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遍天下无敌的学习招式
学习也是个江湖吗?你曾有过仗剑江湖的武侠梦吗?
相信你知道咱们国家的很多地方,在亭台楼阁的匾额上,都挂满了天下第一的至尊大名,还有的口口相传,比如小学时学过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比如乾隆老皇帝在那座山岳上题的“天下第一名山”……
学习也需要这样“天下第一”的唯外我独尊的豪迈气概么?你想过奋力向上与争做天下第一的区别吗?
打遍天下无敌手,确实充满了火药味和刀剑气,用在形容学习招式上有失妥当。
或许,你知道台湾演员焦恩俊,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塑造的“小李飞刀,例不虚发”的李寻欢,就是由他饰演。一路看下来,不管碰到怎样广播大名的高手,他从来没有输过。
一把三寸长的小刀,成了江湖中一个不败的传说,仿佛带着魔鬼般的魅力,只要一想到,就让人魂已摄、胆已寒。
奇怪了,世间还真有打遍天下、不逢敌手的人物吗?告诉你吧,或许这是古龙大侠的文学想象与虚构,但也不排除在世界的某些角落,隐藏着绝世高手,很可能你就能成为其中一位。
在学习中,你也许不是忝居末位,但也不能力争上游,只能面对最好的成绩望洋兴叹。常常,你小试牛刀,翻书检籍,为的就是寻觅这通吃难题的秘方。什么学习宝典哪,什么黄冈秘卷哪,什么飞升秘诀哪,但是弄得你精疲力竭,还是不怎么奏效。
那么,到底是什么阻挡你前进的道路呢?打遍天下无敌手,果真只能是个遥不可及的美梦吗?
非也,思想是没有边界的,梦想也永远没有错。你心灵有多勇敢和宽广,你的舞台就有多大。这是一个信心的问题。
首先,若你清晰地想象自己已经征服了这些可恶烦心的难题,就跨出了信心的第一步,你就有超越现状和固有的自己的可能。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你有这样的勇气吗?
当然,现实还是现实,但就在这一悄无声息的转变后,你整个人的面貌就大为改变了,因为你已经给自己建构了高尺度,并始终不渝地朝你的目标迈进。这是绝招的精髓,精神的力量胜于一切。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生命是最可宝贵、不可复制的。学习也是这样,你只能代表你自己。那些高考状元,学习高手的确给你提供了很多借鉴,但没有你自己的自由思考与适宜处理,那些招式怎么也是外在于你,而不能融进你的血液。
要想无敌,先得有无敌的样子,先做个精神上的贵族。至于一招一式,全在你的运用之妙。
对你来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招式,就像小李飞刀的出手那样,从来没有人见过,因为等他们能见到,已经迟了。
大象无形,真正的无敌招式就是你心灵深处建立的确信,这种信念是人类得以绵延几千年的伟大力量。这不是狂妄的王者心态,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它就在你心中,等候你积极发掘。
先超越自己,才能真正天下无敌。只要你有信心,世上还有什么不能解决呢?
不会思考,只能让知识牵着你的鼻子走
著名经济学者张五常非常注重思考在学习中的运用,在一篇文章中他和大家分享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张五常在大学念书时,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他就转作旁听生继续听课。有一次,赫舒拉发忍不住在课后问他:“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张五常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说,他这个偷“思”的习惯实行了很多年,碰到很多天才或准天才的良师益友是他最大的幸运。他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在其中选取比较容易的进行实践,为自己的思考锦上添花。
不知道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算不算个例,真正这样做的人肯定是少数,可相信已经想到这一点的决不在少数。
叔本华讨论读书和思考的关系,认为读书只是让出脑子给人跑马,思考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创造。
让出脑子给人跑马,那岂不成了信马由缰?知识被灌输进我们的大脑,怎样行动却要听从别人的指挥。这样的情形是不是有些恐怖?其实,是我们的懒惰让自己成为知识的奴仆。
学习中,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常会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相反,正确的思考则能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之不偏离正轨。知识只是一些基础的工具和技能,思考让我们成为能工巧匠。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将麻绳打开。这时,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之前,略一思索,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拔剑砍断绳结的做法,看似鲁莽,其实也蕴涵着智慧。因为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突破。即使无法避免要遭受挫折,你也能够帮自己选择到一个最佳的失败方式。
司马光用砸缸的方法救出落水的玩伴;哥伦布磕破蛋壳轻而易举地把鸡蛋竖在桌子上;美国一小女孩横切苹果发现了清晰而美丽的五星图案……这些奇思妙想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了,你也可以发动自己的智慧,真正通过思考完成一些实际的创造。比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一位小发明家,还在小学的时候,就利用业余时间搞小发明、小创造,他发明的不怕碰摔的“多用途泡沫塑料花盆”,无噪音、耗电少、省事方便的“自动按摩垫”,还有保持碗盘清洁的“餐具盛装器”,都曾获得过国家专利。
这些创新性的发明不但没有耽误学习,反而让他的思维更加开阔,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想想自己,是带着思考在读书和学习吗?重视思考的力量,往往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
不管你是不是喜欢读书,实际上你已经读了很多年的书了,对吗?从图画书、童话书到手工书、教科书,还有谜语书、作文书……各式各样的都有,种类多极了。等长大以后,可读的书更多了,我们却把它们只简单地分为两类:有字的书和没字的书。
如果你读过一本书,清楚地记下书上的每一个字,之后就认为你的学习已经完成了的话,那可就错了。
你知道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改名的故事吗?
陶行知,原名文俊,年轻时在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求学时,赞同明代王明阳的观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于是改名陶知行。后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认为应当是行先知后,行而后知,于是将名字改为陶行知。“知”字和“行”字只是顺序做了颠倒,意义却非同小可,它告诉我们要重视实践,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往往更加重要。
有一个人,进城去卖竹竿,可是在他要进城门之时却发觉竹竿横竖均不能进入城门,他非常气恼。这时走过来了一位读书人,这位读书人为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把竹竿从中间折断,就可进城了。事后,这位读书人还非常谦逊地说:“吾非智者,无非见者多矣。”多么可笑!在你笑过以后,再仔细想想,或许读书人真的才高八斗,可不懂得正确运用,有知识倒不如没有。真正的知识往往是在思考和运用的过程中得来的,而不是完全来自老师的传授,一个人越是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他的知识增长得就越快。
怎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呢?在大量阅读之余,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观察日常生活,在琐碎的常理当中多问一些为什么,然后试着运用所学的知识作出解答。
阅读“有字之书”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并从中借鉴,避免走弯路;读“无字之书”则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齐白石的画,卓尔不群,活灵活现,而这正是来自对“无字之书”的深入细致观察。齐白石的好友老舍在某年春节时,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请他作画。诗中有一句“芭蕉叶卷抢秋花”,齐白石从没见到“芭蕉叶卷”是什么样,而当时又正好是北国的严冬,没有实物可进行观察,他为了弄清楚芭蕉的卷叶到底是从右到左的,还是从左到右的,逢人便问,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进行过细心的观察,所以都不敢肯定是哪一个答案。这个在别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原因使得他最后放弃了为老舍作“芭蕉叶卷”画。
这又应了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齐白石对客观事实、对实践的尊重,才使得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水准。
现在你明白了,要掌握有用的知识,就应当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边读书边实践,这样你能学到的知识就将没有穷尽,因为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她丰富的内容够你享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