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于大声说道“如果陛下能够效仿汉高祖一样,我保定天下必然是陛下的”。
“可是如何夺天下,如何稳固内政夺回实权,我都是一头雾水还望老师指教”。段轩跪拜问道。
苏于笑了笑说道“天下治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法治也好,人治也好,谁能融入大争潮流而强国富民谁便是正道,否则必将被大争之势所遗弃。恶,人之本性,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禹国也是如此,所以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后正,陛下首先要做的,是效仿秦国商鞅变法,以法治防范恶欲,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禹国才能强大”。
段轩急忙回答道“秦国之法,让秦国逐渐强大,可以效仿,学生记下了”。
苏于又接着说道“这第二,陛下要做的则是换掉旧卒,禹国老兵他们虽然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卒,有万夫莫挡之勇,可谓说是精中之精,勇中之勇,然经过多年战争,尤其是雍王,凉王与诸葛亮那几场大战。他们难免有些害怕,这样的士卒已经没有办法供我们使用,陛下可让他们撤出凉州,雍州,前往幽州,并州镇守,这样也是为他们着想,陛下觉得如何”。
段轩回答道“的确如老师所说,他们有的已经年过四十,不宜在征战沙场,让他们留守并州多会有怨言,不过可以一试,学生记下了”。
苏于点头说道“替换掉老兵之后,陛下就该换将了,禹国之将,据臣所知,一半以上都是先帝或者有的还是轩禹皇帝亲臣,这些大臣在朝中威望甚高,尤其是你的五叔公段宁,辽王死后,大部分臣民全部臣服于他。所以终有一天必然称王,称君手握兵权。陛下要做的则是清除先帝亲臣。让马广等人顶替老臣之位置”。
段轩听后大惊问道“老师这样不好吧,五叔公对我有大恩,又对我禹国立下汗马功劳,废除他,恐怕会激起兵变”。
“那就杀了”。苏于脱口而出的四字让段轩冒出了冷汗。苏于也知道段轩害怕便说道“亲臣固然有功,但也可能会危机陛下。如若不杀,陛下难以做出稳固朝政的第一步”。
“让我想想吧,老师你先说下一条吧”。段轩犹豫说道。
苏于便接着说道“清除亲臣之后,陛下要做的就是要废除轩禹皇帝的佩剑,那把佩剑犹如兵符一般可以调动大禹兵马,张义曾就用此佩剑调动了段贤凉州前线的数万大军,陛下应该知道吧”。
段轩点了点头说“这我知道,我当时就在前线”。
“所以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陛下就必须废掉先帝佩剑,才能保大禹不受内敌入侵,第四点,就是练兵。世人皆知禹国骁骑天下无敌而且死战不降,所以故送禹国十六字:禹人硬骨不能折腰,禹国骁骑天下无敌,但其他国也都是如此,魏国阵法无人匹敌,蜀国步兵冲锋如矛,吴国水军列国第一。但是最大弊端也是我国,我国骁骑不能在崎岖山路交战,这边是往后攻打蜀国第一弊端,陛下要做的是要训练出一只精悍的步兵,陛下可以让李焕为将,他曾经担任过蜀国中将,训练出来的步兵死士,堪称一流,必然不辱众望”。
“上次他带人截杀我,我已经看出其死士厉害,故也有此想法”。段轩回答道
“那至于这最后一点就是重中之重,那就是从太后手中夺回亲政实权”。苏于严肃地说道
段轩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自己想听的便说道“老师请说”。
苏于点了点头回答说“太后也是为你好,她之所以主政,是因为不太相信你的实力,怕你主政之后像先帝那样意气用事毁了禹国。所以要想夺回实权,就要做一件大事”。
“何事”?
“东出攻魏,或者南下攻蜀,但无论攻打哪一国都必须取胜,让太后看到你的实力,如果陛下按照我所说的这几条去做做,陛下不但可以夺回实权,还可以进取天下”。苏于回答道
段轩听后非常想要立刻就去按照苏于老师所说的去做,他是他现在更想的就是请苏于出山辅佐,这样大禹必然有望。于是便跪拜在苏于面前恳求道“老师,学生斗胆恳请老师出山,老师如果不出山,那我大禹永远就要被压制在这西偶之地,请老师为禹国计,为学生想”。
苏于看看眼前的段轩毕竟是自己多年的学生便叹息道“建安五年,你的父皇轩禹皇帝请教于我,然天下之事我已经早已不过问,轩禹皇帝就久坐于草庐,不问朝政。我深为感动,故告诉了他八个字:东联曹操,南拒孙刘。之后才有段氏之西凉,大禹之根基。后来子康元年你的哥哥继承大统,是为禹武皇帝,同年邀请我前往金城做客,以王子礼仪待之,我再次感动。便也告诉了他八个字:效仿秦律,伺机东出,而十年后的今天,你身为禹襄皇帝,也委屈自己,千里迢迢来到与此,还跪拜上山,我的面子难道比当年茅庐中的诸葛亮还要大吗,我如果不出山那就太有点不近人情了吧”。
段轩听到苏于说这句话仿佛看到了希望,猛地抬起头看着苏于,苏于将段轩扶起说道“陛下,臣苏于愿效犬马之劳”。
“老师这一出,乃是学生之福,我禹国之福”。说着便拉着苏于得手走出了茅屋,刚出茅庐,章立便迎了上来拱手说道”不好了,陛下,安定有变”。
“出了什么事”?段轩急忙问道、
“有人探听到,安北将军胡军连同丞相主薄孙新准备趁陛下不在之时,借助后天太后前往先帝坟前祭拜之时,伺机谋反,挟持太后逼陛下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