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动中解决问题
在行动前,很多人提心吊胆,犹豫不决。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你要问自己:“我害怕什么?为什么我总是这样犹豫不决,抓不住机会?”
不要为自己找借口了,诸如别人有关系、有钱,当然会成功;别人成功是因为抓住了机遇,而我没有机遇,等等。
这些都是你维持现状的理由,其实根本原因是你没有什么目标,没有勇气,你是胆小鬼,你根本不敢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你只知道成功不会属于你。
美国成功的将军总是拒绝人们画出的分界线,他们向传统的一切提出挑战。他们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打破旧的模式,时常让自己的信心得到升华。巴顿曾对自己的下属说:“去做一件事,先经过估测再去冒险,那同莽撞蛮干是两码事。”
其实我们并不是建议你去仓促行事,错误地把古怪的行径当作创造行为,我们在此所讨论的只是放开自己想像力的勇气。
这是一条生活准则,从你停止生长的那一刻起,你就开始死亡了。如果在商业中你总是毫无变化地做相同的事,那你就会破产。如果我们的行为同我们的祖先一样,那么进化过程就会停滞不前。世界会与你擦肩而过——它只为那些不断超越现状的人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
当你面临一个好像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先研究它。如果仍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时,就放开你的想像力。
不要被重重阻力所吓倒,要时刻都敢想敢做。
行动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知道,但当人们面临行动时,往往就会犹豫不决,畏缩不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类人不在少数。
人们害怕行动。主要是由于心态的原因,一行动就想到失败。这种恐惧的心理会摧毁你的自信,制约你的潜能,束缚你的手脚,使你遇事不敢轻举妄动。
人对于改变,多多少少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和不安,即使是面临代表进步的改变也会这样,这就是害怕冒风险造成的。行动就意味着风险,因而就出现了左顾右盼、拖延观望等现象。特别是当形势严峻时,人们习惯的做法就是保全自己,不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的潜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上。
有一种理论说人有自私的天性,原因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付出就意味着“失去”,而行动就意味着要付出,怕行动就是不愿付出。
因此,行动可以说是一种心态。行动的障碍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解决。
行动,是医治“行动恐惧症”的惟一良方。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纠正、去调整,才是铲除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行动的障碍归根到底还是心理障碍。
如果社交心理障碍多,就会怯懦。如果你害怕在人多的场合讲话,一定要找机会去说,大声说。想去找一个人的时候思虑太多,这时候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自己多想,现在做,立刻就做,打断自己原有的那种思维逻辑和习惯,走出第一步,勇气就产生了。
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瓦伦达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在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于事情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凡事先行动起来就容易拥有“瓦伦达心态”。因为,一旦迅速进入行动状态后,就来不及多想。逼上梁山,背水一战,绝无退路,这样反而容易成功。
格罗根指出:“无论做什么事情,开始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爱唱反调的人破坏了你的理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时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是球真的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拿破仑如是说。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挣脱舆论的枷锁,因为这个世界上爱唱反调的人真是太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列举出很多理由,说你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你一定要坚定立场,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丁在《神曲》中描述自己在其导师——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了惨烈的九层地狱后来到炼狱,一个魂灵呼喊他,他便转过身去观望。这时导师维吉尔这样告诉他:“为什么你的精神分散?为什么你的脚步放慢?人家的窃窃私语与你何干?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要像一座卓立的塔,绝不因暴风雨而倾斜。”
只要你认准了路,确立好人生的目标,就永不回头,“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向着目标,心无旁骛地前进,相信你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多一些主动精神
积极主动的人很少为自己寻找借口的,面对任务和机会他们都会积极进取,很少犹豫和埋怨。因此作为一个成功者,主动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曰:“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大凡那些成功的政治家、著名的企业家、优秀的员工、优秀的艺术家、杰出的科学家、创造纪录的运动员……都有一种一般人所没有的成就动机,求上、求优、求高,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并且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努力,使自己一步一步向目标前进。拿破仑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话虽说得极端了一点,不过隐含了这样一层道理:很难想像,一个从来没想过当将军的人,他会成为将军;一个从来没想过当科学家的人,他会成为科学家。其实,想当科学家也好,想当将军也好,其实质就是人的成就动机,就是追求,有了它人生就充满了动力。
主动进取是一种对人生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而其基点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如果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缺乏价值的支持,那就有可能是弄虚作假的矫情,它就不可能持久,不可能永远充满生机。
主动进取,是一种永不停顿的满足。其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中,到处可以看到积极进取的中国人。中国有许多优美的、动人的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所反映的就是这种可贵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主动进取是一种创造。拥有主动进取心的人不轻易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不沉迷于过去,不满足于现在,而是着眼于未来,勇敢地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大无畏地开创出一个美好的境界,以一种“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做人之所未做”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主动进取是一种搏击。主动进取的人能承受住各种挫折和困难的考验,不灰心,不动摇,迎着困难上,并笑对困难,“霜冻知柳脆,雪寒觉松贞”,中庸、调和不是他们的人生信条。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抱负,不会轻易承认自己失败,坚强、勤奋、无畏、勇敢地与命运抗争。
主动进取是自我的完善。积极进取的人永远是自己选择命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能力向命运挑战,而不是让命运来主宰自己。
当然,主动并不意味着由着性子来,并不是唱高调、走极端,并不意味着瞎干、蛮干、胡干。对主动者来说,最大的要求是它的计划性、方向性和目标性,明确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和为什么要干;它必须是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必须是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对主动者来说,追求永无止境!
当机立断,干了再说
借口在行动面前是那样微不足道,所以不找借口的人都是当机立断,干了再说,行动力很强的人。果断者,善于决断。优柔寡断,坐失良机;盲目武断,鲁莽行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决策要当机立断,不可坐失良机。
这是卡耐基成名之前的一个故事。
他是一个世界级名人,他写的书在全球畅销不衰。他没有出名之前,在“本雪尔文尼亚”铁路分段做临时工。那天早晨,在去办公室路上,卡耐基发现一辆被撞毁的车子堵住道路,运输陷于混乱。可是当时铁路分段长不在,因为这样的事情只有分段长才有权处理。
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呢?
最保守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做,因为只有铁路分段长才有权力发出调车的命令,别人如果不经批准就贸然去做,会受到处分或被炒鱿鱼。
卡耐基看到这种情况,可能也没有考虑这么多,自己就发出调车的命令……
等分段长回来的时候,阻塞的铁路已经畅通了。分段长很惊讶,但什么也没说。后来,铁路局局长也知道了这件事,他十分赞赏卡耐基的做法。不久卡耐基便升为分段长的私人秘书。到了24岁时,他成了这条铁路的分段长。
《在桥梁工地上》的主人公是一个从战争年代过来的工程兵,他发誓,全国解放以后,要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上架设更多更好的大桥。解放后,他如愿以偿,当上了某黄河大桥的总指挥。在一次洪汛中,上游的冰块排山倒海压过来,快要完成的十余根桥墩有被冲断的危险。
一个年轻的工程师提出:炸掉中间那根挡住大冰的桥墩,挽救其余的十来根桥墩。
摆在这位总指挥面前有两条路:
一是批准这位工程师的建议,炸掉这根桥墩。这根桥墩价值百万元,如果指挥不当,浪费了国家资产,总指挥是要负责任的。
二是将这位工程师的建议报告上级部门,上级部门批准炸毁,即使炸错了他也没有责任;如果上级部门不批准,冲垮了其他桥墩,他也没有责任。可是时间不允许他这样做!
经过惊心动魄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后者。
由于情况危急,那位年轻的工程师和很多大桥工人自作主张,炸掉了那根桥墩,其他的桥墩没有被冲毁,那位工程师在抢险中牺牲了……
那位总指挥为什么不敢“干了再说”,就是怕负责任。
行动能力强的人,看准了就应该干,不要犹豫不决,否则机会就会擦肩而过。
我们知道,“看准了”是很难的,特别是像上面说的这位总指挥。可是,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会采取“丢卒保车”的策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没法预测:如果不炸掉那根挡住了大冰的桥墩,大冰块会不会把其余的桥墩都冲毁。这种结果,只有经过试验才能肯定,可是谁能进行这样试验!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不要顾虑有什么后果,而要很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干了再说”的前提条件就是当机立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