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涣自然是无功而返,李隆基也没有料到高适的骨头竟然如此硬!心中虽怒,却也无可奈何。所幸杨贵妃已经回到了身边,足以慰籍这个老年人苍白无力的内心。
通过杨玉环,李隆基了解到那个被自己贬去真源的公孙无忌,确实是对自己最忠诚的官员了。于是对小白大加赞赏,又准备提拔他为少府监。却被小白给拒绝了。小白明白,这些不过是虚名,权利这东西要握在手上,才叫权利。
但有一个人不会拒绝。
小白在长卿的四处打听之下,终于找到了他。
这日清晨,小白带着广四与长卿来到了益州长史严武的府上。
严武得知明皇身边的大红人“桃花书生”来访,亲自出府迎接。
进入府中,小白在一阵叨叙之后,便进入了正题,说道:“严大人府上可有一位名唤杜子美的大贤?”
“大贤?”严武显然是被小白的话给惊住了:以杜甫的名头,何以落到了公孙无忌的耳中?看年龄二人也不应该是旧相识啊?
严武见到小白点了点头,便笑着说道:“不知桃花书生说的可是杜甫——杜子美?”
小白点了点头,说道:“正是,不知是否在严长史府上?”
严武便笑着说道:“我府上确实是有一位叫杜甫的,只是不知是否是你所说的那位了。”
小白连忙说道:“请严长史帮忙引荐!”
过了一会,厅上果然来了一位男子。这男子留着三寸长须,可以看得出来,胡须经过了他精心的梳理。灰色的抹额并不能掩盖丝丝飘动的白发,脸上的皱纹似乎在提醒着别人,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唯有直挺的脊背还在宣示着,它并没有屈服于生活。
小白看着杜甫,久久没有言语。如果小白没有出现,按照历史的轨迹,用不了几年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就会抱憾而终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小白想到这句诗,又看了眼面前的杜甫,没忍住便冲上前去,一把抱住了他!
杜甫也没发现过来:这家伙是谁?他为什么要抱我?他叫我来这里干嘛?
长卿更是在一旁看呆了:杜子美的名声也不见得有多响亮啊,二公子怎么会做出这副举动来?
众人都不知道的是杜甫在后世的名头,那可是“诗圣!”更况且他还是一心为国为民的老好人。小白没理由不崇拜了!
过了许久,小白才松开杜甫。口中说道:“无忌早就听闻大师之名,今日得见,实乃人生之一大幸事!”
杜甫却愣住了,惶恐道:“桃花书生盛誉,子美担当不起!”
小白看着杜甫,朗声说道:“单论诗歌,李太白与杜子美足以纵横天下。且不论忧国忧民之心!”
杜甫在当世的名声并不怎么响亮,同时期的高适、王维等人都比他要出名,此时被小白如此一夸,倒是有点不好意思了。好在杜甫心性豪爽,笑一笑便带过了。
长卿与严武却不这么认为,长卿从未见过小白如此去夸赞一个人。而严武是深知杜甫才华之人。经过小白如此一夸,二人对杜甫都增加了一丝重看之意。
寒暄了一阵,小白便将杜甫引荐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早些年间亲眼见过杜甫写的诗,也颇为欣赏。这会儿有了大功臣公孙无忌的举荐,李隆基便毫不犹豫的封杜甫作少府监。
杜甫封官只是小白的第一步,毕竟杜甫确实有才华,还有一颗报国之心。但小白不是圣人,而是一个不怎么本分的商人。商人做事情,总得追求利益,而眼下正有一桩生意等着杜甫去做。
话说高适到达安陆之后,便调兵遣将与李玚斗在了一块。两军交接自然会有死伤。
况且双方都不是善类,时间久了,战事就陷入了焦灼状态。
这两方,一方是秉承着皇上的旨意办事,另一方根本是基于自保。其实,大家都不愿意再让此事继续下去。所以,便需要一个突破口了。
只因为李白忽然前往王屋山,小白便想到了杜甫。
眼下也只有杜甫有拖延战事的可能,毕竟高适会给他面子。
杜甫是个坚定的行动派,很快就出发了。并且顺利的得到了高适的接见。
高适也不傻,杜甫这个时候到来肯定是做说客的。
于是高适说道:“小老弟,算上今年,我们得有十三年没见了吧?”
“是十四年。”杜甫平静的说道。
高适笑了笑:你还是如此的严谨,于是说道:“你来的目的我也清楚,如今你我各为其主,还是不要谈论政事为好,今日只谈诗歌,让我们大醉一场。”
杜甫仍然平静的说道:“老兄,你变了!”
高适愣住了,缓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是啊,人总会变的,你不也一样吗?”
杜甫却笑了笑,淡淡的说道:“不,我没变!那年秋天在太白兄的引导下,我们共同赏景赋诗。还记得你我共同的愿望吗?”
高适没有说话,也许杜甫说的对,自己是变了,如今给百姓带来苦难的,令生灵涂炭的正是自己……
杜甫又说道:“天下还是大唐的天下,百姓也是大唐的百姓。逆胡仍然在两京肆虐,你我为何还能在此处安心阔谈?”
高适仍然没有说话,杜甫冷冷的说道:“明皇不过是想寻求个安稳,天子却还是肃宗。”
高适不可置信的看着杜甫:也只有他敢说出这样的话来!但杜甫说的不无道理。
“喝酒去!”高适突然说道。
杜甫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打动高适了,便不再言他,与高适在安陆城里痛饮起来。
三天之后,高适撤军了。
小白原本只是想让杜甫拖住高适,以便为哥舒翰回援争取时间,但高适竟然撤军了。始料未及之事,所幸发出去的密报还未抵达岭南道,小白便立马着人再送一封密保给哥舒翰:让他不用回来了。
杜甫知道这对高适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李亨并没有杀他,因为杜鸿渐、崔漪、裴冕等一干大臣都在替他求情。高适之罪不致死,却也不可轻饶,于是高适被剥夺兵权,打发到了襄州到来瑱部下做守城小兵。
李璘还是要灭的,只是刚刚退军,主将被削,士气大跌,已经不适合进军了。
李亨只得苦等良机,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让李亨的大好机会提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