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山,庞家。
黄月英到了鹿门山后,将鸽子交给了诸葛亮的二姐庞诸葛氏后,就跟着二姐夫庞山民查看庞府,交谈关于升级坞堡的方案。两人边走边谈。
黄月英道:这坞堡咱们荆州以前就有许多,后来我姨夫来了,拆除了不少,现在曹军要南下,好多地方又重新修建坞堡。
庞山民道:是啊。我听说坞堡分为城堡式、楼院式、楼橹式、山间堡垒式。
黄月英道:是的,这是我们内地坞堡的几种样式,如果是边塞地区,那坞堡的样式规格就很多了。
庞山民道:大舅媳妇啊,你看我们庞府适合哪种?
黄月英道:这鹿门山占地很广,如果做整体规划,最适合山间堡垒式,把家丁、庄园农户都包括在内,保护起来。战乱时还可以接纳流民。
庞山民道:这做成山城式,虽然规模庞大,但是造价不菲,而且还得你姨夫同意才行。
黄月英道:那就是跟我娘家黄府一样,做成楼院式,只将这山顶部分的庄园保护好就可以。
庞山民道:我们家的产业,除了这鹿门山外,还有鱼梁洲和广昌里,如何规划?
黄月英道:因地制宜,城堡式和楼院式是首选。
庞山民道:那今天先看这鹿门山,明后天去鱼梁洲和广昌里。
黄月英道:好,鱼梁洲和广昌里,我还没有去过,一定要多看看。
整个白天,庞山民带着黄月英转了鹿门山。其实鹿门山之前月英就来过几次,对这里的地形比较熟悉。
看了一天后,在庞府吃过晚饭后,黄月英没有回诸葛草庐,庞诸葛氏给她安排了两处客房,一处她住,一处童子住着,童子负责保管月英的尺子、草图等工具、设备。黄月英跪坐在厚厚的草席上,开始在一张大纸上画工程示意图,这次的工程比她设想的要小一些,本来她以为是山城式的。
她按照鹿门山的地形,设计了一座明五暗三的主望楼,或者说是外五内八的主塔楼,就是从外面看是五层的,但是里面实际是八层楼的望楼,这座望楼是在黄府塔楼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比黄府塔楼要高不少,也雄伟不少。
这张工程图直到第二天晚上才最终完稿,在庞德公和庞山民都看过之后,都赶紧没问题,庞德公顺便给主望楼命名为“鹿鸣楼”,因为鹿门山有很多野鹿。
第三天黄月英跟着庞山民去了鱼梁洲,也是设计了坞堡化工程的草图,特别是在坞堡中添加了一座鱼梁塔,这不是一般的望楼,而是一座灯塔,为夜晚航行在鱼梁洲附件的船舶标示地理位置。
第五天,他们到了广昌里,又是观察了一天,第六天设计了广昌坞,是城堡式坞堡,没有主望楼,工程量比鹿门山坞和鱼梁坞要小。
黄月英一共在庞家三处宅第呆了一个多月,负责土木工程的初期规划和开工,中后期的工作交给庞山民和庞统分别负责。
黄月英另外吩咐土木匠人分别制作鹿鸣楼、鱼梁塔的小样模型,是木头模型,她打算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改进新的望楼和灯塔,为以后的计划做准备。
————
黄月英不在隆中的这些日子,诸葛亮晚上看书,白天继续和村长一起推进印刷医书和《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书籍的工作,这些书籍分别销往荆州各地。
诸葛均则一边读书,一边料理家务,做饭、洗衣、种菜、种稻子,采野菜,上山砍材等等。
看书的时候,诸葛均发现很多新的草药和蔬菜,比如番茄(西红柿)、山药蛋(土豆、马铃薯)、南瓜、红薯(山芋)、辣椒、向日葵、玉米、花生、菠萝等等。
诸葛均道:家兄啊,怎么这些农政书籍上记载的瓜果,我们这里都没有啊?
诸葛亮道:我也看了,应该是后世之人找到的新的瓜果吧,看医书上说,这些瓜果的药理非常好,适合食补,强身健体。
诸葛均道:既然这样,那我们去后世将这些瓜果引种到荆州来,那我们这里的粮食就更多了。
诸葛亮道:确实应该引种,我操作机器去1500年后,找一些这类瓜果,你代替我跟进印刷的事情。
诸葛均道:家兄,村长对咱们家现在是非常言听计从,没问题。
诸葛亮道:我不在的时候,你一定要尊重村长,他比较是长辈。
诸葛均道:知道了,家兄。
诸葛亮又身穿道士服装来到1705年。襄阳城外的隆中村。这是诸葛亮第一次抵达1000多年后的隆中了,一切早就面目全非了。愚昧的村民,全然没有自己隐居隆中时那样的精神面貌。所有的人脸上仿佛都长着一副苦瓜脸,还有一条猪尾巴鞭子。
这些清朝的种田汉子们,很少打理自己的头发,除了在理发那天被剃头匠会弄得油光水滑,平时汉子们都不管它,时间一长下来辫子自然是曲里拐弯,蓬里蓬松,不成样子,长成了曲辫子。这就跟现在男人刮胡子一样,如果不刮胡子,胡子自然会越来越长,就跟美髯公关羽一样,当然也有山羊胡子、虬髯那样。如果刮胡子后,半个月、一个月不刮就会很多胡茬,既对不起观众,自己摸着又扎手。
八旗入关后,执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强硬政策,但是对于男人剃头,头发又不完全剃光,像和尚那样,如果真剃光倒也可以说是像佛教看齐,不会导致那么多的流血事件。不完全剃光头发也就算了,脑后一撮头发还偏偏留那么一根老长的辫子,不是黄花大闺女留那么长的辫子,是既难看,又不方便打战或者打架格斗,因为一被别人抓住小辫子,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反抗之力。
诸葛亮背着箱笼,摇着羽扇叹息着,看着这没有管仲的时代,他深刻地体会到文明的倒退。三国时的百姓是在死亡线上挣扎,但是那是因为战乱。而清朝这个没有战乱的太平岁月,活得人不如狗,下层劳动人民除了受地主制度的剥削,还受到了民族压迫。
诸葛亮找了一户人家,那是户富农,贫下中农家里是没有多少种子卖的,地主家虽然有余粮,但是不屑于买卖种子。
诸葛亮买了番茄种子,还有玉米、花生、山药蛋、南瓜、红薯、辣椒、向日葵等种子,一共花了九两银子,富农找给他一两碎银。
看着这碎银,诸葛亮又心生感慨,先秦涌现了刀币、铲币、蚁鼻钱、孔方兄,宋代出现了纸币交子,到了清代,连个铸造的银元都没有。其实我国铸造的银币早在金国金章宗时期就有了,叫做“承安宝货”,《金史》都有记载,承安二年,也即是公元1197年,铸造发行过5等“承安宝货”银币,分别是一两、一两半、二两半、五两、十五两,每两折合铜钱2贯,而一般是1两称重的白银折合1贯,铜钱,即1000文。
尽管这是异形的银币,上下宽,中间束腰,但至少不是称量银货,而是规范流通铸币。可惜这后金建立的清朝跟完颜氏的金国并没有多少历史传承关系,这一优良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重视,所以清朝的商品经济就处于一种非常低端的水平位置,不如宋代,也不如明末。
距离清朝最近的银元其实还有两种,一种是从外国舶来的银元,外国货币一般是不能在本国流通的,但是银元无意比称重的银锭更有兑换价值,清政府却没有这种意识,统统将外国银元熔化为银锭,称重计量。
第二种银币就是具有商业意识的郑成功在1649年以后铸造的军饷银元,又称郑成功银元,这是我国真正与国际接轨的银元了,可惜在台湾的明郑政权被清政府灭亡后,这种本土银元铸造制度也被否定了。
大清最早铸造的标准化银元还要等到鸦片战争之后,1887年张之洞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的银元——光绪元宝,这距离承安宝货、郑成功银元都过去200多年了,晚晴的银元流通没几十年,清朝就灭亡了,后来民国初年铸造过袁大头,在国民党建立南京政权后,正式发行法币,我国重新又进入纸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