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打算在此处完整地讨论如何才能获得人生幸福,因为如果要这样做,我就不得不将历代的思想家——从泰奥尼斯、所罗门王一直到拉罗什福科的观点都重复一遍,这些观点中确实有一些至理名言。但是这样做的话,我就陷入了老生常谈。当然,如果不能够做到完整论述,也就无法对这些思想进行系统性地组织。虽然不够完整和系统,但是值得安慰的是如果追求这两者的话,我的论述就会变得过于复杂、冗长。我只把自己想到的,可能值得告诉读者的内容写下来;以及那些我所知道的还没有人谈到,或者不完全是别人谈到的思想,而且我如今的表达方式也和别人不一样。因此,我现在只是为这个已经有许多人做出建树的领域添砖加瓦而已。
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多种多样。我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分为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泛论;第二部分与我们对自己的态度有关;第三部分则是我们对他人的态度;第四部分则讨论对命运和世事的发展应该如何看待。
第一部分 泛论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无意提到了一个观点,我将它看作人生智慧的第一戒律,我将它翻译成了德语原文为希腊语:“理性的人追求的并非快乐,而只是避免痛苦。”这句话包含了以下真理:一切快乐的本质都是具有否定性质的,而痛苦则有着肯定性质的本质。在我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第一卷第五十八章有关于这句话的详细解释和论证。我在这里用一个常见的事实帮助理解这一观点。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身体整体上的健康,而只是关注疼痛的伤口,那么我们就会因为这一小块伤口而失去了总体上的舒适感。与此相同,虽然各种事情的发展都合我们的意,但只要有一件事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这件不如意的事就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就会总是想这件事,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随了我们心意的事。在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的意欲都受到了损害。第一个例子里的意欲客体化存在于人的机体中,第二个例子的意欲客体化则存在于人的渴望当中。从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看出,意欲的满足总是否定的。我们并不能直接感受到意欲的满足,而只能通过反省、回顾的方式意识到它。然而,意欲受到的限制却是肯定的,所以这种情况会表现得很明显。每一种快乐其实都是意欲受到的限制被消除后,意欲得到解放而产生的。因此,任何快乐持续的时间都非常短。
上文所引用的亚里士多德的精妙观点正是源自这一道理。这条戒律告诉我们不应该把生活的愉悦和快乐当成追求的目标;而是应该努力避开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灾祸。如果这个途径是错的,那么伏尔泰的话也就没有道理了——他说:“快乐只是一场梦,而痛苦却是真实的。”(1774年3月16日给弗洛安侯爵的信),但实际上伏尔泰的话是非常正确的。所以,如果想要从幸福论的角度判断自己的一生是否幸福,就需要把曾经避开的灾祸,而不是享受的快乐列举出来。确实,幸福论最初就告诫我们,“幸福论”只不过是委婉的名称罢了;“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应该解释为“避免了很多不幸的生活”,也就是可以勉强忍受的生活。的确,生活并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需要忍受和克服的。各种语言的表达中都能找到对于这一点的证明,比如拉丁语的“degree vitam”、“vita defungi”(得过且过的生活,克服生活);意大利语的“si scampa cosi”(把这些日子熬过去);德语的“man muss suchen durchzukommen”(我们必须努力使生活顺利)和“er wird schon durch die welt kommen”(混日子)等等。进入老年之后,人终于可以抛开生活的重担,这确实值得欣慰。所以,一个人最幸运的就是一生中没有遭受过巨大的精神痛苦或肉体痛苦,而并非曾享受过多少强烈的快乐。在人生的幸福方面,后一个是错误的衡量标准。这是因为快乐的性质永远是否定的;快感能带给人幸福这一想法是错误的,而善妒的人就有这样的错误想法——这是对他们喜欢忌妒的惩罚。相较之下,痛苦的感受却是肯定的。因此,判断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要看他缺乏痛苦的程度。如果完全没有痛苦,也并不无聊的话,就是世上真正的幸福,其他一切都是虚假的。我们从此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不应该为了获取快乐而以承受痛苦为代价,就连冒着这样的风险也不行,不然我们就是牺牲了肯定的、真实的东西而换取否定的,所以是虚幻的东西。如果我们反过来为了避免痛苦而以牺牲欢愉为代价的话,我们肯定能得到好处。这两种情况下,不管痛苦出现在快乐之后,还是领先快乐到来,实际上并不重要。如果人们尝试将痛苦的人生舞台转变成一个欢乐场,用寻欢作乐代替尽可能避免痛苦作为人生目标——正如很多人的做法一样——那就是非常荒谬的本末倒置的事。如果一个人目光阴沉地将这个世界看作一定意义上的地狱,并且费尽心力在其中建造一间隔绝烈焰的房间——那么他的错误并不算太荒唐和离谱。愚笨的人试图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最终却发现自己上当了;而智慧的人则想尽一切办法避免灾祸。如果智慧的人没能成功,只能说明他运气不好,却不能说明他愚蠢。只要他能够达到目的就不会觉得上当受骗,因为他所避开的灾祸是真实地存在于生活中的。哪怕一个智慧的人在躲避灾祸方面做得有些过头,没有必要地牺牲了许多生活中的快乐,但说到底他也并没有真的损失什么,因为所有的快乐都是虚假不实的。为了错过享受的机会而痛心,是非常肤浅、狭隘甚至可笑的。
我们之所以遭受很多不幸的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真理,乐观主义在这一方面要负一定的责任。我们没有感到痛苦的时候,欲望就会蠢蠢欲动,向我们展示出各种虚幻的快乐和享受;这些诱惑就像水中的影子一样让我们趋之若鹜。这样一来,我们就为自己招致了真实的、确定的痛苦。此时,我们就会为自己丧失了没有痛苦的状态而痛心疾首——这种状态就像被我们轻易抛弃的天堂一样,我们只能徒劳地希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重新再来。仿佛总有一只恶魔用欲望的幻想诱惑我们抛弃无痛苦状态。实际上,真正的、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状态。不懂得深思熟虑的青年人认为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追寻欢愉,在世界中存在真正的切实的幸福。他们以为之所以有人无法获得幸福,是因为他们在获取幸福方面不够聪明灵活。不论是小说、诗歌还是世上的普通人,都无时无刻不在为了面子而做出虚假行为,这些都使上述观点得到了加强。我接下来就会继续讨论这一观点。这一观点一旦形成,人生就成了对确定的幸福的有意识的追逐,而这种幸福也是由肯定的快乐和愉悦组成的。人们在这场追逐中不得不承担许多风险。通常情况下,这种对于虚幻事物的追逐最终都会招致切实的、肯定的不幸。各种不幸包括痛苦、疾病、烦躁、忧虑、损失、贫困和耻辱等。真相总是很晚到来。但是,如果人们按照上面所说的原则,将摆脱痛苦,也就是避免匮乏、疾病和各种不幸作为目标,那么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目标,可能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对所谓确定的幸福的幻想的追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干扰越少,我们获得的益处就越多。歌德在《亲和力》中通过米特勒之口表达出的观点与我在这里所说的意思相同。米特勒总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而行事,他说:“一个努力避免灾祸的人是有着明确目的的,而一个总希望获得优于自己所有的东西的人却是盲目的。”从这句话可以联想到一句优美的法国谚语:更好是好的敌人。确实,这一道理就是犬儒学派基本思想的来源。我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十六章中已经对这一点进行了分析。犬儒学派之所以抛弃所有快乐,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快乐多少都包含着痛苦吗?犬儒学派哲学家认为,获取快乐远没有避免痛苦重要。他们深切地懂得享受快乐是否定的,而痛苦是肯定的。所以,他们矢志不渝地努力避免灾祸,他们认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刻意抛弃所有快乐欢愉,因为他们明白欢乐中藏有害人的陷阱,它会使人们被痛苦奴役。
诚然,如席勒所说,我们都在阿卡甸高原阿卡甸高原:比喻过着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地方。上诞生;亦即我们来到世上时都充满了对幸福和快乐的无限期望,而且愚蠢地希望这些期望都能够实现。然而,通常情况下命运的打击很快就会到来,它将我们一把抓住教训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们的,一切都掌握在命运的手中,它不但以无可争辩的权利掌握着我们的财产、妻儿,而且还掌握着我们的手脚、耳目、脸中间的鼻子。不论怎样,我们不需要太久就能够体会到,幸福和快乐只是清晨的薄雾,只能远观,一旦走近它就会消失。相较而言,痛苦和磨难则是具体而真实的。无须幻想和期待,我们就能直接感受到它们。如果我们得到的教训能够真正起作用的话,我们就会不再追逐幸福和欢愉,而把精力放在如何阻止痛苦、磨难的到来之上;我们就能够明白这个世界能够带来的最好的事物,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安宁的因而可以勉强忍受的生存而已;我们必须控制自己对世界的期待和渴望,只有这样实现的可能性才更大。最可靠的避免不幸的方法就是不追求很幸福。歌德年轻时代的朋友梅克就明白这一点,他曾写道:“我们对幸福过分的渴求毁了生活中的一切,我们渴望的程度就决定了毁坏的程度。如果一个人抛弃了过分的期待,在自己拥有的东西之外不再渴望更多,那么他就能平安顺利地生活下去。”(《梅克通讯录》)所以,我们应该将自己对快乐、财富、地位、荣誉等事物的渴望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因为巨大的不幸正是这些渴望及对它们的追逐导致的。因此,使我们的欲求降低是非常聪明而合理的,因为很容易就会遭受巨大的不幸;相较而言,非常幸福的生活不但很难获得,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宣扬生活智慧的诗人十分在理地这样唱道: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金子般的中庸他就会远离寒酸的陋室,
也远离了令人艳羡的贵族宫殿。
风暴来临时,高大的松树会在风中摇摆,
高耸的石塔会坍塌,
最高的山峰会被雷电击中。
——贺拉斯
如果一个人完整地领受了我的哲学教诲,而且从中得知我们的全部存在实际上是有不如没有的东西,人最高的智慧就是对这一存在进行否定和抗拒,那么他就不会热切地期待任何事情和处境;对世间的一切都没有强烈的渴望,对于计划的落空和事业的失败也不会感到巨大的失落。反之,他会将柏拉图的教诲铭记在心,这教诲就是:“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值得我们过分关心。”可以读一下安瓦里为《玫瑰园》写下的格言: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
不要感到悲伤,因为这并不重要;
如果你得到一个世界,
不要感到高兴,因为这并不重要;
痛苦、欢乐、获得、失去都是过眼云烟
都会从这个世界消失,因为这些都不重要。
——安瓦里安瓦里(约1126—1189):波斯文学中最伟大的颂诗者之一。《苏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