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那次著名的大冰川期结束,南半球被海洋撕碎的陆地,就一直是飞翼动物统治的世界。已经确立优势地位的飞翼生物,伴随着冰盖的融化及陆地和海洋的变迁,迅速向南方扩展,占据领地。它们在扩展的步伐中,也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进化出非常丰富的物种种类。这一历程致使今天的南半球,包含两栖类和爬行类在内的所有陆地脊椎动物中,70%都是飞翼动物,而这一数字在飞翼生物最为兴盛的700万年以前,达到了85%。与此同时,飞翼动物在北半球的统治地位在冰川期结束不久就迅速遗落了,现在,它们只占北半球陆地脊椎动物的15%左右,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体型较小的种类。
与之相反,南半球陆地上的其他物种,只有很少种类的大型动物,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与世无争的素食类动物,它们尽管进化成了更庞大的身躯,但依然难逃进入飞翼动物食谱的命运。
在漫长衍化历程中,飞翼动物大家庭里不断分配着不同的角色。它们有一些成为体型庞大的肉食动物,有些变成体型短小的素食动物;有些体态轻盈而善于飞行,有些身体笨重只能短距离滑行;也有一些动物,它们的翼膜退化,而完全不能飞行;甚至还有一些动物的翼膜转化为了水鳍,从入天转为滔海。飞翼动物的物种种类之丰富,无法两三言叙明。
那安人的始祖是大约在800万年前才出现的诺达兽。诺达是那安人神话故事里的形象,他受天之主神指使在大地创造生物。诺达以自己的身体为蓝本制成模具,又取万物精华浇铸,造出了那安人。在那安人对始祖的研究中,最早引用这个家喻户晓的神话形象为这种古生物命名,并且一直沿用了下来。
虽为那安人始祖,但诺达兽真实的形象却与那安人差别很大。诺达兽是生活在热大陆的卵生纲足翼目动物的祖先,也是现存所有足翼目动物的始祖。在它之前曾经出现过的足翼目动物都已灭绝。
诺达兽是由另外一种翼手足类动物进化而来,它们的前肢的翼膜退化,只留下附着在腿部的翼膜。事实上诺达兽的翼膜全部包裹在跖骨之间。它们的腿部直到跗骨都比较短,用趾骨着地行走,而以四根超长的跖骨支撑身体。
诺达兽的跖骨之长,已经超过了身体总长的一半,它们身长大约有120㎝,而跖骨接近70㎝。正常行走时,跖骨并拢,轻而薄的翼膜像折扇扇页一样收拢在跖骨中间,等到飞行时,延展性极强的翼膜随跖骨展开,两腿跖骨最内侧并拢,形成一张巨大的半圆形飞翼。
诺达兽拥有超强的跳跃能力,它们起飞时,一般需要提前一到两次弹跳的助力,待升高到一定高度,再展开翼膜飞翔。
诺达兽的这种飞翼结构,一直传承给了它的所有后代,包括那安人,也一以贯之相同的飞行方式。但是,足翼目动物的飞行能力普遍较差,大多数物种只适合短距离滑行,少数几个种类,能在飞行时比较高频的扇动飞翼,也只是在地形平坦的低空实现较长距离飞行。
诺达兽的所谓飞行,更像在大部分时间里只用来协助跳跃,但由于其生活在茂密的森林环境之中,这种简单又高利用率的飞行方式也正是其进化的情理之路。诺达兽虽然比起翼手动物丧失了更远更高的飞行能力,但进化带来的最大一样好处,就是使它们的上肢,尤其是双手得到解放,也就有更多机会朝着更灵敏的手掌进化。
诺达兽拥有一颗圆润的头颅,事实上它们的面部竟然和蛇头很像。双眼嵌入头部两侧突前的位置,没有外耳,只有一对内陷的耳窝分布在眼睛后面。它们的吻部不如蛇那么长,颌骨更高,面部更扁,嘴巴能大幅张开。诺达兽整个面部除了双眼附近和吻部前端全都覆盖了柳羽,包括耳孔也被柳羽遮盖。
为了降低重量,整个身体柳羽覆盖较稀疏。其中下肢除了大腿少量覆盖柳羽,脚趾和翼膜完全裸露。诺达兽柳羽颜色比较浅,一般是身体正面的淡紫色逐渐向身侧和后背的青绿色过渡。裸露皮肤呈酱红色,还有一条支配身体平衡的细长的尾巴是紫青间隔的颜色。
诺达兽是纯肉食的动物,它们前肢纤弱,没有利爪,最重要的攻击武器,就是口腔中的牙齿,它们牙齿结构和猫科动物类似,上下分别长有两颗尖锐的獠牙,支撑的颌骨咬合力也很大。
尽管是肉食动物,诺达兽平时只能以捕捉小型动物为食。它们通常代谢速度较慢,食量不大,因此生存的适应能力很强。
作为翼足目动物的始祖,诺达兽因为脑容量较小,却不够聪明。它们听觉和嗅觉都一般,唯有视力比较发达。但在当时森林中,生活着许多种拥有超强魅惑能力的动物,智力水平完全在诺达兽之上,其中有一些较大型的肉食动物也是它们的天敌。
诺达兽防备任何无妄伤害的一项策略,就是它们“懒惰”的生活习性。它们从早到晚大部分时间就是躺在树上的巢穴里睡觉,只有饥饿到无法忍受时才会出巢捕食。诺达兽也不会有任何社交活动,除了和自己唯一的配偶一起生活,其他任何闯入领地的同类都是不速之客。
雌性诺达兽的繁殖率比较高,一般一次产蛋6-8枚,几乎都能够成功孵化。幼体大概9个月出巢,两岁以上性成熟,成熟后每年繁殖一次。它们寿命可以达到20年左右,但如果配偶一方提前死亡,诺达兽可能在三到四年之内不会寻找新的配偶,而过起独居生活。但这种看似忠贞的“爱情观”,其实很大程度源自于它们孤僻的性格。诺达兽在独居状态下,通常要三年以上才可能出现发情现象。在非发情状态下,对闯入其领地的不管同性还是异性都带有敌意。但好在一旦它们组建家庭,就会在每年发情,而且会尽职尽责担负起父母的责任。
翼足动物的出现,在当时的世界并未掀起大的波澜。在之后的几百万年时间里,这个家族坚持着衍化并更新自己,尽管始终充当着配角的角色。实际上南半球的三块大陆一直是翼手目家族的天下,其中爱神大陆由卵生纲翼手目统领,另外两块大陆都是由哺乳纲翼手目占据。而这种格局在那安人出现之前都未曾改变。翼足目从体型,力量到飞行能力都无法与翼手目相抗衡。大多数成员只能隐忍地生活在对方的阴影之下,或者索居于偏僻的无翼手动物踏足的岛屿。
诺达兽的后代,绝大多数都是食肉的独居动物,少数成员可能或属杂食性或者小规模群居生活。直到第一个既是杂食性又过着群居生活的成员出现,翼足动物的被动局面悄然发生了改变。
这就是生活在距今300万年的蓝山大陆的那恩安兽,那恩安兽就是那安人的上一代祖先。
那恩安兽比起它们的始祖,已经在形貌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它们的身长已经达到了160㎝左右,体重大约40-50公斤。而且它们上身挺拔,不再像祖先般蜷缩身体,显得格外高大。它们直立站立和行走,但并不像人类垂直于地面,而是身体略微前倾,大约和地面形成80°夹角站立。
那恩安兽是整个翼足家族身体第三庞大的成员,仅比它们的后代那安人和另一种名叫乃安兽的近亲略矮一些。比较重身躯增加了飞行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它们的弹跳能力。虽然比起祖先它们的飞翼更显力不从心,但好在那恩安兽已经不再身处要在树木之间窜越的茂密森林中,而是生活在地形开阔的灌木林地和高山草甸之中。
那恩安兽的身体比例要更加匀称,其中重要的跖骨部分相对有所缩短,大约75公分,翼膜展开面积所占身体比例也有减小。在平坦的地面,那恩安兽靠跳跃加扇动飞翼只能腾空10米左右,向前滑行也只能最多100米远。
那恩安兽不喜跳跃,但依然具有超强的奔跑能力,尤其善于长跑,在山岭间稳健奔跑,是它们一大运动优势。
那恩安兽的另一个改变,是它们的柳羽。身体正面和四肢都几乎不覆盖柳羽,仅在头顶向下经过后背覆盖一道密而长的柳羽,一直延伸到修长的尾巴。
那恩安兽的皮肤光滑,没有明显褶皱,表皮层坚硬,颜色一般是淡紫色。它们身后的柳羽颜色鲜艳,一般是从头顶上的湖蓝色朝向尾端的柠黄色渐变。
那恩安兽的头部比起祖先有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它们头颅已经达到所有翼足目动物中最大,其次它们拥有一块向后隆起的颅枕骨,为大脑扩容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那恩安兽的面部朝更加扁平发展,它们的颌骨变得更短且更高,臼齿和门齿变长也使面部拉长。那恩安兽的耳鼻变化不大,依然没有出现外耳和外鼻。所有面部器官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双眼。由于面部变扁平,使眶间距拉近,之前分立两侧的双眼距离更近切更靠近正面。那恩安兽前额较小,眼眶更大,眼球也变得更大,同时由于眼睑较厚因而形成了一对细长的眼睛。
那恩安兽的双眼是一组精密而灵敏的仪器。虽然它们双眼间距依然较远,但由于可以自由移动瞳孔,不仅能正视前方而没有盲区,当瞳孔同时平移到侧面时,那恩安兽可以同时看清两侧的物体。
那恩安兽身体另一项重要突破,就是它们的前肢的开发。其前后肢的运用趋于平衡。后肢负责奔跑和滑行,前肢负责抓握和击打物体。它们的前肢和地球灵长类非常接近,力量大而且灵活自由,分为五指的手掌也进化出了拇指,使它们能够灵活的抓取物品。
那恩安兽是蓝山大陆为数不多的群居性飞翼动物之一。一个兽群的成员数量通常并不固定,有时仅是以一个家庭作为单位,由一对体格优势的夫妻统领族群,族群成员,包括它们的子女和兄弟姐妹。这样的兽群成员数量通常10只左右,最多不超过20只。但在特殊的时期,会有近十个家庭聚集成一个大的兽群,成员也将达到百员之多。
而这个特殊时期就是那恩安兽的迁徙期。蓝山大陆是整个南半球季节性最分明的大陆,选择在不同季节迁徙到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那恩安兽的重要生存策略。
这样规模庞大的兽群集体行动时,不会惧怕任何阻挡道路的敌人。它们在迁徙途中,团结一致,互相协助,等到达目的地后再分散为家庭单位的小兽群。
即使上百名成员的兽群,也需要选择出一对或至少一个统领者,带领所有成员行动。但它们并没有过多的时间,通过低效率又容易制造矛盾的争斗方式来确定首领。通常能够聚拢为一个庞大兽群的各个家庭之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是相互亲缘关系,本来就是从同一个家庭扩大分化,有些是曾有过共同迁徙经历,而互相熟悉。充当这个临时大家庭的首领,只能算是一个和领头雁差不多的苦差事,通常只是交给迁徙经验最丰富的家庭中的首领担任。
那恩安兽已经进化为高度社会化的群居动物,其群居性的优越表现就存在于这种由一级群居单位向更高一级群居形式聚合的过程。所有兽群通常是在每年的春季聚合完成,整装待发,然后从蓝山大陆靠近海岸的灌木林向蓝山山脉腹心地带聚拢。整个迁徙过程用时大约60个阿达兰日,也就是正值盛夏之时,兽群们刚好到达旅途的终点,海拔2000米高的蓝山山脊处。
以那恩安兽的行动速度,这样的迁徙用时实在有些过于漫长,但其实它们一直是根据天气的变化决定自己于临时驻地何时开拔。迁徙的过程也是不同家庭的成员之间互相接触的过程,它们之间时有产生爱情火花,并在爱的名义孕育新生。当到达旅程的终点,各个家庭分散开,也会有成员重新组合成为一个崭新的家庭。
经历了旅途中的孕育,那恩安兽分散为各个家庭后,就开始产蛋并孵化。一只雌性那恩安兽一次孵化二到三枚蛋,它们在体外孵化的时间很短,新生儿只有五个阿达兰日就会出壳。但此时幼体十分脆弱,各个器官都未发育完全,兽群所有成年都会对每个新生儿施以呵护。但即使最无微不至的呵护,新生儿的死亡率依然很高。等到兽群再次准备起身向北方迁徙时,一个大兽群往往只能幸存十几个孩子一同出发。那恩安兽组成大的兽群共同迁徙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护这些尚无法自主生活的脆弱的幼儿。
那恩安兽每年的初秋就开始行动,直到深冬它们才会来到北方温暖的海岸地带,这一趟旅程还要漫长一些,又会是一条扶老携幼的和谐之路。等到了目的地,各个家庭再次分散。到下一次迁徙时,去年新出生的小家伙已经基本可以自主生活,掌握了一部分采猎的技能,它们便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婴童时光。五年之内,在性成熟之前,它们通常留在父母身边,但顺利活到成年也并不是件易事。
那恩安兽寿命可以达到30岁,每一个个体,生命超过一半的时光都是跟随族群的脚步,在旅行之中度过。而这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迁徙之路上,正在一步步积淀着那恩安兽的智慧。
那恩安兽在蓝山大陆虽然位于食物链的上层,但它们有且唯一的敌人却一直压制着它们。这就是整个飞翼家族里历史上最凶猛的动物——乃亚兽。
乃亚兽在那安人语言中的意思是巨型妖魔。足见即使那安人,对这种生物与生俱来的畏惧依然强烈。实际上,乃亚兽确实同那安人存在过交集。乃亚兽直到5000年前才彻底在星球上消失,而此时的那安人已经至少建立过十余个奴隶制国家,出现了文字,历法,甚至创造了铁器。乃亚兽并不是被那安人直接灭绝的,那安人始终未曾将乃亚兽当作猎物而有针对地捕杀。但它们确实是在同那安人的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而丧失大部分生存的领土,才一步步走向灭亡。不过几乎是与诺达兽同时出现的乃亚兽,在那安人“篡位”之前,已经坐在南半球食物链顶端数百万年。
乃亚兽是哺乳类飞翼动物。它们翼膜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在身体两侧连接上下肢和尾部,非常像地球的鼯鼠。乃亚兽是阿达兰星球存在过的体型最大的飞翼动物,它们体长近4米,翼展达到5米长。这样的庞然大物飞行时就像一面方形的旗帆在空中略过。
乃亚兽飞行能力强,速度极快,它们可以借助风力在空中滑翔几十公里而不停歇。它们腹部覆盖淡褐色的毛发,后背是耀眼的明黄色毛发间杂深褐色的条纹。它们不仅广泛分布在蓝山大陆,在热大陆上也生活着处于统治地位的体型略小的亚种。
乃亚兽的视力极佳,在天空中巡视,不会看错任何猎物。乃亚兽的四肢都长有尖爪,可以抓溃皮肤。但它们最强的攻击利器还是它们超长的吻部上分布的28对尖牙。乃亚兽的咬合力惊人,它们箭冲似的飞向猎物,张开巨口将猎物从头部叼起,并在空中就将猎物的头骨碾碎。
乃亚兽通常独来独往,但有时也会聚集三到五只猛兽,共同发动攻击。而此时它们攻击的对象通常就是那恩安兽群。
一只乃亚兽一般不会贸然攻击那恩安兽群。但一旦乃亚兽组群来战时,天平便倾斜向攻手的一方。不过乃亚兽并不想与那恩安兽结下太多仇恨,也不希望付出太多代价,它们通常猎捕的目标是未成年的个体,一旦得手就会迅速飞离。
那恩安兽必须竭尽全力保护它们的后代活到成年,在与乃亚兽的对抗过程中,它们从利用天然屏障到逐渐学会了搭建工事进行防御。它们越来越擅长借助双手延展的外部力量而不是靠自身进化到更大更强来抵抗入侵。如果不曾必须面对的这个不可一世的敌人,也许那恩安兽还需要更漫长的时间进化成智慧生命,也许那安人永远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