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记载秦朝为水德。在邹衍创立的五德学说中,皇帝之德为土,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则,水与土相克,即暗示秦朝皇帝失德,暴虐无道!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秦始皇就是暴虐的象征。
众所周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们偏信一家之言,没有尝试深入了解、探究。先说焚书坑儒,秦始皇以前也是非常尊敬儒生的,对他们进行封官加爵,他一直都清楚这些夫子不愿意拥护他这个君主,但是他都选择隐忍不发,只是在一次次的讥笑嘲讽中,秦始皇最终怒了!他开始完全接受李斯的法家思想。
如果他昏庸无能,可能就不会留下六国贵族血脉,更不会让他们好好生活,毕竟那些都是潜在的,会威胁帝国安全的祸害。在秦始皇周游列国巡视的途中,六国贵族对他的暗杀一波接着一波。他很生气,但是理智告诉他要冷静,于是他再次选择了隐忍。秦始皇从这些暗杀的背后看出帝国还是包藏祸心,如何让天下百姓都归顺于朝廷呢?除了简单的威慑还要安抚民众,他希望六国子民能真正归顺,真正归顺于他这个始皇帝。
回朝后的他,登上城墙的瞭望台,一眼望去,军队从城墙外到宫殿内层层保卫着国家,一切都那么有条不紊。只是他明白,看似繁荣昌盛的帝国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空壳,一旦有变就会像蚁穴一样迅速崩溃。
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进行经济改革,只是在下发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差错,结果自然不尽人意。但是他所颁布的整理的律法对后代都非常有影响力,如果你们仔细看过那些律法就会发现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严苛,甚至很多都是为百姓谋利。只是这些律法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变了味,那就不得知了。
彼时的嬴政已不再年轻了,而帝国的实力经过经济改革后,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提升,反而日渐式微,于是他开始巡视列国故地。
如果嬴政昏庸无道,那他应该不会把皇位传给善良贤德的公子扶苏。但是总有那么几个小人跳出来不让你如意,再加上嬴政年事渐高,看事自然不如从前那般清晰。
公元前210年七月,始皇死于出游途中,宦官赵高伪造诏书,改立胡亥,杀始皇长子赢扶苏、十二公子、十公主及大将军蒙恬、右丞相冯去疾等人。及胡亥即位,高为郎中令。乃杀丞相李斯,自为丞相,集大权于一身,驾空二世。他横征暴敛,滥杀无辜,誉“杀人众者为忠臣”;在危机四起之时,又杀二世,立嬴子婴为秦王。后为子婴所杀。
嬴政应该也是一代枭雄吧,他在律法、文字等方面的贡献,我们应该承认。记得历史教科书上对曹操的评论是:功大于过。那么嬴政呢?不可知也,不可知也……
建议大家全面的看一下史书记载,《二十四史》、《史记》、《中国通史》等。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