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古话也可以用在人的智力增长上。你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东西,才能保持思维的灵动,也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
有人写道:
“你年轻聪明,壮志凌云。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声名、财富和权力。因此你常常在我耳边抱怨:
“那个著名的苹果为什么不是掉在你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产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游泳的海湾?拿破仑偏能碰上约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总没有人垂青?
“于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了。我决定换一个方法,在你闲逛时将硕大的卡里南钻石偷偷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后,怒气冲天地将它一脚踢下阴沟。最后我干脆就让你做拿破仑,不过像对待他一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身无分文的你抛到塞纳河边。就在我催促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唉!你错过的仅仅是机会吗?”
不,绝对不是,你错过的是准备。机会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因此,我们失去的往往不是机会,而是准备。谚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缘”,实质就是“准备”。没有准备的人,绝对与“人”无缘,与“事”无缘。
特别是在竞争加剧的今天,还没等到过招,胜负早已定了。就像“华山论剑”,最终是靠内功,靠武学的修为和领悟(即学习与创新)而一招定胜负。因此竞争早就开始,比的就是“准备”,比的是日积月累,比的是“功夫在诗外”。要击败对手,最终的办法就是比对方准备更充分,积累更多。
这种积累和准备,从广义上说,就是知识的积累和准备,从狭义上说,就是心态的准备、目标的准备和行动的准备(调整心态,明确目标,采取行动,都是求知的一部分)。
爱迪生说得好:
“知识仅次于美德,它可以使人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胜过他人。”
没有上述一切的知识的准备,你不会找到什么,也不可能碰到什么。
要想成功,就必须牢记:“知识就是力量。”
要想成就大事业,一定要记住: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有懂得学习,才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
剑桥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 “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学习。
近十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据初步统计,世界上IT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年,尤其是那些业务量快速增加和急功近利的企业,如果只顾及眼前的利益,不注意员工的培训学习和知识更新,就会导致整个企业机制和功能老化,成立两三年就“关门大吉”!IBM、HP和联想、TCL等企业成功的经验表明:培训和学习是企业强化“内功”和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学习和知识更新能力,不断调整整个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才能对付这样的挑战。
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至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7至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古语也可以用在人的智力增长上。你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东西,才能保持思维的灵动,也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就会饱和。孰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人类历史上知识的价值之高,莫过于今天。今天的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生活更显艰难。所以,就更要求人们善于利用时间,来增加自己的知识。
根据一个人怎样利用他的零碎时间,就可以预言他的前途。
一个人能利用有限的零碎时间去读书,总会取得不小的成就,很多人却浪费了这些空闲时间,到头来等待他的肯定不会是成功。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他们的资质很好,却一生平庸,原因是他们不求进步,在工作中惟一能看到的就是薪水。因此,他们前途黯淡,毫无希望。
一些人由于所受教育不够,很难胜任一般性的技术工作。
无论薪水多么微薄,你如果能时时注意去读一些书籍,去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知识,这必将对你的事业有很大的助益。一些商店里的学徒和公司里的小职员,尽管薪水微薄,但他们工作很刻苦,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能乘着空闲的时候,如晚上和周末时间,到补习学校里去读书,或是自己买了书来自修,以增加他们的知识。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愈多,生活愈充实。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出门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有时乘火车,有时坐轮船,但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包书籍,以供随时阅读。一般人浪费的零碎时间,他都能用来自修、阅读。结果,他对于历史、文学、科学以及其他各国的重要学问,都有相当的见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从而促成了自己一生的成功。但是,大多数人在浪费自己的宝贵零碎时间,甚至在那些时间里去做对身心有害的事情。
自强不息,永远学习新东西,随时求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卓越的标志,更是一个人成功的征兆。
新东西,不一定非从书本中得来不可。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就是力量。尤其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追求成功的第一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
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你必须清晰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但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国古代有句谚语“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转化吸收。
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的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所以,每个人不仅应该苦读与爱好、兴趣、职业有关的“有字之书”,还应该领悟生活中的“无字之书”。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学以致用的经验,并从中加以借鉴,避免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如果你想能尽快、尽好地读透“有字之书”,必须结合读“无字之书”,才能记忆深刻、牢固。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