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要睡着的时候,看到中央6套在播一部乡土片。这是一种另类的乡土片,就像我的父亲母亲,那山,那人,那狗,只是穿着乡土的外衣,其实心里一点都不土。不但不土,还很漂亮,那一幅幅的构图,宛如清新脱俗的风景画。这种片子,我归类为风景片,艺术片一类。故事情节很简单,很自然平实,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暖。
暖是一个美丽的村姑,同村的高中生我和赶鸭子的哑巴都暗恋暖。
但是暖却有一颗很高远的心,她爱上了省剧团下来演出的一个小武生,在他们分手的时候,小武生承诺一定会回来接暖
一年半后,暖依然在执着地等待着,她甚至放弃了报考县城剧团的机会,只因为那不是他的剧团。
村里有一个木头秋千,这是除了剧团之外村里人唯一的娱乐项目,我和暖在一起荡秋千,我向暖表白,并承诺一定会娶暖,暖告诉我,只要小武生不来,而我考上大学,暖就嫁给我。就在秋千飘荡在最高点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绳子经不住两个人的重量,断了,我安然无恙,暖的脚却落下了残疾。
我如愿以偿地考上大学,暖把我送到村口,我当着全村人许下诺言,毕业了回来接暖。
城市里的一切改变了我的想法,我开始渐渐逃避对暖的责任和承诺,最后,十年就这样过去了。
十年后我回到山村,发现暖嫁给了她曾经最鄙视,最害怕的哑巴,生下一个女儿,然而经过我的了解,暖是自愿地,因为我不在的日子里,只有哑巴还守侯着对暖一如既往地爱恋。
我觉得亏欠了暖,我承诺等暖的孩子长大了,接她去城里读书,然后我独自一人走在田野里,我发出感叹,一个人能远离家乡,缺远离不了他自己的初恋和成长的记忆。
这是一部很清丽的电影,我看得时候,老是有一种感觉,那个赶鸭子的哑巴有种特别的气质,有点像日本人。难道是导演为了克服他的语言障碍,要他演哑巴,本色出演?我只是这样一想,如果是这样,他的本色演出是很成功的。把一个爱恨分明的,没有受过教育的,简单粗暴的,然而深爱着妻子和女儿的农村哑巴刻画的入木三分。特别最后那一段,他把妻子和女儿推给我,让我带到城里过好日子的那中悲怆和不舍,真的很真实。看到最后我的猜测得到了证明,这演员真是日本人,这部电影是中日合拍,我不禁为我发达的直觉而有些自得。
看这部电影,我感慨很多,我想到了朴树的-那些花儿,还有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暖也是她们其中的一个吧,她注定只能属于我们最纯真的初恋和回忆。
关于暖,这个人物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一种对每个人都有的纯真年华的追忆。那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天真,执着,敢爱敢恨,但最后这些都将被时间消磨,在现实面前,我们都会不停地屈服和妥协,而最终留在生命里的就只剩下那些美好和苦涩交织的回忆所微微发散出的那一丝丝暖了。
关于理想,也许我们的理想在开始时很高远,它们都在最遥远的天边,最起码是在我们的家外面。然而百转千回,我们历经磨难,变得残缺不全,最终发现自己的青春在追寻中慢慢消磨,我们开始正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真正的诉求,我们开始学会接受现实了,其实理想中所追求的也许就在身边,就是家中那个平平淡淡,一直守候着你的哑巴。
关于爱情,所有人都要明白,爱情和婚姻是两码子事儿,前者是浪漫和激情,后者是责任和守候,很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以为爱情就是这样的惊心动魄,直到自己精疲力竭了,而海誓山盟都在现实面前崩塌,才发现自己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珍惜自己的,爱护自己的人,一个平静而持久的港湾。
故事说完了,暖也跟着哑巴慢慢消失在画面的尽头,如果有这么美丽痴情的村姑,这么如画平和的山水,我也情愿在这山水之间做一个赶鸭子的哑巴。因为哑巴够简单,他的单纯最终使他得到了爱,那个曾经看都不看他一眼的姑娘,那个曾经远在天边的月亮,愿意跟他守候在一起,也许开始只是因为对命运的妥协,而最后是出于真心,就像我最后的那句台词,这种爱只有哑巴能够给暖,所以哑巴和暖都是幸运的。
后记我说哑巴怎么这么眼熟,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巧,我在有线电视的精彩点播里刚看完了拉贝日记,就看了暖,在拉贝日记里,他(香川照之)是个不折不扣日本鬼子,只是那时候没胡子,呵呵,敢于顶着巨大的压力来证实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还参加演出,我敬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