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差别好大。
为单身狗默哀三秒钟之后,兰泽抓紧时间看书。在实验室他看书,回宿舍他也看书。他能做的事情不多,在成长为实验室里不可缺少的成员之前,必须得多看书。
要说他的成果不是没有,可惜和他的两个主业毫无关系。
差点成了他导师的应用数学系胡老师,专程堵在生科楼的门口,质问他:“你为什么不努力?”
“啊?”说他不努力,这可真冤。
理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这两大学院里,比他脑子好使的人多得是。像仙女这样聪明程度比他高一截的,正在研究物质底层的基本问题,何况深藏不露的历代大神了。但要说努力,兰泽不觉得有人能超过他。呃……严谨一点应该说,他指的只是在当前的时间段里,努力程度明显超过他的学生。搞不好在其他时间段,就是有人超级努力呢?
“你名字都挂上理学院的学报了!”
神州大地七十几座大学城,几乎囊括了整个地球的科研核心单位。
上学报挺简单的,水平就不好说了。厨师学院的学报,肯定没有大学城城报的档次高。理学院的学报,和城报比起来,更专精于基础研究。所以,在基础研究领域,各大学城的理学院学报,分量相对城报还重一点。
“呃,我不知道。”
“哼,你还不知道!有时间帮物理系干活,你自己的论文呢?写了没有?”
“……胡老师,胡大爷。这我也不会写呀。”
“不会写,找大冯。”
兰泽看出来胡老师越说越生气。您气您的,反正我也不会,没办法。得了,兰泽缩着脖子乖乖听训。直到胡老师骂痛快了,再慢慢送他离开。
“您说的对,我一定找大冯老师好好请教。是是,先找小题目,练练手。是是,一定多努力。对对,这个分支沉下心来……嗯嗯,慢慢做。”
既然分支不好做,要慢慢做,您骂我干嘛呢?兰泽觉得更冤了。
“那个啥,物理系的论文,那是他们干的,不关我事。”兰泽试着从奇怪的角度加以解释,“胡老师,这真不关我事啊——”
胡老师潇洒地一挥手,终于离开生科院,跳上了校车。
仙女是个惹祸精。被小仙女提携,何其有幸。
问题是,你别把论文挂那么高呀,跟灯笼似的。
兰泽查了一下本校的理学院学报,仙女本人的小论文把兰泽挂上了并列一作。
她实验组还有一篇和她小论文相关的大论文,组里负责老师不知为啥把兰泽挂到了二作。一作二作前面当然还有实验室老大的通讯作者压阵。
问题是两篇都上了同一期的理学院学报,说不准胡老师是看到哪篇受了刺激。也可能是一眼扫过目录都看到了吧。
其实还有别的论文挂上过兰泽的名字,还好胡老师没注意。包括但不限于生命科学学院的各实验室。
串门串得比较熟的那些,多多少少都在数学模型方面有过交流。所以相关论文出来之后,把他挂第四第五第三的都有。按照数学模型的重要程度上下浮动。
挂名没什么用,并列挂名就更加黯淡,也不用太在意。
尴尬的是,在应用数学系或者生物力学实验室范围内,他并没有任何一篇哪怕是挂名的小论文。何止是尴尬,简直吃里扒外。
从这个角度来看,兰泽也觉得胡老师骂得有理有节。
兰泽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唯一的应对方式是:继续啃书。
不把冯大师开给他的书目啃完,每周的讨论课上面对师父和师兄们都毫无底气。
他以前没车,不得不远程参加时,可以毫无存在感地安静旁听。除了叫好之外一言不发。那时还不觉得。自从有了小电车,肉身参与到讨论课上,冯大师时不时扫过的每个眼神,都重逾千斤。
偏偏在各位师兄的大段发言之后,大师的眼神是具有随机挑选性质的。
他选中了谁,就顺口问:“听懂了没有?”
性格正常的师兄表现一般是:“懂了。我觉得这个什么…………”不拉不拉不拉……
稍微沉默内秀的师兄表现是:“嗯。懂了。”
他们当然都有底气说懂。讨论能变成辩论,掺和进去的师兄们当然懂了。
兰泽没这个底气。冯大师眼神挑中兰泽,兰泽只能诚恳地回答:“听懂了一部分。”
“哪一部分?”冯大师淡然追问。
“……因为、所以、但是,这些我都听懂了。其他没听懂。”
兰泽诚实地回答。
偶尔这么回答,还能当是说了个笑话。调节一下讨论课让人灵魂出窍的诡秘气氛。
总这么胡来,就不灵了。
冯大师给他开的书目不是特别多,刚拿到时他还庆幸有不少读过的。然而,以前没读过的那些,每一本都在挑战人类大脑的生理极限。
正常学生拿到正常老师的书目,正常做法是把导师著作挑出来先读过。但在冯大师这里,正常做法不适用。
他的著作不是其中页数最多的。静静躺在书目之中,区区一本,却是最难以下咽的。他还酷爱引用“某某某”然后欲言又止,什么具体内容也不说。读他的书,得把时代在他前面的引述著作都扫过才能啃明白。也就是书目里列的其他那些。
兰泽不想知道冯大师上哪找出这么些冷僻晦涩的著作,有的还不是数学书,特么整篇是哲学形而上学探讨奇怪的逻辑规则。
每次想到冯大师的时候,他脑子里就自动添上一把拂尘搭在师父的胳膊上,从不离手的水杯也替换成紫金葫芦。
每次到了冯氏书目读不下去的时候,他就看别的书。
反正生物学交叉一切嘛。交叉到最后,连最冷僻的数学方法也能用得上。
别的院系学科的专业书,他全都啃得轻松愉快。但想要攻克这份冯氏书目,知难而退是不行的。
晚饭后,兰泽躺在大起居室的沙发上,怀里抱着大学生通用的制式柔性平板,视线瞄准天花板,毫无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