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把家人送回格拉茨,准备呆几天就回海外州刚果上班了,毕竟总是翘班不咋好,要是大伯为此收拾他一番,那就划不来了啊。
但尼古拉·特斯拉很快找上门来,一起喝了一台酒、联络了联络感情,下来交流了一番汽油、柴油发动机等的工作原理和未来改进的大致方向、方法。
尼古拉·特斯拉现在忙,非常的忙。他现在和爱迪生成为了莫逆之交,关系好的不得了,经常在一起讨论各种科研的种种问题,两人有很多共同话语。
比如这次就和张祥说起什么交流电的问题,如何把电输送到较远的地方去,产生更多的利益,方便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等。
更提出了什么变电装置的想法,让张祥大感佩服、一顿好夸啊,让特斯拉更有信心去完善他的想法了。
张祥也提醒他,电这玩意太危险,一定要注意安全,让他和爱迪生不能亲自去碰。毕竟交流电又被称为“死亡之电”,可开不得玩笑,对两大神人,奥匈帝国高层保贵着呢,可真损失不起。
同时无线电也是二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经常凑到一起探讨专研,更在格拉茨理工大学爱迪生实验室内专门弄了个课题,进行了无数次探讨、交流。
把张祥镇的不轻啊,不愧是历史两大神人啊,思路之开阔让人不得不佩服,只希望二人日后千万不要产生巨大矛盾,让奥匈帝国损失惨重啊。
张祥通过这些年的了解,发现尼古拉·特斯拉确实不是个善于理财的主,幸好这一生取了个贤惠的妻子,将家里各方面打点的清清爽爽,把尼古拉·特斯拉的各种收入都存入大公开的银行吃利息了。
夫妻俩没去考虑其他项目投资的问题,专心的搞着他们的本职工作。但存款是真不少,每年银行给的利息也是按行业最高标准,可谓不少,毕竟无论大公还是张祥都不会让这一家人吃亏的。
爱迪生更是科研和投资等几不误,当然也要更忙碌和奔波,赚的钱毫无疑问更多的多。事业也越搞越大,投资面越来越广,幸好他的主要精力仍放在科研上面。
爱迪生估计也同大公一样,对钱产生了免疫力,挣的多,花的和投资的也同样多,在奥匈帝国人气旺的不得了。
科研方面、赞助方面、足球方面、音乐、电影等等,就没消停过,幸好家底丰厚又能挣钱,换一个人真的会提心吊胆啊。
也不知道是因为历史其他人嫉妒爱迪生,将其适当的丑化了,还是因为生活、工作的环境不同,张祥认识的爱迪生是真的不抠唆啊,花的多但挣的更多,值得去抠唆那一点吗?
他的人缘现在可好的不得了啊,格拉茨的足球、音乐、电影等标志性产业方面,他就是背后的皇帝,又叫协会主席而且是终生的,大家都心悦诚服,喜欢让他代表和作为旗帜人物。
紧接着第二天上午,班斯卡·什佳夫尼察机械制造厂技术总监波多尔斯基找了过来,他现在同时还是斯太尔重汽公司的技术总监,奥匈帝国皇家科学院副院长。
他来找张祥的目的,是请张祥帮他参考一下,他完善的专业装甲战车设计等,为此带来了一大堆的技术资料。
张祥对这玩意一向感兴趣啊,两人很快就对着图纸,详细的一点点聊的热火朝天起来,中午饭都只是在书房里随意的快速吃了点,继续探讨专研。
波多尔斯基这些年来,可谓春风得意,越来越有信心。这次奥匈帝国科研界的综合评定,虽没进前四,但毫无疑问前六的位置肯定有他一席。
后被皇帝陛下亲切召见,设宴款待,亲自授予了世袭男爵的爵位,成为奥匈帝国皇家科学院的两位副院长之一,主持部分部门的研究工作,正院长是大公阁下兼的,一般不管事的。
两人首先从轮式装甲车开始聊起,张祥对波多尔斯基设计的装甲车外形等那是一顿狠夸啊,考虑的确实非常全面,符合生存之道。
说起装甲车的历史,还得提到英国,1855年,英国J·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
1899年,英国人西姆斯在四轮汽车上安装了装甲和一挺机枪。1900年,英国把装甲汽车投入到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
但这个位面早已经乱的一塌糊涂了,现在的公认世界装甲车之父是奥匈帝国波多尔斯基男爵。毕竟从战场的实用性等方面,二者不存在比较性。
这款装甲车,前装甲采用中等倾斜角度的装甲,上装甲采用倾斜角60度的装甲。再加上采用高张力钢板、复合装甲,使得防护性能大大提高。挨一炮那肯定是个死,但普通机枪就拿他没法了啊。
张祥不知道,现在这个年代的钢材能达到的具体强度、韧度,但这款装甲车已经能代表未来了,30年不落后那都是保守的。
波多尔斯基男爵,将轮式装甲车主要定义为轮式装甲步兵车,毕竟他是没参加过真正战争的主,否则就不会这么保守了。
车体四周有轻型装甲防护,可使车内的士兵免受中小口径枪弹的伤害,车顶有一挺机枪提供火力支援,可乘载10-12名士兵,快速机动作战。
在轮式装甲步兵车方面,张祥已经很难挑剔什么了,只能用军事上的事来忽悠这个设计大能。比如一挺机枪提供火力支援是不是少了啊,能不能布置两挺。
轱辘跟普通汽车一样四个轮,虽轮胎加宽了,但是不是也不够保险啊,后面明显重太多呢,是不是后排的轱辘两侧各加一个轮胎,或加一排轱辘,变成六轮,这样就安全多了啊,也能保证承重啊。
既然是战车,车门就不应从两侧开门吧,两侧的装甲最好直接焊死,成为一个整体,提高安全系数,门最好开在后面,士兵下车就可保护战车的两翼和后部,前方反正有机枪重点盯着。
听的男爵大人点头不已,快速记下,表示回去多找几个有实战经验的一线军人进入研究室,要不真不知前线需要什么啊。
张祥也算一阵无语,这个年代的一线军人何曾考虑过如此高大上的玩意,你随便设计个质量稳定的战车,不要老坏,修理难度不要太大,他们就会当成宝贝,还提问题,找抽呢?
履带式装甲车计划分为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
张祥对波多尔斯基男爵团队开发的新式履带讲真话并不满意,无论其结构形式,还是现今的材料水平、加工能力等都太勉强了,使用的话,质量根本不合格,成本太高,并不具备实际使用价值。
但张祥可不能打击人家的积极性、主动性,要知道能走出这关键一步就非常非常的不容易了。
所以张祥惊讶的夸了波多尔斯基的思路一番后,委婉的从基础材料开始,评论履带式装甲车的实际使用价值,在战争中能起到的关键作用和相对弱点。
首先是,现有钢材的强度和韧度并不满足履带装甲车的基本需求,主要材料上就得加快研究、更新钢材的冶炼方法、工艺步伐。连专用装甲钢都没搞出来,能有什么前途啊。
然后是成本控制的问题,履带合格后,能民间使用的地方就多了,比如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挖掘机等工程机械,空间可谓极其广阔,这时合理的成本就必需考虑了,否则就是失败的研究。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用的都是平炉炼钢法,炼钢速度慢(转炉炼钢炼一炉钢约10min,而平炉则需7h),钢材的价格自然居高不下了。
历史上也是奥地利在1952年最先搞出纯氧顶吹转炉,解决了钢中氮和其他有害杂质的含量问题,使质量接近平炉钢,节约不少能源,转炉炼钢成为当代炼钢的主流。
随着大家对钢材性能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钢材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同时也为了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扩大品种,节约能源和降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转炉生产工艺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
铁水预处理、复吹转炉、炉外精炼、连铸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转炉炼钢模式。已由单纯用转炉冶炼发展为铁水预处理——复吹转炉吹炼——炉外精炼——连铸这一新的工艺流程。
所以如何让炼钢方法,从平炉炼钢法转回老式的转炉炼钢改进方法,并使得质量、效率等提升上去,从而降低成本费用,才是钢铁工业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波多尔斯基通过这些年与张祥的接触,对张祥的判断那是深信不疑的,何况好处都归他,他自然也格外重视了。表示回去就准备找一些死囚到某个小冶炼厂好好试验一番这些方法、理念。
如果可行,就在一些钢铁厂内悄悄的自己玩了,这种先进技术当然得全力保密了,否则不是跟自己的钱过不去吗?至于员工简单,除了可靠的技术人员外,全用死囚好了。
张祥也说了说他对履带装甲车的看法,认为履带应由主动轮驱动、围绕着主动轮、负重轮、诱导轮和托带轮的柔性链环。履带由履带板和履带销等组成,履带销将各履带板连接起来构成履带链环。
履带板的两端有孔,与主动轮啮合,中部有诱导齿,用来规正履带,并防止装甲车转向或侧倾行驶时履带脱落,在与地面接触的一面还得有加强防滑筋(简称花纹),以提高履带板的坚固性和履带与地面的附着力。
波多尔斯基越听思路越是开拓了起来,也认真的分析思考,有不明白的抓紧时间讨论、请教,两人越说越投缘,很快就步调基本一致起来,将履带式装甲车的未来发展技术规划了出来。
波多尔斯基最终接受了张祥的大多数观点,与张祥达成共识。认为履带装甲车的要点一是动力条件,二是地面条件,三是成本条件。
动力条件就是指发动机提供给装甲车通过地面所必须的力量,没有这个力量,主动轮就转不动。
地面条件则是指主动轮传给履带的力,必须由地面提供一个反作用力(也就是装甲车运动的牵引力)才能实现。
当牵引力和行驶阻力相等时,装甲车就作等速运动;当牵引力大于行驶阻力时,装甲车就加速行驶;当牵引力小于行驶阻力时,装甲车则减速行驶。
成本条件则是装甲车建造过程中投入材料、人工、机械的本金。如橡胶的价格高,除非必需使用的部位,其他地方就不使用了。
复杂配件要尽可能的让他简化,要方便通用、加工和维修,只要皮实、耐用则可,不需要考虑什么美观、精密。
为此成本问题成了二人达成共识的难点,直到张祥告诉波多尔斯基,履带式装甲车是奥匈帝国未来能否保证国家安全的支柱之一,所需要的数量往往是以万为单位的。
履带式装甲车的步兵战车,不能光只有机枪吧,我们是否需要考虑对一些车辆进行大幅度的改装呢?
比如有的得安一门大炮吧,好快速支援步兵的防守和突击,有的最好能封闭起来,不用担心中小口径火炮的威胁,作为全军突击的尖兵吧。
这么多种战车,如果都造价昂贵,那我们国家能配置的起吗?配件不统一,那维修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那不得累死啊,所以您这个帝国皇家科学院的副院长得想法子吧,以打赢未来战争为主啊。
想想庞大的俄国,能动员的士兵随便高达千万以上,奥匈帝国要想保证国土和人民安全,必需用战车海、大炮海、汽车海来应对,否则就等着当亡国奴吧。
而要想获得充足的战车海、大炮海、汽车海,就必需考虑成本和生产、使用的便捷、统一,要能一年内制造出至少5万辆的规模,用于更新和补充。
听的波多尔斯基差点傻了,也不再坚持什么所谓的精品了,认真开始思考张祥的观点。
接着张祥还不放心,又说到民用小汽车,说你这个汽车之父,怎么得也得想想办法,使得小汽车能进入到奥匈帝国每个家庭吧。但现在成本这么高,不是中产阶级很难买的起,这能行吗?
还有以后的农用机械、工程机械等,成本高了,人家用起来不划算,还怎么给人们减轻体力劳作,提高机械的普及,如何能显出您男爵大人的英明神武啊。
所以必需得简化、通用大多数配件,使得大家都能大规模生产,降低汽车、农用机械等的成本,保证皮实耐用、廉价的情况下,满足广大百姓家庭的需求吧。
张祥的歪理这才彻底的打动了波多尔斯基,使之成为全球“大规模装甲化”理论的奠基者、“战车之父”。更成为了奥匈帝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世界“农业、工程机械之父”。
但波多尔斯基还是提到班斯卡·什佳夫尼察机械制造厂和斯太尔重汽公司的企业文化问题,比如和平时期他们只生产所谓的精品,战争时期再响应规模化生产。
并建议,低成本汽车和民用履带车辆的问题,最好能得到皇帝陛下和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从新选址办厂,远离边境地带,政府部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
张祥再次对波多尔斯基的头脑点了一万个赞,大声叫好,并拉着波多尔斯基去见老爹,请老爹也帮忙劝说皇帝陛下一番,如果需要,帮着安排波多尔斯基面见皇帝,阐述自己的观点。
大公听了波多尔斯基的想法,也不由的激动啊。战车海、大炮海、汽车海,听上去就霸气啊,当然大力的支持了,称立马写信告诉皇帝陛下,让波多尔斯基做好被接见的准备。
张祥送走波多尔斯基后,也开始考虑一旦将要发生战争,奥匈帝国要提前准备好哪些东西呢?海外州要提前准备好哪些东西呢?别没准备好,被人民革命了就冤枉了啊。
要对付俄国,最起码在战车、大炮、飞机、卡车等领域上要有巨大的科技和数量优势吧。要对付美国,最起码在单艘战舰、飞机、雷达技术上具有较大优势吧。
法国、意大利、奥斯曼土耳其都不是奥匈帝国主要的敌人,或者说是无法带来什么威胁的敌人,有英国、德国的强大助力,对奥匈帝国来讲根本不具有威胁。
德国是最让张祥矛盾的:
第一、同根同源,奥匈帝国的第一大民族和皇室都是日耳曼人,与大多数德国人同种同文。
第二、卯足了劲也打不赢啊,能打平就阿弥陀佛了,德国的精锐陆军可比欧洲宪兵的人海战术还让张祥犯怵,更何况德国的各项技术水平可一点都不弱,今天你用了什么,过上两月人家就仿制出来了。
第三、能打赢也不能打啊,皇室要失去了强大的日耳曼人和日耳曼国家做后盾,内部危机四伏啊。更何况未来的红色苏联,那可是真正的庞然大物,德国是奥匈帝国抵御其的唯一可靠盟友。
人家红色老大哥,可是要把红旗插遍世界的,指望着和平谈判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德国必需要有强大的实力,否则靠奥匈帝国的小身板,扛不住啊。
所以不能彻底同德国敌对,更不能与德国人民敌对。否则日后有英国帮扶也没大用,把战场放自己的核心地盘来打仗,那张祥和奥匈帝国真不用混了。
明确了自己的未来对手是谁,那战舰、战车、大炮、卡车等所需要的大致数量就出来了。钢材或铁矿石就好储备了,否则以奥匈帝国本土缺铁矿石的现状是根本没法打大仗的。
橡胶、铜等有色金属,奥匈帝国本土同样缺少,橡胶虽没法长期储存,但其他的矿藏基本都可以啊。
奥匈帝国本土不缺的也就是木材、煤炭、钨矿、铝矿了,这些不用从外面引进。但电解铝的技术还根本没有成熟,需加大研究投入啊,否则靠木头飞机想对美国获得巨大技术领先优势太难了。
本土粮食问题是四国联盟的重大死穴,万一美国的潜艇海跑到欧洲,对四国来说就是灾难啊,所以对付潜艇的水听器、深水炸弹、雷达、水上飞机等必需提前研究,而本土粮食储备也得提前准备好。
幸好奥匈帝国的粮食供应问题,比其他三国相对来讲好的多。只要匈牙利大平原不遇到大灾年,粮食自给自足问题不大。
但也不能大意,谁知道到时那些不怕死的大贵族、大地主、资本家们,会干出点什么事呢?各种各样的囤积居奇那是肯定的啊。
所以保险起见,粮食储备还是得储存个两三年的。反正又不怕坏掉,大不了自个酿酒、养猪就是了。
至于提高农业产量的什么堆肥、沤肥技术还得大力推广;鸟粪、各种化肥的使用也得加大推广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单位粮食、蔬菜等的产量。
还有石油的战略储存,奥匈帝国虽也有油田,但都是中小油田,产出量还是有限,根本不能满足自用需求。
虽然守着欧洲产油大国罗马尼亚,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加上两国关系实在一般,罗马尼亚反而跟德国关系密切,民间更是与俄国关系较好。
熟知历史的张祥知道,罗马尼亚政府也是个不安分、不靠谱的主,不能指望。罗马尼亚的油田该投入投入,发展好了对于奥匈帝国怎么都是好事,不听话,出动一个军团就能快速将油田收归控制。
最后就是炸药的原材料,现在这个年代可没有廉价的化工合成炸药一说,主要还得从南美智利等国进口天然硝石等原材料,所以得提前布局,扫便宜货。
这样算下来,本土的战略储备物资那需要的就真的太多了,没个十年八年的别想准备充裕,当然除了粮食、部分炸药的原材料,其他的海外州都能廉价、缓慢提供。
话说回来,按现在的国际架势,大家没个几年的准备,大国之间也不敢轻易开打的,张祥只希望俄国这次坚持的时间能长点,多激发激发美国的军事潜能,否则英国政府不会始终给予高度重视的。
至于海外州就好多了,只需要多储存些粮油、大型机器、车床,面对周围邻国那是根本不虚。到时,反而是法国政府得提心吊胆,希望刚果军队别去进攻他的殖民地。
所以海外州的军工适当缓慢加强则可。比如最起码得有3-5处秘密的大型潜艇基地吧,既可满足作战的需要,也可运输一些本土急需的物资,如橡胶和铜。
需要整备一个中型的战舰停泊维修点吧,能保证两艘大型战舰的维修和更换炮管等工作。岸防观察点和重炮部队也得有啊,不能傻乎乎的被人家揍了后再弄啊。
一个中型的特种炼钢厂得有吧,好满足战时枪械加工、高标准机械配件加工、弹药生产。同时张祥也需要一个地方,战时将他设计的部分枪械、喀秋莎火箭发射架试生产出来,加强奥匈帝国的军工实力。
利比亚的一些隐蔽基地也得建设,跟海外州需要的防御措施差不多,只是潜艇更多的是运输一些高品质油料,和为刚果的潜艇运输提供后勤保障。
橡胶种植园的规模还得大幅度扩大,让更多的当地百姓跟着获益,回去得召集各个市长、区长谋划一番,其他中立地区和国家跟着粘粘光,也不是不行吗?银行方面也得给予帮扶。
特色养殖业、经济作物种植业的规模也得扩大,必需要有大量丰富的食品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吗?不能光指望南美各地的运输,万一美国玩狠的,那就抓虾了,得提前做好防范啊。
与大清帝国合作的西北棉花种植基地,也得再好好扩大一番了啊,整个欧洲都缺少棉花,除了英国有印度,奥匈帝国有大清西北的合作基地和海外州刚果,不需要考虑进口。
其他国家都不得不买美国的高价棉花,这玩意可是牵涉到广大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问题。
幸好下面人控制的一个法国黑社会,往美国走私了不少好东西(主要是美金、药品),这些年赚翻了,抽出些资金投入这些项目应该没问题。
实在不行,干脆就灭口不玩了,毕竟非常非常影响本人声誉不是,影响太坏了。张祥不由的惆怅起来,最终下定决心,抛弃掉自己的那些辛勤法国员工。
……………
他不知道,他这个决定多么及时啊,美国警察早就注意到这个走私集团了,费了天大的劲,打入眼线进去,眼看就能知道背后的主谋了,然后准备收网,人赃并获,结果人一下全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把美国警方办案人员郁闷的够呛,还以为是有政府高层、或警方内部高官参与,怕走漏消息提前灭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