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此暂且搁置争议,稍后再说!”
这时,王承恩上前说道。
立刻在场的臣子,皆是沉默了,只是彼此看着剑拔弩张。那个七品官员,也是退后而去。
“陛下,最近灾害连年,当征收矿税,增加商税!”立刻,又是一个官员说道。
立刻,又是有臣子上前反对,这些反对的主要是东林党。
似乎看出了皇上第东林党的宽容,导致了东林党也是放肆起来,开始咆哮着。
朱信冷冷的看着,一旁的太监记录着。
政治斗争,首先是要了解敌人是谁,朋友是谁!东林党固然有无耻之辈,可有些人不错,还是能拯救的,还是能拉拢的。
“陛下,官绅一体纳粮此事极大,需要仔细思考一二;至于征收矿税,也需要仔细斟酌。不过可开设五口通商,开设天津、青岛、舟山、台湾、琼州等五地,增加税收。又是可迁移灾区百姓,前往台湾,那里耕地两万顷,一年三熟,可移民百万!”
这时,沉默很久的黄立极开口道。
“我朝皇帝与士绅共治天下,此事不能朕独专,此事朕也不能独专,是支持官绅一体纳粮?还是支持征收矿税,加征商税;还是支持开通五口通商?”朱信笑着问道。
“五口通商,符合祖宗之法!”
“此法最为适合!”
“此法,最为准确!”
立刻,一个个官员纷纷开口道。
“当设立台湾府!”
“当建立海军衙门!”
“当建立造船厂!”
一个个主张说出,皆是同意了,就是这样的简单通过了。
只要不加商税,东林党其实很好说话的!
只是看到这一幕,朱信没有欢喜,反倒是心中无尽的悲哀!
接着,又是一些文官上奏着,主要是一些小事情。
…………
臣子们继续在上书着,继续在讨论着,朱信却是有些心不在焉。
此刻,其他臣子也是默默观察着皇上。
此刻魏忠贤被赶出京城之后,可阉党骨干尚在,依然还掌控着大明的朝政。
在东林党人眼中看来,崇祯的做法过于妇人之仁了,不懂的除恶务尽的道理。但是在崇祯设立了朝会御规则,又是明确制定规则,让原本动不动就拿君子和小人之分,来弹劾别人东林党,立刻发言谨慎了许多,朝会上还是争吵不断,可目标不再是某某人,而是某某事情。
东林党人孜孜以求的,就是把阉党成员全部赶出朝廷,让君王身边都是东林党人这样的正人君子,恢复到泰昌年间众正盈朝的局面。
东林党发现,阉党虽然被打压下去了,但是东林党人在朝中依然还是处于弱势。为了防止阉党卷土重来,他们需要对皇帝适当的妥协。
至于黄立极沉默着,也在观察着御座上的崇祯,他服从了天启帝的命令,协助了信王登基之后,看着之前权倾一时的魏忠贤不声不响的在朝堂中消失之后,对于崇祯没有大肆替东林党人翻案,一切力求稳妥过渡政局的方式,还是充满了赞赏的。
只是作为内阁首辅,大明文官集团的领袖,黄立极必然是夹在中间,一面是讨好皇帝,一面是讨好文臣,甚至讨好文臣要胜过讨好皇帝。得罪了皇帝,不过是致仕,可得罪了文臣,就是奸臣,臭名远扬!
此刻,他要让新登基的皇帝,明白权力所在,同时要让臣子们恪守着臣子职责。
维持皇权的顺利交接,是他这个首辅的职责,让新登基的崇祯明白皇权的限制范围,维护文官集团的权力和利益,也是他的职责。
…………
散朝之后,又是批改奏章!
大约是一个时辰后,奏章批改完毕,任务完成了!
“陛下,徐光启求见陛下!”这时,一个太监上前说道。
“召!”朱信只是说了一个字。
不久之后,徐光启出现了,立刻跪倒在地上,“陛下,燧发枪、刺刀、手榴弹等已经制造好了!”
“先生请坐!”
朱信说道,徐光启起身,立刻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又是品着茶水。
在大明,大臣单独接见议事时,需要跪奏,跪着说话……要知道,在宋朝时代,文臣是站着说话的。可元朝开始却是这样,明朝也是沿袭着元朝的规则。看到了六十多岁的老爷子,跪着说话,朱信就是不自在。
文臣能给大明皇帝跪下,自然也能给清朝皇帝跪下。
明朝皇帝,不尊敬臣子,也不要怪臣子们背叛。
当皇帝不久后,朱信就是废除了臣子独奏时,跪着上奏,而是给予座椅和茶水。
在过去,大臣单独奏事多是一种宠信的标,志可对于讨论政事并没有多大帮助。可现在,和皇帝单独奏对,却是要许久时间,也是他能更好了解臣子的。
…………
“这就是刺刀吗?”
朱信看着刺刀,此刻刺刀长约三尺,套在了火铳上,好似一把长枪一般,尝试着刺杀,结果威力不错。又是看了手榴弹,制作上也不错。只是没有拉环,还制造不出拉环。
不过,上面用瓷器封住,使用时敲开,然后点火,抛射而出。只能抛射出二十步到三十步。
此刻,他已经离开了皇宫,到了东研究所。
“火器制造,质量是第一!”朱信叮嘱道:“还要降低成本,在提升钢铁的产量,还有质量!”
又是向徐光启询问着如何炼钢,徐光启回应着,
现在大明的炼钢技术,很是发达,各种锻造技术迭出,只是朱信听着却是一头雾水,坑爹至极,前世没有学好炼钢术,现在有些坑人了。
“先生。接下来你要编著一本炼钢的书籍,供朕阅读,还要筹划建立炼钢厂!”朱信说道,“没有钢铁厂,我们打不赢八旗军!”
“陛下,太祖不允许建立钢铁厂!”徐光启说道。
“怎么可能!”朱信惊呆了。
接着,徐光启介绍着,大明真的没有官办铁厂。
洪武十五年五月,广平府(今河北省境内,当时属河南)一官吏王允道说磁州临水镇产铁,元时这里一年可以收铁百万斤,建议朱元璋照旧办理,结果朱元璋回答:朕闻治世天下无遗贤,不闻天下无遗利。且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民。今各冶铁数尚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是又欲驱万五千家于铁冶之中也。杖之流海外。
王允道好心提建议增加国家收入,结果反被“杖之流海外”。类似磁州临水镇这类地区,民间为谋利也必然采铁冶炼,明政府似乎不但未开办铁冶所,亦不收铁课。
洪武二十五年曾经有一次大规模国家开炉冶炼,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明实录》记载:“各处续开炉冶,今已三年,而内库见贮铁凡三千七百四十三万余斤。上以库内储铁已多诏罢各处铁冶,令民得自采炼。而岁输课程每三十分取其二。”开炉三年贮铁3743万余斤,应是原先各地规定的上交铁配额数量再加上开炉冶炼再减去消费后的结果。又过了两年半不到,官员报告库存铁不够用,申请重新开炉,朱元璋命令暂开炉一年:“工部臣言:各处铁冶久已住罢,今内库所贮铁有限,而营造所费甚多,恐岁用不敷。上令暂开炉冶一年,仍复住罢。”
明初官营产铁完全视政府需要而定,需要时在指定的铁冶所开炉冶炼,不需要时就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