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小钟,1990年下半年出生于中山市,我的出生历程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我由于早产,造成脑部缺氧,因此我一出生就被塞进了保温箱,不过经过一番波折以后,我总算存活下来了。
我一直居住在石岐,刚出生的那几年,我生活在黄麻园,1994年我家搬到了莲峰山庄,2002年的时候,我们全家搬到了天明花园——当时我舅舅一家也住在这里。
说起我与写作的缘分,那还得从头说起。
约莫在2000年的时候,我在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中山少年报》上看到了一个10岁女孩写的几则日记,那女孩名字叫许晓雪,她在9岁的时候就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帮她出了第一本书,书名叫《告诉你,我不笨》,当时她算是中山市年纪最小的知名写作者了。
当时我刚刚开始学写话,那是我学习写作的开端,也就是说,我会写一些简单的句子,并且将这些句子组合成一段通顺的短文——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些文章都很短。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在博雅书店买到了许晓雪写的书——而且还是两本,一本是《告诉你,我不笨》,另一本是《我是一只白天鹅》。我从书的扉页上的介绍中得知许晓雪出生于1989年6月4日——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特别敏感的日子。只不过我当时还小,根本没有想到这个日子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也是在长大后才知道的。
有点离题了,我当时认真地读了晓雪姐写的两本书,我发现在她的笔下,记录的都是自己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一些读后感(包括读书和读报)和观后感。我觉得她写的东西很符合我当时的生活实际——因为我当时还只是个小学生。
于是,我在2001年初便怀着出书的梦想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我当时就在想,既然晓雪姐能出书,那我也能!当时我也将晓雪姐当成了我的偶像。不过我当时虽然囫囵吞枣地读了很多书,也会写一些较为通顺的句子,但是我当时写作是不得要领的。我当时只是凭着一腔热情写呀写,但是我对周围的生活观察得并不太细致,我只是从许多书籍、报刊上阅读大量不同的文章,如果看到一篇我比较满意的文章的话,我会对其进行仿写。毕竟,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当时我脑子里虽然有出书的概念,但是对于出书要达到什么要求,我当时的认识是很模糊的——我只知道,如果要出书的话,至少要写15万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当时我连15万字的概念也不清楚。
我父亲见我这么勤奋地写作,曾经开玩笑地对我说:“小钟,如果你真的写的话,我就帮你出书。”现在回想起来,那其实是一句随口说说的话,但我当时有了这句话以后,写作的热情反而高涨起来。我当时是用铅笔在小开本的作文本上一笔一划地进行写作的,由于当时年纪实在太小,一天能写上一千多字就算是不错了,而且我的手肘由于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造成了软组织损伤,当我要伸直手臂的时候,手肘处会有一阵钻心的痛。没办法,当时我只好到医院打上石膏。可是,我依然没有放弃。
我大概辛辛苦苦地写了一年左右,当时我已经写完了好几个作文本,可是字数还是不够,我只好把我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所有的写话练习全部拿出来,并且将我在这一年所写的东西全部合在了一起。当时我家还没有电脑,因此我只好请我父亲将这些手稿拿到他的公司去请那里的人帮忙录入电脑(当时我父亲在中山开了一家音像公司)。
等那堆字迹略显凌乱的手稿统统变成整洁的电子稿以后,我就希望父亲能帮我兑现承诺,为我出一本书。不过当时我显然低估了在出版社出书的难度,我也没有看到的一个事实是——我的写作产量虽然高,但我写的都是一些“流水账”,想拿到正规出版社出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当时父亲自己掏了一万元,通过一家印刷厂为我印刷了1000本《金色的童年》,那是我的第一本文集。
2001年7月的时候我家终于有了第一台电脑,于是我就开始用电脑去写作了。
2002年上半年我的第一本文集问世以后,我看见有很多写作者通过投稿,稿件发表后,他们获得了稿费,因此我也尝试着向《中山少年报》和《中山日报》投稿,可是都失败了。不过我倒是跟《中山少年报》的一位年轻的编辑取得了联系,并且还跟她通了几次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