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创造这本书,主要是受到了电影《大明劫》的影响。
在电影当中,孙传庭很是悲壮……事实上,我也不喜欢大明。在历朝历代当中,国人最喜欢汉唐,最不喜欢清朝,其次是明朝,再次才是宋朝。
明史也太厚了,很多时刻没有时间看。其实,最喜欢看得是史记,因为真实,后世的史书都是太假了!
到了后来,当年明月讲明史,才开始了解着大明。
那时,崇祯给人的印象就是勤政、刚烈、无能。勤政自然不必说了,每天办公不断;至于刚烈,比起阿斗的乐不思蜀,靖康之耻当中宋徽宗、宋钦宗的无能,还有咸亨皇帝的跑路,慈溪的跑路,崇祯上吊刚烈无比。
中华五千年历史当中,投降的君王很多,敢于自杀死国的很少,崇祯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无能,比如大明劫当中,崇祯让孙传统出兵潼关,错误指挥,导致了孙传庭全军覆灭……当时,觉得崇祯很无能。可慢慢的明白了,崇祯在为某些人背锅。
正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古代交通不方便,根本无法遥控指挥,所谓崇祯逼迫孙传统出潼关交战,只是为了抹黑崇祯。真实原因是,孙传统粮草不济,军心涣散,不得不出战。
皇帝活着时,皇帝是没有错误的,有错误的是臣子;同样国家灭亡了,忠臣们没有错误,有错的是皇帝,有错的是奸臣,不然如何显示出大明该灭亡,清朝顺应天命。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一个国家快要灭亡了,就好似进入了癌症晚期,难以挽救了,这时再好的名医,再好的治疗,也是无用了,顶多是延寿而已,哪怕是穿越者出现有不行,除非有红警,有外星人基地,跨越了好几个科技层次。
同样的,大明到了崇祯时代,各种问题集体爆发,又是天灾人祸,哪怕是朱元璋重生也是无力挽救!
还有明史上说,辽东三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是如何如何厉害,可事实上是吹出来的。还有卢象升、孙传统等,他们都是爱国将领,可军事水平却很有限。
他们只是传统的读书人,没有上过军校,过去也是文职为主,对于军事的了解,只是几本兵书而已,可赶鸭子上架,只能去当兵了。他们又是不幸的,没有曾国藩运气好。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交战初期,也是败仗不断,可是那时清朝家底厚,能给他不断交学费(就是不断打败仗),于是湘军慢慢成长,最后灭掉了太平军。
可他们很不幸,明朝那时忧患不断,崇祯没钱给他们交学费——败仗打的次数多了,只要不死,都会成为名将。
明朝内斗又是不断,导致了辽东地区换将不断,从来没有稳定的军事领导人。
此外,在战略上,筹建了锦宁防线也是大错误,想要靠建造马奇诺防线,抵挡住八旗军,结果清军五次入关劫掠,形同虚设,耗费钱粮无数,可战绩一般。
回顾着历史,王在晋的八里铺建城,保卫山海关较为靠谱,也较为省钱,比锦宁防线更为现实——可注定无法实现。
按照现代的观点,王在晋的策略,属于投降派,不论是在大明,还是在后世,都是被热血青年鄙视的。而那种轻易收复四百里辽西的虚名,足以让皇帝和文臣们欢喜,取得政治优势。
明朝有无数次击败清朝的机会,皆是失去了;同样的,南明有数次机会,击溃清军,划江而治,结果也是失败了。
同样的清朝入关后,也是多次犯下错误,甚至是致命错误,所幸运气好,渡过了劫数。
在关于明末的小说当中,主流就是种田,发展军工业,发展火器,发展步兵方阵,向江南征税等等……事实上,很多只是作者的想象,没有一丝可操作的可能。
在北方地区,在天启五年就是旱灾开始,到了崇祯时代,更是灾害不断,连续几年的大自然灾害……根本无法种田,种下庄稼,也多数没有收成。此外,土地兼并厉害,根本没有种田的可能。
至于发展火器,发展燧发枪,也是多余的。大明的失败,不是失败在火器不行,事实上明朝火器不比西方差,而是在纪律上不行。
至于向江南征税,也不可能!
想要征税,必须要扩大官员队伍,必须要皇权下乡,可在明朝时代,皇权不下乡,注定了无法无法实现。若是强行征税,只会是更乱,加重了贪污。
在世人眼中,明朝商税很轻,可事实上只能说正税很轻,苛捐杂税很重,商人负担其实很重。
历史小说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历史生活文,一类是历史权谋文,一类是历史幻想文。历史生活文,主要是披着历史的外皮,实际上写的是都市文;历史权谋文,主要是官斗为主;至于历史幻想文,主要是添加了系统,红警等等。
本书在写作初期,主要是历史权谋文,主要是想要写崇祯皇帝与文臣们的权斗。可写着写着,有些力不从心!
这本书计划很好,可事实上收藏很低,收藏265,属于扑街了,无法上架,注定了无法写长,这本书会继续写,可重心将放在新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