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泓在院子里沉思了好一会儿,负责宅内洒扫粗活的长工阿福,在一旁说:“今日也是奇怪,一早大街小巷里就添了不少小商小贩,这会儿竟然撤走了。”然后指着远处高屋的屋顶说:“那里竟然都有人上去过,趴在那里。”
宁泓默默回屋,心想:“太子终究还是很小心的,并非莽撞之辈。”
在屋内,看到了女儿,宁泓笑道:“馨儿机敏,仅凭‘黄仉梓’三字,就猜出了他的身份。”
宁沁馨展颜一笑:“这几个字看起来,没什么名堂;但是听起来却另有乾坤。爹爹拿到名帖读了一下,女儿听得就是‘皇长子’,于是又在后堂听了几句话,确定是他!”
“我看到馨儿送来的《宋史》,看了那句话,吃了一惊,抬头看他年貌,正与太子相合。”宁泓叹道:“太子此番微行来我家,到底是为什么呢?临走一句话倒是极好的:‘贵府从今往后,一定得偿所愿!’我的愿望,就是大明中兴,馨儿得福啊!”
宁沁馨望着父亲说:“爹可以放心了!”
宁泓点点头:“是的,放心了。只是馨儿为何要在梅花树下背诗,而且恰好是那首《沁园春·赋得京畿初雪》?”
“女儿思忖过,他此番微服私访,其实是想看看女儿的。所以听到他想看看宅子,就到梅花树下等着,并且顺手关了书房的窗户。”
“原来是你关了窗户!”宁泓恍然大悟:“如此推窗,才好猛然看见你,一定惊为天人。”
宁沁馨粉腮微红,说:“女儿也找不到好的名目,就拿了太子府刊行的诗集《东苑撷珠》,直接背他写的词。”
“他的词?”宁泓睁大了眼睛:“你怎么知道那是太子的词作?”
宁沁馨星眸闪动:“纵览全册,每一首诗词的作者都是有名有姓,唯有这一首用了古怪的称号‘穿越者’,而且词作意境雄伟,唯有身居高位者方能作。而且前一篇就是孙传庭的《望潼关》,想来这压轴的必然是太子的作品。”
宁泓随手拿起桌上的《东苑撷珠》,翻到后面,说:“果然,前一篇是孙传庭的大作:‘回首潼关万里程,故人何处问蓬瀛。江山自有英雄在,海内终将传姓名。’气势不及后篇远矣!”沉吟片刻说:
“他与馨儿一番应对,颇为欣悦。馨儿措置得当啊!”宁泓欣慰地说。
“他是当世英雄,又久居高位,举止自然与众人不同。女儿自然也要非同凡俗,才能配得了他。”
宁泓听了,开心大笑。
这时,婆子又笑着来传:“裕东钱庄的人又来送银票了!”
宁泓出去见礼招待,裕东钱庄的人先送了三千两的银票,然后说:“太子有旨,宁老爷务必修缮屋宇,增加仆役,好生守护太子妃!”
宁泓谢过,只听见来人说:“一切事务,太子自有安排。明日将有两名仆役前来,供宁老爷使用。凡有事,皆可让他们向太子府送信。”
宁泓一一应承,然后请求向太子转致谢意。
且说朱慈烺回到太子府,立即接到孙传庭关于东宫师扩军的汇报。
东宫师已经向直隶、山东、河南各府县派出了招兵使者。京师、京畿的青年知道东宫师威名,纷纷踊跃投军。结果,京畿之外的招兵使者还没有回来,在京城以内和京畿范围内,都已经登记了三千名年龄、体格都合乎要求的青年,其中识字的有近两百人。
孙传庭说:“前面教导队招人,能投军的书生早已搜罗干净了,现在还有识字的青年投军,殊为难得。待到招兵使者带人马回来,按照殿下钧旨,要在那些健壮书生中挑出佼佼者,组建步军军官军校。”
朱慈烺问:“军校建设进展如何?”
“进展顺利!通州校址修建已经展开。”
朱慈烺说:“军官学校,校址建筑虽然必不可少,但是最要紧的,还是以校长为首的教官队伍,以及由此制定的教学大纲与教材。”
“殿下所言极是。”孙传庭说:“微臣以太子府战训室原班人马为主,扩充了教官队伍,提拔了其中出类拔萃的教导员作为骨干。总结了以前的训练经验,完善了《练兵条令》和《训练大纲》,在战术教材中增加了一年来东宫师的全部战例。”
“教导队伍,能带多少队员?”
“禀殿下:按照原教导营的教官和队员比例,新军校可以容纳一千五百名队员受训。”
朱慈烺手指轻轻敲着桌案,说:“军校建成以后,学制暂时定为半年;将来一边扩招,一边将学制延长为一年,后世还要进一步延长。如此,才可以满足扩军需要,逐步汰换全国驻军,为后世军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军官。”
说着,目光投向地图上的天津大沽口,问:“水师军官学校组建得如何了?”
————————————………………………………
全章3100字,放出1600字;
余下情节,还有近1500字!
起点拒签,不愿太监,不甘埋没
所以开了订阅号。
恭请各位读者朋友移驾个人订阅号。
可以在V信中搜索“汉苑秋风”或者“ZAN201999”,关注阅读,随心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