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断了自己的后路。一个会交友办事的高手,在朋友帮自己办事没办成时,也会适时地感谢对方,这样既维系了原来的友谊,又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办完事后,说声“谢谢”是世界上最容易赢得友谊的办法,它是加强人际关系的一件法宝。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弊病,求人时好话说尽千千万万;事成后,半句问候也不言。这让人觉得世态炎凉,伤透了被求者的心,让助人者以后对登门相求者,不肯轻易应诺。因此求人办了事之后,即便你事先送了重礼,也别忘了再道声谢,温暖一下他的心,这是结尾处最圆满的一笔。如果事前卑躬屈膝,事后旁若无人,将会堵死你以后的路。
有一个在北京工作的记者,春节时准备回老家过年,但他临时有采访任务,抽不出时间提前去买火车票,于是他托付一个好朋友小芸替他去买票。小芸马上跑到火车站,排了两个小时的队,轮到她时,火车票卖完了。小芸无功而返,记者心里很不高兴,不但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还觉得小芸耽误了他的行程,给了小芸一个难看的脸色。小芸排了两个小时的队,虽然没买到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句感谢的话都没听到,相反还被埋怨,心里不好受,记者因为这件事失去了小芸这个朋友,当然,小芸再也不会帮记者办任何她能办到的事情了。
在求人办事时,有许多人存在这样的心态,对方帮自己办事,如果办成了,理所当然地要感谢对方。如果事情没有办成,就认为不必感谢对方了,甚至埋怨对方。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对方即使没有帮你把事情办好,可能是由于某些客观的原因,但他可能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因此,事情没办好,也要感谢为你办事的人,这会给办事的人以信心和鼓励,使得两人的感情更为融洽,也为对方下一次替你办事打下伏笔,预留了感情的资本。
6.保持适当的低姿态
放低姿态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作为,学习谦恭,学习礼让,学习盘旋着上升,这既是人生的一种品位也是一种境界,它能让我们脚踏实地的攀上成功的高峰。自古以来,凡成功者都懂得放低姿态。周文王弃王车,陪姜太公钓鱼,灭商建周成为一代君王;刘备三顾茅庐,拜得诸葛亮为军师,促成三国鼎立。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果没有文王及刘备的低姿态,又怎能流芳百世呢?
有一位博士在找工作时,被许多家公司拒之门外,万般无奈之下,博士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的身份去求职。不久,他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他才华出众,竟然能指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员所能比的,这时,博士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书,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适合本科毕业生干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也游刃有余,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博士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有了前两次的事情,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博士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说明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老板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在别人面前保持低调,有时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中的一种。它与道德和气节毫无关系。就好比遇到一个很低的门的时候,如果昂首挺胸地过去,肯定要给脑袋碰出一个包来,这时最明智的做法只能是弯一下腰,低一下头,让很低的门显得比自己高就成了。
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事情,需要找工作,需要调动工作,需要开拓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在所有这些活动之中,你可能都处于一种求人的地位,处于一种必须表现低姿态的格局之中。去求别人,并不说明别人比自己更有价值。它只说明在要办的这件事上,别人由于种种原因比自己有更多的主动权,所以你要表现低姿态,但只是向对方说明在这件事情上实力不如对方,需要对方的帮助,但并不能代表其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而在自己的实力不足的领域之中,就需要求别人办事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正如找医生看病要付钱一样,找别人办事就不要顾及自己的面子,这是向对方显示低姿态的一种具体的代价。所以如果想把事情做成,就得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对方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使对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比别人聪明,那么在谈事时对方就会放松警惕,觉得自己用不着花费太大精力去对付一个没有威胁力的人。当事情到了明显有利于自己的时候,对方也就不会以一种高姿态去对待,好像要让着你似的,也就不会与你一争长短了。其实,以低姿态出现只是一种表象,是为了让对方从心理上感到一种满足,使他愿意合作。实际上越是表面谦虚的人,越是非常聪明的人,越是工作认真的人。当你表现出大智若愚来,使对方陶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气氛时,你就已经受益匪浅,并已经完成了工作中很重要的那一半了。这才是明智之举。
7.正话反说效果更好
人们常常说,真理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同理,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成为反面的反面——正面。正话反说所能起到的作用,往往比一本正经的规劝和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汉武帝刘彻有位乳母,在宫外犯了罪,被官府抓了,并禀告汉武帝。汉武帝心中十分为难,毕竟是自己的乳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自己是被乳汁养大的。但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不处置她,有失自己天子的尊严,以后何以君临天下。思来想去,汉武帝决定以大局为重,依法处置自己的乳母。
乳母深知汉武帝的为人,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便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求东方朔帮自己一把。
东方朔也颇感为难,他想了想说:“办法也有,但必须靠你自己。”
乳母急切地问:“什么办法?”
东方朔说:“你只要在被抓走的时候,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话,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乳母虽不解其中玄机,但还是点了点头。
当传讯这位乳母时,她有意走到武帝面前向他辞行,用哀怨的眼神注视着武帝,几次欲言又止。汉武帝看着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心想赦免她,又苦于君无戏言,无法反悔。
东方朔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知道时机成熟了,便走过去,对那位乳母说:
“你也太痴心了,如今皇上早已长大成人,哪里还会再靠你的乳汁活命呢?你不要再看了,赶紧走吧。”
武帝听出了东方朔的话外之音,又想起了小时候乳母对自己的百般疼爱,终于不忍心看乳母被处以刑罚,所以法外开恩,将她赦免了。
东方朔一番反弹琵琶终于救了乳母。
当我们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用正话反说的方法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一顽童,大年三十那天,一大早便出门找伙伴玩耍去了。玩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头上一顶崭新的帽子不知何时丢了。于是心惊胆战地跑回家去,对他妈妈“汇报”了一下大体情况。要是在平时发生这种情况的话,妈妈一定会大声斥责他。可是今天是大年三十,不能骂孩子,尽管心里很火,也硬忍着没有爆发。这时来他家串门的邻居王叔听了后,笑着说:“狗娃子的帽子丢了,这没关系,这不是正好意味着‘出头’了吗?今年你一定走好运,有好日子过了。”一句话,说得孩子的妈妈转怒为喜,并附和着说:“对?对!狗娃从此出头了。”于是大家一阵哈哈大笑。从此邻居王叔的说话形象一下子在人们心目中提高了许多。
尤其是对那些特殊工作的人们,在说话时更要看清对象,学会正话反说,反之,则会给人带来不幸。
某护士刚从医学院毕业,怀着满腔热情到市里的一家医院实习。实习的第一天,带她的医生让他到6床通知病人,把病情好好跟病人说一下,告诉他只剩下6个月的时间了。
护士听完医生的话,就拿着6床的病历到了病房。一进病房她就大声喊道:“6床的病人做好心理准备啊,你只剩下6个月的时间了。”病人听完后一下子承受不住,当场就昏了过去。”主治医生知道后狠狠地教训了她:“病人因为身体的疾病已经很痛苦了,你怎么可以这样直接就告诉他呢?万一出现什么后果,你负得起责任吗?”9床的患者还有二十几日了,你再去通知一下,要切记,不要大声说,也不可以直接说出事实。”
这次护士很听话,面带微笑地走进病房,轻轻地来到9床病人面前,贴近他的耳朵说:“好好猜猜,20天后谁会去见上帝?”
我们不能说这个护士没有能力,但是她的语言表达方式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在客客气气的社交谈话中,直话直说是致命伤。别误解,这不是在鼓励说谎。这里讲的是一种高深艺术,一种和斗牛相似的艺术。餐桌谈话的高手能够像斗牛勇士一样,挥洒自如地应付、闪避灾难。
一个人只有注意说话时的环境,做到情景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说话效果,那些不看场合乱说话的人难免要碰钉子。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在他争得中原霸主地位后,开始沉溺于酒色之中,没有当年争夺霸权时的那种锐意进取精神了。
一次,楚庄王得到一匹身躯高大、色泽光鲜的骏马,心里高兴极了。楚庄王便从此一心扑在这匹马身上,嗜马如命。不料事与愿违,没过多久,这马便死了。楚庄王非常痛苦。为了表达他对爱马的真情,决定为马发丧,金殡玉葬,以大夫礼葬之。
楚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楚庄王主意已定,谁也无可奈何。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楚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于是,楚庄王立即传令优孟觐见,问道:“爱卿,何故大哭?”
优孟一边抹眼泪,一边哭哭啼啼地说道:“堂堂一个楚邦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大王将自己所爱之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嫌低了。我请大王应该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赐以玉雕棺材,好木头做的棺椁,而且要全国老幼抚土掩埋,通知邻国来吊唁。这样让诸侯们也好知道大王您看重马而轻于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喧哗,以为优孟之说,十分荒唐。楚庄王一听,却沉默不语,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寻思良久,低着头慢慢地说:“我说以大夫之礼葬之,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现在能怎么办?”
忧孟一听,马上接口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调料,煮熟后,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您了。”
楚庄王找到了一个台阶下,群臣大吃了一顿马肉,事情也就此了结了。
优孟的一席话,劝阻了楚庄王荒唐的行为,但是为什么其他的大臣劝谏不成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正话反说的技巧。
我们必须牢记“说话莫忘看场合”。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因为受特定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说比较好,但在另外的场合中说未必佳;同样的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效果就不一样,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说话环境,才能取得良好的说话效果。总之惟有巧妙地利用语境,做到情景相宜,才能攻破人们的心理防线。
8.说话要说到点儿上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点到就行。在生活节奏紧张快速的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听你的长篇大论。这就要求你在谈话时要做到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白门楼斩吕布”的故事。吕布被曹操所擒,曹操考虑到吕布的本领高强,有心饶他不死,留下为己所用。为此,他征求刘备的意见。刘备担心吕布归顺曹操后,不利于日后自己称雄天下,希望曹操处死吕布。这时,刘备本可以列举吕布的很多劣迹恶行,但他仅选择了吕布心狠手辣、恩将仇报、亲手杀死义父的典型事例来说服曹操。刘备只说了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句话,提醒曹操想到吕布反复无常,很难成为心腹,弄不好就成为吕布的刀下鬼。于是,曹操下决心,立斩吕布。
吕布曾有恩于刘备,吕布被斩之前,也曾提醒刘备:“君不记辕门射戟之事乎。”然而刘备却不予理会,只用一句提示性的话,就坚定了曹操的决心,立刻就要了吕布的性命。
凡是小事如果处置不当,万急之中也会酿成祸害。此时能不能说话,善不善于说话,可真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了。话要说到点子上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话并不是说得越多才越有说服力,要抓住谈论的要害,才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想要想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有个好口才,这就像我们辩论一样,抓不住对方的论点要害,永远也不会把对方击败。
汉武帝好巡游,一次在鼎湖病后到甘泉视察,发现甘泉官道坎坷难行,事先未及整治,不禁恼怒从心而起:“难道义纵觉得我必定驾崩鼎湖。连甘泉也来不了了吗?”
这件事本是义纵的疏忽,但情急之中义纵竟难以置辩。不久,汉武帝就找借口杀了义纵。
同样是这个汉武帝,好骑马游猎,一次大病之后,猛然发现宫中御马竟比以前瘦了许多。他喝令叫来管马的上官桀,骂道:“你是不是以为我该病死,连御马也看不到了?”说罢便要治罪。
上官桀非常机智,急忙申辩说:“臣万死不辞,唯知陛下圣体欠安,臣日夜忧虑,无心喂马。臣确实已失职,陛下愿杀愿罚,都请自便,只要陛下圣体健康,臣死而无憾!”言未毕,泣不成声。
没有养好马与没有修好官道一样,都是没有尽到职责,但是上官桀却很高明地将失职转成尽忠的表现。言语之间,使汉武帝觉得他极为忠诚。结果,上官桀不仅没有被杀头,反而受到重用,累官至骑都尉。可见说话能言善辩,语中要害最关键,在危急时刻不仅能扭转形势,还能保住自己的一条性命。
看来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举足重轻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已将语言表达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德国诗人海涅也曾经说过:“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人,把巨人彻底打垮。”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是高度的发展经济信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迅速膨胀,以势不可挡的势头摆在我们面前。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