改革,而企业管理的改革也有利于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效。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组织形式是现代公司。现代公司不同于传统的工厂和现有的所谓“公司”,其管理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改革传统企业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是法人产权制度,即企业投资者拥有企业所有权,而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从而确立了企业以法人资格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地位。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确立,使企业管理从过去的企业所有者(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从行政化的实物化管理转化为经济性的资产化管理。这种从服从、被动、实物管理到积极、主动、资产管理的转型,要求企业具有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对传统企业管理进行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二个特征是有限责任制度,即对企业的债务,投资者只负以其投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企业则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负全部责任。在此制度下,企业要对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亏损负责,存在亏损企业被其他企业接管、兼并或破产倒闭的风险。在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和以利益调整为特征的企业改革条件下的国有企业,实质上是预算软约束,企业是只负盈不负亏。而在公司制条件下,企业产权是多元化的,国家作为投资者与其他投资者一样,只负有限责任,企业如资不抵债再难从政府那里寻求保护,有可能破产倒闭,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企业员工都有失去职业岗位的危险。破产与失业的压力对企业及其员工的约束是巨大的,迫使企业所有员工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和扭亏增盈的能力。
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三个特征是法人治理结构,即由股东大会(行使所有权)、董事会(行使经营决策权)、监事会(行使监督权)和经理人员(行使日常管理权)组成的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企业领导制度。这同厂长(经理)负责制有很大不同,必将引起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调整,要求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此外,公司制下的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及管理业务职能的增加,对企业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生产经营的多样化及工商结合、工贸结合,以及生产与科研结合、使得过去单一生产型的企业管理不相适应。
2.国际竞争加剧对中国企业管理的挑战。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将更直接地参与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实力竞争,对中国的企业管理是个严峻挑战。习惯于或擅长于国内竞争的企业,有些之所以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某些优惠政策、地方保护等非管理因素。这些在不平等条件下的竞争取胜的企业,在以后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中不可能奏效,或至少不那么有效。这不仅表现为在国内同来自外国的企业进行竞争当中,更表现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企业竞争当中。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其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虽然已经跨过了国家边界,但是它们可能并不熟悉国际环境和国际惯例,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例如,对于跨国经营而言,要考虑该国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波动的汇率和多样化的税收政策以及不同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即使没有进行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其面对的也是国际性的竞争,因为生产同类商品或提供相同服务的国外企业,已经凭借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通过独资、合资、收购、兼并等各种方式在国内市场上展开竞争,不断地扩大其市场份额。面对这种冲击,中国企业有的通过与国外企业联合谋求发展,有的通过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以求生存,也有的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因此,这些企业是不出国门而参与国际竞争,同样对企业管理是个严峻挑战。
3.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管理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而国有企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表现为亏损面和亏损额增多。
在同非国有企业的竞争中,国有企业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例如:政企不分、机制不活、债务多、社会负担重等。但在管理的某些方面,某些国有企业也存在落后现象,例如,市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够强;人才的引进、使用、保持和发展不够重视和缺乏有效手段;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形同虚设;等等。
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就缺乏加强企业管理的压力;不能吸引人才或留不住人才,企业就难以扭亏为盈甚至由盛而衰;无严格的规章制度或即使有也不认真贯彻执行,只能使企业组织涣散。
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一般都有资金、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但如管理不善,这些优势有可能发挥不出来甚至转化为劣势。例如:资金来源的便利性与监督约束不力会使企业易于不重视和不珍惜资金的有效利用甚至挥霍,从而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以至资不抵债而破产;设备虽然先进但如果使用不当会占用过多的固定资金并逐步贬值、老化,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用;人员素质高如不注重正当使用、激励和发展,会发挥不出应有的潜力,就会流失到其他企业甚至竞争对手那里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国有企业在面对非国有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竞争力日益增强,而自身劣势难以很快消除,优势难以发挥的情况下,只有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并与企业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才能走出困境。
4.管理落后对企业管理的挑战。
尽管在企业改革中企业管理通过整顿、转型、引人和推行现代化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管理好的企业,如海尔、联想等,但从总体来说,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来说,企业管理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许多不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要求的束缚企业发展的管理思想、体制和方法仍然存在。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一些企业的领导人热衷于上市融资、兼并和投资等,忽视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表现在:企业缺乏严格、有效的规章制度,以人治代替法治,或有章不循,全凭领导感情用事,造成工作混乱和资源浪费;原始记录、报表、台账、档案管理混乱,信息不全面、不准时、不准确,难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各项标准定额不全或指标落后。有些企业甚至工作无考核、物耗无定额、质量无检验、设备无人管,生产无核算,大量生产能力被闲置浪费。
(2)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些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在领导体制上,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相互关系没有理顺,存在内耗,而且,领导人滥用权力牟取私利,缺乏民主作风,事业心和责任心差;在组织结构上,机构重叠、部门林立、分工不明、冗员严重,相互间协调和合作能力差,影响企业的整体效能和灵活运转;在决策机制上,权力集中在上层,决策制定与实施、反馈相分离,信息传递慢,要么是决策质量不高,导致企业经济损失,要么是执行不力,贻误时机;在激励机制上,单纯依靠工资、奖金等经济手段,对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求重视不够。
(3)企业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一些企业虽然先后学习过许多管理方法与手段,但依然落后。主要体现在:偏重于对物的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引入,而忽视对人的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创新;在对人的管理上,方法单调和僵化,表现为以奖罚为主和缺乏弹性,忽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和企业精神的培育,缺乏对人的个性化需求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如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对物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上,企业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例如,尽管普遍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但只注重控制图等生产过程控制中的控制工具,而忽视人的质量意识培养和工作质量提高,因而质量仍然低下,虽然许多企业拥有大量计算机,但利用率低,而且利用水平不高,计算机拥有的真正效能和巨大潜力尚没有发挥出来。
三、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更加重视企业中人的作用,通过更好地满足员工的需要来满足顾客和投资者的需要。因为只有优秀的员工,才能提供优良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实现更多的利润使投资者获得更多的回报。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特别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地认识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