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们通过事物的结果预测未来之事的行为只能在理论上进行,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求时间提前给予我们未来的东西。如果有人真这么做的话,那他就会发现时间是最严厉、最苛刻的高利贷主。我们要是强硬地从时间那里预支,那么需要付给时间的利息要比付给任何犹太高利贷主的都要高。比如,用生石灰和温度,可以使一棵树加速成长,几天之内就开花结果;但是,这棵树很快就会死亡。如果一个男人想在年轻时就进行一个成年男人才能完成的生殖工作——哪怕只是几个星期——十几岁的时候就去做他三十岁时可以很容易完成的工作,那么时间可以借贷给他,但他所要支付的利息就是他日后一生中的大部分精力,甚至一部分生命。我们所患的许多疾病都能够痊愈,前提是我们让这些疾病顺其自然地发展,之后这些疾病就会自己消失,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但是,如果我们想要立刻恢复健康,那时间也只能给我们预支:病痛消失了,但我们要付出的利息是身体的虚弱和日后的人生中反复发作的疾病。爆发战争或者国内形势****时,我们即时需要金钱,所以不得不以正常价格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把土地和政府公债卖掉。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肯付出时间等待事情发展的话,那我们就可以以全价售出我们的财产。然而我们却迫使时间给我们预支。抑或,我们想去长途旅行所以急需一笔钱,如果用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通过我们的收入凑够所需的欠款,但我们却不想等那么久,所以我们向别人借钱或者提取了自己的本金,亦即时间给了我们贷款。这样一来,我们的账目就会被支付利息弄乱,可能永远没办法摆脱赤字的困扰,这就是时间给我们的高利贷。所有急切而不愿意等待的人都是它的受害者。想要迫使正常、适中地行进着的时间加快脚步,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我们一定要避免欠下时间巨额的高利贷。
第五十节
在日常生活中,庸人和智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在思考是否有可能出现危险时,庸人只提出而且只思考一个问题:以前是否发生过类似的危险,智者却考虑什么事情有可能会发生,而且牢记这句西班牙谚语:“一年之内都没有发生的事有可能几分钟之内就会发生。”当然,这两类人提到的问题不一样是很正常的,因为需要洞察力才能为将来做打算,而只需要感官就能了解已经发生的事。
但我们应该以这句话为格言:为邪恶之神而做出的牺牲是不能逃避的。换言之,为了减少不幸发生的可能,我们就必须花费时间、人力、金钱,忍受烦琐和不便,并且减少自己的需求。我们牺牲的越多,发生不幸的可能性就越小、离我们越远。在这方面,购买保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众生供奉给邪恶之神的牺牲。
第五十一节
我们最好不要为某件事过喜过悲,首先,这是因为万事都在改变,其次还因为我们对有利和不利之事物的判断是虚假的。因此,差不多每个人都曾为了一件事而悲伤难耐,但后来这件事却被证明是一件大好事。又或者,那些曾经让我们欢欣鼓舞的事,后来却使我们痛苦万分。莎士比亚的优美诗句表达了与我建议的心态相同的意思:
我已经尝惯人世的悲欢苦乐,
因此不论什么突如其来的事变,
也不能使我软下心来,
流泪哭泣。
——《终成眷属》第三幕,第二场
通常来讲,如果一个人在遭受不幸和灾祸时,能够沉着镇定的话,那就说明他深知人生中会遭遇无数巨大的灾祸;因此,他认为自己的遭遇不过是万千苦难中微不足道的一个而已。这与斯多葛派哲学提倡的心态相同:永远不要“忘记人类的自身条件”,而要时刻铭记人的生存大体而言是一种可悲可怜的宿命,它会遭遇无数灾祸和不幸。只要观察一下周围就可以重新体会这一观点:不论我们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到人们在与那悲惨、匮乏和徒劳的生存奋力拼搏,充满苦难。因此,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加以节制和缩减,在遇到的事或所处的环境不如意时,要学会接受和适应,随时随地小心避免不幸和灾祸。原因在于,各种各样的不幸是组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时刻铭记这一点。所以,我们不要像一个永不满足的人一样绷着脸,或者和巴里斯福德巴里斯福德:两卷本《人类的苦难》(1800)的作者。一起,为人生中随处随时可见的苦难哀叹;更不应该“因为每一只虱子的叮咬而祈求神灵”。与此相反,我们应该小心谨慎地估算到和避开可能的危险,无论这种危险来源自人还是事。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就像一只机敏的狐狸一样避开各种各样的灾难(一般来说,小灾难只是伪装过的小小不便罢了)。
我们如果最初就确定不幸会随时发生,而且,像人们说的那样,已经做好了准备,那么忍受灾难就会变得更容易一些。原因主要在于:不幸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如果我们镇定地认为它是有可能发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事先从各个方面把不幸的程度和范围考虑清楚,这样一来,最起码它就是清晰的和有限度的。当不幸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受到过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而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灾祸,那么被吓到的头脑在最开始就无法准确判断突如其来的灾祸的程度和范围,由于自己没有准确的判断,这一灾祸就显得难以估计,至少会显得比实际情况更严重。难以估计和模糊不清都会使危险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严重。当然,如果我们认为不幸是有可能发生的,那我们也会预先思考能够获得的帮助和可以补救的方法;或者最起码我们的头脑已经对灾祸的表象习以为常了。
想要沉着冷静地接受我们遭受的不幸和灾祸,最好的方法就是相信这一真理:“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必然发生的。”我在获奖论文《意欲的自由》中通过最基本的根据推断出了这一真理。那么,人们就能尽快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必然会发生的事。如果人们了解了这一真理,那么就能将发生的所有事情,哪怕是那些由偶然的变故引发的最稀奇的事,都当作必然会发生的事;它们与那些按照最普遍的规律,并完全在意料之中发生的事情没什么不同。可以看一看我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第五十五章,我在那里已经说过,如果理解了事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和必然的这一真理,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获得慰藉。如果一个人对这一真理有了彻底的、深入的认识,那么他就会先自己尽量努力,而且也心甘情愿地忍受自己不得不忍受的苦难。
我们可以把那些细小的、时刻干扰我们的小小灾难用来自我练习和锻炼,那么我们最起码就不会在安逸中丧失了承受巨大灾祸的能力。对于那些在日常交往中遇到的细小的困扰,别人傲慢的态度和不当的行为,他人微不足道的冒犯——我们应该像长角的西格弗里德西格弗里德:德国13世纪初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的英雄。一样,也就是说,要无动于衷,更不要投入过多的关注。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看作前进道路上的小石块,不为所动地把它们踢开。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不需要认真回想和考虑。
第五十二节
但是,被人们通称为命运的事却往往是自己办的蠢事。所以,我们可以谨记荷马的《伊利亚特》中二十三节的一段话。荷马为我们指出了一种很明智的反省方法。如果说,人们的恶行会在来世遭到报应,那么人们的蠢行则会遭到现世报,虽然我们有时候会得到一定的赦免。
人的狡猾才是最危险和最恐怖的东西,而非暴怒。的确,与狮子的利爪比起来,人的头脑才是更厉害的武器。
真正世故圆滑的人,做事的时候是不会优柔寡断、犹豫不定的,也不会急匆匆地行动。
第五十三节
勇气对于我们的幸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其重要性仅次于聪明才智。当然,这两种素质我们都是无法自己获取的,勇气来自父亲,而聪明则来自母亲,然而,无论我们所具有的这两种素质是什么程度的,经过努力练习都能够获得提升。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是由铁质的骰子决定的”席勒《战役》一诗开篇之句,所以我们需要钢铁般的意志作为盔甲和武器来承受命运、应对他人。原因在于人生就是一场战争。我们每走一步都有可能发生争斗。伏尔泰说得没错:“人生在世,我们只有带剑前行才能够获得成功;当我们去世时,武器仍然紧紧握在手中。”所以,如果一个人看到乌云出现在天空或者地平线上,就感到灰心丧气,不断抱怨,那么他就是一个胆怯而懦弱的人。我们应该以这句话为格言:“面对邪恶不要退却,而应该英勇无畏地与它对峙。”(维吉尔语)
哪怕这件事情有危险,但只要它的结局仍然没有成为定论,只要还有可能使结局变得更好,我们就不能胆怯和犹豫,而应该奋勇斗争,就像只要能看到一小块蓝天,就不能对天气绝望一样。确实,我们应该这样宣称:“就算天塌下来变成一片废墟,他的脸色也不会有丝毫变化。”
不用说生命中的各种美好,哪怕是整个生命,也不值得我们为它这样地担惊受怕:
因此,他勇敢地生活,无畏地应对命运的打击。
——贺拉斯
但是,这些有可能过犹不及:勇气可能导致冒进放肆。对于我们在世上的生存来说,一定程度的腼腆和畏惧是必不可少的,畏惧超过一定的限度才成了懦弱。培根对畏惧进行的语源学的解释令人赞赏,这一解释要比流传下来的普卢塔克的说法更深入。他的解释是从“潘”——拟人化的大自然——中引发出来的。他认为:所有生物由于事物的本性都具有畏惧之心,畏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躲避灾难,从而保护生命。但是,这种本性却没有节制,总是将没有意义的恐惧和有益的恐惧混杂在一起,一切生物(如果能够看透它的内心),特别是人类的内心中被这种大自然共同拥有的恐惧充满了。此外,这种大自然共有的恐惧有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它并不清楚这种恐惧产生的根源,而更多的只是一种假设。确实,无可奈何的时候,恐惧自身就成了恐惧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