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辉答应了林宇生的要求,最后拿到了林氏的纺织厂,当然啦!这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况且他布局国外的时候,也是需要帮手的,有一个信得过的朋友,那是更好不过的。
再说,挣外国人的钱,是一点压力都没有的。
谢辉自从并购纺织厂以后,旗下的产业包括神州报业,神州纺织跟神州广播电台。
虽然目前来说只有三个产业,可是这三个产业除了报社盈利要差一点(相对差一点,其利润也是很可观的),其他两个可以说是日进斗金。
凭着谢辉跟的手段,没用半年的时间,谢辉就以这三个产业为根基,扩张成为上海数一数二的大企业。
尤其在后面,一旦达到盈利,谢辉就将其投入到神州纺织里面。
现在神州纺织的厂房已经开设了好几家分厂。
谢辉以上海为据点,向周边辐射,如南京,杭州等地都有神州纺织厂的分厂。
当然,随着投建的扩大,谢辉赚到的钱也更多。
等杭州跟南京的分厂业务逐渐稳定以后,谢辉开始让人北上,他打算把神州集团的业务往北扩张。
不管是报社还是纺织厂,谢辉都打算在北方建立自己的网点。
虽然那里是一个政治漩涡,甚至可以说比较动荡,但那里也是有钱人聚集比较多的地方。
谢辉要想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必须要向全国建立成熟的据点。
不过因为谢辉还在读书,所以他只能先派人去那边踩一下点,等到放假的时候,谢辉再过去确认一下,到时候只要找个可靠的人帮忙打理就可以了。
因为所有的模式,只要根据上海这边总部就可以了。
不过要想找一个可靠的人帮忙打理这一块,也是一件头疼的事。
除了可靠,还需要有一定的能力的,现在谢辉最缺的就是人才。
虽然神州集团在上海已经打出了名气,可是谢辉手下并没有什么特别能力出众的人才。
林宇生就不用说了,他现在主要经营女人的衣柜,王思齐主管着神舟报业,让他管理报社还是没问题的,但是要想让他去做其他业务,那就有点为难了。
王亚樵作为斧头帮的帮主,能力是有,可是他也不是自己的小弟,能让他随便差遣。
至于华克之,现在还太年轻,又偏爱于刺杀,你让他去做刺杀、做情报可能是一把好手,要让他去管理一个企业未必能做得好。
虽然后期他有做文化编辑这一块,不过现在他的阅历毕竟不够。
数来数去也没有什么好的人,所以谢辉把王思齐招过来,吩咐他一定要在三个月内找到几个合适的,有才能的管理人才。
当然了,作为神州报社跟神州广播的老板,他也是有优势的,想要招人,直接在广播上播报,在报纸上刊登。
他相信一定会有大才过来投奔的。
“看来这甩手掌柜还是得往后搁浅啊!没有人,只能谢辉自己顶上。”
不过,虽然没有什么管理的人才,但是要派人去北平那边考察,他还是挑的出的。
谢辉这次挑选的人就是李明,那个报社打杂,后面被自己提拔去跑市场的那个李明。
他本来就是挺精灵的一个人,加上这一年来在市场的打磨下,完全能独当一面。
比起他的哥哥,谈业务的能力更胜一筹。
所以谢辉派他过去是最好的,这个人本身就对谢辉很是崇拜,所以,忠诚度很高。
谢辉将所有事情吩咐下去以后,基本没有什么太忙的事可做了。
他白天上课,晚上却只能写一写小说。
《射雕英雄传》早就已经连载完毕,现在正在连载的是射雕三部曲中的《神雕侠侣》。
相对于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更偏向于儿女情长一些。
不过那些看惯了打打杀杀的武侠小说的人,偶尔换一换口味,也是很不错的。
更何况神雕侠侣让小说周刊吸引了大部分女读者。
为了培养读者的口味,谢辉还将寻秦记同时连载。
不过他换了一个笔名,因为他不知道这个时代的读者能不能接受这么大的脑洞?
更何况,是那种纯粹的白话文。
寻秦记不同于射雕英雄传跟神雕侠侣,金大侠的小说,应该是属于那种半白半古的,虽然是白话文,可是又不同于白话文,其文笔用词都很复古。
让读者很容易接受,所以,当寻秦记开始连载的时候,可以说被骂的体无完肤。
这次骂战不同以前那次,这次可以说是一边倒的形式。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称赞的声音,不过,在这骂声之中,那些赞同的声音早就被淹没掉了。
因为骂的太过激烈,可以说是整个文化界的口诛笔伐,最后谢晖不得不将其腰斩。
也是在这摸索的阶段中,谢辉看出来了,在这个时代还是偏向于保守。
不过寻秦记虽然腰斩了,但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的。
新青年针对于寻秦记专门开了一章论文,其主题主要表达了对白话文的认可。
撇开寻秦记通俗的故事内容不说,这白话文的文笔,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新青年》是什么?
这是整个文化变革中代表文化人进步的象征。
当然也有一些寻秦记的真实粉丝,这类人主要就是追求寻秦记故事的爽点,他们根本不会看这书的文笔怎么样?
他们看书,只追求一个字,爽那就够了。
因为寻秦记的腰斩,这部分人居然天天写信到报社,要求恢复更新。
有人甚至扬言,作者如果不更新,他们就堵在报社门口一直等到他们更新为止。
谢辉没办法,最后直接在报纸上刊登说:将在广播电台小说节目栏里面以播报的形式连载。
就在谢辉白天上课,晚上写小说中,时间过得很快。
而谢辉要求王思齐办的事也很快有了名目。
这一次因为广播的播出,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神州集团招募管理层的消息。
所以这一次应聘的人很多,而王思齐给谢辉物色了三个人。
这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的三强,当然,这些都是根据谢辉提供的题目做筛选的。
只有符合他制定的考核,才能走到最后一步。
最后,谢辉接待了这三人,其中一个是四十多岁的男人,留着小胡子,一个是30左右的青年,还有一个看起来居然只有二十五六岁的样子。
那40岁左右的男人名叫张珂,30岁左右的青年叫李博,那个最年轻的叫陈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