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老子的《道德经》写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物极必反,剑锋过于锋利,那么离钝就不远了。人处在高位,就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范蠡可以说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帮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他就向越王请辞,希望自己能够归隐。越王勾践表面上不答应,还以其身价性命相邀。最后范蠡还是离开了越王勾践。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范蠡几次急流身退,就是因为明白退能够保持自己,如若不退,再向前进,可能离自己败亡的日子就不远了。当年诸葛亮离开隆中时,虽然功未成名为立,但已经有功成身退的想法了。这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
刘邦曾经对着群臣分析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是因为有萧何、张良、韩信的帮忙。三人功成之后,张良选择了归隐。萧何虽未归隐,但对待刘邦可是战战兢兢,时刻表明自己不会觊觎帝王之位,甚至不惜重伤自己,自污名节。可是韩信功成身却不退,最后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商鞅在历史上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见,商鞅的功劳是很大的,使得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转为富强的国家。更为秦国后来统一天下奠定牢固的基础。可就是这样一个才可治国理民的盘盘大才,在取得如此重大成绩面前却不知急流勇退。秦孝公说要把秦国送给商鞅,要商鞅继承王位。这个时候,商鞅就应该明白后退。这个时候后退归隐山林,还是能够保全自己的。秦孝公一死,在变法当中受害的人一定会反扑,秦惠文王也不想你商鞅留在人世,怎能不借机会杀掉你呢。
退有时只是为了保全自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呢。进到极致就应思退。近代以来,曾国藩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蒋介石一生以他为榜样,******也说过独服曾文正的话。曾国藩立功立言立德做得都很好,能够成就这个名声的也是靠他急流勇退。当太平军被剿灭后,他就请求裁撤湘军。以当时曾国藩的实力,虽说不能进取天下,但做个江南之主还是可以的,但他没有这样做。
人处在高位就像处一块圆石处在高位一样,极有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儿滚落山崖,把自己摔得粉身碎骨。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退下来,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