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宗带着杨蓉接见了这些儒生,他们在面对小两口的时候,又开始卖弄他们那一套了,一个儒生大声的喊道:“殿下和王妃违背圣人教诲,让妇人抛头露面,败坏风气。还有王妃做朝堂主官,于礼不合,这是后宫乱政,乃是亡国之兆,还请殿下,王妃改之.......”
李承宗刚想开口反驳,杨蓉就给了他一个眼神,那意思就是你别动,我来,李承宗秒懂,她这才扭回头冷笑一声,“圣人?嗯?本宫问你,你说的圣人是哪位圣人?”
这个儒生听到杨蓉问他圣人,不由得心中一喜,他立刻大声说道:“自然是孔圣人。”
“你确定你说的是孔丘孔仲尼孔老先生?没有指别人?”杨蓉带着促狭的笑容说道。
一听孔丘这个名字,这位儒生又惊又怒,怒的自然是杨蓉敢这么直称孔夫子的姓名。惊的是小看了杨蓉,他原本认为杨蓉生于深宫,自然是对孔丘心悦诚服,可没想到她一个前朝公主竟如此无视孔夫子,真是反了天了。
不过这儒生方才自己已经把话说出来了,自然不能再收回去。他梗着脖子说道:“确实是大圣至贤先师。”
“那好啊,你给我说说《论语》里面到底哪句话说我们妇人只配在家生儿育女,不能上街,不能务工了?”杨蓉冷笑着说道。
杨蓉前世就是文科高材生,更不要说这一世出身皇家,这读书习文乃是常事儿,她的《论语》不仅背的精熟,更是因为她这一世的母亲乃是一位才女,在她指导下杨蓉对儒学有颇为深刻的理解。真的谈论《论语》的精义,杨蓉不认为自己有理由怕一个腐儒的。
这话也的确切入要点,这个儒生被这个问题给彻底问住了。
《论语》并不很长,基本都是语录体,每一节都能用来写成一整篇的议论文。所以被孔孟们徒们称为“微言大义”倒也没什么不合适。问题是这洋洋洒洒的内容太多,若是想全部记住,而且对每一段话都有自己的观点已经是很难的事情。更别说立刻被要求说出有针对性的内容。
杨蓉要求这个儒生说出《论语》里面到底哪句话说女性不能上街,不能务工。登时就把他难住了。可方才他的话说的极满,又被杨蓉死死钉住这个“圣人”是指的孔丘。现在左思右想竟然说不出话来。
旁边的另一个方头大耳的儒生一瞅事情不对头,若是被杨蓉这个年轻女子给当众考住,更不要说是在李承宗的王府们前,这要是退缩了,那儒家在汉国的未来堪忧啊..........。他想了想也不管说完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就硬着脖子说道:“当然有,孔圣曾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哦?我就知道你会想起这句……..”杨蓉冷笑道,“呵呵呵,本宫问你,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后面那句是什么?说啊.........”
方头大耳的儒生脸色变得十分难看起来,后面那句是“女弗能救与?”这个“女”是通假字,通“汝”。
没等他想出反对的话,就听杨蓉继续冷笑着说道:“《论语》十八个女字,十七个通汝,怎么就这一句孔丘用的是女字的本意。这位先生你只怕是自比阳货或者孔子的弟子吧?”
这话可太狠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篇出自《论语.阳货》,阳货是标准的乱臣贼子,如果是女通汝,那就是孔子大骂阳货的话。即便是孔子对学生说的,那也是老夫子痛骂学生不上进。绝对谈不上什么赞扬。
包括两个儒生在内的反对派们脸都快绿了。他们从没有和女人谈论论语的经历,更别说与懂论语的女子谈论语的经历。被这么一番抨击,却找不出应对的话来。
杨蓉可没有见好就收的意思,她继续冷笑道:“本宫本以为你们会提及《泰伯》,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王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不过就算你们提及这话,可那位妇人也是武王的大臣,你们几个酸儒连官都没当过。若是你们在周武王的时代,那位当了周武王大臣的妇人出行,你们路上碰见得磕头跪拜。跪拜的不好,轻则打板子,重则杀头。和这位妇人一比,你们不过就是草芥而已。”
儒生们此时的脸已经不是发绿,而是一阵红一阵白,若是男人谈论《论语》,自然不会如此为女人说话。而且男人们谈论《论语》的时候哪里有女人插话的地方。
可杨蓉一来是女人,二来又如周武王的那位妇人大臣一样,是汉国妇人第一人,还是一个实权部们的头儿。论权势,杨蓉高高的凌驾在这些文人之上,在杨蓉展示出足够学问的时候,他们根本无力抵抗。
儒家的传统就是上下有别,地位身份上的差距,意味着杨蓉天然就要比他们更尊贵。
但是此时若是屈服,那意味着他们这些士人的全面失败。士人最重的就是名望,可要是被一个女子驳倒,以后那是真的不用再在文人圈中混了.......可想来想去,完全没有办法短时间内驳倒杨蓉,情急之下一个领头的家伙几乎是气急败坏的说道,“周文王手下有妇人为官,那是以前。当下我们却不能食古不化。”
“食古不化?”杨蓉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也亏你有脸能说出这等话来。你方才还说本宫跟汉王推行的政策是违背圣人教诲,让妇人抛头露面,败坏风气。这怎么当下就说妇人当官是食古不化起来。你又说孔丘瞧不起妇人,我让你说出孔丘在哪里说过这话,你又说不出。你这是到底要说什么呢?”
连杨蓉一个小妇人都说不过,那还说个毛线啊..........
在李承宗和杨蓉的密切配合之下,以孔孟门人为主的士人对李承宗小两口的第一次挑战就悄然间落下了帷幕,不少的坚定对抗李承宗小两口的反对派们抱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想法。离开了汉国,去找属于他们的乐土去了........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小两口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