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比“说”更重要
有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 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
由于一个特殊的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沉默”在亲子沟通中的重要意义。
许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指导和教训,他们需要的是有人倾听他们的诉说,有人理解他们的感受,他们需要在受伤的时候、沮丧的时候、愤怒的时候、或者兴奋的时候,有人能和他们一起分担或分享。
许多父母在亲子沟通中存在问题,他们不能理解孩子们为什么在与朋友聊天时兴高采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而跟父母谈话却好像挤牙膏,问一句答一句,问多几句,就不耐烦起来:“你问这干什么?”建议父母不妨在孩子和朋友谈天时偷着听听,孩子跟朋友是怎么说话的。比如,孩子受了老师的委屈,如果他向朋友说,朋友的反应一般是这样:耐心听孩子说完,在听的过程中会不断加入一些感叹词,表示对其的同情;在听完后,朋友往往会附和孩子的意见,举出一些新的事实(如:往往发生在自己身上)来证明孩子的观点(如:××老师真是混帐)是正确的。
而许多父母的反应是这样的,听孩子说第一句时便急不可待说“什么?!你在学校又犯事了?!”孩子想要分辩是老师冤枉了他,父母便会呵斥“你没犯错老师能冤枉你吗?那么多学生为什么就冤枉你一个呀?还敢撒谎!”接着,父母还会举出更多的例子证明孩子的种种劣迹。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你愿意跟谁交谈呢?或者再设想一下,如果你在单位也受到领导的批评,你愿意找什么样的人倾诉呢?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呢?
实际上,亲子沟通所存在的非常多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说”得多,“听”得少。孩子在想要寻找倾诉对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又遭到一番教育,甚至成为父母“语言垃圾”的承载者,如此这般,孩子怎么还能愿意与父母沟通?
“沉默是金”,在亲子沟通中,倾听的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比“说”更重要。
倾听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许多父母在来信中抱怨“我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了解”、“我从来搞不懂这孩子在想些什么”。我想我们都没这个本领能直接看透别人的想法,那么,好好听人说话就是了解他人,包括了解孩子的最好的途径之一了。孩子虽然思维和心理发展不甚成熟,但他们依然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做父母的只是去要求孩子应该“如何做”,而不去努力发现孩子“为什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这是非常不聪明的。因为只有了解孩子,才谈得上有效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帮助孩子。 如果你能倾听孩子诉说一次,那么你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拉近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验。两个人本来并非特别亲密,但在一次完全“零距离”的谈心后,却成为莫逆之交。父母如果希望与孩子的关系更融洽、更亲密,希望家庭气氛更和谐、更温馨,就应当想方设法让孩子向你倾诉。
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让孩子宣泄心中积郁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就会对人产生损害,而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伤害就更大。他们可能因此变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闭,对人与人的感情不信任。也可能因此走向偏激、叛逆,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发泄自我。
是什么妨得了我们倾听?
为什么父母倾听孩子说话那么困难?为什么多数父母没有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这些父母在与其他人(同事、朋友等)接触时,往往是宽容、体贴的,他们可以倾听一个失意朋友的诉说,为什么很难接纳孩子的情感?
关键还是“态度”。应该相信,没有一位父母不愿意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但在面对孩子的那一刻,却往往陷入一个个“怪圈”。
一是“我说你听”的怪圈。父母们总是觉得给孩子上的课太少,给孩子的教育太少。很多父母根深蒂固地认为:孩子所走的每一步都需要得到成年人的指导和教训,否则就走不下去。有了这样一种思想,父母当然会认为孩子没必要说得太多,他只要好好听着就行了,甚至还会认为孩子的倾诉是一种“叛逆”行为。这样的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自然也就不可能听到孩子真正的声音。我们只想对这些父母说一句: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你给孩子的教导再多再好,也无法取代孩子的成长;而孩子的成长会遵循怎样的轨迹,你应该从孩子的声音里找到答案。
二是“没什么要紧事”的怪圈。这样的父母多是一些大忙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做的事很重要,但同时,他们又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的事(孩子关注的事)没什么要紧。孩子喜欢的圣斗士父母看不懂;孩子为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难过,父母一笑置之;孩子和朋友发生冲突,父母很轻松地说:“孩子嘛,过几天就好了。”很明显,这样的父母也难以倾听孩子的声音,因为他们认为那不重要。这些父母总是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的世界,他们已经忘记自己的童年,也不能理解,在大人看来渺小不足道的事物,却占据着孩子的整个心灵;而他们更难想到的是,孩子的成长更多地依赖于这些“渺小”的东西,而并非成年人想像的依赖于学校功课和考试成绩。
三是“寻找蛛丝马迹”的怪圈。与前两种父母相比,有着这种“缜密”思维逻辑的父母更加可怕。他们也喜欢听孩子说话,经常鼓动孩子向自己倾诉。但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从孩子的叙述中“寻找蛛丝马迹”,用“007式”的嗅觉“找茬”。孩子如果真的向他们说点什么,十有八九会发现,父母会抓住一个细节,无限发挥,充分想像,对孩子展开“逼问”和“训斥”,如“什么?你跟×××关系很好,他是男生还是女生?”这样的父母很快就会与自己的孩子展开一场漫长的“间谍”与“反间谍”的斗争,其他的就更谈不上了。
当然,这几种思维的“怪圈”也往往同时存在,因为它们的根基其实都是一个,就是成人的思维模式。成人的思维模式将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固定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父母永远是主动的,孩子永远是被动的一方;孩子即使要说点什么,那往往只是孩子脾气,在成人的思维模式中根本算不上什么;如果说它有用,那就是为父母的教训提供了批评的“靶子”。要真正听见孩子的声音,就得跳出这种思维误区,以真诚、平等、尊重的态度面对孩子。
怎样倾听孩子说话?
学会倾听孩子说话也难也不难,最重要的是父母是否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接下来,就是改变一些我们的习惯做法。
倾听孩子的声音,请记住下面三个步骤:
●第一步 停下来
当我们要做一件重要的工作之前,是不是先得把其他的事情停下来?你不可能一边演算习题一边看电视,也不可能在与人聊天的同时写一份重要文件。那么听孩子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这里,“停下来”有两方面的含义。