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若是第三次徐州之战结束之后,刘备能够顺利挡住曹操和孙策的联军,保住现有地盘。那么,接下来,曹操首选要解决的敌人就变成了金云的泰山郡、金侯的鲁国和魏延的汝南郡了。
这其中,鲁国的形势肯定会变得最为艰险。
因为,在鲁国内部,既没有泰山郡中的山川之险,又不像汝南郡那样,与南阳郡相连,随时可以得到南阳郡的支援。从金珏的那份告急信中,刘备等人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张绣恐怕马上就要举全军投靠金珏了。这同样对曹操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金侯要想守住鲁国,除了他依靠自己的能力之外,就只能靠刘备的援助了。
如此以来,刘备只需要派兵在鲁国帮助金侯防御,而不用再担心曹操会再派大军进攻徐州了,给了徐州休养生息,以及训练将领和士兵时间。
刘备的这个提议,可谓是一石三鸟之计。
想了好半天,金侯一咬牙,答应道:“多谢主公信任,金侯但凭主公吩咐就是了。”
这个时候,徐庶插言问道:“金侯,你准备带多少兵力去东海!”
显然,徐庶还是有些担心,金侯初次与曹操手下大将交战,一个不慎,即便战败了也不会影响大局,可是,他若是就此战死了,不但会彻底破坏刘备军的战略部署,同时,也会损失他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
起码,在徐庶现在看来,金侯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军事参谋。
可金侯的回答却让在场众人吓了一大跳,道:“主公,徐军师,小人准备带一千人去东海!”
“一千人,你是不是疯了,刚才你还说于禁最难对付,可你小子居然敢只带一千人去,难道你想找死不成吗?”袁涣是直脾气,难以置信地质问道。
“袁公请息怒,请听小人说完也不迟。
首先,小人此去可不是与于禁部直接交锋的。
想那于禁所部只有五千士兵,即便携带有粮食,他们在彭城国略无所得,必然依赖后方的支援。因此,小人第一步就是率兵到于禁的后方,先截断他的粮道。一千名士兵虽然不多,但是,极易隐藏,若是超出一千,就很难不被曹军护送粮食的军队发现。
其次,小人攻击粮道时,会在夜间发动夜袭。
人带多了,小人也没有那个能力完全掌控。
最后,徐军师也知道,小人的部下都是屯田兵,这个时候,我如果一下子抽调过多屯田兵离开的话,会影响接下来的夏收和秋收。”金侯侃侃而谈地解释道。
“这,……”袁涣和在座的其他人听完,居然下意识地跟着点了点头。
金侯的回答完全没有毛病,兵少虽然干不了太多的事情,但是,控制起来的确是非常容易,何况,若是按照金侯这样的步骤,的确是能够给于禁带来不小的麻烦。
而更为重要的是,粮食的问题对于如今的徐州才是头等大事。去年,建安二年的蝗灾让广陵郡产生了不小的损失,曹操发动的第二次徐州之战,直接让刘备不得不放火烧了彭城国境内耕地里面所有未成熟的庄稼,而年末的特大旱灾,导致刘备不得不拿出仅有的库存粮食,去支援鲁肃和太史慈救助从袁术手中新夺取的淮南两郡。
若是耽误了今年的夏收和秋收,错失今年的粮食收入的话,也许根本不用曹操和孙策联手,刘备治下的徐州恐怕都要自行瓦解了。
……
于是,在刘备军的这次军议上,最终确定了之后刘备军的战略部署。
会议后,刘备带着随从,骑着快马,到张飞驻守的地方,亲自与他进行了一夜的深谈。
徐庶和王修马上调动下邳城内的兵力,完毕之后,王修立即率领一万五千士兵到下邳国西部边境驻守防线,袁涣则负责再在城内征募两万壮丁,守卫下邳城,同时,他还要监管下邳国内屯田收获的问题。
让徐庶大感惊讶的是,以他自己和王修的能力,用了五天才完成大军的集结和调动,相反,金侯当天出城后不久,就带着一千他亲手训练出来的士兵向西北而去。
对于自己竟然能够立即参与战斗,不用再像个傻子似的,带兵屯住在原地,张飞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至于大哥刘备吩咐的,让他干掉乐进后,立即返回原住地,他也欣然接受了。
张飞其实也是识大体,知大局的。
就连陈到那个新晋的将领都能够捞到曹军大将夏侯渊正面交锋的机会,而一直以来,刘备却只是让他当预备军,这一点就让张飞非常难以接受。
大哥刘备走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张飞就带着手下三千骑兵向着沿着下邳国、九江郡的郡界,一路先向南,再向东,直奔庐江郡而去。
其实,刘备的原话,只是让张飞击溃乐进所部即可,击杀乐进却是张飞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而已。
……
五天之后,刘备和徐庶也迅速带兵离开了下邳国直奔寿春城而去,按照刘备军事先的部署,这个时候,鲁肃已经率领淮南兵去合肥城驻守了。
那里才是挡住孙策进攻最合适的一处战略要地。
若是没有合肥城,孙策即便舍弃合肥,深入到九江郡内陆,也会失去东吴军的一个利器——战船。没有合肥城周边的巢湖在手,东吴军队想要迅速后撤到长江边上,是非常困难的。相比于北方军队,长江以南的军队行军速度要慢了不少。
这是因为南方河网纵横,士兵们行军,经常要乘坐船舶。相反,北方尤其是淮河以南地区,要么是平地,要么就是丘陵地带。
这个消息传到广陵郡之后,引发了陈家的一次大争论。
此时,在广陵郡郡治广陵县的后衙内,下邳陈氏正在这里召开一场关乎陈家命运的会议。
会议发起人却并不是广陵郡的太守陈登,而是他的父亲陈珪和下邳陈氏嫡子的两位族叔陈瑀和陈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