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研究生答辩已经有几个月了,但是那种紧张的情绪还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苗苗工作了那么多年,在会上发言或是给别人培训等等都已经得到过很多的锻炼了,就连研究生课程过程中也有数次做展示的经历,可是答辩来临,苗苗依然很紧张。当然,这种紧张不是仅仅在评委老师们面前汇报造成的,而是因为自己还是不够自信,在学术上不够自己,从更深层面上讲,对自己不够自信。
苗苗和同学们是分批答辩,日期都是错开的,苗苗被分配在中间的日期,前方捷报频传。已经答辩过了的同学们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苗苗是又羡慕又紧张,苗苗这种情绪持续了近两周,等真到自己答辩的时候,苗苗在前一天晚上居然无法入睡。答辩当天还好,毕竟苗苗很认真地查资料、写论文,还很认真地准备了PPT,并且演练、修改了多次,另外,苗苗还在研究中应用到了数据分析的知识,收集了一手数据,还对分析的数据进行了建模,虽然苗苗觉得自己的建模水平实在一般,但是对此还是很自豪的,当然,在这方面的内容上少不了猫熊先生的鼎力相助。
苗苗答辩的时间总共约二十分钟,苗苗自己汇报的过程很顺利,但是到了评委老师提问环节,第一个问题苗苗就被难住了。这个问题是理论上的内容,苗苗本以为自己对前人的研究内容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哪知道原来还是没有深究到最底层,有一些惭愧。其他问题回答都很顺利,有一位评委甚至说苗苗的研究很有趣。苗苗暗自得意了一番,那当然了,有了第一手的数据分析当然会很有趣,但是老师你不知道苗苗为此伤了多少神,费了多大劲。
在同组人全部答辩完后,当天就宣布了答辩结果,苗苗觉得这种方式很好,干脆利落,大大减少了大家的焦虑时间。但是,如果没有过的同学似乎就惨了一点,不过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去准备二次答辩,也算不错。
苗苗大学毕业的时候答辩过一次,苗苗本科学的是英语,所以当时答辩用的是英文,不过时间太久了,大约是十年前了吧,苗苗都没记得自己当时这么紧张过。不过,苗苗依稀记得,自己当时的论文题目就和别人特别不一样,人家都是从语言学、文学、教育学等角度在写论文,苗苗就写个偏商科的,感觉当时的答辩老师们很无奈的,有一个还在苗苗汇报的时候说到自认为精彩之处摇了几下头。哈哈,看来,苗苗虽然不是个外向的人,却总爱我行我素,推陈出新呢,哈哈......至于当时自己有多紧张,苗苗不记得了,总之,时隔多年之后,苗苗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年人,竟然还因为答辩让自己这么紧张兮兮的,她自己有点觉得意外。
说是意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苗苗确实不是个外向的人,随机应变的能力也比较一般。记得高考的时候,苗苗也是特别紧张,考试前一晚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苗苗觉得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都一般,越是在这种重要的时候,其实越要沉得住气,休息得越好,才能更好地发挥水平,但是苗苗却总在关键的时候胡思乱想,睡眠不充足,昏昏沉沉地怎么能取得好成绩?更别说超常发挥了!在大事来临之前,适当的紧张可以激发肾上腺素的分泌,一定程度上是好事情,但是,忧思过重,激素分泌过多,却是过犹不及。
因为这种过度紧张,苗苗觉得自己一直很吃亏,似乎在一些重要事件中的发挥,往往还比自己平时的实际水平差一点点,可能是由于较勤奋的原因,苗苗每次的发挥倒不至于失常。相反地,有一些人,在关键时刻还能偶尔超常发挥一下,成为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黑马”,苗苗是没这个本事,摸头。
鉴于苗苗差强人意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苗苗更加明白要不断给自己锻炼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我们大家很熟悉的一个理论是“鲶鱼效应”,苗苗明白,人始终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上班的时候,有各种发言、汇报和攻坚克难的机会挑战自己,让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而不上班之后就没有这些大环境下的压力了,就要自己给自己施压。把自己当成小鱼的同时,在自己心中养一条“大鲶鱼”,时刻驱赶自己这条小鱼,让整个人仍然处于工作中的那种状态,保持适度的紧张感,自己跟自己竞争,避免整个人真的进入了退休状态,避免思想上的大松懈,维持自己的敏锐度和思考力,不失水准,随时准备重新出发。当然,这种随时出发的状态可以体现在任何领域,毕竟苗苗现在也没想好自己今后到底要走怎样的路。
以前苗苗觉得某些工作有压力,现在苗苗开始怀念那些压力了,尤其是对完成一项工作之后那种成就感的怀念。就像小时候不爱跑八百米,但是每次熬过最难受的时刻,坚持跑完全程之后,都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整个人感到分外舒服,现在回想起来,这两种感觉有着惊人的相似。
好了,苗苗要认真筹划一下,怎么让自己这条小鱼“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