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0600000043

第43章 考据学的传承与学术范式的更新(1)

学术也是一种人生;学者生涯也是诗;考据学承载着前辈学者的精神履历和心路历程,亦可激活许多精神话题,有裨于继往开来的学术追求和不可或缺的精神定位;有厚度的学术梳理非为雕虫小技,而是一种心灵的探幽访胜,自有深情远致。——作者题记《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辑)特地推出“考据学的传承与更新”专栏【1】,由叶舒宪教授主持,特邀了国内一批学有专攻、成果卓著的学者,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着眼于传统考据学的创造性转化,探索现代研究方法的更新,对这一重大的文化课题进行了颇有价值的讨论,予人多有启迪。现就个人研习所见,也提出一些看法,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以埋头书斋整理古籍为其基本特征的传统考据学肇始于古代经学的方法论,从校订经书、说解经义,到考究古代典章制度、地理沿革、天文历法、声韵音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2】,主张以文字学为基础,从训诂音韵、典章制度等方面阐明经典大义,反对“空言说理”、“轻凭臆解”而“求之古经”、“求之故训”。从本质上讲,所谓考据学就是一种实证科学,由于考证的目的是要“明道”,因此,考据学又可说是一种具有技术内涵的文化操作,尽管要求实事求是、摒弃任何的价值渗入,但它绝不是一种纯然客观的、与研究主体无关的技术操作,倘若没有文化意义的追求,传统考据学就不会因其独特的学术成就产生价值效应,而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日本学者村濑裕也认为:“起这种作用的考据学必须作为一种思想史的事态来处理,并且指出通常所谓考据学者的无思想性,其实也是一种基于特定社会意识上的固有的思想现象,必须讨论其自身的思想史意义。”【3】在这位日本学者看来,考据学这种坚持“实证的科学的无前提”的立场,依据归纳的方法以确立严格的客观态度,是“通道”的首要条件,其促成因素有二:“第一,是对不顾事实根据,不以积累经验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空疏高远学问的反命题;第二,是对要把‘自己的所谓理’普遍化合理化,强迫万人的恣意独断的形而上学的反抗”【4】,因此,实证精神便深深地织进了考据学者的一切研究活动。清代朴学皖派大师戴东原一生力破“人蔽”,曾说;“仆闻事于经学,盖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同时指出:“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并且据以抨击汉儒宋人,说道:“志存闻道,必空所依榜。汉儒训诂,有师承,有时亦傅会,晋人傅会凿空益多,宋人则恃胸臆以为断,故其袭取者多谬,而不谬者反在其弃。”在他看来,义理、考核、文章三位一体,“义理即考核,文章之源也。”【5】戴震本人从名物、度数入手以通经义,将其视为自己的看家功夫,同时资以淹博、识断、精审三端,颇具现代科学实证精神,直逼牛顿、达尔文,因此时人誉之“所谓通天地人之儒也”。有清一代,乾嘉以后朴学大兴,计有吴、皖、扬、浙四个系派,分别以惠栋、戴震、王念孙、引之父子和全谢山、章实斋等为首,蔚为大观。其时经学家十有八九兼治天算,力倡实学,陆续推出《晓庵新法》(锡阐)、《勿庵历算全书》(文鼎)、《慎修数学》(江永)等天算名著,为科学的实证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戴震本人更是富有科学精神,经年累月,从《永乐大典》中整理出了《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又精通古音,立音类正转旁转之例,从分析《广韵》系统入手,区别等呼洪细与韵类异同,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并且精于文字训诂,对古代名物考释也时有创获,以研究实绩为清代朴学提供了个案基础。总的来讲,基于传统考据学的实际成就,可以看出这种实证研究的理论要领是“淹博、识断、精审”,操作原则是“巨细毕究,本末兼察”,要求“征古而条贯,合道而留余议”,反对“依于传闻以拟其是,择于众说以裁其优,出于空言以定其论,据于孤证以信其通”【6】,并将其悬为有清一代朴学家们共同的研究范式和学术信仰,因此而成为传统考据学的灵魂与精髓。

当然,考据学主要具方法论性质,渊源流长的践证抑或实证精神是其根本的理论支撑。在中国,从先秦诸子哲学,历秦汉晋唐宋元明清以至近代,两千多年来,践证精神通过知行观得以传承,终而奠定了经验式研究在中国学术传统中的崇高地位。比如孔子强调“学而知之”;墨子提出“言必有三表”,认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肯定经验起源与操作规则的认知价值;后期墨家在《墨经》中提出认知理论的精湛学说,认为认知程序分为三种,即“闻知、说知、亲知”;最值得注意的是韩非子力倡“参验”之说,而废“意度”之法,反对“无缘而妄意度”,主张“必缘理,不径绝”,亦即不能不经过“践证”而妄下断言,他强调“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要求“因参验而审言辞”,表现出了高度的践证精神;及至程朱标举“格物致知”,认为“格物莫若察之于身,其得之尤切”,也肯定践证对于“致知”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仅就方法论而言,乾嘉朴学则无疑是中国学术践证传统的高峰,其治学方法尤重探求研究对象的经验来源和操作含义,将践证精神推向了极致。鉴于乾嘉学派三百多年的突出成就,曹聚仁先生干脆明言:“没经过清代考证学的洗礼,是不配来读古书,谈什么‘复兴中国文化’的。”【7】延及近代,践证精神得以大肆张扬,顾颉刚的《古史辨》、王国维的《古史新证》、郭沫若的《古代社会研究》、徐中舒、董作宾等人的甲骨文研究前逾古人,后启来者,蔚开一代新风;至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将地下纸上打成一片”,后有饶宗颐先生再创“三重证据法”,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甲骨文字相互抉发印证,以求融通。从此,中国学术的科学肌理日渐发达,学术范式日益完善,学术信仰也渐趋坚定,为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学理基础。其实,仅就方法论而言,中国式的践证精神又和西方自古希腊以降一脉相承的实证精神不无相似之处。根据一般的看法,实证者通常认为所有的知识凡属真的就是科学的,但前提是这些知识要能描写可观察的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些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在西方,实证意识导源于经验哲学,其基本观点是:一,所有的概念都派生于经验,比如某一个语言表达只要通过语法规则而和某种可以经验的事物相联系,就具有指涉性而被赋予某种意义;二,声称可以表达知识的一切观点都依赖经验,并且可以验证。由这两个观点又衍生出经验哲学的三个特点:可验证性、可分析性和注重基本事实的科学态度。应该说这三个特点和考据学所体现的践证精神在内的理路上不无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植根于对学术生命的深刻体认与把握,而不是空无依傍,流为空论。事实上,西方实证者的“经验”要素经由历史的演变,也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康德的知性经验,罗素的逻辑经验,胡塞尔的意向性经验,到维特根斯坦的语用经验,斯特劳斯的结构经验,伽达默尔的解释经验,哈贝马斯的交往经验,德里达的解构经验,利奥塔的悖论经验,等等”的实证精神,维护着学术的生命,也正因为这样,经验性研究才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有了毋庸置疑的主导地位。于是,我们看到,植根于践证抑或实证精神丰厚的土壤,在中国诞生了考据学,而在西方则有实验科学延绵至今,直接造成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层累迭加,也对学术范式的不断完善与重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至今日,我们再来反思传统考据学的现代价值,恐怕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到它所提供的范型意义。基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传统考据学渗透着实证精神的理论意绪,比诸于实际操作,再加上中西践证/实证观的交相融通,则可引出如下考据规则:

1.学术以践证为本,须求淹博、识断、精审,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2.征古而条贯,合道而留余议;

3.巨细毕究,本末兼察;

4.不依传闻以拟其是,不择于众说以裁其优,不出于空言以定其论,不据于孤证以信其通;

5.理求讲明,践履始实;学贯解析,证悟始满。

这些规则和下述18世纪末叶四库馆臣评判进呈书籍所依据的标准和尺度大致相似,表明相同的学术取向和研究范式,是为当时考据学者共同的学术话语和信仰:

1.是否正确使用文献和考证方法;

2.判断是否武断;

3.是否具有考证价值;

4.是否运用宋儒义理的思辨方法;

5.是否和专题性研究(实学)有关;

6.是否正确运用训诂方法;

7.有无发明创见。可见当时压倒一切的关注焦点是能否正确运用文献和考证方法,只有长于考证之著才会受到青睐,否则便免不了有“疏于考证”之讥。而且“有无发明”也是当时评判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比如四库馆臣即常用“无所发明”的字眼批评对科学知识的积累毫无贡献的明代学术著作,把实学称为探本知源的重要方法,提倡实证研究,反对崇尚“虚谈”的两宋经学。因此,从共时性结构考察,可以说以清代考据学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实证/经验式研究从本质上体现为内容广泛的学术范式革命,从而引发了一场全面的学术话语变革,通过笃实无遗的小学实践,考据学者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宋儒抽象思辨的学术理路和理论预设并据此确定考证的对象。这种理路旨在揭示义理形成与其范式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些可验证的规则,并不像宋儒那样力图建立涵盖全部人类经验的理论框架,以抽象思辩代替训诂考证,以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完善替代对经验性实证知识的系统研究。随着清代批评意识的复活,考据学者摆脱盛行了五个世纪的理学的羁绊,试图重构经典经学,并通过对传统儒学的实践性应答,使考据学成为一种自足性很强的学术话语,将之看作是发掘古典智慧的更为准确的来源。考据学者虔诚地相信经典儒学的完善以及重构经典智慧对中国传统政治运作的深刻影响力,认为只有考据而不是思辩哲学,才是恢复三代之治的最可行的方法,这是他们投身于经典考据的精神支柱,并因此而将考据学推向知识理论体系的前台,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话语。新的研究范式的建立标志着既往知识体系的历史断裂和旧的研究范式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解构性疏离。理论兴趣的淡化和思辨性知识的衰落,使考据学者在学术范式的历史性整合过程之中逐步达成了一种共识,即学术的进步有赖于新的研究范式的建立,而任何知识的积累与学科体系的完善又取决于考证方法的实际应用。

综观中国当代学术状况,虽说也有不小的进步,但就科学知识是否增长而言,由于内省直觉、玄想意度以及非学术的信仰经验之风的盛行,还不能说已到令人满意的地步。况且加上学术失范以及学术运作严重的失语,更给人一种悬置之感。无根的状态,无语的尴尬,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似乎也已经处于与清代学者相同的境地,只有经过历史的反拔,尽力重建中国本土学术话语,并对其进行现代转换,力图建构新的学术范式,为中国学术提供肌理丰满的学理基础,或许才有可能提高中国学术的科学品位,促进学术的进步,以自己的研究实绩汇入国际知识网络,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力,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考据学所提供的研究范式以及学术理路便具有了非同寻常的价值,因为它为我们实施学术整容提供了学理基础,于学界颇有启示。

所谓“范式”就其一般的理解是指“一个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精神信念和研究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要而言之,学术范式应包括四个要素:精神信念、研究传统、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其本质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所共享的学术价值。在这四个要素之中,精神信念和研究传统关乎文化与科学品位,而没有这两个层面的准确定位,理论模式以及话语规则的构拟与重建就会失去历史深度和丰满的肌理,因此研究范式的更新作为一个重要的命题就历史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同类推荐
  • 白鹿论丛

    白鹿论丛

    白鹿论坛是一个高规格的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登坛讲学。白鹿书院从2005年6月成立至今,四年来一直坚持每半个月邀请一位在本专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或作家、艺术家登坛讲学。开坛至今。影响甚大。它也是陕西新世纪以来最早开办的向社会开放的论坛。
  • 文学名著(下)

    文学名著(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中国古代敬老养老风俗——中国风俗文华集萃

    中国古代敬老养老风俗——中国风俗文华集萃

    该书分为十一章,内容包括老人的标准、敬老和养老的礼仪、历代王朝对老人的优待、封建王朝敬老的特殊庆典、老年官员的致仕等。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书法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书法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菊与刀(中英双语版)

    菊与刀(中英双语版)

    这是一本探讨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日本人的为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内部逻辑的书。是研究日本的经典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美国人类学家的这份“旁观者清”的研究报告,曾被翻译成二十余国文字,总发行量超过一千万册,被无数的读者一读再读。大米书坊,诚意奉献中英双语版,双语阅读,重新认识日本,深度发现东瀛。
热门推荐
  • 恶魔未婚夫

    恶魔未婚夫

    搞什么鬼?!这是什么年代了居然还玩包办婚姻,而且可恶的老爹居然挑也不挑就把她送到声名狼籍的李家独子那里。亲爱的可爱的老爹大人就算你要让我玩政治婚姻也要挑个像希泽学长那样的男人吧,那姓李的小子品行恶劣,心胸狭窄要不是看在老爹股票亏损的情面上,她早就把他卸成二百八十块了哼,你小子给我走着瞧吧,等着老爹的股票回升了,你这个败类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 穿越之逆转乾坤

    穿越之逆转乾坤

    主角凌凩雪从现代社会穿越到一个异国大陆的地方;从废材到绝世天才.....
  • 与魔记

    与魔记

    二十年前,魔域结界松动,人类深入魔域中心,为保护人类世界而展开战斗。二十年后,一个沉睡百年的少年自深海中醒来,发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便与魔扯上了难以摆脱的关系。他胆小,怕死,也曾勇敢,无畏;他散漫,天真,也会努力,心机。世间众人都说他背道而驰,其实他只是站在了人群的最前方。这,是个热情温暖的故事;他,是个普通平凡的木头人。
  • 三国之气盖千军

    三国之气盖千军

    穿越到东汉末年,作为一个梦想领军战群雄的穿越者,他依靠着自己的智慧,自幼布置,结果以为却一来到……
  • 恶魔吻上瘾:宝贝,再吻一次

    恶魔吻上瘾:宝贝,再吻一次

    初遇,她正舔着棉花糖,一不小心,撞进了他的怀里。棉花糖沾了他一身。“小丫头,你赔我衣服。”她盯着他身上的棉花糖,“混蛋,你,你赔我棉花糖。”夜熙尘低头看着这只小野猫,勾起一抹笑意。霸道的吻住她的唇,“不赔,就用吻来赔吧!”
  • 穿越时空来爱你

    穿越时空来爱你

    传说,她是冷王最爱的女子。传说,她是逍遥宫的二宫主。传说,她美若天仙,却冰冷无比。传说,她有一双银眸,妖艳无比,勾人心魂。手上一个水滴形冰蓝色的胎记,让人失魂。传说,她擅于易容、用毒、暗器、武功高强,世间少有人能比。手中银丝,噬人魂魄,杀人于无形,只在瞬间,魂飞魄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红颜薄命:千羽如絮

    红颜薄命:千羽如絮

    “师傅,你真是太好了,我们双修可好。”天真无邪的少女星星眼的望着。“师傅,以后你不要娶任何人,我做我的师娘就行。”“师傅,我会保护你的,不会让任何人伤害你。”师傅,师傅,耳边还不断的回荡着她的声音,本来以为可以相依一辈子的人转眼却是翻脸无情,转瞬间毁了他的道,断了修仙之路,为师门所不容。一心想要嫁给他的小徒弟居然撇开他远嫁妖王。
  • 娘子,为夫想回家

    娘子,为夫想回家

    他是江湖上令人闻分丧胆的魔宫宫主,也是一代天朝的王爷,却因轻信了与自己一同长大的哥哥,而遭到暗算。她是二十一世纪的天才外科女医生,一个意外让两人相遇到一起。“慕容绝快给老娘滚出来!””娘子,为夫这不就出来了嘛,别生气,免得动了胎气。““滚,老娘说了今年不要孩子,你听不到吗!”“可是有都有了,不能把他打了吧。”“哼!下不为例!今晚你睡书房!”“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你去不去,不然你这十个月都别想回房。”“遵命,夫人。”从此,一代枭雄走上一条妻奴的不归路,而且还乐此不疲。
  • 成竹记

    成竹记

    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但并非每个人一出生就是英雄。即便是英雄,也曾害怕过,堕落过,绝望过,不过不变的是侠肝义胆,不变的是大义凛然。小荆天终于忍不住发问:“那先生,我以后也能成为英雄吗?”说书先生听后,一眼望去,见一小孩,便缓缓端起手中的空茶杯,顷刻间,茶杯中水满,泯了几口后,说书先生继续说起了接下来的故事……
  • 无限之废弃的主神妹妹

    无限之废弃的主神妹妹

    一个关于废弃了的主神空间的故事。~第二卷:因为主神空间是废弃编号,所以主角强化时出了一点点错误,于是就去了《死神》里自己解决。身份是个流魂街的混混,却不小心把小夜一和小梢绫给调戏了,于是。。。~第三卷:主角到了《花木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