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放下手中的帛书,站起身来从木盒中取出游龙剑。
只见这游龙剑的剑柄连通剑鞘皆是通体乌黑,无形中弥漫着一股杀气。
李牧心下一紧,双手用力紧握住剑柄和剑鞘,只是几个呼吸间,他明显感觉得到游龙剑散发的那种肃杀之气正慢慢退去。
李牧心想,上古神兵皆有灵性,神兵也是有生命的。
人可以选择剑,同样剑也在选择它的主人。
也许是自己习惯了游龙剑,也许是时隔千年游龙剑选择了他这个新主人。谁有说得清呢?
游龙啊游龙,今天就让我李牧见识一下你的庐山真面目吧。
李牧深吸一口气,一手紧握剑鞘,一手紧握剑柄,慢慢的将游龙剑从剑鞘中拔出。
只见一团磅礴剑气蓬勃而出,隐隐中有龙吟声传来,经久不息。
李牧赶紧正色道:“游龙,你我远隔千年,相遇即是缘分,我李牧虽是一介布衣,不知是否有资格与你休戚相关?”
李牧话音刚落,那龙吟声戛然而止,他知道这次游龙是真正的认可自己这个主人了。
李牧再将目光移到剑身,只见游龙剑剑身通体发红,周身散发着淡淡的寒光。
俯视剑身,犹如登高山而下望深渊,缥缈间似龙盘又似凤舞。
端的是一柄绝世神兵!
李牧又凑近游龙剑,细看之下又发现,剑身一面刻着‘护佑华夏’,一面刻着‘威武不屈’。
剑柄一面刻着‘游龙一出’,一面刻着‘万剑臣服’。
李牧心下思忖到,看来这游龙剑是不仅是一柄王者之剑,也是一柄仁者之剑。
李牧转眼想到,若自己有幸走出这石室,恐怕他与游龙剑的缘分就要到此为止了,因为他清楚的知道,私藏国家文物是法律不允许的。
李牧心下自是黯然神伤,他与游龙有缘相识,却无缘相伴。
真是得失方寸间,再遇遥无期!
李牧轻轻地将游龙剑放进木盒中,双手移到破虏枪身,用力于腰腹双腕,用力一抬,破虏枪已在手中。
这破虏枪入眼亦是通体发红,枪身盘旋着一条赤色巨龙,整个枪长两米七左右,枪头为龙头形,龙口含刃,锋锐无比。龙盘虎踞,气势如虹!
李牧不禁想到,恐怕楚霸王的天龙破城戟也不过如此吧。李牧把破虏枪置于双手间,掂量再三,应该有六七十斤。
李牧豪气干云的想到,破虏、游龙皆旷古神兵,若自己能成为楚霸王那样的风云人物,肯定会视破虏、游龙为兄弟。
纵横于黄沙大漠、扬鞭于辽阔草原。
冲锋于两军阵前,斩将擎旗!
扫除异族,护佑华夏!
李牧小心翼翼地将破虏枪放进木盒中,突然意识到有什么不对。
如果说先前他拿着游龙剑的时候还有些不敢肯定,那么刚才他拿着破虏枪的时候,可以肯定自己的力气好像变大了很多。
虽然他平时也注重锻炼身体,但毕竟力气活做得少,自己的气力最多也是双手抱着百斤重的东西走个三四十米。
游龙剑少说也有十多斤,自己单手就能将其挥舞自如,再者,破虏枪重达六七十斤,自己用双手也能挥舞自如,而且气定神闲,并无丝毫的疲累。
试问,如果是之前的自己,李牧可以肯定他做不到。
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他李牧莫名其妙的来到这个石室,不仅大难不死,还何等荣幸的见到了那个让他崇拜到五体投地的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武安君李牧的盔甲、兵书、兵器。
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番经历,许多人怕是几辈子都遇不到的。
李牧心下一想,顿觉前所未有的豪气干云、气朗神清!
须臾间,李牧心中再无挂怀,赶紧把武安君的兵书拿了出来。这一十三卷兵书,每一卷自成一张帛书。
李牧平时对古代兵书也是略有涉猎的,像《鬼谷子》、《孙子兵法》、《司马法》等也是粗略的读过。
眼下,赵国文字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障碍,不到一个小时,李牧就已经将武安君的一十三篇兵法通读完了。
当最后一篇兵法读完的时候,李牧已经被武安君的兵法谋略深深地折服。武安君,您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旷世名将呢?
武安君的一十三篇兵法,从战略思想、战术布置再到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构成了他独到的兵法体系。
难怪,后人只知道他是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李牧、廉颇、王翦)之一,却不知道武安君有兵法传世。
如今他的兵法埋没于此已有两千多年,后人又怎么能看到呢!
战国时期,‘武安君’的称号应该是武将最高的殊荣了。战国时期获此殊荣的共有四人——秦国白起、赵国李牧、楚国项燕、纵横派代表人物苏秦。
白起和李牧无疑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两位将领。
白起用歼灭战为秦始皇扫平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一生杀人过百万,号称“人屠”。
李牧开创了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步兵围歼匈奴骑兵的战例,可谓是千古名将!
李牧将兵书收好,想了一下,还是有必要把这间石室也检查一番。他按照之前的经验,将这间新石室的四面墙壁仔细检查了一边,遗憾的是并没有发现任何端倪。
李牧也不气馁,转身拿起手电筒去到外间石室喝水,他坐靠在墙壁上,痛快的喝了几口水。不由得想到,这水还真是生命之源!若不是这水,自己怕是坚持不了多久。
突然,一句话涌入李牧的脑海,“水滴石穿处,绝境逢生时”,这是武安君兵法一十三篇中最后一篇兵法中的最后一行字。
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水滴石穿处、绝境逢生时”,李牧在脑海里不断的重复这十个字。
恍然间,李牧大笑道:“哈哈哈,我想明白了,学生多谢武安君的指引”。
原来,这石室的出口就在水滴正对的地面上。
李牧拿开水壶,用力的踩了几脚,果然这块地面是中空的,他赶紧用手把地面上的土层扒开,只见一块一平米开外的木板赫然呈现在面前。
李牧拿出小平铲将木板撬开,用手电筒往下面照了照,果然有条隧道。终于可以离开这里了,真是天不亡我也!
李牧将水壶、小平铲放进挎包,又返身回到那间小石室,面朝着武安君的人形木架,双膝及地,正色道:“若非武安君相助,学生怕是要客死于此。救命之恩,学生没齿难忘。此去,学生定当将武安君您的盔甲、兵法、兵器上报国家博物馆,好生收藏。”
然后,李牧以额触地三叩首,拜别了武安君。
李牧想着,等他回到学校之后,再联系文物局将武安君的宝物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