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单位曾经有一位青年名叫小美,原先在行政部门工作,但因为行政部门人满为患,又加上上面还有很多“老资格”的人物,所以小美在单位很不得志,既没有地位,也没有发展。对此,小美深感自己的前途暗淡无光。他在想自己是否真的就此沉沦下去,很快他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他不想再空耗下去。
不久,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发表了重要谈话。小美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独辟蹊径,与单位领导进行了谈判,最终小美自己办起了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借用单位的房子和人员,每年向单位上缴10万元的利润。
一年以后,小美不仅还清了欠债,缴纳了10万元,而且自己还净赚20万元。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周围并不缺乏,事实上,与小美有相同遭遇的人比比皆是,但为何偌大一个单位只有小美一人能够抓住机会呢?如果你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机会已悄悄向你走来。
天寒地冻、飞雪漫天的大街上,一个男孩摔了一跤,眼镜磕在坚冰上,顿时摔得粉碎,眼镜的碎片扎进了他的眼睛,刺伤了他的眼角膜。
莫斯科眼外科研究所的弗奥多洛夫博士给他做了手术,取出了他眼中的碎镜片,治愈了他的眼角膜伤。
手术之后,令人惊异的事情出现在男孩身上,弗奥多洛夫发现那个小男孩的视力比受伤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原先戴着眼镜都很难看清视力表上中间的“E”,现在不戴眼镜都能将视力表上最小的“E”看得清清楚楚。
惊奇之余,经过仔细分析,这是因为在取出碎镜片的手术中,意外地改变了这个男孩眼角膜的弯曲度,从而使他的视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弗奥多洛夫博士不但达到了治愈男孩眼角膜这一目的,而且还发明了通过改变眼角膜弯曲度来治疗近视眼这一新技术。
所以,发现新方法、新事物一是要事先留意,用敏感警觉的目光注视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忽略和放过任何细枝末节;二是要事后寻找,即完成新的课题后,再往回“搜索”一遍,说不定柳暗花明处还有一村。
机会就在琐事中
有些人经常在工作生活中产生不高兴的情绪,为自己的平庸和失误等找借口,抱怨没有机会。“没有机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常见的借口,并非没有机会,而是缺少发现机会的眼睛。
美国独立企业联盟主席杰克·法里斯曾讲起他少年时的一段经历。
在杰克·法里斯13岁时,他开始在他父母的加油站工作。有段时间,每周都有一位老太太开着她的车来清洗和打蜡。这辆车的车内地板凹陷极深,很难打扫。而且,这位老太太极难打交道,每次当法里斯给她把车准备好时,她都要再仔细检查一遍,让法里斯重新打扫,直到清除掉每一缕棉绒和灰尘她才满意。
终于,有一次,法里斯实在忍受不了,他不愿意再侍候她。法里斯的父亲告诫他说:“孩子,记住,不管顾客说什么或做什么,你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以应有的礼貌去对待顾客。”
奥森的事例也很有启发性。奥森在头天晚上接到姐姐的电话,说他们的母亲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希望他能及时赶回来见母亲最后一面。
第二天一早,奥森赶到了他工作的百货公司,请求辞职回家。经理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希望他能把当天的工作完成。
这时候,有位老妇人走进了这家百货公司,漫无目的地在公司内闲逛,很显然是一副不打算买东西的样子。大多数售货员只对她瞧上一眼,就自顾自地忙其他事情去了,但奥森主动跟她打招呼,很有礼貌地问她,是否有需要他服务的地方。这位老太太说她什么都不需要,即便如此,他仍然主动和她聊天,以显示他确实欢迎她。当老太太准备离去时,奥森还陪她到街上,并为她拦了辆出租车。
老太太并没有马上走,而是找到了百货公司的经理。当她知道奥森正准备回家看生病的母亲,而在最后一天的工作上还如此勤奋热心时,她简直惊呆了。
几个月后,奥森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亲自邀请他加入钢铁公司,担任重要职务。直到这时奥森才知道,他曾接待过的那位老太太是卡内基的母亲。奥森如果不是掩藏着心中的哀伤,热情地招待这位不想买东西的老太太,那么,他将永远不会获得这种极佳的晋升机会了。
伟大的生活基本原则都包含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同样,真正的机会也经常藏匿在看来并不重要的生活琐事中。
你可以去问问你所遇见的任何10个人,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在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就。这10个人当中,至少有9个人会告诉你,他们并未获得好机会。你可以对他们的行为作一整天的观察,以便对这9个人作更进一步的正确分析,你将会发现,他们在一天的每个小时当中,正不知不觉地把自动来到他们面前的良好机会放弃掉了。
别让任性赶走机遇
你还在感叹自己没有碰到好机会吗?
很多时候,不是机会不找你,而是当它来临时,你没有好好珍惜。一念之间,机会转眼消逝,你再怎么可惜也没有用。
一位气质好、相貌佳的女子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从早到晚,她的工作不外乎坐在办公桌前对着电脑,或者偶尔接接电话、上上网,日子虽然稳定,却相当单调。
许多人看到她的第一个反应,都会惊奇其天人般的容貌而感叹道:“你长得这么漂亮,不去当明星太可惜了!”
她听了以后只能苦笑,没有人知道,她其实是当过演员的。那一年,她才刚出社会,没有太多历练,一心只想往演艺圈发展。
她参加一个角色的试镜,导演慧眼识珠,挑来挑去,最后只剩下两个候选人,她就是其中—个。
她长得漂亮,气质又好,和剧中的女主角简直如出一辙,她知道,另外一位候选人根本不是她的对手。但是,由于她没有演戏经验,导演考虑再三,迟迟不敢做最后决定。
不料,导演在媒体上三番两次地夸奖她,使得外界谣言四起。一会儿说她和导演有染,想用美人计来争取这个角色;一会儿又说她人美心恶,处处与另外一位候选人过不去。
听到这些子虚乌有的传闻,一向洁身自爱的她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她决定退出这一次竞争,匆匆打道回府去了。
这部连续剧的女主角理所当然就由剩下来的那位候选人担任。戏才刚上档,她便因为观众喜爱剧中的角色,一夜间快速窜红。现在,人家可是红得发紫的大明星了呢!
而十几年来,她却远离处处是机会、可以一展才华的演艺圈,成了一名普遍的上班族,从事自己并不真心喜欢的职业,偏离自己真正向往的轨道。其中的遗憾和委屈,不是一口气能道尽的。
说起来,她只是因为当年的一口气,而把自己的前途输掉了。
一个人提着渔网去捕鱼,不巧,当他刚到达溪边时,天空就下起了大雨。鱼没捕成,他一气之下把渔网给撕破了,岂知气还未平,他又一头栽进了溪里。溪水相当湍急,他从此再也没有爬上来。
这个故事或许很夸张,但是类似这样的事却在我们周围屡见不鲜。赶走你机会的,通常都是你自己的个性,都是因为你的一口气。
难怪有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虽然是老调重弹,却非常中肯实在。
有没有想过?一时任性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许是你一生的机遇。
困难也能变成机会
戴高乐曾经说过:“困难,特别吸引坚强的人。因为他只有在拥抱困难时,才会真正认识自己。”这句话一点也没错。
你自己努力过吗?对于你所遭遇的困难,你愿意努力去尝试,而且不止一次地尝试吗?只试一次是绝对不够的,需要多次尝试,那样你会发现自己心中蕴藏着巨大能量。许多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未能竭尽所能去尝试,而这些努力正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实际上,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当遇到问题时,认真思考,就会很容易找到解决的办法。
李嘉诚就是善于把困难当作机遇,才造就了辉煌的一生。
1966年底,低糜了近两年的香港房地产业开始复苏。
但就在此时,内地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发生火烧英国代办事件,香港掀起五月风暴。
“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大移民潮。
移民者自然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自然,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李嘉诚一直在关注、观察时势,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李嘉诚在整个大势中逆流而行。
从宏观上看,他坚信世间事乱极则治、否极泰来。
就具体状况而言,他相信中国政府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实际上道理很简单,若要收复,1949年就可以收复,何必等到现在?当年保留香港,是考虑保留一条对外贸易的通道,现在的国际形势和香港的特殊地位并没有改变,因此,中国政府收复香港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李嘉诚做出“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历史性战略决策,并且将此看作是千载难逢的拓展良机。
于是,在整个行市都在抛售的时候,李嘉诚不动声色地大量收购。
李嘉诚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李嘉诚的行为需要卓越的胆识和气魄。不少朋友为他的“冒险”捏了一把汗,同行业的地产商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这场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场转旺。这时,李嘉诚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的租金收入达390万港元。
李嘉诚成为这场地产大灾难的大赢家,并为他日后成为地产巨头奠定了基石。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
应该说,在这场夹杂着政治背景和人为因素的房地产大灾难中,前景难以绝对准确地预测。这样说来,李嘉诚的决策有十足的胜算是不现实的。李嘉诚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冒险性,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
但是,李嘉诚的冒险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分析之上,李嘉诚绝非投机家。李嘉诚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的胆识值得我们借鉴。他将整个地产业的灾难变成了自己的机遇。
机会往往和困境连在一起,因此,每个创业者都希望求取机会,只有那些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能增强自身能量的环境,谋得有利于发展的资源,才能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