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錱常在,戴氏,披甲人吉禄之女,原为宫女。
咸丰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封为錱常在。
咸丰九年五月初六卒,初七卯时殓入彩棺,十一日辰时行初祭礼,十四日卯时行大祭礼,十七日寅时由西华园奉移田村西所暂安。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奉安定陵妃园寝。
18.瑃常在
瑃常在(?——1859),暝谙氏,清文宗奕詝(咸丰帝)后妃,无子女。初为春贵人。后降为明常在、明答应,又封为瑃常在。瑃常在妃位起起伏伏,缘故不明。,咸丰元年为瑃贵人;三年降为明常在;五年降为明答应;六年为瑃常在;九年(1859)去世。
在咸丰皇帝的后宫之中,起起伏伏的嫔妃不止一个。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皇帝的妃子们是距离权力中心最近的女性群体,她们中的大多数在宫中享受着锦衣玉食的奢侈生活。但答主认为再丰富的物质条件也掩盖不了妃嫔群体的悲惨命运。
首先,我们就从丰富的物质条件开始说起。在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皇帝是皇妃们无可辩驳的唯一占有者,皇妃的生活状况从侧面上体现了皇族的颜面。答主认为,她们虽然很靠近最高权力的核心,但皇帝的赏赐并非单纯奖给个人,其体现皇恩的意义远大实际。因此,皇妃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被条文严格的后宫制度牢牢地控制在皇宫之中。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这么一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妃嫔们虽然都是皇帝独占的性对象,但其群体规模浩大,少则数千,多则逾万。在《新唐书》里就有记载唐玄宗后宫“宫嫔大率至四万”。对于众多妃嫔,她们的命运很明显的只有两条,即受宠与否。
一个皇帝占有成千上万异性,这种极端的性别失衡必然导致这样一种情况:除了少数妃嫔与皇帝发生频繁的互动外,大多数形同虚设,白白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正如杜牧在《阿旁宫赋》中所载“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后宫苦闷寂寞的妃嫔生活可见一斑。
而对于极少数被皇帝宠幸的幸运儿,即使过上了富贵绝伦、荣耀显赫的生活,也并不能改变她们卑下屈从的地位。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若不对皇帝惟命是从,就会遭遇不测,轻则贬黜,重则赐死。面对男权社会里拥有最高权力的男性,妃嫔仅仅是其满足欲望和传宗接代的工具。
由于后宫妃嫔众多,除了要取悦最高权力和财富的掌握者,对于群体中的其他人也要“下足功夫”。由于争宠的对象的至高无上,不可避免的使竞争从激烈发展到残忍。吕后在刘邦死后,对其生前宠爱的妃嫔们大加报复,甚至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其残忍程度答主不想形容。
而在古代,女性没有入仕的正规渠道,即使后宫女性们也不可能直接参政。她们想要获得权力,就只能通过皇帝。而达到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色”和“性”。历史上的吕后,武则天,慈禧没有一个不是依靠男人而当权的。同时,女性掌握最高权力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武则天为了登上权力的宝座,不惜毒死自己的亲身儿子,踩在亲生女儿的尸骨之上。亲情被权力和利益吞噬,本来的母性也丧失殆尽。再有记载的,朝代之中,后宫妃嫔的争斗就没有停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