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须舍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得到永久的掌声,必须舍弃眼前的虚荣。舍弃了蔷薇,还有玫瑰;舍弃了小溪,还有大海。舍弃了一棵树,还有整片森林;舍弃了驰骋原野的不羁,还有策马徐行的自得。舍弃失落带来的痛楚,舍弃屈辱留下的仇怨,舍弃无休无止的争吵,舍弃没完没了的辩解;舍弃对情感的奢望,舍弃对金钱的渴求,舍弃对权势的觊觎,舍弃对虚荣的纠缠。
当一切尘埃落定,当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才会真正明白舍弃其实也是一种美丽的收获。
三十岁,什么最重要?
三十岁,意味着成熟、智慧和理性;三十岁,意味着你的称谓也许会从“小姐”变成“女士”;三十岁,意味着你每月要把money花费在美容院,用以抵制眼角细纹的出现。于是,女人对这个特殊的年龄坎,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其实有些事情,在三十岁之前不必太在乎。
1.年龄
女孩子一过二十五就开始隐瞒自己的年龄,其实大可不必。现在青年期都延迟到四十五岁了,二十五又算得了什么呢?
2.缺陷
也许你个子矮,也许你长得不好看,也许你的嗓音像唐老鸭……那么你的优势就是你不会被自己表面的浅薄的亮点所耽搁,少花一些时间,少走一些弯路,直接发现你内在的优势,直接挖掘自己深层的潜能。
3.漂泊
漂泊不是一种不幸,而是一种资格。趁着没有家室拖累,趁着身体健康,此时不飘何时飘?当然,漂泊的不一定是身体,也许只是幻想和梦境。新世纪的时尚领袖是漂一代,渴望漂泊的人唯一不飘的是那颗心。
4.薪水
只是给人打工,薪水再高也高不到哪儿去。所以在三十岁之前,机会远比金钱重要,事业远比金钱重要,将来远比金钱重要。对大多数人来说,三十岁之前干事业的首要目标绝不是挣钱,而是挣未来。
5.存款
钱是有生命的。机会这么多,条件这么好,可以拿钱去按揭,做今天的事,花明天的钱;也可以拿钱去投资,拿钱去“充电”。钱只有在它流通的过程中才是钱,否则只是一叠世界上质量最好的废纸。
6.房子
除非你买房子是为了升值,或者就是你结婚了。小张家在外地,大学毕业之后,单位没有宿舍,家里就给他买了一套房子。她曾经有过去北京工作的机会,但是她觉得刚买了房子就离开这座城市说不过去,就放弃了。到现在她工作稳定,但一事无成。唯一的成就就是结婚了,并且有了孩子,因为她觉得不该让这房子永远空着,所以房子变成了家。
7.失恋
不是不在乎,是在乎不起。三十岁前最怕失去的不是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梦想。爱情如果只是一个过程,那么正是这个年龄应当经历的,如果要承担结果,三十岁以后,可能会更有能力,更有资格。其实,三十岁之前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时间稍纵即逝,过久地沉溺在已经干枯的爱河中,与这个年龄的生命节奏不合。
8.离婚
不是不在乎,是一切还来得及。一位三十八岁的女友与老公结婚十五年,冷战十三年,终于分手。她说:“如果说后来不愿意离婚是为了孩子,那他第一次提出离婚我没有同意,现在想来真不知道为什么。如果那个时候早分手,我的生活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现在再重新开始,总觉得一切都晚了。”
9.失败
有人说,一个人起码要在感情上失恋一次,在事业上失败一次,在选择上失误一次,才能长大。不要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样的老话,失败来得越早越好(要是三十岁,四十岁之后再经历失败,有些事,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10.在乎
这是一种拿不起、放不下的心态,它的反面不是放弃,而是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永远保持乐观主义的精神。
女人三十岁意味着很多很多……但以上女人担心的这十件事,女人大可不必太在乎。希望女人们从中有所领悟,使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心情更加舒畅。
坚守自己的梦想直到开花结果
当梦想照进现实,生活变得不再鲜艳。和当初美好的憧憬相比,现实与梦想的反差让这些刚刚步入三十岁的女人感慨良多。
三十岁,有了越来越多的抱怨,抱怨没钱、抱怨没空闲、抱怨有太多的不公平……于是,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人是否应该知足?”都说知足常乐,但人性或多或少的贪念总是让我们不容易知足,总免不了此山望着那山高。我们也无法停止自己对别人的羡慕,羡慕别人的经历、羡慕别人的生活、羡慕别人的拥有,羡慕一切可以羡慕的东西,或许这是一种欲望的肆虐,让人心生疲惫。台湾半导体之父张忠谋先生说:“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却如影随形。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现在我却能宽心接受,因为我体会到生命中的缺口,仿若我们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谦卑,要懂得怜恤。若没有苦难,我们会骄傲,没有沧桑,我们不会以同理心去安慰不幸的人。”我们为什么一直习惯于丈量自己的缺失呢,为什么不能生活得豁达一些,我们拥有亲情、友情,拥有健康,拥有聪明的头脑,我们拥有的绝对要比没有的多很多,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是一个劲儿地点数着缺失。有付出才会有获得,能够付出是莫大的幸福。
梦想在大部分人的字典里,定义比较接近“念头”,一闪而过,来来去去,所以,拥有梦想很容易,放弃梦想也很容易。
“这世上没有从未负债累累的富人,却到处是没有赔过一块钱的穷人。”容易放弃梦想的人自以为毫发无损,只不过一个念头的生与灭,更像没有赔过一块钱的穷人。
其实,梦想应该更像一个人对自己一生的“承诺”,必须严肃认真地面对。它、实践它……
很多三十岁的女性抱怨着自己兢兢业业地为家庭付出,为了每天的柴米油盐早就不知道把梦想和憧憬搁去哪儿了,为什么换来的竟然还会是家庭的裂痕。姑且不去谈论公不公平的问题,想想那个两人三足的游戏就不难体会,夫妻之间的和谐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维系的,止步不前必定摔倒。任何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的理由都是托词,只要你愿意就一定能够做到。两个人在一起,除了需要沟通、尊重、珍惜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成长。
要做到其实也不难,曾经有个幸福的女人说她的做法很简单,写下十件自己真心想要做的事或是对自己有助益的事,是否能够实现忽略不计,例如去海边度假、养一只狗、种两盆花、写几本书之类的,然后从最可能完成的一件开始着手,每完成一项就再补充一个,这样生活永远是充实的。如果其中有一项刚好是每年读上五十本书,即便只看了二十本也没关系,毕竟那也是一种获得。在不断的成长中完善自我,真是乐事一件,何乐而不为呢?
不妨尝试一下,写下十个愿望:学弹琴、学画画、学陶艺、拥有一个小花园、在《榕树下》得一片绿叶子……还有想去西班牙,在吉普赛人的穴居中看她们表演佛朗明哥舞……放弃无谓的身外之物
每个人都知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但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奉其行为生活准则,不积敛财物,潇潇洒洒过一生。
有个美国游客去波兰拜访著名的教士哈菲斯·海依姆。他惊讶地发现这位教士的家只是个小房子,堆满了书。所有的家具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凳子。
“教士,你的家具在哪里?”那位游客问道。
“那么,你的家具呢?”海依姆教士反问道。
“我的?我在这里不过是一个过客,根本不用家具。”“我也是过客而已呀。”海依姆说。
金钱、饰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阿心是个“物欲”极低的女孩,她购物的原则是只买“消耗品”,如肥皂、卫生纸、食物等。去她家作客总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宽敞的屋内除了床、饭桌、椅子之外,空无一物,窗明几净。只要踏进她的房子,所有烦躁、慌乱似乎一扫而空。
《圣经》中提到“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自己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一来心无所碍、活得自在,二来百年之后也不会被亲人埋怨“死不带去”的东西太多,丢都丢不完。
世上种种纷争,或是为了财富,或是为了教义,不外乎利益之争和观念之争。当我们身在其中时,不免会很看重。一旦身外之物远远超过人身的自重,人就变得自负,生命就失去平衡,就致使不少人变得飘飘然,忘记了自己是谁。私欲膨胀,利欲熏心,利令智昏。似乎人的自身这个“主体”无关紧要,重要的倒是那些附属的、花花哨哨的身外之物。这样就有人贪婪成性,贪得无厌;就有人铤而走险,不能廉洁自律;就有人玩火自焚,心甘情愿沦为身外之物的奴隶,最终成为阶下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迟早要离开这个世界,并且绝对没有返回的希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也用鲁滨逊的眼光来看一看世界,这会帮助我们分清本末。我们将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真正值得我们坚持的精神原则都是十分有限的,在单纯的生活中包含着人生的真谛。
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别因为什么都想要而一无所有
三十岁,或许你得到的远远没有想要的多。但是,千万别因为什么都想要而变得一无所有。人的欲望就像气球,可大可小。如果过于贪婪,任其膨胀,“砰”的一声之后,终究会一无所有。
深海里,一只小鲨鱼长大了,开始和妈妈一起学习觅食,它逐渐学会了如何捕捉食物。妈妈对它说:“孩子,你长大了,应该离开我去独自生活。”鲨鱼是海底的王者,几乎没有什么生物能伤害它们,所以虽然妈妈不在小鲨鱼的身边,但还是很放心。它相信,儿子凭借着优秀的捕食本领,一定能生活得很好。
几个月后,鲨鱼妈妈在一个小海沟里见到了小鲨鱼,它被儿子吓了一跳。小鲨鱼所在的海沟食物来源很丰富,它就是被鱼群吸引到这里的,小鲨鱼在这里应该变得强壮起来,可是它看上去却好像营养不良,很疲惫。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鲨鱼妈妈想。它正要过去问小鲨鱼,却看见一群大马哈鱼游了过来,而小鲨鱼也来了精神,正准备捕食。
鲨鱼妈妈躲在一边,看着小鲨鱼隐蔽起来,等着马哈鱼游到自己能够攻击到的范围。一条马哈鱼先游过来,已经游到了小鲨鱼的嘴边,也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鲨鱼妈妈想,这下儿子一闭嘴就可以美餐一顿,可是出乎它意料的是,儿子连动也没有动。
两条,三条,四条,越来越多的马哈鱼游近了,可是小鲨鱼却还是没有动,盯着远处剩下不多的马哈鱼,这个时候小鲨鱼急躁起来,凶狠地扑了过去,可是距离太远,马哈鱼们轻松摆脱了追击。
鲨鱼妈妈追上小鲨鱼问:“为什么不在马哈鱼在你嘴边的时候吃掉它们?”小鲨鱼说:“妈妈,你难道没有看到,我也许能得到更多。”
鲨鱼妈妈摇摇头说:“不是这样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但机会却不是总有。贪婪不会让你得到更多,甚至连原来能得到的也会失去。”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漂亮了还想更漂亮,钱多了还想更多些,我们都没有自己的底线,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情。心中的沟壑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停不下脚步,看一下周围的风景。人的劣根性导致了我们在永不满足的底线上挣扎,尽管很辛苦,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而不可即。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味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常常心存感激,感激那些带给我们快乐的人,哪怕那种快乐只有一丁点,只是极短暂的一瞬。
想要很多很多幸福的时候,幸福是一个魔鬼。当我们不那么贪得无厌的时候,幸福就是一个天使。
如果给幸福划一道浅浅的底线,那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人活在世界上,仅仅靠柴米油盐,维持的是一种最原始的生活,它只是保证你的躯体还活着,而人生的真正意义则是偏重于精神世界。入的精彩的生活,需要一个坚强的支点。这个支点激励着你度过人生的逆流,给你一种汹涌澎湃的力量,让你即使在漆黑的暗夜依然期待着光明,渴望着明天……
有一种获得叫失去,有一种接受叫拒绝。不会舍弃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一个什么都想要的贪婪之辈,到头来只能一无所有。
大舍大得 不舍不得
有一个故事,一个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时,只能靠在街头卖艺生存,那时有一个最赚钱的地盘——一家银行的门口,和他一起拉琴的还有一个黑人琴手,他们配合得很好。
后来这个留学生用卖艺的钱进入大学进修。十年后,留学生成了国际上知名的音乐家。一次,他发现那位黑人琴手还在那家银行门前拉琴,就过去问候,那位黑人琴手开口便说:“嘿,伙计!你现在在哪个地盘拉琴?”
周怡十五年前硕士毕业后在一所名牌大学任教,工作得心应手,教学很受学生欢迎,而且科研成果丰硕,不到三年就已经在国家级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很快就被学校破格提为副教授,并被任命为教研室主任。
亲朋好友都为她感到高兴和骄傲,都认为,她只要按照目前的学术之路按部就班地走下去,正教授、博导都是指日可待的。
可让大家惊讶万分的是,她却辞去这体面、高雅又前途光明的大学教职,应聘到美国一著名的跨国公司任中国珠三角地区的总代理。
亲朋们为她的选择既感到惋惜又感到担心,惋惜她唾手可得的美好前程就这样放弃了,担心她一个学问型的青年女子是否适合做外企白领,能否把经商和管理工作搞好。
周怡还真了得,做什么像什么,在她的努力下,两年后,该跨国公司在中国珠三角地区的业务量提高到原来的2.5倍,她受到总公司的通令嘉奖,她的年薪提高到120万。
在她干得如火如荼的第四年,她又做了一个让人们大跌眼镜的举措,她离开了这个薪金让人羡慕的跨国公司,考到美国哈佛大学去读经济学博士。
人要勇于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够轻松地去争取另一些东西,假如什么都不肯放弃,那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新的补给。舍得,是先舍而后得,而不是先得而后舍。当然,每个人都想得的越多越好,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两只手只能抓住两样东西,永远没有可能得到所有的东西。
在周怡去美国的前夕,朋友忍不住问她:“你以前的两个工作都是很好的,别人都是可望不可即,可你为什么一再舍弃呢?”
周怡说:“从读硕士研究生到现在,我确实是三五年换个岗位,这十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物质和金钱,而是努力拼搏挑战自己的乐趣,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我很看重生活和工作在内心的某种激情碰撞,所以我能勇敢地去‘舍’。”
她接着说:“我承认,我的每一步跳跃,并不是人们心目中完美的一跳,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我不太在乎那些世俗的衡量标准,而更看重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
电影《卧虎藏龙》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懂得放弃,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实、饱满、旺盛。
放弃失落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怨,放弃无休无止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辩解;放弃对情感的奢望,放弃对金钱的渴求,放弃对权势的觊觎,放弃对虚荣的纠缠。只有当机立断地放弃那些次要的、枝节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你的世界才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你才会豁然开朗地领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的真谛。
不要为了放弃而放弃
如果你只是觉得厌恶现在的工作,想摆脱这样的环境而去旅行,即使到了目的地,还是无法摆脱空虚的情绪。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可以抚慰一个人内心茫然的完美乐园。出去度假一个月,回来还抱怨“还是老样子”的人,旅行回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人,很可能是没有搞清楚舍得本身的意义。他们大部分不是在旅行,而是在逃避。
人生中无怨无悔地放弃的最好时机就是你对现在拥有的东西有一定程度的感激之心的时候。“现在也不错,但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在别处,所以我要放弃。要到这个程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弃。”
现在很多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聪明、有能力,自我意识也很强。但入职还不到几个月,就说什么“我不是为了给前辈们冲咖啡才来这里工作的”并随即辞职的人不在少数。每当看到他们的时候,都令人觉得惋惜。其实很多时候,能够欣然给同事冲一杯咖啡的人往往也能和客户很好地交流,复印得又快又清晰的人往往策划案也写得很精彩。习惯于只是为了放弃而放弃的人永远都做不到最好。
放弃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一定不能忘记这一点。当你准备放弃的时候,要想清楚自己是为了放弃而放弃,还是为了更好地得到而放弃。
如果必须对自己的目的有清晰的意识才能放弃,那么你还没有资格放弃。“放弃”这个词汇似乎是瞬间的行为,但为了更好地放弃,你必须作出很多努力。
如果你已经在心理上做好了放弃的准备,也不要为了放弃而放弃——也许事情本没有你想的那么糟,并不值得去放弃;如果此时你为了放弃而放弃,就被自己潜意识的负面力量所控制,从而无法将事物引向好的那一面发展。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心存希望。即使准备放弃,在没有放弃之前,仍要心存希望。这样,事情才不会沿着你的负面情绪走向不好的后果。拥有的才是最好的
什么是最好的?已失去的是最好的吧。于是一直在找寻失去,结果却失去了更多;“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未得到的是最好的吧,于是不顾一切地追寻,结果却只是捕风捉影。在反复的追寻和失去中明白,原来拥有的,才是最好的。
相传,南华寺庙里有一只长年受香火和祭拜的熏染而变得有了佛性的蜘蛛,一天佛祖光临,看见蜘蛛就问:“世间什么是最珍贵的?”蜘蛛回答:“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三千年过去,一天一阵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的网上,蜘蛛见它晶莹透亮,顿生喜爱,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时刻,可惜一天一阵大风又将甘露吹走了,蜘蛛顿时觉得失去了什么。此时,佛祖出现,再次问蜘蛛同样的问题时,蜘蛛想起甘露于是就回答:“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于是佛祖说:“我就带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于是蜘蛛就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名为蛛儿。十六年后蛛儿成为婀娜少女,蛛儿参加为新科状元甘鹿举行庆功的宴席,同时参加的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甘鹿的才学折服所有在场的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蛛儿想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然而在交往中甘鹿并没有对蛛儿产生特别的喜爱。几天之后,皇帝命甘鹿和长风成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如晴空霹雳,蛛儿不吃不喝,命在旦夕,太子芝草急忙赶来对蛛儿说:“那天在宴席上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王才答应我们的婚事。你要是死了,我也不活了。”正在这时佛祖出现了对灵魂快要出壳的蛛儿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来的?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由风带走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南华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爱慕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头看过它。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的,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看完之后,你想到什么?我们一直以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从来没有想过手中的一切也要去珍惜,而事实上你能把握的才是最适合你的幸福,不是吗?
一个人在拥有幸福的时候,觉得自己还不够幸福,去追寻那虚无缥缈的幸福,但当可以把握的幸福溜走以后,方始发觉,原来那时的自己才是幸福的。人往往都是失去了才知道珍贵。死过一回,才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才懂得只有把握现在,才是最大的幸福。
上帝拿出两个苹果,让一个幸运男子挑选其中的一个,这个男子左挑右选,终于下定决心挑选了其中自己认为满意的一个苹果。上帝微笑着把那个他选中的苹果赐给了他,他千恩万谢,手捧那个苹果高兴地离去。
没走出去多远,他却反悔想调换成另一个,回头时上帝已经不见了,他只好耿耿于怀度过了一生。于是,上帝叹息到:“人啊,总是期待那些未到手的,而不是去想想怎么珍惜手中所拥有的,如果是这样,你怎么可能获得永远的幸福呢?”
计较越少快乐就越多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习惯听从外界的声音,有人则习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到后者的人少之又少。这种时代给予我们的习惯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跟从着他人的言行。大学时,也许自己并不想作弊,只是因为别人作弊,自己心理不平衡也跟着作弊。工作后,也许自己并不喜欢斤斤计较,只因为别人都太爱计较,所以自己心理不平衡也跟着计较起来。太爱计较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美国心理专家威廉曾经是一个极能算计的人。他知道华盛顿哪家袜子店的袜子最便宜,甚至知道哪家快餐店比其他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但这种算计让他落下了一身的疾病。尽管他知道哪家医院的医生医术最高,哪家医院的药费最便宜,但是仍然病魔缠身,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更谈不上健康和幸福了。
直到32岁的时候,他才在病痛的折磨中恍然醒悟,并开始了关于“能算计者”的研究。结果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惊人的成果:凡是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很不幸,甚至是多病与短命的。凡是太能算计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身心隐患,他们中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他们的痛苦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
做人做事太过于精明和斤斤计较,对名利地位、金钱美色,样样都不肯放手,生活只会如牛负重,累且压抑;但反之,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马马虎虎,什么都可以凑合,那也未免太对不起自己。聪明的人,有生活智慧的人,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只做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有取有舍,收放自如。所以他们通常活得比平常人更快乐一些。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挤住在一间只有八平方米的房子里,连转个身都很困难,可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别人对此甚是不解。在他的心里,他觉得和朋友们在一起,随时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后来,朋友们纷纷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人“独守空房”,但他每天仍然很快活。这下大家又不明白他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快活的。他说:“因为我有好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每天都能像它们请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住在七层楼的最底层,是最差的地方,不安全,也不卫生,经常有人往下面泼污水,乱扔臭袜子。可他依然快乐,并坚持认为住在一楼有诸多的好处,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梯,搬东西方便,朋友来访也很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养养花……一年后,因为一个偏瘫的朋友上楼不方便,苏格拉底就与他互换了房间,住到了楼房的最高层。同样的,他觉得很开心,很满意。因为爬楼梯可以锻炼身体,住在高层光线好,可以很安静地看书写文章。
总之,无论在哪里,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苏格拉底都会十分的快乐。人们十分不解,就去问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回答:“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并不是拥有的多了,快乐就多了。快乐是一种心境,模糊一些东西,对于现存的无法改变的东西不要过多地计较,心宽了,人也自然活得快乐了。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让外表简单一点,内涵就会更丰富一点;让需求简单一点,心灵就会丰富一点;让环境简单一点,空间就会更丰富一点。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获得幸福的方法是珍视所拥有的,遗忘不属于自己的。满足才是最真实的幸福。许多事情的答案都不只一个,所以我们永远有路可以走,我们能找个理由难过,也一定能找到快乐。
找到坚守与放弃之间的平衡
围棋上有一种战术叫“弃子”,道理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全局的胜利,在局部放弃一定的利益,其根本点是着眼于整盘棋局的胜利。
但是,世界上没有简单的“弃”,弃的本质是平衡!平衡的是什么,其实平衡的是得与失。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利益,正所谓“有所得必有所失”,我们考虑问题的关键就是得失的平衡点到底在哪里。要知道正确的做事原则绝不是为了一个舍弃另一个,而是在两者之间选择一种平衡。那种为了事业(赚钱或当官)而放弃家庭幸福,或者满足于过一种小日子而没有追求的人,都是得失选择不当。因为在两者之间完全放弃了另一个,往往结果是一事无成。经济学上常讲一个名词叫“利益最大化”,这里的利益最大化不是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利益的最大化,因为利益绝不简单的等同于物质利益。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得”与“失”的过程,谁也逃脱不掉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世界简单的永远是道理,复杂的永远是现象,当现象去挑战看不见的这些规律时,必然会受到它的无情惩罚。
人是很聪明的,但是人的本性又是贪婪的,最少的付出,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去获得自己的极限索取是人类的本性,这无可厚非,正是这个本性不断推动了我们的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但是任何东西都要有个利用、开发与挖掘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自我对环境与资源的驾驭水平,是舍得与得失的平衡能力。
奥运会后刘翔和郭晶晶都在诱人的得失之间面临过选择。刘翔在艰苦、单调的体育训练与商业利益和娱乐圈之间做出的取舍是:舍弃娱乐圈的花花绿绿,舍弃自己巨大的商业机会价值,专心在承载自己辉煌与荣誉的田径,以求得更大的成就。
郭晶晶在娱乐圈、商业利益与跳水之间走了平衡木,在不失承载了自己今天一切的跳水下,利用天时、地利、客观环境的允许与国家体育制度的弹性空间,很好地获得了自己的商业价值,但是当自己的获得触及到自己的根本时,她很好地理清了自己的所需,继续坚持自己的跳水事业。
三十岁的女人,应该在坚守与放弃之间找个平衡点,让心可以在这个点上平静地、好好地感受生活,尽情享受生命赐予我们的每一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