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慢慢看课本的习惯
也许你和你的孩子都看过影片《阿甘正传》,电影讲的一个低智商儿童的成长故事。阿甘因为智商低未能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并且在孩童时期受到许多人的歧视,但却获得了人生的巨大成功。
是什么让阿甘成为胜利的微笑者?
是最基本的东西!
因为阿甘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总在重复这样的一句话:“小的时候,妈妈对我这么说……”而小时候妈妈对孩子所说的正是“最基本的”、就像“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那样简单而重要的道理。
人最容易在基本的问题上吃亏、犯错误,摔跟头往往也是在认为最平坦的道路上。许多车祸的发生就是由于不走人行横道,其实,过街要走人行横道是我们从小就懂的道理,可是结果呢?许许多多的人忽视了这个常识,造成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
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这是一条成功天规,更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习惯法则,比如看课本、研究基本概念,就比大量做题重要一万倍!
这里想说的是,“以本为本”的涵义,所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孩子都异常重视课本的价值,怎样有效地看课本呢?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许多专家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把书读“薄”。就是在学习开始的时候把学习内容概略地读一读,也叫概读,概读有利于统揽学习材料,有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
在学习的不同时期,概读的基本要求也有所不同。学期开始时浏览全部教材,要知道全书分成几个大的知识单元,每个大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转入每个知识单元时,要略读一个大单元分成几章,每章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新的一章时则看它分成几节,学习几个概念,几个规律,解决什么问题。
概读时要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本的基本内容和脉络。掌握了目录,就掌握了知识的大概。略读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句,它们往往揭示了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了知识的概要,对书的初步感觉就是“薄”。
二是把书读“厚”。这是读书的主要阶段,又叫“细读”。主要指对每一节教材的阅读。初读每节教材还是需要略读,大体知道教材说的是什么,列出简要提纲,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从什么侧面说明和解决了什么问题。在略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读。要静下心来,细细地一句一句地读,重要的语句,看不明白的段落要反复阅读,可以采用勾画的方法帮助阅读,也可以采用“复述”的方法。
细读的首要任务是搞懂书里讲的是什么,切忌用自己的认识代替书里的概念,把书的原意读偏了。细读时,要勤于思考,有思考,理解才能深入下去,所谓“俯而读,仰而思”就是这种思考过程的写照。可以站在书的立场上,设想一下作者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把握书的思路。要养成联想的习惯,举一反三,要特别注意联想中的反例,那往往是理解难点的关键,或者将把你引向发现,可把类似内容加以比较,问其异同,把认识引向深入。有时候书的观点和思路会与自己的认识和思路有距离、有矛盾,想不通,对书提出质疑,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疑,是活跃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问,是最可宝贵的读书学习状态。在细读过程中,联系到的内容越来越多,书就渐渐变“厚”了。
三是再把书读“薄”。这就是“复读”,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复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巩固记忆。复读主要用浏览、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概略地阅读教材,熟悉的知识一览而过,生疏了的重要知识要多花一点时间唤起记忆,疑难的地方则要下功夫弄通弄懂。(2)理清脉络。如果说细读是钻进去理解知识,那么,复读就是从部分知识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知识的整体。在复读中要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知识的脉络,列出知识的结构提纲,使知识条理化。(3)领悟“基本”。“基本”是系统知识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理解和运用知识体系中大量重复运用的东西,这是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领悟“基本”就是发现基本内容并理解基本内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不过要注意,“基本”不是别人告诉就能理解的,而是经过自己大脑的深思熟虑后对知识本质的领悟。知道“基本”和悟到“基本”是两回事。当你悟出什么是“基本”内容时,你就理解了知识的本质,你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就达到了更高境界。经过反复的阅读后,你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结构,领悟了知识中的基本,熟练了运用知识的技能,你对书的感觉将是,主要内容越来越少,书变得越来越薄。
养成孩子慢慢看书习惯的基本要求:
A.培养与训练注意力。注意力是意志的表现,同时又是一个大门,如果没有它,所有的文字与信息都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借助一些好的方法进行练习,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眼球训练法,就是拿一个不大的物体(如纽扣、钻戒等),细心观察一分钟至一分半钟,然后收起物体,让孩子将物体的特征画出来,应尽可能加以详细描述。然后把物体拿出来再细看一遍,如果有错,再加以补充。反复几次以后,逐渐转到更复杂的物体(如时钟、台灯、名画),必须把描述与原物加以对照,力争做到描写精微、细致,在对名画作练习时,应通过形象思维激发孩子的感情,由感受上升到兴致。
B.掌握好速度,形成知识分布图。“细读”的速度基本上要求在每分钟100字以内,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在重点的信息分布区进行反复咀嚼。具体要求,在大脑中将知识与信息串起来,在大脑中成为一个平面的知识重点分布图后再往下读,在读完计划内的任务时,逐渐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重点分布图。
四、整理错题的习惯
许多的学习方法专家都强调“整理错题”的习惯,因为学习就是争取正确的过程,而在孩子求知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错误,如果形成了“整理错题”的习惯,那么以往的错误就会变成经验,这种经验会为孩子下一步追求正确提供可贵的学习资源。
是的,整理错题就是整理学习资源,但关键是要养成一种持续有效的习惯,这可能就有些难度了。
作为父母,首先要搞清楚整理错题的要求,哪些错题是需要整理的?怎样整理?怎样利用错题集?怎样进行阶段性总结?
整理错题一定不是目的,所以不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去整理,那么怎样的错题是需要整理的呢?通常而言,需要孩子自己去整理的内容有两类,一是平时作业中因为确实不会而错的题目,二是在考试中无论是不是粗心造成的所有错误。
整理错题,要准备一个很好的本子,按照学科、时间进行编号,比如“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错题集”,准备好本子以后,就要将错题一一抄录下来,先将题目抄下来,然后将自己当时为什么做错的真正原因用红笔写上去,最后把正确的答案和步骤清楚地写出来。要求是当日错当日整理,一个星期一次小结,一个月一次中结,一个学期一次总结。
怎样总结实际上就是怎样利用的问题,无论是小总结还是大总结,实质上都是不断超越错误的过程,也是整理错题的根本目的。
A.一星期一小结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将每天记录下来的错题浏览一遍,在“完全弄懂保证以后不会错”的题目前打上一个“×”,在“不完全明白以后有可能再错”的题目前打上一个“?”,在“不知道为什么错一直没有弄懂”的题目前打上一个“△”。
B.一个月一中结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把每个星期总结出来的“?”级题目想办法彻底解决弄懂,自己不行的话,一定要请教老师把它“消灭掉”,不能客气。而把“△”级题目再行抄录下来,如果一点新的发现都没有,就将它升级为“☆”级题目,如果已经觉得可以“消灭掉”了,就将它降级为“?”,下一个月中结时争取把它“消灭掉”并降级为“×”。
C.一学期一总结的具体方法是:通常是在期末考试前15天完成,首先把一个月一中结中的“☆”,级题目整理出来,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消灭掉”,然后再将星期小结和月中结中的“?”级、“△”级,不管有没有“消灭掉”,不仅全部从头思考一遍,想想当时自己是如何“消灭掉”它的,从中找到大约15%~20%数量的好题再做一遍。最后把一学期一总结的成果抄录到另外一个“错题精华本”上,每学期一个“错题精华本”,这个“精华本”一般不需一个学科一本,只要进行分类即可。小学总共是12本,初中是6本,高中也是6本,如果养成了这个习惯,那么复习就会变得很容易了,除了看课本,把知识串起来,就是看自己整理的“错题成果”,而且,这样的好习惯如果可以一直延伸到高考,那样高考也就变得很比较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