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在取舍之间显出理财的大智慧,他们在面对理财的时候总是表现出超常的豁达,不但生活滋润,财富也越来越多。相反,若是只知把财富死死攥在手里,总也不肯松手,天长日久,人的思想就成了畸形。当然,若只知道消费,不知道适当储蓄,也是一种畸形。对于财富而言,钱只是一种流通物,只有流转起来,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别成为名利的奴隶
朱熹曾经说过:“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也就是说,莫以成败论英雄,莫以名利论成功。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宁静才能志远,只有剥夺世俗的外衣,才能播种成功的心田。
人赚钱是为了生存,但生存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为了赚钱。假如把追逐名利当成人生的唯一目标和自我价值的体现,那这个人就已经成为了名利的奴隶,哪怕富有四海,生活也不会快乐。因为在他的生命之中,早已忘记了生活的真谛,而只把生存的基础当成了全部的生命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虽然出生在贫民窟里,但从小就知道怎么赚钱。他会把坏的玩具修好,让同学玩并收取费用。初中毕业后,他又卖起了杂货,生意做得很顺手。
有一天,他在港口的一个地下酒吧喝酒。旁边坐着一群日本海员,海员们正在说有一批被浸染了的丝绸没法处理,想扔掉,他听到了。第二天,他就来到了海轮上,用手指着停在港口的一辆卡车对船长说:“我可以帮助你们把丝绸处理掉。”于是他不花任何代价便拥有了这些被浸染过的丝绸。他把这些丝绸制成了迷彩服一般的衣服、领带和帽子,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他靠这些丝绸拥有了10万美元的财富。
他成了真正的商人。之后他在郊外看上了一块地,花10万美元买了下来。3年后,他的地皮值240多万美元,他成为城里的一位新贵。
他活了77岁,临死前,他让秘书在报纸上发布了一则消息,说他即将赴天堂,愿意给别人逝去的亲人带口信,每则口信收费100美元。结果他因此又赚了10万美元。他的遗嘱也十分特别,他让秘书再登一则广告,说他是一位有礼貌的绅士,愿意和一个有教养的女士同卧一块墓穴。结果,一位贵妇人愿意出资5万美元和他一起长眠。
没错,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靠自己的执著成为了千万富翁。但是,像他这样连自己的死亡都拿来做交易的人,被金钱贯穿的一生快乐吗?那些出售自己墓穴的金钱会把他带往天堂吗?那些为逝去的人带口信挣的钱能买回他的生命吗?这些金钱到底给他带来了什么?你能想象这位商人的一生有多么枯燥吗?他的一生除了赚钱,还是赚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是赚钱。
有人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认为金钱会让人堕落,让人痛苦,让人犯罪。但是《圣经》上说:“贪钱是万恶之源。”关键就在这个“贪”字。哪怕把“贪”字换成了“执著”,听来似乎倒显得高尚了,但实际仍然是一样的。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在22岁那年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百万,到了43岁,他建立了世界知名的大企业——标准石油公司。当金钱像贝斯比亚斯火山的岩浆似的流进他的口袋里时,他却成了事业的俘虏。
在农庄长大的洛克菲勒曾有着强健的体魄。走起路来步步生风,也正是这副强健的身体支持他创立了自己的金融帝国。但是已经十分富有的洛克菲勒,每天只想着如何赚钱,深深被忧虑和压力所困扰,身体变得极度糟糕。他的头发不断脱落,连睫毛也不能幸免,最后只剩下稀疏的几根,医生们诊断他患了一种神经性脱毛症,后来他不得不戴上假发。
对大多数人而言尚是巅峰的岁月,洛克菲勒却已经步履蹒跚。他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缺乏运动和休息,他把时间全部用来工作,使体力严重透支。虽然他如此富有,但却只能依靠简单的饮食维持生命,洛克菲勒每周收入高达几万美金,可是一个礼拜所吃的食物还不到两块美金,医生只允许他进食酸奶与几片苏打饼干。他只能用钱买到最好的医疗措施,使自己不至于过早地离开人世。
洛克菲勒永无休止地全心全意地追求目标,当他赔了钱,他就会大病一场。有一次,洛克菲勒运送一批价值4万美金的谷物取道大湖区水路,保险150美元,他觉得太贵了,因此没有投保。正巧,当晚伊俐湖有暴雨,他刚收到电报,货物已安全抵达,并未受损!所以洛克菲勒气坏了,他心疼刚花出去的那150美元的投保费用,并因此生了病,不得不回家卧床休息。想想看,他的生意一年能为他赚回50万美元,他却因为区区150美元而把自己折腾得卧病在床,值得吗?
他无暇游乐或休闲,除了赚钱他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他的合伙人贾德纳与人合资2000美元一起买了艘游艇,洛克菲勒不但反对,而且拒绝坐游艇出海,他说:“贾德纳,你是我所见过最奢侈的人,你损害了你在银行的信用,连我的信用也受到牵连。你这样做,会拖垮我们的生意!我绝不会坐你的游艇,我甚至连看也不想看!”
永远缺乏幽默,永远只懂得赚钱,这使得洛克菲勒不仅健康受损,而且性格也变得贪婪冷酷。那些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区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无数充满憎恨和诅咒的信件涌进他的办公室。有那么多人想把他吊死在苹果树下,他不得不雇用保镖以防被暗杀。甚至连他的兄弟也讨厌他,还将儿子的遗骨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迁到其他地方,他说:“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里,我的儿子变得像个木乃伊!”另一位财阀摩根拒绝与他有任何生意往来,他的部属与合伙人都极其畏惧他,讽刺的是,洛克菲勒也同样怕他们,怕他们泄露公司的秘密,他对人性几乎没有丝毫信心,尽管他曾说:“希望能被人爱。”
马克·汉纳说过:“这是一个为钱疯狂的人。”这时,医生告诉洛克菲勒一个事实:他必须在财富与忧虑或是生命中二选一。再不退休,就是死路一条!已经被忧虑、贪婪和恐惧摧毁了身体的洛克菲勒,不得不选择退休。尽管他比麦克阿瑟反攻菲律宾时还要年轻几岁,但看上去他已完全是个老人,脸上写满了忧患,让人怜悯。
的确,洛克菲勒拥有一个超级石油帝国,他的财富、地位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但同时这一切并未给他带来快乐,他的衰弱、孤独令人同情。
遵守医生的嘱咐,洛克菲勒开始学着打高尔夫,从事园艺,玩牌,与邻居聊天,甚至唱歌。最重要的是,他在失眠的夜里终于有时间去反省。他开始考虑把庞大的财富捐赠给那些需要的人,开始的时候,人们不愿意接受他的捐赠。
当洛克菲勒捐钱给教会时,引起全国神职人员的反对,他们称它为“脏钱”。但是诚心总会打动别人,人们渐渐地接受了他的奉献。洛克菲勒成立了基金会,以确保每笔钱都能有效地使用。在他的支持下,密歇根湖畔的一家快倒闭的小学院建成了世界知名的芝加哥大学。盘尼西林及其他数十种发明是洛克菲勒出资才得以完成的,那些肆虐世界的疾病如疟疾、肺结核、脑膜炎及白喉都因为他的资助而得到控制。
在捐出数以亿计的财富时,洛克菲勒找回了他的健康和快乐。他的捐助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出于真诚;不是出于骄傲,而是出自谦卑。他终于不再做金钱的奴隶,摆脱了对名利的贪婪。
在洛克菲勒的后半生,他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即使在事业遭受重创时,这个曾因150美元而大病一场的人,却平静地接受了事实,然后安稳地睡了一觉。
他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在53岁被医生宣判“死刑”之后,他快乐地度过了40多年的时光。在他去世时,全部财产都捐赠或分赠给继承者,在他身边只留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说过:“一个人死的时候还极有钱,实在死得极可耻。”毫无疑问,洛克菲勒去世的时候是安详而平静的,因为他已经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他成为了名利的主人,而不是受其奴役;他看清了名利的力量,却没有被它控制;他拥有合理运用名利的理性,知道如何运用它来造福人类。这让洛克菲勒的人生真正成为了有价值的人生。
受生长环境所限,虽然知道这些道理,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但是就算我们达不到洛克菲勒和卡内基的境界,至少我们也可以让自己不被名利束缚住。因为人生是一趟单程旅行,只有摆脱名利的累赘和捆绑,才能轻松自如地领略旅途中的风景,品尝人生的快乐。
节制欲望
人生最大的满足是认识自己并不断超越自己。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超越自己,更是一件弥足珍贵的能力,自我满足往往比他人的评价更为重要。或许,当别人由于金钱、地位而趾高气扬时,你也会感到自卑,感到失落。然而,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时,猛然间你不禁会感觉这一切均是身外之物。实际上,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
《庄子》中有一则故事,形象地讲述了追逐欲望所遭遇的结果。
有一次,庄子在林中打猎,看见一只奇异的雀鸟由南方飞来。碰着庄子的额头飞过去,停在树林里。庄子很纳闷:“这是什么鸟?有这么大的翅膀,可是却不高飞;眼睛这么大,却连人都看不见。”于是,他便跟随雀鸟进了树林。仔细一看,他发现雀鸟在树荫里对准了一只螳螂,而这只螳螂正举起臂膀准备捕捉一只在枝头鸣叫的蝉。螳螂与雀鸟都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而没有觉察自身面临的危险。庄子见状心惊道:“唉!凡是互相求利的事物,必然互相拖累;有心谋害他物,就招引别物谋害自己。”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句成语的由来。
这个寓言提示我们,欲望不可过大,当你的欲望对准了某个事物时,一定要审时度势,防止出现“黄雀在后”的局面。譬如,你若贪求名利,就要担心官场的倾轧;你若贪图钱财,也要担心别人觊觎你的财产。所以,一个人要想快乐地生活,最好不要有过多的欲求。
生活中,凡事喜欢圆满,成功要争到十分;采花挑最大的一朵,衣服穿最新的一件;外面的天空好狭小,我的理想比天高——这种少年心态,想来是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的吧。就像小娃娃吃糖,小小的手握满了,还要叫妈妈把糖放满他的小口袋。这种急切地向世界索取的情态,在少年时代固属可爱,但是,当一个人长大了,独立了,孤身融入到茫茫人海中去的时候,他就会发现,世界很大也很小,所求的希望很近又很远,越是急切想得到的东西,越是比别物更难得,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对于社会、相对于人生来说,个人的精力、能力、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由于世界上的物质有限,所以创造也就有限,得到的更是有限。由于这种“有限”无处不存,无时不在,它铁面无私地面对着每个人的欲望,就像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换那样不可移动。个人是无法打破这个规律的,总要循序渐进,好高骛远者,不免就要多跌几跤了。其实,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有所失必会有所得,付出了的,总是会有回报;而有所得也必有所失,尤其是当得到的东西超出了常人所能负担的程度,则“久暖而瘟”,成为灾难。名誉、地位如此,个人的追求也是如此。一旦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的极限,追求就成了一种虚无,一种负担。所谓大起者,必有大落;盛极者,必随衰亡。
人生最大的满足是认识自己并不断超越自己。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超越自己,更是一件弥足珍贵的能力,自我满足往往比他人的评价更为重要。或许,当别人由于金钱、地位而趾高气扬时,你也会感到自卑,感到失落。然而,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时,猛然间你不禁会感觉这一切均是身外之物。实际上,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
钱攥得太紧反而会失去
西方有句谚语:金钱就是上帝抛给人类的一条狗,它既可以逗人,也可以咬人。在生活中,追求金钱是没有错的,正是因为这种欲望,人们才会去努力奋斗,去创造财富。但错的是,在财富面前很多人却迷失了心志,他们不顾一切地去“掠夺”财富,甚至不讲仁义道德,发不义之财,在欲望的旋涡中打拼、彷徨、挣扎,终日为钱所累,也泯灭了自己的本性。
金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它常常与极度的痛苦和欣喜若狂紧密相连。
当你有钱的时候,你从来不觉得钱够了,而且有了少,就想得多;有了多,还想得更多。所以人们往往把钱抓得太紧,精明计算,生怕吃一点亏,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本可以到手的钱,反而失去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安妮是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纽约一所大学攻读文学。她被介绍给一位职业作家,说她可以帮助这位作家编辑他已经撰写的一系列小故事。安妮过去从来没有编辑过小说,但是15年以前她在澳大利亚期间当过一位纪录片编辑的助理,她对戏剧有一种自然的本能。在美国过去的15年里,安妮遇到了不少坎坷,日子过得很清苦。为了谋生,她常常被迫干一些令人厌烦、工资最少的苦力活儿。她恨透了这个世界,对金钱和人们的态度十分消极。6个月之前,她被从推销旧汽车的工作上解雇。她又一次失业了。
尽管安妮没有显示自己天赋的事业记录,但是作家感觉到她具有编辑的直觉。见到她以后,他决定让她试一试。作家同意三篇短小说付给安妮3000美元。跟作家在一块儿工作编辑完一篇小说之后,安妮内心开始琢磨也许她付出的劳动太便宜了。为了多挣钱,她想改变自己的工作安排,将按件算钱改成按时算钱。她向作家提出此事,大声争辩道,他如何利用她的廉价劳动力。作家说假如安妮能够精确地记录自己的工作时间,他就答应这样做,并且每小时付给她25美元。安妮很高兴,因为她每小时的工作从未得到过这么多的钱。
安妮开始伏案编辑另一篇小说。不久,她便意识到扣除自己的用膳时间、每个小时15分钟的抽烟休息时间,以及在工作时间里上厕所的时间,她真正的工作时间很少。她花在另一篇小说上的时间只有10个小时,这样算来每篇小说大约为250美元,她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她又想与作家重新谈判,她冲着作家嚷道,由于按时间计算,他们的工作场所已经失去了爱,她想重新得到那种爱,她想恢复原来的安排。作家回答道:“我没有失去那种爱,我一直将它埋在心中。要是你失掉了爱的话,那么该由你把它找回来。更确切地讲,整个这件事对你来说从来谈不上爱的问题,仅仅是为了钱。这里发生的一切是因为你想从中得到更多的钱。你把钱攥得太紧了,它从你手里滑掉了。”随后,作家让她走了。
双胜共赢,利益均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