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借鸡生蛋
商道精髓:
有道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借船。”很多精明的温商在创业之初,都是白手起家,凭借的就是“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生财良方。
在温商看来,善于借外力的人总是能成功借别人的力量、金钱、智慧、名望甚至社会关系,用以扩充自己的大脑,延伸自己的手脚,提高赚钱能力。正所谓借他人之光照亮自己的“钱”程。
一个穷人到富人家里讨饭。他先要求在富人家的火炉上烤干衣服,仆人认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答应了。在烤衣服的过程中,穷人又请求厨娘给他一口锅,好煮一锅“石头汤”喝。厨娘从来没有听说过石头可以煮汤,就好奇地答应了。在煮“石头汤”的过程中,穷人请厨娘为这锅汤加了些佐料,有油、盐、豌豆、薄荷、香菜、肉末。最后穷人将石头扔到了外面,将肉汤美美地喝到了肚里。
这个故事可以给人很多启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穷人就是社会资源的组织者,聪
明的巧借,使得“石头汤”成了美味的肉汤,喝进肚里,得以充饥。在商场中,谁能做一个
聪明的社会资源利用者,谁就能喝到那碗美味的“石头汤”。
在温州,有不少的生意人都运用自己的智慧喝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石头汤”。
20世纪50年代就有一对温州兄弟不远万里来到巴西圣保罗市寻找致富之路。有一次,大哥到南里奥格兰德州首府阿·雷格里港旅行,在一间餐馆吃饭时,发现一种意大利肉鸡美味可口。他饱餐了一顿,同时还打听到,这种意大利肉鸡是一种有名的肉食,当地人十分喜爱。
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大哥顾不上旅行,火速赶回圣保罗与弟弟商量怎样养意大利肉鸡一事。
一番商议后,兄弟俩认为从事此项经营很有前途,但自己没有资金,怎么办得起养鸡场?连续几天奔走求人借钱都无门。在苦思之中,弟弟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借鸡下蛋的妙计。
兄弟俩根据“最巧妙的借”的方法,策划组织了一个互助会,其实质是一种合作社形式,在其相识的朋友、邻里、工友中招募人员参加。他们将办这种养鸡场的前途、利润等向参加互助会的成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并说服他们投资,许诺他们一旦投入资金,投入的本金及利息不但可按时归还,并将会获得较好的分红,因为互助会所筹集的资金是用来创办有发展前途的意大利肉鸡场的。经他们俩声嘶力竭地宣传和东奔西跑地登门游说,虽说没有多少人参加,但总算筹到一万美元。
他们就凭这一万美元在阿1雷格里港郊区办起了一个养鸡场,取名为“阿维巴农场”。 现在,兄弟俩的公司每周可供应180万只鸡,仅此一项业务,每年营业额就达1.65亿美元。
随着养鸡业的发展,这对兄弟的财富不断增多,他们乘势拓展业务,先后又办起了4家贸易公司,这方面的年营业额也高达2亿美元。
在温州,家家户户都有投资意识,但是要投资、要创业,手里没有钱怎么办?似乎温州人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任何事情都难不倒他们,现在著名的龙港镇的“农民城”也是“借鸡生蛋”、“无中生有”创出的奇迹。
在温州,龙港镇的缔造者——陈定模已经成为一则传奇,他用智慧和坚韧创造了一段令人惊叹的温州人创业的神话。1984年,陈定模被任命为新规划的龙港镇的镇委书记,负责把龙港镇建成名副其实的城镇。而上级给他配备的力量,只不过是7个自告奋勇跟随而来的干部和区区3000元的开办费。8个人、3000块钱要建一座农民城,简直是开玩笑。可陈定模硬是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做到了。
当年的龙港镇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条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老街,街两旁是破旧不堪的农舍,再往前就是一大片滩涂和一条汩汩流过的鳌江。这里的一切都需要重新改造。
但那时的陈定模心中对这座未来的农民城早已有了构思,他通过走访调查,亲自绘制了一张详细的地图。
但图纸只是图纸,画在纸上的城市再美好,毕竟是画在纸上的东西,要把它建起来才算。可是怎么建它呢?
龙港镇要建城,仅造路、供水、排污等三项公共设施就要500万元,更不用说那些画在纸上的建筑了。陈定模一没钱二没人,向驻地村民集资,且不论村民们愿意不愿意,眼下即使他们愿意也无能为力,别说是龙港,整个温州,那时还都穷得叮当响;指望政府拨款,别说政府计划中没这么笔庞大开支,就是政府肯出钱也说不准是猴年马月。
对此,陈定模想出一个“借鸡生蛋”的锦囊妙计。
1984年,一则《龙港镇对外开放的决定》在当地报纸上刊登出来了,旁边就是陈定模绘就的那张规划图。公布的优惠政策有8条,提出“地不分东西,人不分南北,谁投资谁受益,谁出钱谁建房,鼓励进城,共同开发”的口号。陈定模带着7个干部组成4个宣传队,带上图纸,分赴全县12个区镇不断宣传。很快借助宣传攻势造就出了一个龙港热,许多商户纷纷趁着这股热潮来了。到当年8月底,在一个月内申请到龙港镇落户的农民就达2000余户,陈定模的手头上很快就聚集了农民们作为集资款交上来的12亿元资金,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也梦幻般地开始从温州大地上崛起了。而作为回报,陈定模则给予到来的商户地皮使用权。
这时,有不少人在心里嘀咕:宪法上有规定,土地一律国有,私人不准买卖。陈定模凭着一张图纸集资建城,这不是公开出卖国有土地吗?这么搞不是违法吗?
接着,调查工作组就进了镇子,然后就是上级领导的严肃谈话。
在今天,集资兴建开发区已经是一种普通的发展模式,但在20年前的温州,这种做法却带着极大的风险性,因为当时政策统得还比较死,人们的脑子也没转过这个弯来。
陈定模是最早转过这个弯的人,多年后他总结自己那时的做法时说,中国探索集镇化建设的路子的阻力主要来自传统观念。一旦路铺开了,就比想象中的要容易得多了。
不管怎么说,农民城毕竟是建起来了,而且它就矗立在人们的眼前,一直到今天。事实胜于雄辩,当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工业园区取代了当年破旧沉寂的江村之时,一切都无需再争论了,因为先进与落后的对比本身就有着强大的说服力,为此,今天人们由衷地感慨:当年的陈定模玩的这一手“空城计”实在绝,像魔术师一样,原本手上空空,虚空一晃,结果手中什么都有了。
其实,在世界上许多经商的人也像精明的温商一样善于借鸡生蛋,借壳上市,借船出海。而且,每借一次,都把自己的财富扩大数倍。求富的人不可不知“借”的奥妙。美国船王洛维格就是靠着自己的“借”功,走上发财之路的。
洛维格小时候,就曾经向父亲借钱买下一艘搁置很久的柴油机动船,并将它维修好,承包给别人。结果,除了还清父亲的钱以外,自己还获利500美元。这一件事对小小的洛维格影响很深远,让他明白了“借”对于一无所有的人的重要性。这一点在他以后的生涯中屡屡受用。
到了而立之年的洛维格,总是债务缠身,常常会遇到破产般的困境。他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是这时的他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于是他有了一个奇异而超常的想法。
洛维格将自己唯一的一艘老油轮租给石油公司。由于自己没有担保人,于是他“借”着石油公司良好的信誉,从纽约大通银行“借”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贷款。
洛维格有了贷款后就去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货轮,然后加以改装,使它的航运能力更加强有力。有了新油轮,洛维格仍然是将其包租出去,自己收租金,再贷一笔款,再去买更好一些的船……洛维格的事业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扩大了起来。而且他收的租金总是会比贷的款要多。当他还清一笔款子,就会有一艘油轮成为他个人的。就这样,洛维格拥有的船只越来越多,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他最初却是不名一文的人。
最终,洛维格成了世界上吨位最大的6艘油轮的主人,而他同时还在做着旅游、房地产和自然资源开发等行业的生意。
世人眼中所谓生意的成功,并不是只顾实行自己的构想,而是巧妙地运用他人的智慧和金钱,以创造另一番事业。
中国有句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用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在温州人看来,一个人能否真正成为财富的主人,关键不在于他眼下拥有多少资本,而是在于他是否有拥有运作的能力。一个善于赚钱的人,应该是懂得“借钱生钱,以小钱生大钱”的人,是懂得财富倍增原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