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点了点头说道“好,胡锐将军勇气可嘉,我给你十万精兵前去并州边境抵挡段横,不过你要记住,段横不可小视,敌军若不进攻,你也不能建工心切。贸然进攻。明白吗”!
“末将领命”。胡锐缓缓退下。
张义看着张宏问道“大将军,王妃他们到何处了”。
张宏拱手说道“启禀辽王,昨日信使来报已经到达魏国边境,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我想明日下午便可到达崤关”。
“好,等明日王妃一到便将先帝遗诏昭告天下。然后调集三十万大军向凉州开拔,逼段贤禅让”。
“是”。张宏拱手说道。
却说香寒一行人刚刚出了蜀境,又踏入了魏国境内,魏国和蜀国不一样,蜀国偏僻,通讯极差,而且诸葛亮常年在前线备战,刘禅昏庸无能。所以当然对香寒等人视而不见。但魏国不一样,雄踞中原,虽然丢了幽州之地但还是占据六州之地,天下大半江山。而且魏主曹睿要比刘禅聪明太多了。所以香寒等人就要处处小心。
但是即便是在小心,也终究是被魏国得知。香寒等人刚刚行至长安附近,便发现前方大批人马向这边赶来。
段宁命令车驾停下。做好了战斗准备。段轩也透过窗户望去,看来将所穿的服饰应该是魏国士卒。
果然为首的将领乃是魏国大司马曹休。曹休来到段宁跟前问道“来者可是禹王妃的车驾”。
“正是,不知道将军所谓何事而来”。段宁回礼答道。
曹休拱手说道“我乃魏国大司马曹休,奉了我魏国帝王之命,想请王妃前往长安一叙”。
段宁想了想回答道“好,请我禀明王妃”。说着便向了马来到车驾前拱手说道“王妃,魏国皇帝想请王妃前往长安一叙”。
香寒小声问道“五弟你意下如何”。
段宁回答道“如果我们不答应恐怕他们也会强留,不如先去,看魏帝如何。再做定夺”。
“那就依五弟所言吧”。
就这样,段宁等人跟随曹休进了长安城来到驿馆,曹休安排段宁等人住下,等明日午时觐见魏帝。当晚香寒便与众人商议过后,决定由香寒,段轩,魏彬觐见魏帝,段宁等人则是在驿馆等待。众人点头同意。
次日午时太阳高照,曹休便带着香寒,段轩,魏彬三人来到了魏国皇宫。
魏国皇宫果然不凡,宫殿外面上好的白玉铺造的地面闪耀着温润的光芒,远方似有袅袅雾气笼罩着不真切的宫殿,檀香木雕刻而成的飞檐上凤凰展翅欲飞,青瓦雕刻而成的浮窗玉石堆砌的墙板,一条笔直的路的尽头一个巨大的广场随着玉石台阶缓缓下沉,中央巨大的祭台上一根笔直的柱子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纹,与那宫殿上的凤凰遥遥相对……再加上殿内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前后出廊硬山式,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
殿内没有一个文臣武将,只有十几名宫女和太监位于两旁,而曹睿则是身穿皇帝服饰,头戴九旒冕坐在大殿之上,唯一不同之处,就是一名身穿着布衣之人坐于殿中,他就是司马懿,引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抵挡住了诸葛亮而被曹睿拜为大将军。
香寒等人就这样拜见了曹睿与司马懿便跪坐在了大殿之上。太监们端上了早已经准备好的美味佳肴。段宁等人大吃了起来。
香寒看了看曹睿问道“不知陛下接我等入宫所为何事”。
曹睿看着香寒客气说道“王妃千里迢迢从蜀国赶至禹国,旅途劳顿,经过我魏国,乃我魏国之福,特命大司马曹休前去迎接王妃,让王妃在长安多住几日,也好看看我长安之风景”。
香寒笑道“原来是这样,昨天刚一入长安便听人说,陛下迎接我等入魏实乃禹蜀联盟,想用我牵制住禹国,刚才听陛下所言看来是小人造谣”。
香寒这句话让曹睿不知道该说什么,毕竟他真的有这个想法,想用香寒逼禹国出兵与魏国夹击蜀国。曹睿笑着看了看司马懿。
司马懿领会了曹睿的意思便笑着说道“王妃说的哪里话,接王妃入魏是我之意,入今禹国皇帝乃是段贤,闻听整日于后宫作乐不上早朝。禹国军中大事皆由丞相董越管理,如此下去禹国必然颓废。我魏武帝与轩禹皇帝乃是至交,禹国又与魏国同盟多年。今日我国陛下不忍昔日同盟国渐渐颓废,让其他国有可趁之机,特想辅佐少公子段轩回禹国继位。以此重整禹国朝政”。
香寒听后大惊,他没想到司马懿果然这么厉害,虽然说是辅佐段轩继位,但是片语之间香寒便看出了司马懿已经猜出了段轩要继位之事。但又不好推辞,于是便急忙说道“那如果如此,多谢大将军与陛下相助,等轩儿继位之后,我禹国必然感谢魏国,予以同盟”。
这时一名士兵慌忙跑上大殿看见有香寒等人在便不敢说话。
曹睿急忙说道“王妃不是外人,但说无妨”。
“是”。士兵跪拜说道“启禀陛下,诸葛亮统领三十万大军出祁山,从南安郡据五丈原屯田于渭滨,欲向长安进军”。
曹睿听后笑道“呵呵,这都五次了,这个诸葛亮还不死心,三出祁山攻打禹国,现在又二出祁山攻打我魏国”。
司马懿急忙起身说道“陛下,臣愿带兵马前去御敌”。
“好,司马懿由你统兵三十万前往五丈原迎战诸葛亮,这次一定要好好的杀杀诸葛亮的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