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要干一番大事业,必须得到人才的帮助。而既然是人才就不是你想要就能要到的。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人才就好比市场上的商品,越是有才能的人,他的的价格就越高。对待人才必须肯舍得,若你心里只有那点小算盘,自己的一家三亩地,人才是不会跟着你的。其实想想也知道,人才跟着你是为了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你若在乎那些钱财,人才哪会跟着你。要实现这些,就必须让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就必须舍得。
燕昭王即位时,燕国正被被齐国打得大败,国家濒临灭亡。昭王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招纳贤才,帮助他治理国家,使燕国尽快强大起来,报仇雪恨。他亲自拜访老臣郭隗,向他请教寻求贤才的方法。郭隗并未急于告诉昭王怎样求贤,却向他讲了一个寻找千里马的故事:从前有位国君,不惜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买到。有位侍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找千里马吧!”国君就派他去了。过了三个月,侍臣打听到某地有匹千里马,但可当他急忙赶到时,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便用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带回来见国君。国君大怒,厉声斥责道:“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谁让你花五百金买来了马骨?”侍臣回答说:“大王请息怒。我用五百金买回马骨的消息传扬出去,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真爱千里马,难道还怕没有人送上门来吗?活的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果然,此后不到周年,就得到了许多匹千里马。郭隗讲完故事后对昭王说:“大王果真要招纳贤才,就先从我开始吧!”于是昭王给郭隗建了豪华的住宅,像对老师那样恭敬地伺候他。消息传出之后,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等,纷纷来到燕国,在他们的帮助下,燕国很快富强起来,终于打败齐国,报了前仇。
燕昭王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人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懂得舍弃。郭隗的才能比不过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但都能以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对待,那对乐毅等大才还不更加隆重对待。只有懂得舍弃,才能够获得。
有些大才也不是你舍得金银珠宝就能够获得的,他更看重你的真诚。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就是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导致汉王朝摇摇欲坠,名存实亡。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占据南边东吴之地。而刘备这位后来三足鼎立的人物事业却屡遭不顺,败仗一个接着一个,真可谓山穷水尽。刘备也很无奈,自己一没钱,二没兵,唯一有着的就是自己一心匡扶汉室的心。但心终究是心,没有实力的正义就是空洞的说教。他知道自己有如此遭遇就是缺一个能够运筹全局的人物,论将领,关张赵可谓万人敌。可打仗这事,不能只靠勇,还得靠智慧。自己做梦都希望能够遇到“伊尹吕尚式”的人物,但这种人物,那可是几百年才出一个。哪是想遇到就能遇到的。后来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这个人物很有才能,是一个能够和伊尹吕尚相媲美的人物。自己恨不得马上能见到这位盘盘大才。为此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但这次诸葛亮不在。过了一些天,又第二次去请诸葛亮,当时天下着大雪,没想到诸葛亮这次外出闲游去了。这个时候,张飞的急性子就爆发了,急着要打道回府。刘备见诸葛亮不在,只好写下一封信,道明来意,希望诸葛亮能够出来拯救天下苍生。过了一些天,刘备斋戒三天,第三次到诸葛亮住处,希望这次能够遇到诸葛亮,把他请出山。关羽一向自负,认为诸葛亮可能徒具虚名,知道我们去请他,不敢出来了。张飞觉得大哥刘备都去了两次,这次就由张飞代劳吧。若诸葛亮不依,张飞也好动粗——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责备了张飞一番,最后刘备还是带着关羽和张飞一同前去。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自己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又见刘备如此诚恳请他帮忙,就出山帮刘备的忙了。后来帮刘备成就了帝业,自己也在青史留名,为后代所敬仰。
如果刘备不肯舍得自己的架子,妄自尊大,把人才不放在眼里,就算刘备再打拼几十年,估计也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
人才请来了,那就得放手让他去做。第一得信任,得放权。《孙子兵法》讲道:“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意思是说将领有才能,作为君主的应该信任他,不要牵制他,这样才好打胜仗。历史上有不少败仗就是因为“将能而君御”,不信任,瞎指挥。还是
现代史上的例子就是蒋介石。撇去其他政治性因素不谈,单谈蒋介石指挥作战。以下文字节选自杨奎松先生的一篇文章《在******面前,蒋介石必败无疑》。
******与蒋介石之间的成败,军事指挥上的优劣具有很大意义。照理说,******没有学过一天军事,而蒋介石到底还算是学军事出身。但是,蒋介石考虑军事问题时,战略上的考虑却十分欠缺。他关注的往往是一些细节。反映到军事指挥上,他经常关注的也是一些明显应该是由那些团长、营长去关心的问题。
蒋介石当然也打过胜仗,但在有魄力、有丰富想象力的******面前,他必败无疑。因为蒋介石打的胜仗,更多的靠的还是政治谋略,而多半并不是军事指挥在战略上的优长。为什么他能打败冯玉祥这样一些军阀势力,却很难打败日本人和共产党呢?这是因为蒋介石在与冯玉祥等地方实力派打仗时,常常会采用这样的办法:即用金钱买通对手手下的军官,给他们封官许愿,搞分化瓦解。这样,蒋介石的军队还没有打过来,地方实力派阵线内部首先就乱了套。而对日本人或共产党人,这些招数就不灵了。再加上蒋介石一辈子都喜欢越级指挥,从当年对红军的围剿,到后来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蒋几乎从来都没有改变过这种事无巨细一插到底的坏毛病。许多国民党的将军在回忆录里都批评过蒋介石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蒋在围剿红军时可以越级指挥到团一级,而后来军队多了,大了,蒋的越级指挥就指挥到师一级了。看看蒋介石指挥军事的电报,我们甚至会发觉,他连部队行军时应当怎样走路、怎样露营、怎样防空、怎样布哨都要管。这多半和蒋介石所受的军事教育层级太低有关。不少战役就是由于蒋介石不顾国防部、军令部的总体作战计划和战略部署,越过下一级指挥机关,直接指挥到前方部队去,使得所有的部署都泡了汤。
******与蒋介石恰恰相反。毛是个诗人,喜欢哲学,这使他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气质,不喜欢去管什么具体的细枝末节,只喜欢海阔天空。他会见尼克松、基辛格时,一上来就明白讲,不谈具体的问题,只谈哲学,具体的问题让周恩来和基辛格去讨论。这其实很反映他的性格。1945年,******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他把自己1936年写的一首《沁园春·雪》送给了柳亚子,后来登在了重庆的报纸上,很是引人注目。蒋介石知道后非常生气。他不会写诗词,但还是曾要下面的人组织文人墨客写些更高雅的诗词,以便把******的词比下去。结果,国民党人硬是没有写出一首能够赶得上******的想象力和气魄的诗词。这件小事很能反映毛与蒋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