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康熙教子的第一要诀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康熙将告诫子孙:“《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子孙们也要时刻戒慎自己,他还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甚至在他的遗嘱中也提到让后代子孙要以“慎独”作为人生的修养境界。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古往今来,达到慎独境界者不乏其人。宇文公谅,元朝吴兴人。宇文公谅为人很有修养和德行。年轻时,宇文公谅曾经在嘉兴一富户家中教书。有一次,快要半夜时,有人去敲他的房门,他问来者是谁,原来是一妇人,宇文公谅便大声把她呵斥回去了。到了第二天,宇文公谅立即以他事为借口,离开了这富户家中,始终没有对任何人讲这件事。
宇文公谅平常闲居的时候,虽独处暗室,也必定正衣冠端坐。他经常手中拿着一本册子,册子开篇写道:“我白天做了什么事,晚上就全部一一记述在这册子中。如果有不可以记述下来的事,那就一定不敢做。天地鬼神,请听信我的这些话,并时刻监督着我。”
慎独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里讲的随心所欲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指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所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只要我们从“慎独”开始,持之以恒,就能实现从道德修养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慎独的修养方法体现了道德形成中的自律性特征,也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格心理学有“核心特质”一说,指的是那些在构成人格方面起着主要作用的人格特点。而“慎独”作为一种核心特质,在人的可塑性最强青少年时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现代生活理念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社会中,青少年往往把道德作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忽视了道德的自律性本质,对慎独缺乏应有的重视。
比如,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随地吐痰;有警察时遵守交通规则,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团体内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良好品格的培养关键在于能够自律,而道德也只有从他律转为自律才算最终实现。而青少年只有能够慎独才能够真正培养起自己良好的品格,也只有达到慎独的境界修养的任务才算完成。要实现慎独的目的,青少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
1.培养对规则的敬畏
假如你独处时决定做某事,在这事不会被别人知道的情况下,你仍然给自己找了许多借口,通常这件事就是有违社会规则的。你就有必要考虑慎独了。
2.君子不欺暗室
上网聊天或发表言论等在中学生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网络的匿名性特征使道德很难发挥他律的作用,而这更体现了自律的重要,也凸显了慎独的作用。只有人人都能够做到慎独,才能共同维护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拒绝网络犯罪。
3.严格要求自己,拒绝不良诱惑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尝试吸烟、喝酒、吸毒等行为。也许仅仅是为了好奇或是为了虚荣,也许仅仅是一念之差就做了。但是,有些事是容不得一念之差的,比如吸毒,一旦尝试,就很难自拔。
人格培养宜早不宜晚,对青少年做健康人格教育,培养他们对慎独、责任感、共情、自信、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人格特质的敏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须。
赤子之心,人之真性——康熙帝教育子女要淳朴
康熙在《庭训格言》中说:孟子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赤子之心者,乃人生之真性,即上古之淳朴处也。我朝满洲制度亦然。满洲故制,看来虽似鄙聘,其一种真诚处又岂易哉!
康熙帝的这段话大意是:“道德高尚的人,都不会失去婴儿般纯真无邪的天性。”婴儿般纯真无邪的天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古人的淳朴可贵之处。我大清朝满洲的道德规范也是这样。满洲民族旧有的风俗习惯,看起来好像有点庸俗,但其中的那份淳朴真诚却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
淳朴真诚一直的传统的美德。孔子就是一位淳朴真诚而又率真的人,从整篇论语来看,他的一言一行,没有扭扭捏捏,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都是朴实的,源于自然的,符合规律、符合道的。他在简单扼要的叙述中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应该摈弃的。你错了,他就否定你;你对了,他就肯定你。其语如青山,如绿水,如阳光,一目了然,没有拐弯抹角。
如: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愿。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孔子的率真源于生命的本色,没有掺和虚伪的成分。当我们在阅读《史记》、《资治通鉴》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时,都能体会到一种孔子式的率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足以令在官场汲汲于富贵者汗颜。他最终回到了那一片本应属于他的田园,“种豆南山下”和“戴月荷锄归”;他终于可以回归本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终于可以实现“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的人生追求。
陶渊明身上有着中国古代正统文人淳朴、朴素的气质,通过读他的诗文,我们对这点可以有充分的感受。他把自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生活境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艰辛劳作、“得欢当作乐,斗酒聚必邻”的性情癖好都叙述在诗歌里,读者看得一览无遗,无须横加猜测,他就是这么一个通体的性情中人。
康熙经常拿孔子和陶渊明的事例教育子女要保持率真的本性。告诉他们要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和生活,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丰子恺也是一个淳朴率直的典范。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他总像孩子一样生活着,保持着童心。他一生十分热爱孩子并善于教育孩子。他教育孩子的一条可贵的经验是:保持童心。他曾在《我与新儿童》一文中指出:“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人家去奇怪吧!”丰子恺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而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却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诫成年人:对待孩子,决不能像在青虫身上装翅膀,教他与蝴蝶一同飞翔;而应该是蝴蝶敛住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丰子恺常常唱着小曲逗孩子睡觉;三笔两笔画幅画引孩子们笑;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造房屋;把小凳子摆一成排玩“开火车”;甚至和小女儿抢着看《新儿童》杂志,一起讨论里面的问题,玩里面的游戏……
如果把淳朴率真的本性总结为一个字,那就是“诚”。《中庸》中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是贯通天人之绝对精神能“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所以,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诚”的品性,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要率先垂范
家长对他人的诚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既能用积极的“诚”的语言进行教导,又能以充满爱心的表率行为导之以行,就能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的仿效心理。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2.多与孩子进行闲谈式的情感交流
家长尽可能创造或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机会(吃饭、旅行、逛街等等),不失时机地与孩子进行闲谈,将实质上的有意识淡化在形式上的自然随意上。可以谈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缩小彼此的距离,并适时地抓住孩子谈话中某些可以“抒发情感”的内容,真诚地道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显得自然得体,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了解情感世界的机会,为此而产生出对父母的亲近感和朋友式的信任感,而建立在这种关系下彼此之间的真诚。
3.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要想使别人真诚淳朴的对待自己,就要让别人有这样做的理由,而要培养孩子淳朴的本性,就要创造一个能让孩子信任与意愿的对象。所以,家长应该尽量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能够真诚对待的对象,从而使孩子能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善良淳朴的本性。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顺治皇帝责己教子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在治理国家方面,能诚心听取下情,容许臣下犯颜直谏,他如此大度的气节,不仅远远超过他的先辈,对其后代也产生着深刻影响。
后来,顺治不幸染上天花,自知不起,召来他的亲信大臣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学士麻勒吉撰拟遗诏,这份遗诏是顺治帝临终前最后一次自责,也是他自我批评精神的最后体现。
遗诏除最后交代了帝位的继承人和辅政大臣名单外,其余内容全部是顺治检讨自己执政以来所犯的罪过,累计达十几条之多,可说地地道道是一道“责己诏”了。
一、顺治检讨说,自己并无高厚的德行,却继承了祖宗大业,但又没有治理好国家,没有致福于百姓,这是自己的一条罪过。
二、说自己先母亲去世,不能孝养母亲,是自己的罪过。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一种不孝。
三、再强调父亲去世时,自己因尚年幼,未尽孝仪,本应在母亲去世时给予弥补,但今不能承欢母亲,反给母亲带来痛苦,是自己的罪过。
四、对宗室诸王贝勒等满洲亲贵未能照应周全,是自己的罪过。
五、在施政之中偏向任用汉族大臣,疏远了满洲官员,是自己的罪过。
六、自己用人所持标准过高,没能很好地任贤使能,是自己的罪过。
七、自己对不称职的官员未能及时撤换,是自己的罪过。
八、自己在宫中花费过多,影响了官员的俸禄,是自己的罪过。
九、自己在宫殿建造和器具使用上花钱太多,未能体谅百姓生活的艰辛,是自己的罪过。
十、自己宠爱的董鄂妃去世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丧葬之礼违反定制,过于铺张,是自己的罪过。
十一、说自己过分信任太监,致使其营私舞弊,是自己的罪过。
十二、说自己图清闲,很少上朝,致使与大臣们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