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心中正盘算着怎么盘一波老福王,忽然想起了一件事,连忙叫来魏朝,道:“走,跟朕去内承运库看看。”朱由校心中惦记着万历皇帝镇压晋商划拉来的钱。老头子担了恶名,为朱由校攒下了几千万两的储备金。
“魏朝,总计是多少?”朱由校道。
“总计白银六千二百万两,黄金一百三十七万两,其他珠宝无算。”魏朝一查,也被老皇帝的经济·学给震惊了。
“魏朝,你联系小桂子,准备重开白冶厂。”朱由校心道白冶厂不开真TM可惜。白冶厂位于遵化,铁冶始创自中唐,历经宋元至今。早在中唐时期以前,铁厂附近还是一片荒凉地带;没有人烟。中唐在铁厂聚匠炼铁,铸造盔甲兵器。故起名为白冶庄(白——荒凉,冶——冶炼),为防御边寇始建土城,驻守军队。后经宋元两代,一直在此炼铁铸造兵器盔甲。传至明朝,由于铁冶业不断发展,人口也逐年增加,于是把白冶庄,改称白冶厂。明朝时期白冶厂达到鼎盛,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官办炼铁场。
到明弘治年间,倭寇侵扰频繁,兵器需求量不断加大,遂将白冶厂视为重镇,除增派驻军,加强守备外,又将原来土城拆除,重规改建大石头城。明万历年问,戚继光任蓟辽总理,镇守边关各口,仍视白冶厂为重镇,下令再次重修白冶城,并在南北关的两端新建守卫栅楼各一座。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就记载了遵化冶铁的情况:“西北甘肃,东南泉郡,皆锭铁之薮也。燕京遵化与山西平阳,则皆砂铁之薮也。”砂铁开采相当容易,“一抛土膜即现其形,取来淘洗入炉,煎炼熔化之后与锭铁无二也。”据史料记载,当时在此地参加炼铁的工人数量最多达到2500余人,炼铁炉达到25座之多,铸造炉达到50多个,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铁冶基地之一,也是白冶厂的鼎盛时期。
白冶厂的关闭,是自然和政治斗争的双重产物,其一,到明朝末叶,因附近山林伐尽,炭源断绝,靠买炭炼铁,致使冶铁成本高而产值低,加上万历皇帝将铁矿等矿业开采权收归内廷,使得工部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还要承担铁矿开采和铁厂经营的庞大支出,这种损己利人的事情是谁也不干,所以,到了万历后期,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铁冶基地就被关停了。
这样做,后果很严重,大明的铁就得从佛山买,如此及加重了佛山的任务,也使得北方边镇的军械质量变差,战力损减严重,萨尔浒战役,明军打了个大败也有此原因。
单看后世遵化的钢铁业,就知道关闭遵化铁厂是个错误,满清入关以后,遵化重开铁矿,白铁厂很又成为了中国北方的冶铁业中心。
前面,朱由校在征得万历皇帝同意的的情况下,以销售骨瓷的利润三十万两白银作本,重开了白冶厂,为辽东军队铸造甲胄枪炮。弥补了辽镇明军的战斗力,后来开始为周边农民铸造农具,由于占地利优势,所以便宜,使得朱由校垄断了直隶一带的铁业,赚取了暴利。
朱由校再次扩大钢铁生产,是在萨尔浒战役胜利的利好下决定的,由于萨尔浒战役的胜利,成功捍卫了大明辽东的领土。所以,抚顺的煤便可以出产了,再加上直隶本省的大量煤矿,朱由校打算垄断大明北方的冶铁业。
其次,就是为了一年后的“奢安之乱”。
“老奴晓得了。”魏朝笑道。
“去,把忠贤叫来。”朱由校随后又道。
万历皇帝收拾了晋商后,北方的盐业就被朱由校给垄断,朱由校找来魏忠贤,就是打算重开开中法。
朱由校呑并晋商们的产业后,也要承担一个义务——为九边输粮。
明朝的开中法,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给九边输粮,以稳边事,朱八八脑袋里想的很好,以盐换粮,以充九边,但由于成化晚期殆政,已致弘治时期国库紧张,时任户部尚书的叶淇便把筹钱的主意打到开中法上,将以盐换粮变为以盐换银,一时间太仓银满,但九边就开始缺粮。
后来明庭国库再次缺银,造成九边粮饷两缺,为明末陕西之乱埋下祸根。
朱由校的意思,就是重启开中,反正现在九边的各项生意被自己给垄断了,重启开中法,先将九边的粮食补齐,粮饷粮饷,粮前饷后,对边兵们来说,没有饷还好说,没粮食就是真要逼边兵造反了。二来,是为边兵们发个信号,重塑他们对朝庭的信心。其三,就是先摸摸藤,查查空饷和军中蛀虫,再把这些个“歪瓜”一巴掌给砸喽。
见魏忠贤来了,朱由校把这些想法一说,魏忠贤当即担下了这个事儿。并向朱由校道:“陛下,老奴看九边陛下有不少庄田空着,陛下可以将些裁下的老弱召募安置下来,权当商屯。”
“好,就照你的意思办。”朱由校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