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是租的街边小院里的两间单房,这是一个有三户人家共住的小院,其中一家姓李,是房东,另外一家姓王,开着一个简单的机修小铺。房东一家住在正房,外面贴着瓷砖,看着还算干净,我们家住在东边的一排砖房的末尾。王淑燕她们家(王姓叔叔家的女儿)住在西边的一个砖房套间和一个单间,她家旁边还有一间砖房,是房东开的小商店,里面买些小烟酒,小日用,东西并不多,只卖常见的。小商店有一个玻璃柜,柜子上放了一台电视机,我常常跑到商店看电视,或者跑到王淑燕她家看电视。为什么要到别人家看电视?因为我家电视卖了,刚来的时候并没有电视。那时候,只能播三个电视台,一个清水台,一个县电视台,还有一个中央电视台。我头一次清清楚楚地记得中央一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是因为到新家的头几天里,每天晚上商店都在放《今日说法》。
小院里并不整洁,有些杂乱,而这些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碍,最让我和我妈不能忍受的是厕所的问题。我不止一两次听妈妈嫌弃到厕所太脏了,当然只是在自己家里小声地说说,我自己也是很难忍受,刚来的时候我都憋着,尽量不去上厕所。习惯了城市里的水冲厕所,现在要忍受脏乱的旱厕,真的是让人气恼。
我们的新家虽然不是自己家的房子,又小又有点潮湿,但是妈妈依然把它收拾的非常整洁,即便是砖铺的地,也会每两三天用拖把拖干净。我和弟弟就不一样了,刚来的时候,人人见了都夸我们干净,结果没到两个星期,我们就和周围的孩子玩到一起,天天爬上爬下的,过两天就成了泥猴,房东阿姨还开玩笑,说我俩两个星期就不像从城里来的孩子了。
新的生活就在这个小镇和小院开始了,对我来说除了舍不得以前市里的同学和朋友外,其他的我都不太在乎,而且妈妈还比以前温柔点,这不是很好吗。我和在镇上的中心小学上小学三年级,弟弟就在小学内的中心幼儿园上学前班,妈妈则在家做家庭主妇照顾我们,而爸爸却独自一人回到了城市,去给别人的餐厅当大厨。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每个月就见爸爸一次。
我偶尔也会想爸爸,期待着他回来。而他回来的日子,全家都很高兴,因为妈妈不仅会准备较丰盛的饭菜,爸爸还会带礼物给我们,我和弟弟收到过羽毛球,小画书,订书机……其中的这个订书机并没有经常使用,它却神奇地跟着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到现在还在妈妈的针线盒里。嗯,它是一个有经历的订书机。
转校生在进学校之前都要参加一次入学考试,我也参加了。当时有一位个子较矮(大概一米5左右)的女老师一边监考还一边找我聊天。可能是看我长的漂亮,又干净整齐,而且卷子答的不错。这个女老师年纪不小了,我都不知道她确切年龄,猜测三十五朝上,她顶着一头泡面卷发,脸比较宽却有短,颧骨突出,嘴巴翘起来,身材矮胖,但两眼冒着精光。因着十分有特点,我一直都记得她。好巧不巧,她就是我们的小学自然老师,还是整个学校的乖学生都闻风丧胆、人送外号“荷包蛋”的名声响亮的老师。
我还没进新班,很多老师都知道我了,因为我考的很好,虽然不知道具体名次,大概也在前三名吧。新同学,新老师都很友好,我也很快融入了新的学生生活。但是,唯独每个学生要拿牙刷和抹布把自己的座位底下的水泥地刷干净、擦干净,这点还是让我适应了好久才接受。值日生在打扫讲台的时候,也是用抹布擦的,所以我们班的讲台锃亮锃亮的,就是躺在上面也不会沾灰。
刚来到新的学校,妈妈还有点不放心我,所以还特意到学校来看过我。她没有进教室,只是透过教室的窗户看了我一会儿,我转过头去,她在对我笑,然后我们班的同学也看到她了。下课后,我的同学们都围到我周围问那是不是我妈妈,我回答“是”,然后她们带着点惊叹又有点羡慕的口气说“你妈妈真漂亮”。我妈妈确实比较爱打扮自己,即使她没有工作,出门也会给自己化个妆,穿着相对时尚的衣服,涂偏深红色的口红。而且她本身五官长的不错,就是有点胖,但依然很有神采。相比周围的阿姨,她确实蛮有回头率的。
新生活的条件虽然是差了不少,但是这个时候的妈妈还是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安排着井井有条的生活,在他们的结婚纪念日,我爸爸的生日和弟弟的生日以及我的生日里,小小地庆祝一下。
我和弟弟很快习惯了新的生活,习惯了没有公交汽车、习惯了到哪儿都走路、习惯了没有大型的商场和车水流龙的马路、习惯了周围的泥巴路、习惯了小伙伴大多是小花猫......而妈妈是在好几年之后才习惯的,因为姑父常常说我妈娇气,上街买菜没走几步路就想坐车,也是好久之后出门也不再换一身相对正式的衣服了。但妈妈依然是那个爱臭美的妈妈,直到现在出门,也还是得画个妆的。
长大后才明白,生活常常不会如你的意,你会失望,会焦虑,会忧愁,但我仍然愿意过井井有条的生活,保持自己的干净体面,而不会一味地放纵自己,让房间乱很久,而是依然会收拾出一个整洁的我去面对这一切。这大概也是从妈妈那里学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