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不冷,化雪冷!
清晨。
楼桑村。
刘致在雪地里跑步!
贺二站在他身后很远的地方,搓手跺脚。贺二认为他是闲的。
白雪盖去了世间的尘埃,天地间很是干净。
东方太阳升起,雪白晶亮的雪面上闪着淡淡的亮光。树干枝条上,积下的白雪偶尔会自然落下。村落里,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早起的人们,清扫积雪,打开家门,开始一天的生活。有人看到了,在雪地里喊着口号认真跑步的刘致,不明所以,招呼近邻出来观看,随带在猜上一猜,刘致是吃得太多,还是犯了什么病了?
些许小子,有样学样,追到刘致的身后,跟着刘致喊着“一二一”。
没有计时工具,刘致估摸自己已经跑了半个小时有了,慢慢停下脚步,找了一个清扫出来的平地,开始活动胸肌腰胯。
俯卧撑、弓步压腿,他把自己能够开展的体育活动认真的进行了一遍。浑身热气的刘致,在众人的睽睽众目之下,自顾招呼了贺二回家。
肚子早空了,刘致进院子就招呼贺伯尽快上饭。汉时,百姓早上七到十点,吃早餐,中午没饭,到了下午三点至五点,吃晚饭,一天两餐,刘致几日来,也是入乡随俗。煮麦粥,里有肉脯。刘致印象中地主家的美好日子就被这个实际情况戳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来人了,自然是肉脯、酒菜,没人时,简单的让刘致怀疑自己的人生,自己是地主,生活水平还没有前世的一只狗好呢!
当然这是时代的差距。
与同时代百姓比,确实很好了。刘备还要自家赞助,其他的百姓只会更惨。
刘致吃过饭,很郑重的招来了贺伯,贺大,贺二,目前家中男丁。
钱粮?土地?住房?
贺大都有准确的数字,不多。父兄謀外任,花去部分,带走了大半,剩余也就一些粮食,千百铜钱而已。刘致心中也不知这到底能买来什么。思索再三,很决绝的说:“从今日起,我们家中一日三餐,早食,吃好。日中,吃饱。日入,喝粥。天大地大吃饭最大。此时不容商量。贺伯,勿再多言。”拦住了要发表意见的贺伯。
自商周以来,中国实行十二时辰制。汉同前朝,子丑寅卯之外,百姓多以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有为夜半;一至三点为丑时,鸡鸣;三至五点为寅时,平旦;依次递推。食时,有名早食,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刘致接着说:“乱世将来!自今日起,贺大贺二两人跟我学文习武,不可懈怠。”刘致认为人才是需要培养的。他突然有了一个惊世的好办法,肯定能一举改变在刘备心底形象的好办法。
贺伯很高兴,又有些愁苦,急忙感谢刘致,又督促两个儿子感谢刘致。
贺大,二十多岁,已经成家,看着精瘦干练,瘦长的脸上,很少见到笑容。说话简洁,少有闲话。感谢的话语不多,却能看到真诚。
贺二,十六七岁,身体壮实,同样瘦长的脸,却多了一些稚气。感谢之余,带着一些期待,好奇问:“二公子,怎么知道乱世将来?莫非二公子也能掐会算?和城里的卜师一样!”
刘致笑笑说,“本公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古今,明义理,乃世间少有之奇才,上知五百年,下知两千年,岂是哪些装神弄鬼的骗子可以比拟的?”刘致这点自信还是有的!随口忽悠。
贺大半信半疑,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对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刘致虽是家主,但自小到大都看的见的经历,让他对刘致的话存在重大的疑问。主人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他没有提问。
贺伯高兴之后,也感到刘致说的话有些不靠谱。刘致一意孤行的态度,让他放弃了反驳,听命就是。
刘致接着说,“从今日起,贺二留意南北客商,注意打探消息,尤其是各地术士的消息。事无大小必须告知我。贺大,安排钱粮采购刀剑马匹,量力而行。庄上大小事务,都劳烦贺伯。玄德兄长处,贺伯也操劳一些。”
三人称是。
外面的太阳明亮,宁静的村落里,鸡犬相闻。
清冷的院子里,刘致很认真的教授贺大贺二数字。从阿拉伯数字开始,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阿拉伯数字,据说阿拉伯数字产生与公元三世纪。刘致可不会告诉贺大贺二两人数字的起源。在平展的雪地上,刘致写下十个数字,而后就是叫两个人读。
1.2.3.4........
不断重复的读书声引来了村民的围观,贺大不好意思,贺二反以为荣。
刘致索性招来门前的百姓同学。百姓嘻嘻,学习片刻,有人就没了兴趣。刘致也不强迫,来去自愿。
刘二公子的怪异,很快在村中传播开来,不久,刘备,简雍相携而来。看过刘致的数字之后,刘备两人很感兴趣。简雍读过几遍之后,连连称奇。
“兄长觉得如何?”刘致略带考校得问刘备。刘致,认为教育这个办法绝对能够打动刘备。
“些许数字,简单明了,很了不起。”
刘备很认真的评价道“不知云轩怎么会想到如此妙法?”
刘致觉得自己有些失败,数字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刘备能认识到这些数字的简单明了已经是不俗了,让他感悟到教育的作用,有些难为他了,在这个时代,知识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掌握在上层阶级手中,没有那一家会吧知识教授给下人。刘备想不到这里也是情有可原。
刘致正色说,“可有天生的英才?无不后天学习而成。今日为兄謀一长策。”刘备立刻很认真的行礼,“贤弟有何长策,备洗耳恭听。”
“教育。”刘致说,“天下英才众多,能网络招揽最好,然兄长寄身乡野,一无声名传世,二非高官显贵,如何招揽英雄?”刘致缓了一会,看了看刘备,又看了看简雍,接着说,“不若教育一批,只要兄长愿意,花十年时间,自有千万成才。此事成,天下何处不可去?”
“如何教育?何人教来?”简雍问。
“你我皆可教!”
“雍学未成,才不足以为师。”简雍谦虚。
“宪和,可会写字?可会读书?”刘致再问。“贺大贺二,可会写字,可会读书?”
“写字读书,容易。学成太难!”简雍又说。
“何为学成?大儒马融,可是学成?卢植,管宁,华歆,郑玄可是学成?如是学成,天大有几人?”刘致很犀利的问,“天下奇才少,惊才艳艳者古今能有几人,中上之才世间也就千百人。但求其通义利,明是非,而已。”从三国志这本书上摘录出来的人名也就几百个,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无一不是个人才,刘致认为,他继续说:“我等不过中等之人,求学问于贤达,明道理于书本,略有小智,苟活于世间,上靠祖宗余荫,下有父母遮挡。”简雍刘备点头,他们这点自知,还是有的。
“然贺大贺二等人却无此机会,终生为奴为仆,我等只需将自己所学教授与他,怎知他的才智不如你我。”刘致说的第一个教育的目的,第二个学习的机会。
“我等中人之才,所学不过皮毛,贺大贺二又能从你我之处学到什么?学后无非多一些你我,然世间不缺你我。”简雍又问。
“宪和,焉知贺大贺二不会超过你我?”刘致又问:“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不告诉我等,只要给他机会,他就会活的灿烂。”
刘备看向刘致的眼睛有些明亮。
“若将我等所知都教授与他等,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之下,岂知不会出现一二奇才?”刘致前世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每个班级内总会有几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超越老师。刘备回答了第三个教育的方式。
刘备欣喜片刻又变得忧愁起来,:“此策甚好,只是花费太大,兄弟你我尽力而为,又能教授几人!”
刘备看到了好处,也看到了难处,教育推行最重要的就是投入,长期投入才能见效。在东汉末年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哪有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投资教育,就是到了清朝末年,能读起书的人也不到国民数量的百分之三。
“事在人为,尽力而已,”刘致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一时也没有好的办法。
“尽力而为!焉知不成!”刘备敞亮的笑了,“弟有大才,备的贤弟囊住,天下天下何处不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