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兰斯洛特留着短胡子,穿着灰色军装很有气势,现在的梅沙卫队有着四套军服,分别为红色、灰色、蓝色、白色。
随着情况需要换装,属于有钱任性系列。
“你,第四个!怎么走的路!同手同脚!”兰斯洛特气的上去一脚,训练这么久了还能有同手同脚的。
“立正!”兰斯洛特转过头对着下一列喊道“齐步走!”
梅沙卫队的训练不算相当严格,列队行进更多的是为排队枪毙使用,反正高成是不打算拿出德莱塞步枪的,不然以后优势何在?要先给自己留点底。
一列又一列的齐步走,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同手同脚也不是什么大事,打仗的时候谁管你同手同脚?
“稍息!”士兵们迅速习惯性跺脚排列。“立正!”兰斯洛特眼光从左扫到右,见队伍整齐,微微点头。
“听我口令,整体行进!”
“给老子走起来!别他妈的像个娘们,不然我把你下面剁了喂狗,彻底成为娘们!”
“腿抬起来!你们不是老头!腰杆挺直,去他妈的颓废!”
“抬高你的头颅!你们不是那些卑微的杂种!你们是善战能打的勇士!勇士不需要低头!勇士没有退缩!勇士只有昂首向前!”兰斯洛特唾液飞涌,粗鄙的话虽多,却能起到相当好的效果。
“器乐手!”
短笛的声音率先响起,短笛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士兵们可以迅速分辨出行进的节奏,再加上鼓声,人们会下意识的自主的跟上节奏的步伐,很气容易排成一线,就像人听到一些有节奏感的音乐就想抖,一听激昂的音乐,单车变汽车,汽车变坦克,乌拉冲锋!
有音乐伴随的好处就是降低士兵在战场上的恐惧,新兵上战场的时,会自主的畏惧、害怕,甚至掉队,破坏队形。在排队枪毙的时代,这是极其致命的,所以音乐的作用还是非常的大。最出名的不是英国掷弹兵进行曲,而是毛子的喀秋莎,喀秋莎对苏联卫国战争影响深远,甚至盖过专门为苏联卫国战争写的神圣的战争,最典型的例子,也是大家听得最多的故事,德国人也喜欢听喀秋莎,在战壕里放着喀秋莎,苏联人听得很愤怒,于是组织了一次突袭,夺回了唱片机和喀秋莎碟片。
“停止前进!”兰斯洛特的嗓门特大,绝对保证士兵能听得见,这也是他能当队长的特点之一吧。
“射击演练准备!”
请不要小看排队枪毙,排队枪毙是火力集中化、最大化的体现,它就像是火箭弹一样,在一瞬间的爆发。1759年,英法魁北克之战,英军3300人,法军3500人,法军率先开火,但是因为射击距离过远,并未给英军重创,英军接近法军30米距离后,一轮齐射,打到法军1000人,瞬间让法军三分之一战斗力消失,随后英军再进十米,二轮齐射,再打到法军800人,法军崩溃。整个战役过程只有二十分钟,滑膛枪的恐怖杀伤力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排队枪毙的阵型排列也是有讲究的,很多小说中,主角列队都是三列四列,但在历史上,英国人用二列阵型打满全场,拿破仑时代,二列阵型仍然是英军使用最广泛的列队。整列的选用是需要看场合的,别说滑膛枪时代,和线膛枪初期用的都是黑火药,开枪后会造成大量白烟,阻挡射手视线,影响射击,如果拍的行列过多,从第三列开始,士兵便难以看清敌人了,更别说瞄准。
三段击看起来射速非常的快,但只适合防守方,而且防守方人手要多,防御区域狭小,如果是在平原上野战,三段击是真的会要了命。英军在日不落帝国时代,更多是进攻,两列可以更大的集中火力,第一排蹲下,第二排站在一排后方,开火时将获得最大火力。
腓特烈大帝时期,将部队布置成三行,谋求高机动高射速,这种特殊的阵法需要及其严格的训练,腓特烈大帝的棍棒教育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你得明白,这种阵型必须是长年训练出来得到老兵才可以,既完全的精英士兵,这种教育法很明显不适合浪漫的法国人。
随着米尼弹、后装药、定装药、线膛的出现,任何的密集列队都被淘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来复枪已经成熟,美国人手里拿着用以狩猎的来复枪,他们经验丰富,英军在组成列队向美国民兵进攻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萨拉托加的战役中,美国民兵分散开来,在远距离就开始点名,英国军队还没有进入规定的射程,将领便已经被击毙,从此排队枪毙便已经宣告过时。
但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仍然有着排队枪毙的战役,这时候格林快炮已经出现,但未曾被重视,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格林快炮大显神威,从此连珠炮登上历史舞台,列阵战法也就不再存在了,转而为散兵线。
很明显,在各国还没有普及甚至连火枪都不知的情况下,排队枪毙的列阵战法任然是最实用的战法之一,不过不需要追求英军的极近攻击,那样会导致军队砸在箭羽中,那样偿不得失。
“嘭”的枪声后,白烟充斥着队伍之间,等到士兵装填完成时,白烟也散的差不多了,又进行下一轮,士兵在战场上射击时,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燧发枪的装填过于繁琐,特别是使用米尼弹时,弹头一弹装反,随着军官口令开枪射击,会变得十分的麻烦,所以训练士兵战场保持冷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
突然更新,嘿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