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做生意要有务实精神
商道精髓: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挣钱,这就是温商做生意的态度。温商能够赚钱首先是因为他们对金钱的认识与态度是务实的。
温商不空谈,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国家投资少,他们就自己集资建设;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他们就摘眼镜、打火机、纽扣等东西;科研教育水平低就开手工或半手工工厂。总之,他们要干事业就是要挣钱,就是面对现实,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温商都做,他们不怕赚钱少,就怕做不来。温州的小商品之所以遍布全国,在于温商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他们办起企业来,也不像北京人、广东人那样追求大气派、大产品,同样也是从实处着手,不声不响地填补着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空白点。这里尤以乐清县柳市的五金电器、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苍南县金乡的小商品最为著名、最为典型。
温商是有眼光的,当他们积蓄了资本后,就会把产品由小做大,最后从纽扣到服装、鞋子,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常用的小物品到高科技产业,并且涉入房地产、金融业,于是越做越大,越做越“牛”。由此可见,做生意先从小处着手是温商起家的拿手好戏,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秘诀之一。
在温州极具传奇色彩的商人群体中,王均瑶可能是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名字。
一个非常普通的温州商人,如何从一次极其寻常的旅行经历中发现商机并紧紧抓住这一商机,从包机生意做起,创建了国内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进而不断发展和扩大,而后参股航空公司,最终创建了拥有十几亿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王均瑶的成长、发展、壮大,体现了温商创业的共同特点:在国内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处处走在前头,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一个蓬勃壮大的事业往往起始于一个偶然性的开端,这个开端往往是很不起眼的。同时王均瑶的成长、发展和壮大也体现了温商创业的特性:生意无论大小,首先需要的是敏锐的观察力和聪颖的悟性,一旦有所体悟,一旦认准有生意可做,便从小做出大事,既有求细的精神,又有大胆的谋略。温商的奇迹往往就是这样诞生的。王均瑶的成功体现了温商捕捉市场的机敏和前卫、开拓市场的豪迈和大胆、经营市场的大略和雄才也证明了“脚踏实地才能成大事”的道理。
做任何一项生意,在经营之初,从小做大,脚踏实地,积累经验,逐渐壮大,是温商的成功之谈。难怪,有人感叹,温商一碗稀饭也能卖18万。
温州人李王红与丈夫双双下岗后,夫妻俩在家附近摆了一个烟摊,起早摸黑地苦干起来。过了几年,他们靠做烟生意积攒起来的钱已有二十多万元。后来因为一个朋友的欺骗,王红借了二十余万元,凑足了五十多万元,进回了100件香烟,一心准备在春节期间大赚一笔,谁知竟赔得底朝天成了穷光蛋,还背上了二十多万元的债务。而那个当初介绍她买烟的朋友,此刻早已无影无踪。
面对如此打击,伤心欲绝的王红整日以泪洗面。债主们三天两头跑到她家讨债,闹得家里鸡犬不宁。王红夫妇精疲力竭,不禁相对流泪。王红想,现在唉声叹气也没用,还是想办法从头再来吧!只要我们有一双手,脚踏实地地干,总会有翻身的一天。
可拿什么去翻身呢?一分本钱都没有了,就是卖稀饭,也要本钱呀,丈夫叹息着说。稀饭?这两个字像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王红混沌的脑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卖稀饭开始呢!卖稀饭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投入,虽然与卖香烟比起来,利润极其微薄,但只要有利润,我们就可以做啊!于是她一本正经地对丈夫说:“对,我们就卖稀饭!一碗稀饭就算赚几分钱、一角钱,只要量上去了,还是可以赚钱的。”
那年春天,王红夫妻俩决定先在机场附近的双流县城卖稀饭。接下来,他们跑破脚板,磨破嘴皮,才在双流县城棠中路找到了一个只有6平方米的门面,办完各种手续,他们的钱已用光了。丈夫只好又悄悄回到老家,向自己的亲戚好说歹说借了15万元钱,稀饭店总算开张了。
稀饭的确不好卖,两口子起早贪黑地干,但生意并不见好。开张三个月,就亏本三千多元。面对这一切,王红急得寝食难安。她明白,再这样下去,不但赚不到钱,反而又要增添新债。
王红想明白了,要变才行,不变只有死路一条。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了,喝点稀饭爽爽口是一种“必要”;如果把稀饭当成正餐来吃,就必须改变一些特点,“素稀饭”肯定不能满足需要,只有推陈出新,改良稀饭品种,推出营养又可口的“荤稀饭”才行!比如“鱼稀饭”系列、“腊肉稀饭”系列、“斑鸠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等。
另外,还可根据稀饭的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这样,就把大餐的饮食特点结合进来了,卖稀饭也就不可能再是微利行业了。
于是,王红在当地电视台做了一系列广告,大胆提出“改变稀饭传统喝法,把稀饭当成正餐,把稀饭当成营养餐”的新餐饮理念。这一招还真灵,许多老人和妇女纷纷赶来“王红稀饭大王”店想尝尝鲜,瞧个动静。
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一大早,夫妇俩熬了五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个个赞不绝口,都觉得稀奇,因为他们从来都没见过稀饭也可以做出这么多花样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并且点名要品尝那些特色稀饭。此后,前来品尝稀饭的客人便络绎不绝,每天的客流量达到上百人次,营业额有时竟高达两三千元。
面对生意的喜人局面,王红并没有满足。为了保住稀饭这块牌子,她在稀饭的名字上大做文章,推出了“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珍珠翡翠粥”等一系列滋补、养脾、美容等粥,结果大受顾客欢迎。
她迅速到有关部门注册了“王红稀饭大王”的商标。
后来,王红又添加了中餐和小吃等项目,由于味道正,价钱合理,同样让顾客喜欢。“王红稀饭大王”每天的营业额有时高达17万元。
做生意,做生意,王红深知“生意是做出来”的道理。成功之后的王红很有感叹地说:做生意,既要有精明的头脑,同时又有踏踏实实能吃苦的精神才行,缺了这两点,生意是做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