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性营养不良,到底是谁输了?
——读《恐惧性营养不良》有感
【摘要】:现当代小说与时代关系紧密,而当代微型小说更像是“匕首和投枪“,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犀利的鞭笞和无情的解剖。朱耀华的微型小说《恐惧性营养不良》(发表于2010年5月3日《羊城晚报》,转载于《小说选刊》2010年第7期)可以说是一篇敏锐地感知社会脉搏,且具有巧妙创作构思和艺术表现的佳作。
一、“营养不良”与“食品安全”
朱耀华作品《恐惧性营养不良》里,“我”有一位病人是一家私企老板,他上营养不良,这太不可思议了,“老实说,平时,我见多了因为营养过剩引起的疾病,而营养不良,几乎已经从我的病谱中消失了。我只是从发黄的教科书里得知,在很久以前,那些闹饥荒的年月里,这种病曾经肆虐横行,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一个富人竟然营养不良,怎不令人错愕和诧异?
是的,当下无良老板制造假货扰乱市场,为此牟取暴利,富人也难避免危害的厄运。根据“病人”陈述表明,跟食品安全问题有关。时下,假酒、假面粉、假牛奶、瘦肉精、潲水油、甚至又发生了毒米事件……普通老百姓都后怕,别说富人了。
有个笑话说,在这个投毒时代,人蛇不再对峙,无论药材还是食材,蛇都被追剿着,因蛇具有清热袪火解毒的奇效。蛇们发现人好其胆而过于其肉,因每有农民取了蛇胆后,以线缝合放归。蛇极具灵性,被取胆者,他日捕之,则远远地侧身晒疮,以明无胆。渐渐地,一贯自负的毒蛇也“从”了,居然停止咬人,因为他们每每发现,咬人,人不死,自己倒死了。被人活活毒死了。看看新闻就知道,这笑话说的有道理。在这个投毒时代,成批的孩子大头婴儿、性早熟、肾结石、糖尿病、高血压……
人心的混乱,价值观的动摇,信任的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有些人不再相信市场上的食物,干脆在自家阳台开个小农田种植或在邮购外国食物。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很多“病人”因为保命,忌讳这样那样食物,致使食谱变得越来越窄,从而没有了食欲。恐惧性抗拒食物,对食物失去了兴趣,是造成“病人”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
二、食品安全引发的信任危机
“这年头,专家也有假的”由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引发对人的不信任,这时“我脸红了。他的妻子悄悄对着我的耳朵说,‘医生,请别介意,他有时连我都不相信了’”因此“我为病人保留着一份完整的档案,以便将来跟踪研究。可以肯定,要让他恢复正常,对医学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文章结尾向社会提出了极为严肃的警告。作品娓娓道来,清晰、理性、稳健、深刻,层层递进由“病人”对食物的恐惧、对人的不信任、对社会产生的不安全感,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彰显出作家所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从而造就出大视野,多维度的小小说文本。
三、信任危机的背后是谁输了?
日本青年加藤一,说过:“中国人不相信中国人。”我有时责怪这个社会,认为这个社会太缺乏安全感了,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但我找不到原因。如果说是物质基础还达不到那个境界,那为什么70、80年代被誉为纯真年代,想想那个时候邻里之间是怎么相处的,再和今天的现状比较比较。如果说是物质发达、市场经济繁荣导致这个时代纸醉金迷,人们眼里只有钱的话,那为什么在欧洲和美国陌生人之间可以想朋友一样的交谈、相处,他们毫无猜疑之心?我猜想,也许是曾经我们都以赤诚之心待别人,奈何得不到对等的结果,几次后便不再信任了。也许,这些食品安全的影响就像一滴污油,滴在洁净的水面,渍开了……在“恐惧性饥饿”背后,没有人会赢,因为没有了基本的信任,根本无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